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
皇清因之
江津縣
漢【江州縣地屬巴郡】西魏【分置江陽縣兼置七門郡】後周【因之】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江津仍屬巴郡】唐【屬渝州天寶中改屬南平郡】宋【初因之後倂萬壽南平入焉屬重慶府】元【屬重慶路】明【隷重慶府】
皇清因之
長壽縣【本楚黔中地】
漢【為枳縣地屬巴郡】晉【屬巴都郡】周隋【為巴縣地】唐【武德二年析置樂溫縣屬南潾州九年改屬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涪州至正中明玉珍改置長壽縣仍屬涪州】明【洪武六年改屬重慶府】
皇清因之
永川縣
漢【江州縣地】隋【為江津巴二縣地】唐【至德二年分置壁山縣屬渝州大曆十一年又分壁山置永川縣屬昌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二年倂入大足】明【洪武初複置隷重慶府】
皇清因之
壁山縣
唐【至德二年析巴江津萬壽置壁山屬渝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二年倂入巴縣】明【成化十九年複置隷重慶府】
皇清因之康熙初年倂入永川縣雍正六年複設
榮昌縣【本資州内江縣地】
唐【初為泸普渝合資榮六州之界乾元元年分置昌州兼置靜南昌元大足三縣大曆六年廢十年複置治昌元屬劒南道光啓元年徙州治大足】五代【屬蜀】宋【曰昌州昌元郡省靜南縣入州屬潼川府路】元【州縣俱廢】明【洪武四年改置榮昌縣隷重慶府】
皇清因之
大足縣【本合州巴川縣地】
唐【乾元元年始分置大足縣取大足川為名屬昌州以靜南省入唐末為昌州治】宋【因之】元【倂昌州及所領永川昌元大足入合州】明【洪武四年複置大足縣隷重慶府】
皇清因之康熙初年倂入榮昌縣雍正六年複設
綦江縣【古綦市地】
漢【江州縣地】唐【武德二年分置隆陽縣兼置南州三年改曰僰州四年複曰南州先天二年改縣曰南州天寶初改州曰南川郡乾元初複曰南州屬江南道黔州都督府】五代【屬蜀】宋【初為羁縻州慶曆八年改屬渝州皇佑五年廢州為南川縣熙甯七年複分南川置南平軍屬夔州路嘉熙三年徙軍治隆化縣廢】元【置南平綦江長官司屬播州安撫司】明【洪武改置綦江縣隷重慶府】
皇清因之
南川縣
漢【江州枳縣地屬巴郡】周隋【為巴縣地】唐【貞觀十一年分置隆化縣取縣西永隆山為名屬涪州先天元年改曰賓化】宋【初複曰隆化熙甯七年改屬南平軍南宋嘉熙三年徙軍來治】元【至元十一年廢軍及隆化縣改置南川縣屬重慶路】明【隷重慶府】
皇清因之
黔江縣
漢【巴郡涪陵縣地建安六年劉璋分置丹興縣屬蜀國都尉】蜀漢【為涪陵郡】晉【因之後廢】隋【開皇五年置石城縣兼置庸州大業二年州廢以縣屬巴東郡】唐【武德元年改屬黔州天寶元年改曰黔江】宋【紹定初屬紹慶府】元【因之】明【隷重慶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隷黔彭廳
合 州
周【巴子國亦濮國地】秦漢【為巴郡之墊江縣建安六年屬巴西郡】蜀漢【建興十五年還屬巴郡】晉【因之】宋【元嘉中置東宕渠郡以墊江屬甯蜀郡】西魏【恭帝置合州改郡曰墊江改縣曰石鏡】隋【開皇初郡廢末年改合州曰涪州大業初廢州為涪陵郡】唐【武德元年複改合州天寶元年又改巴川郡乾元初複為合州屬劒南道】宋【乾德三年改縣為石照淳佑三年遷州治釣魚山】元【至元十五年宋安撫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為散郡并赤水入石照縣二十二年複還舊治仍為合州隷重慶路】明【隷重慶府】
皇清因之
銅梁縣
周【楚襄王滅巴封其子為銅梁侯於此】秦漢【為墊江縣地】西魏【為石鏡縣地】唐【長安四年始置縣以小銅梁山為名屬合州】宋【因之】元【初移今治倂巴川縣入焉】明【因之隷重慶府】
皇清因之康熙元年倂入合州六十年複設以廢安居
縣入焉
定遠縣
宋【合州地之女菁坪】元【至元四年創為武勝軍行和溪安撫司事後改為定遠州二十四年降為縣屬合州】明【隷重慶府嘉靖三十年知縣胡濂以江水壞廬移治廟兒壩卽今治所】
皇清因之康熙八年倂入合州雍正六年複設
忠 州
周【為巴地】秦【屬巴郡】漢【置臨江縣】晉宋齊【因之】梁【大同六年置臨江郡】後魏【廢帝二年置臨州】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屬巴東郡義甯二年複置臨江】唐【貞觀八年改忠州以巴蔓子及嚴顔忠烈得名天寶初改南賓郡乾元初複為忠州屬山南東道】五代【屬蜀】宋【亦曰忠州南賓郡屬夔州路鹹淳元年以度宗潛邸陞為鹹淳府】元【複曰忠州至元二十一年改屬重慶路】明【洪武初以州治臨江縣省入隷重慶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陞為直隷忠州領縣三
酆都縣【古巴國别都】
漢【為枳縣地永元二年分置平都縣屬巴郡】蜀漢【延熙十七年倂入臨江縣】梁【屬臨江郡】隋【屬巴東郡義甯二年置豐都縣】唐【屬忠州】宋【初因之元豐後廢紹興初複置鹹淳初屬鹹淳府】元【至元中倂墊江入焉】明【洪武初改豐為酆又以南賓縣入焉隷重慶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隷忠州
墊江縣
漢【臨江縣地】西魏【恭帝三年置墊江縣兼置容川郡】周【天和三年改曰魏安屬渠州】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複曰墊江屬宕渠郡】唐【武德初分屬潾州九年屬臨州尋屬忠州】宋【因之熙甯五年省桂溪縣入焉】元【倂入酆都至正中明玉珍複置仍屬忠州】明【隷重慶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隷忠州
涪 州
周【楚枳邑】漢【置枳縣屬巴郡】晉【永和中移涪陵郡於此】宋齊【因之】後周【廢枳縣徙郡治漢平縣】隋【開皇初郡廢十三年改漢平為涪陵縣屬巴郡】唐【武德二年於縣置涪州天寶初改涪陵郡乾元初複曰涪州屬江南西道】五代【屬蜀】宋【亦曰涪州涪陵郡屬夔州路熙甯三年以樂溫縣省入鹹淳三年移治三台山】元【複舊治至元二十年以州治涪陵及樂溫二縣入焉二十一年改屬重慶路】明【隷重慶府】
皇清因之康熙七年倂武隆縣入焉
彭水縣
漢【置涪陵縣屬巴郡王莽改曰巴亭】後漢【複為涪陵縣建安六年劉璋置蜀國都尉昭烈置涪陵郡】晉【永嘉後沒於蠻】後周【保定四年蠻帥田思鶴内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改為黔州】隋【開皇初郡廢十三年始置彭水縣為黔州治所大業三年改州為黔安郡】唐【武德元年複為黔州貞觀四年置都督府聖曆元年罷先天二年複置都督府開元二十年置黔州采訪使天寶初曰黔中郡乾元初複為黔州都督府屬江南道大順元年置武泰軍節度天複三年罷】五代【屬蜀】宋【亦曰黔州黔中郡太平興國五年複為武泰軍節度使屬夔州路嘉佑八年以洪杜洋水信甯都濡四縣入焉紹興元年升為紹慶府】元【因之屬四川行省】明【洪武初罷府以縣屬涪州】
皇清隷重慶府雍正十二年改隷黔彭廳
保甯府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巴國别都秦為巴郡阆中縣西境漢水以西為廣漢郡地建安六年劉璋分阆中置巴西郡晉因之宋元嘉十二年置北巴西郡屬梁州梁天監八年以北巴西置南梁州西魏廢帝三年改曰隆州盤龍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複曰巴西郡唐武德元年複曰隆州先天二年避諱改阆州天寶元年改曰阆中郡乾元初複曰阆州屬山南道五代後唐天成四年置保甯軍節度長興中入蜀宋亦曰阆州阆中郡乾德四年改曰安德軍節度屬利州路紹興十四年屬利州東路元初立東川路至元十三年升為保甯府二十年改保甯路後複為府屬廣元路至正二十年為明玉珍所據明洪武四年複曰保甯府屬川北道
皇清因之今領州二縣七
阆中縣【附郭古巴國别都】
秦【置阆中縣屬巴郡】漢【因之建安中分為巴西郡治】晉【因之】劉宋【為北巴西郡治】蕭齊【因之】梁【為南梁州治】西魏【為隆州治】隋【改曰阆内仍為巴西郡治】唐【武德元年複曰阆中為?州治】宋【因之】元【為保甯路治】明【為保甯府治】
皇清因之
蒼溪縣
漢【阆中縣地永元中分置漢昌縣仍屬巴郡】晉【太康中又分蒼溪縣皆屬巴西郡】劉宋【省蒼溪以漢昌屬巴西郡】蕭齊【複置仍屬北巴西郡】隋【開皇十八年改漢昌曰蒼溪仍屬巴西郡】唐【屬阆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奉國縣入焉屬保甯路】明【屬保甯府】
皇清因之
南部縣
漢【巴郡充國縣地初平四年分置南充國】晉【省充國以南充國屬巴西郡】劉宋【曰南國縣屬北巴西郡】蕭齊【因之】梁【天監二年改曰南部縣】西魏【置新安郡】後周【郡廢】隋【屬巴西郡】唐【屬阆州】宋【因之】元【省新井新政西水三縣入焉屬保甯府】明【洪武十年倂入阆中十四年複置】
皇清因之
廣元縣
漢【葭萌縣地】蜀漢【為漢壽縣地】晉【初為晉壽縣地太平中分置興安縣屬晉壽郡】劉宋【因之】蕭齊【分為東晉壽郡】梁【天監四年入後魏僑置益州亦曰西益州大通六年還入梁大同中改号曰黎州】西魏【廢帝三年以西益州為利州置總管府】隋【開皇初郡廢改曰智州十八年改州治興安縣曰綿谷尋改州為義城郡】唐【武德元年複曰利州二年置總管府貞觀六年府罷天寶元年改曰益昌郡乾元初複曰利州屬山南西道乾甯四年置昭武軍節度】五代【屬蜀】後唐【改郡曰益州】宋【初屬西川路鹹平四年分置利州路景佑四年改甯武軍節度】元【憲宗三年立利州都元帥府至元十四年罷府改曰廣元路屬四川行省】明【洪武七年曰廣元府尋改府為州以州治綿谷縣省入十四年又降州為縣屬保甯府】
皇清因之
昭化縣
漢【置葭萌縣屬廣漢郡】蜀漢【改曰漢壽分屬梓潼郡】晉【太康元年又改曰晉壽永和中置益昌縣屬巴西郡大元十五年於縣置晉壽郡】後魏【曰京兆縣屬南白水郡】後周【省晉壽複改京兆曰益昌】隋【屬義城郡】唐【屬利州】後唐【同光三年改曰益光】宋【初複曰益昌開寶五年始改曰昭化】元【省葭萌縣入焉屬廣元路】明【洪武十四年改屬保甯府】
皇清因之
巴 州【古巴國地】
漢【巴郡宕渠縣地永和中分置漢昌縣仍屬巴郡】蜀漢【初屬宕渠郡郡尋廢屬巴西郡】晉宋【因之】齊【建元二年置巴州】梁【曰歸化郡始置梁廣縣為郡治】魏【正始元年改置太谷郡延昌三年置巴州】後周【大象二年改縣曰化成】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複改州為清化郡】唐【武德元年複曰巴州天寶初複曰清化郡乾元初複曰巴州屬山南西道】宋【亦曰巴州清化郡省清化縣入焉屬利州路】元【曰巴州屬四川省】明【洪武九年以州治化成縣省入仍降州為巴縣屬保甯府正德十年複升為州】
皇清因之
通江縣
漢【宕渠縣地至東漢為宣漢縣地】梁【為始甯縣地】西魏【分置諾水縣屬遂甯郡】隋【開皇三年仍省入始甯】唐【武德八年複分始甯置諾水縣仍於縣置壁州屬山南西道天寶元年改名通江】宋【熙甯五年廢壁州及白石符陽二縣入焉屬巴州南宋末分為上通江下通江】元【至元二十年倂上下通江入曾口縣至正四年複置通江縣屬巴州】明【屬保甯府】
皇清因之
南江縣
漢【宕渠縣地至東漢為漢昌縣地】梁【為難江縣地】西魏【為盤道縣地】後周【天和五年始複分置難江縣於縣置集州及平桑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屬漢川郡】唐【武德元年複於縣置集州天寶初改曰符陽郡乾元初複曰集州屬山南西道】宋【初因之熙甯五年廢集州以縣屬巴州】元【至元二十年又倂縣入化成】明【正德十一年複置改曰南江屬保甯府】
皇清因之
劒 州
漢【廣漢郡梓潼縣地】晉【武連縣地】劉宋【始分置南安郡】蕭齊【置南安縣為郡治所】梁【承聖中武陵王紀改安州】西魏【廢帝三年改曰始州改郡縣俱曰普安】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複曰普安郡】唐【武德元年複曰始州先天二年改曰劒州天寶初複曰普安郡乾元初複曰劒州屬劒南道】五代【屬蜀】宋【亦曰劒州普安郡隆興二年升普安軍節度紹興元年以孝宗潛邸升隆慶府屬利州東路】元【至元二十年複曰劒州省普城劒門二縣入焉屬廣元路】明【洪武十四年以州治普安縣省入改屬保甯府】
皇清因之
順慶府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為巴國地秦屬巴郡漢為巴州安漢充國宕渠縣地晉惠帝分巴西置宕渠郡宋齊因之徙治安漢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屬巴西郡唐武德四年始分置果州治南充天寶初改南充郡乾元初複曰果州屬山南西道大曆六年更名充州十年複故五代屬蜀置永甯軍節度宋亦曰果州南充郡改屬梓州路南宋寶慶三年以甯宗潛邸升順慶府隷劒南東路淳佑九年徙治青居山元至元四年置東川路後改東川府十五年複曰順慶府二十年升為路屬四川行中書省明洪武初複曰順慶府屬川北道
皇清改屬川北道領州二縣八
南充縣【附郭】
漢【置安漢縣屬巴郡初平元年移巴郡來治建安六年改屬巴西郡】晉【因之惠帝分屬宕渠郡】劉宋【改置南宕渠郡】齊【以後因之】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南充屬巴西郡】唐【武德四年於縣置果州】宋【因之南宋為順慶府治】元【至元二十年省漢初縣入焉】明【因之】
皇清因之
西充縣
漢【安漢縣地】晉【置西充縣屬巴西郡】梁【置木蘭郡】西魏【廢郡改晉城縣】唐【武德四年分置西充縣屬果州】宋【因之南渡後屬順慶府】元【至元二十年倂流溪舊縣入焉】明【因之】
皇清因之
蓬 州
漢【巴郡安漢縣地】梁【置相如縣兼置梓潼郡】西魏【郡廢】隋【屬巴西郡】唐【武德四年分屬果州】宋【因之寶佑六年改屬蓬州】元【至元十五年移蓬州來治二十年立蓬州路後複為蓬州屬順慶府】明【洪武初以州治相如縣省入屬順慶府】
皇清因之
營山縣
漢【巴郡宕渠縣地】梁【置安固縣】周【天和中置蓬州】隋【大業初州廢屬清化郡】唐【武德元年複於縣置蓬州四年析相如置朗池縣屬果州開元二十九年移蓬州治大寅改安固曰良山屬之寶應元年又以朗池縣屬蓬州】宋【大中祥符五年改朗池曰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