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風土記

關燈
自暹羅直南,伸如舌,長如股,中有山如脊鬥入于海,皆巫來由種人居之。

    西人統名之曰下暹羅。

    其國有十:曰斜仔,曰大坤,曰宋卡,曰大年,曰吉連丹,曰丁噶奴,曰彭亨,曰柔佛,在山之東曰吉德,曰沙剌我。

    在山之西,地至柔佛盡處,谽谺一水,隔二三裡而得一島。

    西以蘇門答臘為蔽,南以爪亞為屏,東以婆羅洲為障,四面環水,如骊龍颔下珠,即英人所謂新嘉坡也。

    舊名息力,又稱<口石>叻,華人或稱新州府。

    其地南距赤道三百零四裡。

     自香港乘輪船,指西南行,計程三千四百七十七裡,至越南之西貢。

    自西貢指南偏西行二千四百二十一裡,至新嘉坡。

    風順六日可到,風逆或至七八日,如灣泊瓊州、西貢各口,又需時日。

     考之古冊,斜仔以下皆頓遜地,其後析為列國,而柔佛處極南,叻地屬焉。

    然百年前榛莽未啟,一荒島耳。

    華人之懋遷南洋者,既乏問津,即歐洲諸邦如荷蘭,如葡萄牙,争據群島,亦未厝意及此。

    嘉慶二十三年,英人名士淡不公者始得之,以為海道四達之區,上于政府,伐木開道,遂設商埠,是為開辟新加坡之祖。

    西人嘗鑄銅像,以志勿谖。

     全坡之地,南北十四英裡,得中國四十六裡有差,東西二十七英裡,得中國八十九裡有差。

    中有河,自東達西,劃分南北,居人名其北曰小坡,南曰大坡。

     蘇門答臘、爪亞、婆羅洲三島,遙為屏蔽,皆在數百裡千餘裡外。

    對坡一島,綿亘東西,東曰廖嶼,西曰吉德門,天然近障也,吉德門十餘小島,若斷若續,直與坡接,窄處不過數丈,寬處不及一裡,輪船自西南來者,從此入。

    其東自柔佛之羅漢嶼與廖嶼之馬案山相對處,中間海道闊十裡。

    而羅漢嶼如髻如拳,錯列海中,下有礁石,舟不能近。

    論其形勢,兜裹層層,南洋各島皆不能及。

     海口炮台,西南二座,俱在山巅,最得形勢。

    其東一座在羅漢嶼西二十裡椰林中,平地高四五尺,台面細草茸茸,自海中間望,倉卒不可辨認。

    是處海面不及三裡。

     居民冊籍約分五種:曰中國;曰歐羅巴,統英、法、俄、德各國;曰巫來由,統南洋各島國;曰亞墨利加,統南北花旗各國;曰東方諸國,統五印度以上諸小國,及緬甸、暹羅等國。

    五種人數,以中國為最多,其次巫來由。

     華人住坡戶口最難詳确。

    查光緒七年英人所刊戶口冊雲:福建男女二萬四千九百八十一人,廣州一萬四千八百五十三人,潮州二萬二千六百四十四人,嘉應州六千一百七十人,瓊州八千三百十九人,三州府生長之華人九千五百二十七人,不列籍之華人二百七十二名,統計八萬六千六十六人。

    近五六年來,雖少有參差,總在八九萬之間,而曆來居叻遊叻者,動稱十餘萬,皆約略之詞,雖西人所報未必盡确,不列籍者不止此數,然總不過十萬人。

     巫來由人,通謂之土人,有書作穆拉油者,閩廣人讀無為莫之去聲,故“巫”亦讀“穆”。

    其自印度一帶來者,謂之吉靈人。

    又有波斯一帶者謂之齊智人。

    土人有黑有白,吉靈、齊智俱膚黝如墨,其以布蔽下體,不衫不褲,三種人大略相同。

     巫來由柔佛國王都城,在坡北岸,一衣帶水,相望可接,坡中有行宮,時往來其間。

    其民之在坡者,皆貧無生計,西人役以工作,幾若牛馬,華人亦有用之服役者。

     叻西北三百餘裡,柔佛之上,沙剌我之下,有埠曰麻六甲,本暹羅屬國,葡與荷嘗疊據之,道光初歸于英。

    麻六甲西北九百裡海中,有島曰槟榔嶼,亦屬英。

    兩處華人共十餘萬。

    英設總督于叻,統轄三埠(按英人以此三埠統言之曰三州府)。

     駐叻英官,總督而下,曰輔政使司,曰按察司,曰參政司,曰正副經曆司,曰戶口司,曰庫務司,曰地理司,曰營造司,曰巡理府,曰護衛司,曰船頭官。

    巡理有三堂,分理坡中各案件,略别大小輕重。

    護衛司專管華人一切事,名為護衛華人,實則事事與華人為難。

     英國駐叻軍額,計英炮手一隊,二百四十八人;外兵總六員,修理軍械匠十八人;步兵一隊,八百九十三人;又印度炮隊,并修理軍械匠共二百七十五人;管理炮隊糧道官二員,炮隊繪師一名,營醫十四名,統共一千三百五十七人,較香港少三百五十七人。

    其水師兵船則遊泊無定雲。

     兵房二處,一在升旗山,一在公家花園。

    對面山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