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蘇州府

關燈
府城,泰伯築城梅裡。

    〈(号為“勾吳”。

    今屬無錫。

    〉諸樊徙都于此。

    迨阖闾時,子胥築大城,〈(周圍四十二裡三十步。

    《府志》雲四十七裡,《寰宇記》雲三十裡。

    〉小城,〈(周十裡。

    〉陸門八,水門八。

    〈(東曰婁曰匠,西曰阊曰胥,南曰盤曰蛇,北曰齊曰平,皆子胥命名,時周敬王六年也。

    《吳越春秋》惟阊、蛇、望齊。

    《越絕書》作阊、胥、盤、蛇、婁、匠、齊、平,而葑、赤不與。

    《續經》作盤、蛇、阊、胥、婁、葑、将、齊,而赤、平不與。

    〉至隋,楊素徙城橫山東。

    〈(今新郭是。

    〉唐武德初,複舊。

    〈(以卧龍街東屬長洲,西屬吳縣。

    〉王郢之亂,刺史張重築之,八門悉啟。

    梁武德二年,始以磚甃。

    〈(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内外浚濠。

    〉宋初,門已塞二,〈(惟阊、胥、盤、葑、婁、齊六門。

    〉後胥門亦廢。

    政和中,複修治之。

    宣和五年重甃。

    〈(建炎兵燹。

    〉淳熙中,郡守謝師稷又繕完之。

    〈(至開禧間,??圮殆半,而城隍多為畦蕩所侵。

    時史彌遠為常平,圖複之。

    〉嘉定十年,郡守趙汝述、沈皞相繼修治。

    寶祐二年,趙汝曆增置女牆,補建葑、婁、齊三門。

    〈(開慶元年,诏複增修。

    景定末,風壞婁、齊二樓,鹹淳初重建。

    〉元定江南,凡城池悉命鏟堙。

    至正十一年兵起,诏天下繕完城郭。

    郡守高履築壘開蒙,還辟胥門。

    〈(城高三丈三尺,厚三丈五尺,面廣丈六尺。

    每門上建戍樓,下作娥眉甬道,夾以長濠。

    〉至張士誠入據,增置月城。

    明更加修築。

    〈(周三十四裡五十三步九分,高二丈三尺。

    城内大河,三橫四直。

    在故吳時,東門不啟,欲以絕越。

    唐時,八門悉啟。

    宋初,啟阊、胥、盤、葑、婁、齊六門,後胥門又廢。

    迨元而複,各有水陸門,惟胥無水門。

    〉赤門,〈(今南城下有大溝,外濠之水從此入祝橋,以入燕家橋,即赤門水道也。

    今盤、葑二門間有赤門灣。

    〉匠門,〈(一名幹将門,阖闾使幹将于此鑄劍。

    今葑、婁之間有匠門塘,或省科曰将門。

    〉蛇門,〈(越在巳為蛇,故置木蛇北首向内,示越屬吳。

    〉平門。

    〈(吳伐齊,從此出軍,因名。

    今有平門塘。

    一雲巫鹹所葬,又名巫門。

    〉 文天祥 樓台俯舟楫,城郭滿幹戈。

    故吏歸心少,遺民出涕多。

    鸠居無鵲在,魚網有鴻過。

    遂使睢陽志,安危今若何? 王賓 商家太戊有真臣,葬在平門野水濱。

    寒食杏花風雨裡,一杯椒糈奠何人? 張羽【同友人寓吳門懷古之作】 片帆迢遞入吳煙,竹溆蘆洲斷複連。

    柳影濃遮官道上,蟬聲多傍驿樓前。

    近湖漁舍皆懸網,向浦人家盡種蓮。

    行到吳王夜遊處,滿川芳草獨堪憐。

     範成大·【阊門初泛二十四韻】 好在馳煙路,平生載酒行。

    摧藏身久病,契闊歲頻更。

    昨夜燈花曉,今朝稻把晴。

    出門新夢境,觸目舊詩情。

    水遠推篷眩,天寬倚舵驚。

    轉灣添綽繂挽,罨岸并篙撐。

    舫後裝兒女,舻前酌弟兄。

    醅香新曲嫩,茗味小春輕。

    紅绉分霜果,黃蔫撚夕英。

    缬林疏露屋,朱閣靜臨城。

    桃塢論今昔,楓橋管送迎。

    山腰樵擔動,木未酒旗明。

    竟日窯煙直,中流塔影橫。

    數帆殘照滿,一笛暮江平。

    曬綱楓邊桁,牽罾柳際棚。

    由雲萦石住,田水穴堤鳴。

    過渡牛歸速,穿籬犬吠獰。

    魚寒猶作陣,雁遠更聞聲。

    急橹潮痕出,疏鐘暝色生。

    鄰翁欣問訊,逋客愧寒盟。

    一昨成歸卧,于今負偶耕。

    生涯都塌飒,心曲漫峥嵘。

    猿鶴休多怨,菰莼尚可羹。

    藥囊吾厭苦,扶憊且班荊。

     【宿阊門】 五更潮落水鳴船,霜送新寒到枕邊。

    報道霧開紅日上,野翁猶蓋短篷眠。

     徐有貞·【阊門城樓初成郡守劉公瑀宴馀于樓上即席賦】 阊門開近帝州,麗谯新建倚高秋。

    人間看盡三千界,天上移來十二樓。

    往事名傳吳伍相,平生心在漢留侯。

    鬥牛宮阙當頭是,何必乘槎海外遊? 【又】 碧城樓子聳晴空,聲振江山鼓角雄。

    高下亭台花霧裡,往來舟楫水雲中。

    賦才世已無上粲,飲興時因有庾公。

    雙手可将紅日捧,扶桑祇在畫欄東。

     沈明臣·【阊門行】 阊門日出人如蟻,阊門月白街如水。

    迤逦南行百武馀,令人忽堕雙眸雨。

    今人多在古人廣,亡者不亡生者死。

    梁鴻墓,要離冢,春風吹平一丘隴。

    四時不奠遊人漿,睥睨落日空牛羊。

    千秋不改專諸巷,萬世猶聞俠骨香。

     史弱翁·【夜看阊門市】 千門煙火夜方新,十二街頭畫粉勻。

    惱恨春風離亂後,黃昏燈市更無人。

     徐幹學·【阊門阻雨遇舅氏出所著詩句】 出郭逢風雨,還欣見渭陽。

    久遲殷羨信,已返子猷航。

    詞客題黃絹,奚奴出錦囊。

    客行逾兩月,楓樹結秋霜。

     張籍·【胥門】 共踏長安街裡塵,吳門獨作未歸身。

    胥門舊宅今誰住,君過西塘與問人。

    朱長文賢守憂勞鬓欲霜,通宵霡霂滿吳疆。

    丘湖水闊魚龍喜,九曲塵清桧柏香。

    〈九曲路,自姑胥門外至姑胥台。

    〉更入高鄉多??,雖當淺處泛艅艎。

    為霖事業傳家世,潤澤應難限一方。

     歐大相·【胥門】 蓼花風起渚蓮飄,處處菱舟趁晚桡。

    吳苑幾年無霸氣,胥門終古有歸潮。

    楓林竹岸斜連郭,水寺溪林盡帶橋。

    獨有館娃宮外柳,年年煙雨鎖長條。

     汪廣洋·【登胥江驿亭】 小閣開簾望遠岑,暖風晴日啭流莺。

    胥江流水清無底,拟比春愁一樣深。

     範成大·【晚入盤門】 人語嘲喧晚吹涼,萬窗燈火轉河塘。

    兩行碧柳籠官渡,一簇紅樓壓女牆。

    何處采菱聞度曲,誰家拜月認飄香?輕裘駿馬慵穿市,困倚蒲團入睡鄉。

     虞堪·【吳下口占】 吳王城外水連村,梅雨新晴海霧昏。

    誰複吹箫市朝變,夕陽芳草斷人魂。

     【盤門】 南雨廟前霜柏,阖闾城下寒潮。

    風雨扁舟徑過,傷心無複吹箫。

     屠隆·【吳門尋朱大複不遇明日置酒相招傷離道故凄然興懷賦贈】 冰泮長湖水漸流,故人祇在百花洲。

    吳門匹練應難見,笠澤扁舟定易求。

    我自鳴榔歌欸乃,君今倚酒聽箜篌。

    相逢莫問浮苛事,乞得黃冠對白鷗。

     史弱翁·【盤門瑞光寺】 绀殿橫雲出,涼風動四垓。

    馬嘶春草路,榆蔭講經台。

    萬戶焚皆遍,諸天拱不開。

    方知龍象力,劫火未能灰。

     屠隆·【吳歌八首】 下田春水深,高田春草綠。

    何故把長鋤?無錢買黃犢。

     兩男易鬥粟,猶勝委長渠。

    廚中無夜飯,門外催官租。

     天上明月光,曈嚨照華堂。

    富家一夕宴,貧家千日糧。

     蓮子湖中生,亦在湖中長。

    嬌女年十三,乘舟學蕩槳。

     風篷鳴夜雨,水檻出蒼煙。

    夫妻湖口住,白首不相捐。

     終朝出耕田,薄暮歸織布。

    誰家懷春女,輕衫若煙霧。

     公子服春羅,佳人畫翠蛾。

    共乘青雀舫,倚醉唱吳歌。

     曹基·【葑門】 亞字城東路,幽栖步世存。

    莺花喧市井,蝦菜競晨昏。

    局設遙聞織,舟停半在門。

    遣懷誰最勝,攜杖過南園。

     顧湄·【婁關夜泊】 古堞蒼茫裡,荒江此泊船。

    鄉音殊昨夜,歸夢逼殘年。

    客子尋煙語,人家閉月眠。

    忽聞羌管發,極目畏途邊。

     顧阿瑛·【發齊門】 東方晨星如月明,舟人捩舵聽雞鳴。

    自憐不合輕為客,莫厭秋風攪樹聲。

     周砥·【次韻發齊門】 西風洲上荻花明,秋水船頭落雁嗚。

    誰抱琵琶涼月裡,向君彈作斷腸聲。

     劉曙·【泊齊關醉後寄開采兩弟】 齊關細雨木蘭船,樽酒淋漓欲叩舷。

    偶别亦生棠棣感,如何大被不同眠? 南園,在子城西南。

    與東墅,皆廣陵王元了帥吳時,其子衙内指揮使文奉所創,經營三十年,極園池之勝。

    有安甯廳,思玄堂,清風、綠波、迎仙等三閣,清漣、湧泉、清暑、碧雲、流杯、沿波、惹雲、白雲等八亭;又有榭亭二,〈就樹為榱柱。

    〉及迎春、百花等三亭;西池〈在園廳西。

    〉有龜首、旋螺二串。

    〈廣陵王帥吳,因治南園,為島嶼峰巒,出于巧思。

    錢氏去國,此園不毀。

    〉祥符中,知州秦義葺之。

    〈以會寮吏館使朝貴,皆為賦詩,參知政事郡人丁謂為序。

    時景靈宮購求珍石,郡中亦于此取貢京師。

    其間台榭,歲久傾圮。

    〉呂齊叔嘗作熙熙堂,厥後守将亦加修葺。

    〈每春縱士女遊覽。

    〉先是長洲令王禹你,常攜客醉飲賦詩。

    〈丁謂詩:天子優賢似有唐,鏡湖恩賜賀知章。

    他年我若功成後,乞與南園作醉鄉。

    〉大觀末,蔡京罷相欲東還,诏以園賜之。

    〈蔡京詩:八年帷幄竟何為,更賜南園寵退歸。

    堪笑當年王學士,功名未有便題詩。

    續志雲:南園昔甚廣袤,異木奇石,多為朱勔取進。

    獨一松盤根,大不可移而止。

    今府學後一方之地,亦故址也。

    獨有清流崇阜,可以仿佛當時之勝。

    〉蜀人高氏當日得一隅經營之,而流杯出焉,因作醉鄉亭,以仿古。

     羅隐·【南園】 搏擊路終迷,南園且灌畦。

    敢言逃俗态,自是托幽栖。

    葉長春菘爛,科圓早薤齊。

    雨沾虛檻冷,雲壓遠山低。

    竹好還成徑,桃夭亦有蹊。

    小窗飛野馬,閑甕養醯雞。

    水石心逾遠,雲霄分已暌。

    病憐王猛畚,愚笑隗嚣泥。

    澤國潮平岸,江村柳覆堤。

    到頭乘興是,誰手好持攜? 蘇舜欽 西施台下見名園,百草千花特地繁。

    欲問吳王當日事,後來桃李若為言。

     梅摯 長洲茂苑占幽奇,岩榭珍台入翠微。

    園李露濃山色秀,徑桃煙暖一香飛。

    月臨夕樹鳥頻繞,風揭珠簾燕未歸。

    弭蓋暫歡成結戀,斜陽憑檻獨依依。

     胡宿 一遍芳菲欲滿林,回塘過雨曉來深。

    紅妝珠佩交花影,白馬春衫度柳陰。

    向老追攀多強意,随時風物但驚心。

    眼前百事輸年少,猶解因君放浪吟。

     周元明 爛熳花時錦繡張,無端下馬系垂楊。

    山亭水閣笙歌地,合與行人作醉鄉。

     程俱 王子池台迹已荒,年來華構壓高岡。

    長林不礙千山月,老幹猶含九夏霜。

    便覺平泉冠東洛,還依綠水記南塘。

    蝸廬卻喜通幽徑,岸憤時來一嘯長。

     成廷圭·【和周伯溫參政九日南園燕集】 步履巉岩若跨鳌,望中詩興與秋高。

    西山拄笏東山屐,右手持杯左手螯。

    返照入湖明塔影,斷雲将雨過林臯。

    松問飲散歸來晚,金粉霏霏濕錦袍。

     【又】 範相南園五百秋,重來訪古轉多愁。

    啼烏樹老台空在,飲馬池荒水不流。

    芹泮好從多士樂,桂叢誰賦小山幽。

    諸公高會詩如錦,授簡安能接勝遊?高啟君不見平樂館,古城何處寒雲滿。

    君不見奉誠園,荒台無蹤秋草繁。

    白日沉山水歸海,寒暑頻催陵谷改。

    皇天大運有推移,富貴于人豈長在?請看當年廣陵王,雙旌六纛多輝光。

    幸逢中國久多故,一家割據誇雄強。

    園中歡遊恐遲暮,美人能歌客能賦。

    車馬春風日日來,楊花吹滿城南路。

    疊石為山,引泉為池,辟疆舊園何足奇?經營三十年,欲令子孫永保之。

    不知回首今幾時,繁華掃地無複遺。

    門掩愁鸱嘯風雨,種菜老翁來作主。

    空馀怪石卧池邊,欲問興亡不能語。

    鶴已去,人不來,一樹兩樹獺卡開,射堂踘圃俱塵灰。

    何須雍門琴,但令對此便叮哀。

    人生不飲胡為哉?人生不飲胡為哉? 朱載震·【徐松之晚過南園寓齋不值留詩壁間用韻卻寄】 昔傳南園地,幽曠接高墉。

    巒壑誇勝賞,亭榭稱繁雄。

    我來止傍舍,眺聽但遺蹤。

    荒畦沿淺渎,蕭寺小橋通。

    斜陽凝浩翠,列岫野煙封。

    出戶須我友,冷露沾衣濃。

    寂寞松陵叟,工詩老更窮。

    翩然來吳市,坦步及暮鐘。

    欲以寫離愁,倚杖惜不逢。

    與子将遠别,還冀清樽同。

     楊賓·【南園】 吳越承平日,元撩蔔築年。

    池通兩浙水,石帶五湖煙。

    夜月迷遊騎,春風醉舞筵。

    經營三十載,赢得野夫憐。

     張大純·【南園懷古】 名園誰有過元鐐?地曠城幽逸思饒。

    曆久宴遊馀館榭,翻新歌舞厭笙箫。

    荷池水碧天俱浸,藥圃春喧上欲膏。

    此門遺蹤何處覓,周垣惟見道山高。

     府學,在城西南。

    〈周一百五十畝。

    〉唐李栖筠增學廬。

    宋景祐元年,範文正奏立學,〈地本南園,公得其一隅,将為宅,或言當踵生公卿,公曰:“吾家貴,孰若中吳之士鹹貴?其無已乎!”遂以為學。

    〉仍給田五頃,以贍學徒。

    延胡安定公瑗主教事。

    嘉祐中,富嚴〈刑部郎中。

    〉建六經閣。

    〈張伯玉記。

    〉熙甯中,校理李??又割南園地廣之。

    〈元祐中,公綽之子長文掌教事,議欲盡南園馀地為齋廬,會範公子純禮制置江淮漕事過家,為奏請,诏給度牒十紙充費。

    〉戶部郎中劉瑾、直龍圖閣王觌大修。

    〈長文自為記。

    〉建炎兵毀。

    紹興十一年,直學士梁汝嘉建大成殿。

    〈鄭仲熊記。

    〉十五年,王煥繪兩庑像,複建講堂,辟齋舍。

    〈鄭億年記。

    〉乾道四年,直秘閣姚憲辟正路,疏泮池,立采芹亭。

    九年,丘崇建直廬。

    淳熙二年,修撰韓彥古作仰高亭。

    十四年,趙彥操即六經閣址建禦書閣,〈藏高宗所書石刻《六經》。

    洪邁記。

    〉堂左建五賢堂。

    祀陸贽、範仲淹,純禮、胡瑗、朱長文。

    寶慶三年大風,殿閣壞。

    紹定二年,複學田租,于時林介、〈直秘閣。

    〉王與權、〈朝請郎。

    〉王斌、〈朝請大夫。

    〉李壽朋〈直寶谟閣。

    〉相繼新之。

    〈吳潛記。

    〉淳佑六年,待制魏峻修。

    〈李起記。

    〉寶祐三年,趙與籌〈學士。

    〉拓地鑿池,作橋門,建齋九,〈曰敏行、育德、中立、就正、隆本,教宗室子弟;曰立武,教武舉亡;曰養正,教童子;曰興賢、登俊,教七之俊秀。

    〉閣後建堂,〈曰成德,曰傳道。

    〉堂後建詠涯書堂、立雪亭,右建道山亭。

    〈山,南園故丘,即朱長文所題泮山。

    王景齊記。

    〉元大德,殿宇壞,朱虎〈兩浙鹽運使。

    〉以私财撤而新之。

    〈從治中王都中之謀。

    燕公楠記。

    〉至治元年,總管師朵列秃重修。

    延祐間,重建六經閣。

    〈取張伯玉記文首句,名曰尊經。

    楊載記。

    〉至治二年,錢光弼修廟學。

    〈柳貫記。

    〉至正五年,總管吳重修。

    十五年,監郡六十築廟垣。

    〈五百七十七丈。

    魏俊民記。

    〉十九年,總管周仁又修之。

    〈鄭元祐記。

    〉二十六年,總管王椿建樂軒。

    〈周伯琦記。

    〉洪武六年,魏守觀即成德舊址建明倫堂,〈滕用衡篆扁。

    〉複地之侵于民者五百四十丈,展棂星門以臨南衢。

    〈宋濂、王彜俱有記。

    〉十五年,張守冠塑聖賢像。

    況守锺重建明倫堂,建齋四,〈左曰隆禮、中立,右曰養正、志道。

    〉齋後有室,〈訓導授業所。

    〉齋上下建兩廊學舍,堂後重建止善堂,〈易名至善。

    〉又建毓賢堂于後。

    〈教授何澄記。

    〉正統九年,李守從智築牆。

    〈六百三十文。

    〉景泰元年,朱守勝建會馔堂。

    三年,江守浒增建學舍。

    〈十間,于毓賢堂後。

    初,範公及先賢文昌祠俱在殿後。

    〉天順四年,姚守堂徙範公與先賢二祠泮池南;〈撤文昌祠,易隆禮、中立二齋名成德、達材。

    〉建杏壇學門内,覆之亭,有碑記,重建道山亭。

    〈教授黎擴記。

    〉六年,林守鹗改建廟兩庑諸賢塑像,〈歲久且壞。

    〉始易以木主。

    成化二年,邢守宥重建泮橋。

    〈移射圃于學後。

    〉四年,賈守奭作遊息所,前鑿方池,石橋立坊。

    〈曰衆芳。

    〉成化十年,丘守霁大規度之,擴建大成毆。

    〈學門故東向,曆廟道折而南入,仍厚價售居民地,拓之,與棂星門并。

    由是基趾方整,規制大備。

    〉丘去,劉守瑀繼其事。

    〈吳寬記。

    〉二十三年,又以先賢分為名宦、鄉賢各一祠。

    〈名宦祀宋王旦,富弼、歐陽修、蘇轼、王煥、富嚴、尹焞、趙希怿、陳豈、查普、趙與籌、葉适、李侗、陸九淵、楊簡、魏了翁,明周忱、夏元吉、況锺、原鼎、陳選。

    鄉賢祀唐陸元朗、陸蟄,宋滕元發、朱長文、周南老、王??、滕茂實、陳長文,明陳镒、陳繼、陳祚、劉铉、杜瓊。

    按名宦所祀,多有不系于蘇者,當更詳之。

    若韋應物,則有特祠,在文廟旁,其扁曰集賢太守。

    及考本傳,無是稱,史或失之。

    今士人往往宿此祈夢,甚驗。

    〉弘治三年,孟守俊以安定宜專祀建祠。

    〈範公祠左。

    〉十二年,曹守鳳建嘉會廳。

    〈學門外,為師生迎候之所。

    〉十七年,林守世遠以朱長文遷入安定祠。

    〈今學制門臨通衢,衢南皆平郊。

    左廟外為靈星門,郊之當門處,壘土為小崗隐起。

    入門則洗馬池,上有石橋,錢氏故迹也。

    為神道,道左右有碑亭二,一宋濂修學記,一舊廟學圖。

    又北為紅門,為神廚省牲所,省牲亭。

    又北為戟門,門西為神庫,置祭器樂器,門内廣庭高陛,曆露台,始至殿。

    右學外為嘉會廳,與學門相直,門之前為泮宮坊,入門,東則杏壇,直北為來秀橋,入锺秀門,路左右名宦、鄉賢二祠。

    又北,範公文正祠。

    又北泮池,上有石橋。

    又北儀門,門内有大池,跨以長橋,石洞凡七,名七星橋。

    過橋,始上露台,台上有範公手植柏二,今存其一。

    登明倫堂,堂後至善堂,又後毓賢堂,又後尊經閣,閣後過衆芳橋,至遊息所,左采芹亭,有小控,右道山亭,前有大池,直北射圃,中有觀德亭。

    教官之廨宇,諸生之庾廚,分列其後。

    又有池沼、畦圃、長松、古木雲。

    〉正德十二年,巡撫孫禦史樂提學張禦史鳌山協恭修建,仍令郡守徐贊主其事。

    嘉靖間,诏天下起啟聖祠、敬一亭。

    乃于大成殿後建祠,六經閣前建亭。

    又學之右,康熙間建巡撫湯公斌祠。

     徐嵩·【郡學為南園遺址】 當年台榭矗雲青,締構神奇似五丁。

    地為禽魚園更廣,天因草木露尤靈。

    春風妓舞花間席,夜月詩題水上亭。

    欲訪遺蹤何處覓,且從學圃按圖經。

     【贈韓碧滄學博】 吳會多人士,斯文底甚艱?紅牆周道直,綠草泮池灣。

    署冷還憑曠,官貧祇愛閑。

    陸沉今幾載?相對憶雲間。

    〈辛亥始晤雲間學署。

    〉 【辛酉秋重訪陳幼木廣文】 曾題佳句寄江幹,歲儉餐宜苜蓿盤。

    曉日宮牆龍道直,秋風泮水鯉庭寬。

    輸資定得先時用,補俸仍為舊日官。

    吳士重逢應有賴,且将名教勖儒冠。

     張大純·【道山】 道山猶是舊山川,一片青雲古殿邊。

    北望須知臨撫署,師儒讵敢上峰巅? 【大池】 芹水春風雨更宜,桂花開後杏花時。

    藻間一簇生蝌蚪,卻是文翁洗硯池。

     滄浪亭,在郡學東南。

    積水彌數十畝,傍有小山高下曲折,與水相萦帶。

    《石林詩話》以為錢氏時廣陵王元鐐池館,或雲其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所作,既積土為山,因以潴水。

    慶曆間,蘇舜欽得之,傍水作亭,曰滄浪。

    〈歐陽文忠公詩雲: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祇責四萬錢。

    滄浪之名始著。

    〉舜欽死,屢易主,後為章申公家所有,廣其故地為大閣,又為堂山上。

    亭北跨水有名洞山者,早氏并得之。

    〈既除地,發其下,皆嵌空大石,人以為廣陵王時所藏,益以增累其隙。

    〉兩山相對,遂為一時雄觀。

    〈蘇舜欽自有記。

    〉 蘇舜欽·【滄浪亭】 一徑抱幽山,居然塵市間。

    高軒面曲水,修竹慰秋顔。

    迹與豺狼遠,心随魚鳥閑。

    吾甘老此境,無暇事機關。

     宋傑·【滄浪亭】 滄浪之歌因屈平,子美為立滄浪亭。

    亭中學士逐日醉,澤畔大夫千古醒。

    醉醒今古彼自異,蘇詩不愧《離騷經》。

     徐鱗·【滄浪亭作】 窈窕滄波寺,玲珑水上扉。

    綠窗雲竹淨,朱戶露花晞。

    魚逸情偏躍,鷗閑晝不飛。

    東鄰精舍近,無慮戴星歸。

     張大純·【滄浪亭】 寥落村莊似,煙飛與露濃。

    南城多刈草,老圃半栽菘。

    蘇子亭何在?潼川院可宗。

    即今崇祀典,聊以寄遺蹤。

     韓蕲王府,俗稱韓家園,即章氏園也。

    紹興初,〈韓蕲王提兵過吳,意甚欲之,章殊不悟,即以随軍轉運檄之,章窘迫,急以為獻,其家百口,一日散居。

    〉韓氏作橋兩山之上,曰飛虹;張安國書扁,上有連理木,慶元間猶存。

    山之堂曰寒光,傍有台,曰冷風亭。

    又有翊運堂。

    〈耿元鼎記。

    〉池側有濯纓亭。

    梅之亭曰瑤華境界,竹之亭曰翠玲珑,桂之亭曰香館。

    嘉靖間,郡守胡缵宗即妙隐庵〈元延佑間僧宗敬建。

    〉建韓蕲王廟。

    〈黃省曾碑記略雲:宋蕲國韓忠武王,紹興二十一年八月壬申薨于臨安,十月庚子大葬于平江靈岩山,厥麓有廟。

    不著攸始。

    李士英《宋錄》雲:嘉泰四年立廟鎮江。

    粵稽乘書,無之,豈即平江耶?我朝成化十年,郡守丘公以王功烈于民,請列祀典,麓廟則圮矣。

    獻瘗榛莽,非禮也。

    傳王寓宅,即孫節使之池館,一易而章相國子厚氏,龔都宮氏,又易而韓忠武氏。

    在今南禅寺之左墟,故曆歲假而祠焉。

    嘉靖二年,天水胡公謂無專宮,明神不康,用撤龍象而廟貌之。

    寺住恐良定輩樂而從焉,遂俾居守,悉蠲裡役。

    〉 徐嵩·【春日遊南禅寺韓蕲王廟蘇公祠】 何以陶佳日?幽尋郡學東。

    樓危鐘不擊,〈南禅。

    〉院起座猶空。

    〈蘇公祠。

    〉古木斜陽外,殘碑細草中。

    薪王遺像在,仿佛有英風。

     楊賓·【韓蕲王墓】 蕲王未死日,樓橹尚專征。

    南渡朝廷小,中原社稷平。

    兩宮終不返,四将亦空名。

    千載墳前樹,枝枝拱帝京。

     大雲庵,近南喊,〈一名結草庵。

    前有吉草庵者居之,遂訛為結草庵。

    〉南禅集雲之别院也。

    〈沈周《紀遊》雲:竹樹叢邃,極類村落間。

    池廣十畝,名放生。

    其水從葑溪而西,過長洲縣治,由支港稍南折而東,複南衍至庵左流入,環後如帶,彙前為池。

    中有兩石塔,一藏四大部經目,一藏寶昙和尚舍利。

    東西二小洲,楕而方,浮敬塔下。

    東洲南次通一獨木橋,過洲複接一木橋,撤橋若與世絕。

    自此達主僧茂公房,房踞東偏,中有佛殿。

    後亘土岡,延四十丈,高逾三丈,上有古栝,喬然十尋。

    西亦有房,與東房等,實茂之侄桢公分栖處也。

    勝國時,有斷崖和尚肇業于此,繼之實昙雲雲。

    〉元至正間,僧善慶建。

    明嘉靖初,僧一峰嵩重修。

    〈楊循吉記,又錢德洪有《藥師堂記》。

    主僧攻岐黃,就醫者舟楫彌洲渚。

    歸有光記以為此地即滄浪亭也。

    〉 沈周【弘治十年八月十七日宿草庵西小寮作】 塵海嵌佛地,回塘獨木梁。

    不容人跬步,宛在水中央。

    僧定兀蒲座,鳥啼空竹房。

    喬然雙石塔,和月浸滄浪。

     文徵明·【贈瑛上人】 昔人曾此詠滄浪,流水依然帶野堂。

    不見濯纓歌孺子,空馀幽興屬支郎。

    性澄一碧秋雲朗,心印千江夜月涼。

    我欲相尋話空寂,新波堪著野人航。

     蔡羽 五載眠雲宅,如浮海上舟。

    斷梁僧渡熟,疏竹鳥啼幽。

    靜得觀魚樂,閑堪學道謀。

    棹歌何處是?城裡有滄洲。

     王寵·【宿半野堂】 滄浪池水漲桃花,倒映南園雉堞斜。

    古寺日長齋磬寂,蒲圃相對演三車。

     朱璇 此地分南寺,昙公舍利藏。

    煙雲飛寶筏,竹樹隐彈房。

    圮塔經何在,殘碑記未亡。

    莫言凋廢盡,濯足有滄浪。

     徐嵩·【過大雲庵喜遇秦孟岷父母】 竹樹何年盡?凄然瓦礫馀。

    港淤橋已斷,泉冽井方疏。

    解組堪移榻,良辰且著書。

    不期相邂逅,沽酒複烹魚。

     秦江·【徐臞庵過訪藥師堂次韻】 古寺春蔬滿,滄池塔影馀,坼橋憑霧引,淤港待人疏。

    暫借僧房寓,聊扪斷碣書。

    良辰到孺子,解杖得雙魚。

     張大純·【過大雲庵】 憶昔精藍勝,名賢屢共遊。

    燈光連隔岸,塔影漾中流。

    日暖魚龍躍,雲深竹樹稠。

    如何逾百載,頹廢剩荒丘? 浒墅,〈一名許市。

    又《圖經》雲:秦始皇求吳王劍,白虎蹲于丘上,遂西走二十五裡,而失劍不能得,地裂為池,因名其地曰虎翏。

    至吳越時諱缪,因改雲浒墅。

    〉居民際水,農賈雜處,為一大鎮。

    舊有巡檢司、急遞鋪。

    明景泰間,置鈔關于此。

     方回【許市】 太湖晚山雨,白鳥去冥冥。

    古冢多無後,荒祠豈有靈?異峰石骨,遠樹散人形。

    兵革已聳息,廢田蒲稗青。

     王世貞·【遇浒墅關李叔玄司農要張毛錢吳諸名士餞送分韻】 楓橋暝色映樓前,文采風流盡此筵。

    諸友但能河朔飲,使君甯惜水衡錢?已将歸思尋張翰,若個逃名似魯連。

    乘興偶然成别語,相期不必衆人傳。

     王稚登·【出許市】 秋水孤帆挂白雲,關門楊柳落紛紛。

    城中若問陽山色,個個峰巒翡翠文。

     【夜過浒墅簡高司農】 東歸夜指阖闾城,月出津亭聽鼓聲。

    鬓有雙蓬随歲改,舟唯一葉載愁輕。

    卻收魚鎖關重皆,不待雞鳴客放行。

    何意司農能好士,人間知有老王生? 徐嵩【聞李研齋先生候馀不至返棹金陵馀獨至浒墅作】 江關動鼓鼙,何處可幽栖?野草從人藉,山禽向月啼。

    萍枯江路狹,水淺客帆低。

    此際天方旱,傷心獨杖藜。

     【壬寅夏杪李使君席上談及天旱不惟病農兼且病商有感而賦】 驿路逢秋至,清商氣一新。

    西郊猶不雨,東海定揚塵。

    賈舶方稀少,田家最苦辛。

    江南關國本,何以慰黎民? 【至浒墅訪周玉凫因贈是日立秋】 偶來堤樹下,四望野雲青。

    秋到應多雨,宵來複見星。

    小橋依古驿,曲巷隐閑庭。

    此地何人在,看君有典型。

     【香象庵訪沈朗倩因遇湯陸二子方促裝歸】 詩畫吳中最,從遊似陸潘。

    屏添山色翠,椅怪樹根蟠。

    壯歲通禅理,高情戴箨冠。

    我來君便去,未得共盤桓。

     張錫怿·【浒墅有感】 憶擁圖書對邺侯,豈知梁獄忽招尤?丹心有恨埋青史,白骨何年古丘?曲罷廣陵孤鶴去,魂依漳水碧梧秋。

    明知石火須臾事,哀此偏能動客愁。

     廣福庵,在浒墅關下塘。

    宋寶慶間,僧如素建。

    今康熙初風遇谷禅師重葺,旁有陳公〈即陳平。

    〉廟。

    〈俗稱廟庵。

    〉 徐嵩【客廣福庵閏二月朔日喜晴賦一絕句】 雨霁春仍在,春逢閏不同。

    不妨正二月,都送雨聲中。

     【閏二月朔日華嚴一源禅師過訪廣福庵】 幾日山中返,梅花想已無。

    春晴今第一,好與踏平蕪。

     【廣福庵苦雨】 欲向金阊道,滂沱不可行。

    鹁鸠心亦苦,久雨為啼晴。

     【又】 天意無憑準,春光不得開。

    望晴心總切,偏見雨飛來。

     【廣福雨中望陽山】 對面猶難見,何堪複掩關?浮雲長黯黯,愁殺是陽山。

     【廣福庵香花橋】 陵谷推遷複幾秋,寺傍斷港細如溝。

    我來恰值春霖裡,猶是橋流水不流。

     張大純·【題浒墅陳相公廟】 古廟門中曲逆侯,一般土木便風流。

    誰能宰肉如君善?箫鼓喧喧賽不休。

     全福講寺,在周莊。

    宋元佑間建。

    淳佑二年,周迪功郎更新之。

    景定間,杲古法師闡教,敕賜今額,〈明洪武诏征十高僧,寺蘧庵為左善世,祝─城北禅,示寂金園善住。

    〉嘉靖初寺毀,僧秋壑、慈念、良能繼創。

    順治丙戌,懷浚、尚樸重修大殿。

    〈都督楊承祖駐劄于寺,迎海湧峰大像供殿中。

    康熙癸醜,松陵陶問月建指歸寶閣。

    〉 徐嵩【舟泊全福寺逢陶道人】 重湖杳杳樹層層,古寺長懸一盞燈。

    日暮停舟逢道者,指歸閣上話松陵。

     保聖教寺,去長洲東南五十裡地,名甫裡。

    唐大中建。

    宋祥符中,僧惟吉重修。

    有古羅漢聖迹。

    〈歸有光《保聖寺安隐堂記》略雲:甫裡無二寺,蓋白蓮即保聖之别院也。

    宋熙甯六年,僧惟吉重修,僅在西庑,其後即為天随先生祠。

    予少時尋古碑,惟元統二年法華期忏田記存耳。

    成化二十年,左善世璇大章迎其母,供養于愛日堂。

    重修此寺,初壞殿時,見梁拱間有闆識“紹興保佑之年”,故知以前修創,蓋不一。

    自成化乙未至嘉靖癸亥,蓋又七十七年矣。

    寺之西北有安隐堂。

    寺之盛時,僧每房皆以堂為别。

    凡為堂,如安隐比者,無慮數十房。

    所為愛日者,亦其一也。

    主僧法慧懼且盡廢,故時安隐之。

    房分為二派,乃與同堂之徒複為合一,誓與共守之。

    請為記。

    〉 高啟【過保聖寺】 隔江寒霧隐樓台,遠逐鐘聲放艇來。

    亂後不知僧已去,幾堆黃葉寺門開。

     白蓮講寺,宋熙甯六年僧惟吉建,即陸龜蒙别業。

    〈龜蒙卒後,即葬其旁,廟食于此。

    〉嘉定十七年,錢唐龔時倆别建祠堂于左。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