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選

關燈
868年)楊昌浚題跋。

     于忠肅公墓詩碑 在于謙祠,碑高40厘米,寬105厘米,清德保撰書。

     谒于忠肅公祠詩碑 在于謙祠,碑高61厘米,寬90厘米,錢塘強陳谟撰書。

     于祠捐資碑 在于謙祠,高38厘米,寬53厘米,上刻捐資者姓名和所捐銀兩。

    碑風化嚴重,已看不清款識。

     蘇轼等題名刻石 在大麥嶺今浙江賓館内,楷書,字徑10厘米,為蘇轼、王瑜、楊傑、張王+壽同遊天竺,過大麥嶺所題。

    據史料記載為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花港觀魚碑 在花港公園東大門北面,碑通高299厘米,碑身高165厘米,寬95厘米,碑身陰陽兩面均為康熙禦筆行書“花港觀魚”4字,每字33厘米見方,1980年摹刻重立。

     “花港觀魚”題刻 在花港公園紅魚池邊,4字刻于高250厘米湖石立峰上,每字約23厘米見方,清康熙皇帝禦書,1958年摹刻。

     “梅影坡”題刻 在花港公園牡丹亭東南面,在80厘米高的假山石上題刻,行書,字徑7厘米,馬一浮書。

     “蕉石鳴琴”題刻 在丁家山東端、磴道之南丈許石壁前,每字25厘米見方,康有為書于民國9年(1920年)。

     “康山”題刻 在丁家山脊岩壁,行書,每字60厘米見方,清沈曾植書。

     “潛岩”題刻 在丁家山脊,行書,每字45厘米見方,康有為書。

     丁家山題刻 在丁家山脊,自右往左篆書5行,每字高12厘米,寬10厘米,章鑒書。

     “石門”題刻 在丁家山脊岩壁,篆書,每字高20厘米,寬18厘米。

     元釋永隆造像記刻石 在石屋洞前,楷書,字徑3厘米,元大德六年(1302年)題,字已漫漶。

     “湖南第一洞天”題刻 在石屋洞,每字20厘米見方,姚元之題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仙境”題刻 在石屋洞,每字25厘米見方,落款為甲子春海鹽王海品等刻。

     “甕雲”題刻 在石屋洞,石高60厘米,寬85厘米,每字35厘米見方,劉韻珂題。

     “水樂洞”題刻 在水樂洞口上方,行書,石高60厘米,寬180厘米,新安雲所書,沈體仁、沈訓同立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

     “清樂梵音”題刻 在水樂洞口,隸書,每字25厘米見方,民國17年(1928年)釋大方題。

     “空谷傳聲”題刻 在水樂洞口,每字20厘米見方,楷書,民國17年旅緬華僑蘇禮用等題。

     “水樂洞口”題刻 在水樂洞口,摩崖題刻,楷書,每字10厘米見方,民國23年(1934年)水瑞雲書。

     “幽谷流聲”題刻 在水樂洞口,隸書,每字10厘米見方,民國37年(1948年)陸欣榮、徐堯堂、鐘南書題。

     “天然琴聲”刻石 在水樂洞口,行書,每字20厘米見方。

     “聽無弦琴”刻石 在水樂洞口,楷書,每字15厘米見方。

     “留雲谷”刻石 在水樂洞旁崖谷石壁上,隸書,每字30厘米見方。

     “雲門”刻石 在水樂洞留雲谷邊,行書,每字30厘米見方,落款為丁醜春。

     “人間福地”題刻 在水樂洞東壁,行書,每字20厘米見方,落款為丁醜孟月湖北方純仁。

     “智水仁山”摩崖石刻 在水樂洞口,每字12厘米見方,落款為丁卯朔月。

     餘知水之樂摩崖石刻 在水樂洞口,行書,每字10厘米見方。

     “高山流水”摩崖石刻 在水樂洞口,草書,每字40厘米見方,落款為老君黃秋生。

     群樂儉德聚餐會題名記刻石 在水樂洞留雲谷旁壁上,摩崖題刻,每字3厘米見方,楷書,自右往左12行,字迹漫漶。

     “空虛”刻石 在水樂洞口,草書,每字25厘米見方,款字漫漶。

     “仙泉”題刻 在水樂洞口,楷書,每字10厘米見方。

     “水樂洞天”題刻 在水樂洞口,行書,每字14厘米見方,楊孔遠題。

     吳越煙霞洞石塔題刻 在煙霞洞内,有7層摩崖浮雕塔,俗稱千官塔,高近700厘米。

    塔旁左右兩石壁,列數百人,衣冠整肅,作禮塔狀,肩側刻男女姓氏,此皆當時舍錢之人。

    塔第5層正面左柱有都指揮使吳延爽名。

     煙霞此地多碑 在煙霞洞口,高164厘米,寬83厘米,篆書,每字8厘米見方,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甫金濤題。

     周元镛摩崖題記 在煙霞洞吸江亭東,篆書,每字高10厘米,寬5厘米,民國10年(1921年)周元镛題。

     “煙霞勝境”題刻 在煙霞洞口上壁,行書,每字30厘米見方,居正書。

     大梁囙摩崖題刻 在煙霞洞,隸書,每字8厘米見方,自右往左8行,落款壬戌又五月既望後二日。

     “借石”題刻 在煙霞洞吸江亭旁,隸書,每字高8厘米,寬12厘米,落款為丁巳三月孫浩筆。

     張朝墉摩崖題記 在煙霞洞,自右往左篆書5行,每字6厘米見方。

    記雨中看梅花,落款為古曆丁巳二月。

     “吸海餐霞”題刻 在煙霞洞吸江亭邊,篆書,每字高20厘米,寬15厘米,落款字迹漫漶。

     “大好湖山”題刻 在煙霞洞“吸江亭”左,行書,每字17厘米見方,落款字迹漫漶。

     羅浮道子摩崖題記 在煙霞洞吸江亭西,行書,5行,每字8厘米見方,落款為丁巳夏羅浮道子衛吉堂與嶺南老師太偕同晉兄重遊于此。

     “象象”題刻 在煙霞洞右石崖上,“象象”2字,35厘米見方,落款陳志臯題,來豐陽書,甲戌年二月。

     “象鼻峰”題刻 在煙霞洞右,每字15厘米見方,行書,落款癸未正月九日。

     “佛”題刻 在南高峰,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景明正書。

     “蒼谷”題刻 在南高峰,南宋時刻,無年月。

     “劉公泉”題刻 在南高峰,南宋時刻,無年月。

     龍井寺果證大禅師碑銘 在“秀萃堂”東,碑高169厘米,寬83厘米,清光緒27年(1901年)周跻睿撰,嵩年書。

     “龍井”題刻 在龍井井前,形如“門”狀的太湖石假山上,石高34厘米,寬60厘米。

    “龍井”2字橫書,每字25厘米見方,無落款。

     “小滄浪”刻石 在龍井旁湖石假山上,隸書,每字15厘米見方,民國18年(1929午)蔡逸如撰,陳天嘯書。

     “綠蔭深處”題刻 在龍井距“湖山第一佳”題刻石6米處,自右往左分2行,行書,每字高28厘米,寬20厘米,民國21年(1932年)許令筠題。

     “聽濤”題刻 在龍井井前匍地太湖石上,每字30厘米見方,自右往左,行書,民國24年(1935年)于幼青題。

     “龍井試茗”刻石 在龍井井上方太湖石假山上,自右往左,篆書“龍井試茗”4字,每字10厘米見方,無落款。

     “鳥語泉聲”刻石 在龍井井旁太湖石假山上,石高80厘米,寬30厘米,行書,每字16厘米見方,民國29年(1940年)岑敬則、秦頌華、蔣翼喬題。

     “湖山第一佳”刻石 在龍井“秀萃堂”東面半山腰,自右往左,行書,每字高40厘米,寬22厘米。

     “湖山勝境”刻石 在龍井“秀萃堂”東南半山腰,自右往左,楷書,每字25厘米見方,其下有自右往左11行字,字迹漫漶不可辨。

     “神運石”刻石 在龍井泉西,字刻在立峰上,楷書,每字14厘米見方。

     “虎跑泉”題刻 嵌于虎跑“虎跑泉”石壁間,石高64厘米,寬134厘米,字徑40厘米,落款為西蜀譚道一書。

     “滴翠崖”題刻 嵌于虎跑“虎跑泉”崖壁間,石高60厘米,寬110厘米,隸書,字徑25厘米,馬一浮書,題款漫漶。

     “虎移泉脈”刻石 在虎跑“夢虎”雕塑右後山岩上,由高100厘米,寬80厘米4石嵌入崖壁,一字一石,沙孟海書,1983年刻。

     宋觀音經碑 在六和塔壁間,計4列,133行,小楷,董仲永書。

    碑上還刻有李伯時繪的觀音大士小像,旁有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題跋。

     四十二章經刻石 在六和塔内,嵌于第一層内牆,由42位職官手書,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僧智昙立石。

     六和塔尚書省牒碑 在六和塔内,高250厘米,寬120厘米,碑刻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和乾道元年(1165年)尚書省牒文。

     宋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刻石 在六和塔内,高160厘米,寬80厘米,嵌于二、三層踏道牆面。

    經文分32段,後跋語6行,隸書。

    此經失去一石,故無紀年。

    但題跋中有六和塔主僧智昙請人寫經,疑為南宋時所刻。

     明真武像碑 在六和塔内一層北面,高154厘米,寬75厘米,碑上線刻真武像及題跋。

     乾隆登開化寺六和塔記碑 在六和塔北面,碑通高435厘米,寬150厘米。

    碑陽刻“登開化寺六和塔記”,行書,每字6厘米見方,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書。

    碑陰和兩側刻乾隆題六和塔詩。

     乾隆題詩碑 在六和塔西,碑通高265厘米,碑身高185厘米,寬80厘米。

    碑陽刻弘曆題詩1首,行草書5行,每字10厘米見方,無年月。

    碑陰刻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題六和塔詩。

     宋六和塔施主題名碑 在六和塔上,楷書20行,行字不等,無年月。

     “淨宇江天”刻石 在六和塔前石牌坊上,高45厘米,寬180厘米,劉海粟1980年書。

     “翠谷瀉玉”題刻 在九溪人工瀑布崖壁間,行書,每字35厘米見方,陸俨少書。

     康熙雲栖詩碑 在雲栖舒篁閣左側,碑通高292厘米,碑身高220厘米,寬85厘米。

    碑陽刻: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題寫的雲栖詩,每字16厘米見方,行草書;碑陰刻2厘米見方小楷題記,字迹漫漶難辨。

     清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刻石 在雲栖沖雲樓前西牆,共9石,橫列嵌于牆間,每石高37厘米,寬105厘米,經文每字1.5厘米見方,楷書,董其昌題簽。

    卷首乾隆禦題“香光法寶,永鎮雲栖”,行書,每字10厘米見方。

     雲栖詩碑 在雲栖沖雲樓前西牆,共3石,每石高37厘米,寬105厘米,小楷,每字1.5厘米見方。

     宏意大師小像刻石 在雲栖沖雲樓前西牆,石高32厘米,寬68厘米。

     瑞真禅師小像瑞真禅師記瑞真禅師傳略刻石 在雲栖沖雲樓前西牆,共3石,每石高32厘米,寬68厘米。

     重修雲栖梵徑記碑 在雲栖路邊,青石碑,高125厘米,寬75厘米,每字8厘米見方,楷書,金新書于1983年。

     吳越武肅王排衙石詩刻 在将台山頂排衙石上,前刻詩序10行,行書,字徑3厘米,詩文多風化漫滅,序後一行僅存“王”字。

    據《鹹淳臨安志》記載:“舊傳錢武肅王鑿山,見怪石排列兩行,如從衛拱立趨向,因名排衙石,及刻詩石上即此也。

    ” 梵天寺經幢 在梵天寺路西端,舊梵天寺門前。

    經幢共兩座,左幢上刻《大佛頂陀羅尼經》,右幢上刻《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經》,兩幢均刻《建幢記》。

    經文楷書,《建幢記》及題款行書。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錢弘俶建。

     “忠實”摩崖石刻 在勝果寺後,楷書,無題款。

    據《環宇訪碑錄》記載:“忠實”2大字,南宋紹興十七年,高宗禦書。

     “勝果”刻石 在勝果寺殿後石級下,隸書,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王大通書。

     “鳳山”摩崖石刻 在鳳凰山頂,楷書,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王大通書。

     元陳天瑞月岩詩刻 在鳳凰山月岩摩崖上,楷書8行,每字6厘米見方,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陳天瑞題。

     浙江省中山紀念林碑 在鳳凰山東南山坡,水泥結構,碑高423厘米,民國17年(1928年)浙江省政府植樹運動大會建。

     三茅甯壽觀尚書省牒碑 在七寶山頂、三茅觀外摩崖上,字迹已風化,但仍可辨讀。

    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題。

     宋高宗賜劉能真禦制詩刻石 在吳山通玄觀,今紫陽小學内。

    摩崖上,楷書13行,行15字,字徑3厘米,詩刻無年月。

    據《通玄觀記》載,此詩刻于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

     宋劉能真創建通玄觀記題刻 在吳山通玄觀,今紫陽小學内。

    隸書7行,行11字,字4.5厘米見方,南宋紹興三十二年劉能真題。

    明正德三年(1508年)徐彰重修通玄觀題跋。

    字迹已風化漫漶。

     “見滄”題刻 在吳山寶奎寺,南宋理宗禦書,楷書,題刻無年月。

     蘇轼寶成院賞牡丹詩刻石 在吳山寶成寺後,高158厘米,寬68厘米,行書,蘇東坡題于北宋熙甯五年(1072年),明代摹刻。

     麻曷葛刺造像記題刻石 在吳山寶成寺麻曷葛剌像佛龛内,楷書,元至治二年(1322年)刻石。

     元重修通玄觀碑 在吳山通玄觀,今紫陽小學内。

    楷書,16行,行39字,元至治二年俞真靜刻石。

     元薩都刺遊紫陽洞詩刻石 在紫陽山摩崖上,行書,5行,字徑10厘米,薩都剌題。

     元張與材重陽庵題刻 在吳山重陽庵,題字“十方大重庵”,楷書2行,字徑33厘米。

    “青衣洞天”,楷書,字徑20厘米。

    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題。

     貫雲石、虞伯生、張仲舉贈道士俞行簡詩刻石 在吳山通玄觀(今紫陽小學)鹿泉之右石壁上,字迹漫漶。

     諸天寶閣摩崖石刻 在三茅觀,字迹漫漶。

    據《成化杭州府志》載,為戶部尚書商辂題。

     “第一山”摩崖石刻 在紫陽山,“第一山”3個大字,行書直列,米芾書,姜召刻。

    原刻在安徽省,此處為明萬曆間(1573—1619年)摹刻。

     “歲寒松竹”刻石 在吳山寶成寺後,明代吳東升書。

     浙江體育會摩崖題石刻 在雲居山聖水寺後,摩崖高約4米,翼展寬約15米,上刻行書“雲山萬古’,4個大字和題記,民國元年(1912年)呂公望記,葉頌清書。

     “吳山第一峰”刻石 在七寶山頂、三茅甯壽觀院前,無題款。

     “宋樟”題刻 在吳山極目閣南,青石嵌于大樟樹下一組界石上,石高55厘米,寬95厘米,自右往左隸書2字,每字32厘米見方,韓登安題。

     杭郡重修禮拜寺記碑 在鳳凰寺,碑高205厘米,寬77厘米,刻于明弘治六年(1493年)。

     重修真教寺碑 在鳳凰寺,碑高226厘米,寬88厘米,刻于清順治五年(1648年)。

     真教寺碑記 在鳳凰寺,碑高211厘米,寬102厘米,刻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

     重修真教寺碑記 在鳳凰寺,碑高61厘米,寬144厘米,刻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

     衆鄉老捐資芳名碑 在鳳凰寺,碑高68厘米,寬144厘米,刻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

     重修真教寺碑記 在鳳凰寺,碑高225厘米,寬92厘米,刻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碑額為阿拉伯文,碑文為漢字。

     重修胡慶餘堂店屋記碑 在大井巷胡慶餘堂藥店内,碑身高87厘米,寬65厘米,1984年西泠郭仲選撰并書。

     徑山興聖萬壽禅寺碑 (宋代) 存徑山寺 徑山寺曆代祖師碑 (元代) 存徑山寺鐘樓 餘杭縣肇建啟聖祠記 (明代) 存餘杭鎮中學 海雲洞摩崖石刻 (明、清題刻) 存超山海雲洞 禁白役亂收竹稅碑 (清康熙年間) 存安溪鄉政府 禁掘毛筍碑(清康熙年間)存百丈鄉裡半山路亭壁間 禁燒炭碑(清乾隆年間)存臨平山公園 免稅禦碑(清乾隆年間)存塘栖鎮廣濟橋東北 題大滌洞五言詩碑(清乾隆年間)存大滌洞天 疏浚臨平長安河道碑記(清代)存餘杭文物管理委員會 重修桂芳橋記碑(清道光十九年)存餘杭文物管理委員會 疏浚上塘河碑記(清同治十一年)存餘杭文物管理委員會 栖溪講舍碑(清光緒年間)存塘栖第二中學 吳昌碩墓志銘(民國17年)存超山吳昌碩紀念館 吳昌碩墓表(民國21年)存超山吳昌碩墓 宋梅圖刻石(複制)存餘杭文物管理委員會 缶廬講藝圖刻石(複制)存超山吳昌碩紀念館 饑看天圖刻石(複制)存超山吳昌碩紀念館 黃湖抗日陣亡将士紀念碑(民國29年)存黃湖鎮鎮政府 蕭山縣學重建大成殿記碑(元大德三年)存湘湖師範校内 古浴美施碑(明萬曆年間)存施家渡西北 新壩石牌坊刻石(清雍正八年)存義橋鎮新壩村 “诰授振威将軍追贈太子少(清道光二十一年)存所前鄉三泉王村 保葛壯節公之墓”碑 葛雲飛故裡表刻石(民國27年)存進化鄉山頭埠村 白龍寺重建碑記刻石存瓜瀝鎮白龍寺 古夢筆橋詩碑(1984年)存城廂鎮江寺橋畔 李成虎烈士生平簡介石碑(1984年)存衙前村李成虎烈士墓側 宋儒範氏心箴碑(明代)存新登中學聖園碑林 程子動箴碑(明嘉靖六年)存新登中學聖園碑林 觀音堂記碑(明嘉靖年間)存新登中學聖園碑林 雞鳴山記碑(明萬曆年間)存新登中學聖園碑林 南京工部右侍郎雙江方公墓志銘(約明萬曆十二年)存新登中學聖園碑林 方廉墓恩榮碑(約明萬曆十二年)存新登中學聖園碑林 學山碑記(約清康熙七年至十四年)存新登中學聖園碑林 禮部尚書董邦達墓禦制碑文(清乾隆三十四年)存三山鎮新店後山董邦達墓前 為禁止殷戶作地保莊長以除民害事碑(清嘉慶五年)存常安鎮大田村三師廟内 文華殿大學士董诰墓志銘墓前(嘉慶二十三年)存三山鎮蛇浦村淩家山董诰墓前 瓜橋埠集善亭碑(光緒二十六年)存場口鎮王洲瓜江村 俞君曉南遺命捐資築堤紀念碑銘(民國23年)存富陽鎮南門埠 陸軍七十九師抗敵陣亡将士紀念碑(民國30年)存常山鎮六石坎村 郁曼陀先生血衣冢志銘(民國36年)存富陽鎮鹳山雙烈園 寒泉石刻(宋熙甯四年)存萬市鎮冷水坑庵頭山 蛻龍洞石刻(宋熙甯二年)存胥口鎮靈苑村北 螺潭石刻(明成化元年)存湖源鄉坑口村 桂泉石刻(清順治年間)存新登鎮銅鑼灣石塔山西麓 靈隐洞石刻(清道光三年)存萬市鎮洞山村靈隐山 小塢坑石刻(清鹹豐四年)存富陽鎮新民村小塢坑 “紫竹林”石匾(唐貞觀八年)存桐君山 桐君山摩崖石刻(唐代至民國初年)存桐君山 楊家洞石刻(唐代)存畢浦鄉楊家門 阆仙洞摩崖石刻(南宋至明代)存桐君鄉阆仙洞 敕賜義民何克澄輸粟免差碑記(明天順三年)存桐君山 分水縣戒石銘(明嘉靖十八年)存分水鎮分水招待所 曉喻愚民碑(明嘉靖三十三年)存分水鎮分水招待所 汪公修學碑記(明嘉靖四十三年)存桐廬中學内 撫按酌定賦役規則碑(明萬曆十五年)存桐君山 示禁木排裝載柴薪碑(清乾隆四十一年)存桐君山 重修儒學碑記(清代)存分水鎮分水招待所 功臣山摩崖石刻(北宋至1984年)存功臣山 蘇轼“九折岩”題刻(北宋)存玲珑山 普慶寺石塔題刻(元至治三年)存橫畈鎮湖山村 建李公去思碑(明隆慶元年)存昌化南屏公園 重立蘇東坡先生遺像記(明萬曆十三年)存玲珑山卧龍寺 宋邑帥公祠碑記(明萬曆三十三年)存昌化南屏公園 “蒼鱗”題刻(明萬曆年間)存玲珑山 天下奇觀刻石(清順治年間)存西天目山仙人頂 蜀蘇楊二公像贊(清康熙元年)存玲珑山卧龍寺 “送瀑岩”題刻(清康熙年間)存玲珑山 大覺普濟能仁國師塔銘(清康熙年間)存西天目東塢庵塔院 大覺國師塔銘(清康熙年間)存西天目東塢庵塔院 峻極禅師塔銘(清乾隆年間)存西天目山五裡亭後塔院 蘇轼像碑(清乾隆五十五年)存玲珑山卧龍寺 錢武肅王墓碑(清道光十二年)存錢王陵園 茶會碑(清道光十六年)存太陽鎮文化站 勒石永禁碑(清同治九年)存昌化南屏公園 千秋關關門石匾(清鹹豐三年)存橫路鄉千秋嶺 内隐塔碑(民國4年)存玲珑山卧龍寺 醉眠石刻石(民國17年)存玲珑山 “龍潭”題刻(民國20年)存西天目鄉西關石壁 玲珑勝境刻石(民國22年)存玲珑山 鄒子侃烈士墓碑(民國22年)存臨天鄉鄒子侃烈士墓前 “留椿屋”題刻(民國23年)存西天日山“留椿屋”門樓 德澤長存刻石(民國27年)存玲珑山 第三戰區挺進第一縱隊誓師碑銘(民國28年)存昌化南屏公園 忠烈祠奠基碑(民國29年)存天目山管理局 浙西忠烈祠碑銘(民國31年)存天目山管理局 聚訓堂記碑(民國31年)存天目山管理局 郁曼陀先生傳碑(民國31年)存天目山管理局 昌化保衛戰勝利紀念碑(民國34年)存昌化南屏公園 昱嶺關匾額及楹聯刻石(民國時期)存順溪鄉昱嶺 趙爾春烈士紀念碑(1971年)存紫水鄉麻車埠大橋西 婆留井刻石(1983年)存功臣山錢塢壟 靈栖洞宋元題刻(宋、元)存靈栖洞 明劉基“石壁”題刻(明洪武年間)存棋枰山 鎮壓礦工告示碑(明嘉靖年間)存建德文化館 裁九姓漁課并改賤為良碑(清同治五年)斷片兩塊存建德文化館 烈士包宗經之墓碑(民國元年)存建德文化館 白沙橋碑記(1962年)存白沙橋畔 烏龍山電視轉播台碑記(1982年)存烏龍山 靈栖洞天拓建記(1984年)存靈栖洞 洪銅山塢裡坑石刻題記(元至元年間)存銅山鄉銅礦遺址 鎮壓礦工鬥争告示碑(明嘉靖四十五年)存淳安縣文管委 募成華表紀念碑(明萬曆廿九年)存汾口鄉琅琯塔 重修方仙翁祠記碑(明代)存光昌鄉富山村 餘四山墓道刻石(明代)存界川鄉龍門村 節孝坊刻石(清代)存浪川鄉洪家村 瀛山書院得源亭刻石(明至民國)存郭村鄉瀛山書院遺址 郭沫若方臘洞題詞石碑(1964年)存妙石鄉洞源村 白馬烈士紀念碑(1984年)存白馬鄉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