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關燈
小
中
大
而吾宗之憩寂入定時耶?若夫土膏脈動,山澤乃通,斯澗也,如風雨交作,震動岩岫;又如奏洞庭之樂,五音繁會,瑽流激蕩,自近而遠;此非君子之乘時利見,而吾宗之當機介導時耶?以是名斯亭也,意深矣。
” 遂書以為記。
開浚西湖碑記(代王都運作)厲鹗 皇帝禦極之二年,化浃恩沛,川渎貢珍,育物之仁,與天無極。
特轸東南民力,将興水利,乃博采群議,以杭州西湖可溉上塘田千頃,近漸湮塞,诏浙省臣工,亟謀開疏之宜。
事下前督撫,議支藩庫以役民夫,未蒇事去。
鈞奉命運鹾是邦,謬荷重寄,于恤亭戶、蘇罷商外,思所以報效萬一。
竊聞古轉運之職,在漢治粟内史有斡官,如淳謂主均輸之事,謂管鹽鐵而榷酒酤也。
唐置重臣為諸道轉運鹽鐵使,而引水入田之法,見于白公《錢塘湖石記》。
宋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兩浙合為一,并置轉運使、副。
熙甯七年,始于杭州置司,漕挽刍粟,一以歸之。
其時能于官者,往往以酾析河渠著聲。
沿及元明,運使始專理鹾政,則運鹽諸河尤當興複。
轉運之兼水利,由來久矣。
因願捐己資,如前所議之數,畢力挑浚。
微臣涓埃之忱,得達宸聽,旋蒙俞旨俯允。
鈞聞命之下,忻忭踴躍。
循視湖堤,審其淤塞之狀,則裡湖自孤山路迤西,向為有力者占種菱荷,漸次沮沼十之二三焉;外湖自柳洲迤南過湖心寺,縱橫十餘裡,葑老根深,雲橫陣布,奸民将觊為稻畦十之七八焉。
于是簡委賢員,召夫以萬指計,畚锸雲集,晴霁而作,霖潦而止,葑者褊之,淺者疏之。
始雍正二年十一月初十,訖雍正四年十月二十日,凡闊以丈計者若幹,深以尺計者若幹。
若赤山埠、金沙港諸處,自明楊公孟瑛開浚後,侵為田廬冢墓者,年幾湮壅,遽商掘廢,恐緻公私驚擾,欲複如唐、宋時環湖三十裡際山為岸之舊,誠未易言。
惟是湖面澄泓,練如鏡如,群峰鱗鱗,倒影在下,漁舠莼艇,縱恣所如,郡人來遊者,鹹快舊觀之頓還,旱幹之有賴也。
欽惟我聖祖仁皇帝省方南幸,浙中西湖,駐跸凡五。
今奉上谕,于行殿供佛,為報本嚴先之地,天章奎畫,照映湖山,魚鳥翔泳,久久被澤。
恭以餘财,葺棟宇,潔圬塓,青紅楹檻,煥然浮動于水雲光影中。
蘇公堤,向為水齧,基址日削,則将所浚葑泥,加庳為崇凡三尺,增隘就廣凡尺許,而城内中河、西小河之與湖流交通者,亦浚之以利舟楫。
東河受蔡河橋外沙河之水,為鹽艘運道,除污展清,所以盡厥職也。
總會計之,實費銀三萬七千七百兩,而開湖之役始告備。
夫經理西湖,自李邺侯、白太傅以來,莫如蘇子瞻、楊溫甫。
子瞻既疏利害于朝,複具申三省,籌劃明悉,無可摘索。
而禦史賈易已劾其科騷部内,以事遊逐。
雖廢格不行,宰臣未免有兩罷之請。
溫甫力排群議,銳意行事,終以清理包占地蕩,為豪右所忌。
二公雖功在後世,所遭逢何其難也! 今鈞于二公,驽劣無能為役,伏遇聖天子在上,浚川距浍,邁舜、禹之鴻績,舉久墜無窮之利而施于民,不待倡議于有司,且闵微勞,加以四級。
若撫憲傅公,下情既不壅于上聞;今制府李公,督率有司,以觀成功,然則鈞之才雖不如蘇、楊,而鈞之遭逢極盛,甯非二公所深願不得者哉?事既竣,餘銀五千兩,買田若幹畝,使籍田戶之租,視葑稍生,即募人鏟盡,歲以為常。
繼是毋廢墜,毋侵冒,不必設開湖之司,立撩湖之軍,所以為此邦生齒計久遠者,在是矣。
爰記颠末,以谂來者。
塘栖乾隆禦碑碑文愛新覺羅弘曆 欽奉上谕:朕巡幸江浙,問俗省方,廣沛恩膏,聿昭慶典。
更念東南貢賦,甲于他省,其曆年積欠錢糧,雖屢準地方大吏所請,分别緩帶,以纾民力。
而每年新舊并征,小民終未免拮據。
朕宵旰勤勞,如傷在抱。
茲當翠華親莅,倍深轸切,用普均沾之澤,以慰望幸之忱。
著将乾隆元年至乾隆十三年,江蘇積欠地丁二百二十八萬餘兩、安徽積欠地丁三十萬五千餘兩悉行蠲免,俾吏無挂誤,民鮮追呼,共享升平之福。
夫任土作貢,歲有常經,自應年清年款。
江蘇積欠乃至二百二十餘萬之多,催科不力,有司實不能辭其咎;而疲玩成習,豈民間風俗之澆漓,尚有未盡革欤?朕以初次南巡,故特加恩格外。
嗣後,該地方官務宜諄切勸谕,加意整頓。
其在小民,亦當湔除舊習,勉效輸将,勿謂曠典可希冀屢邀,而維正之供任其逋負也!其浙江一省,雖額賦略少于江蘇,而積年以來,并無積欠,豈犬牙交錯之地,不齊乃至是欤!此具見浙省官民敬事急公之義,而江蘇官民所宜懷慚而效法者也!朕甚嘉焉。
着将本年應征地丁錢糧,蠲免三十萬兩,以示鼓勵。
各該督撫,其仰體朕惠愛黎元之意,嚴饬所屬,實力奉行,使闾閻鹹沾實惠。
倘有不肖官吏,以還作欠,希圖侵蝕,察出即行糾參,從重治罪。
并将此通行曉谕知之。
欽此。
杭州靈隐書藏記阮元 《周官》諸府掌官以治藏,《史記》老子為周守藏室之史。
藏書曰“藏”,古矣!古人韻緩,不煩改字,“收藏”之與“藏室”,無二音也。
漢經後曰“觀”,曰“閣”,曰“庫”,而不名“藏”,隋、唐釋典大備,乃有《開元釋藏》之目。
釋道之名“藏”,蓋亦摭儒家之古名也。
明侯官曹學佺謂釋道有藏,儒何獨無?欲聚書鼎立。
其意甚善,而數典未詳。
嘉慶十四年,杭州刻朱文正公、翁覃溪先生、法時帆先生諸集将成,覃溪先生寓書于紫陽院長石琢堂狀元曰:“《複初齋集》刻成,為我置一部于靈隐。
”仲春十九日,元與顧星橋、陳桂堂兩院長,暨琢堂狀元,郭頻伽、何夢華上舍,劉春橋、顧簡塘、趙晉齋文學,同過靈隐食蔬筍,語及藏《複初齋集》事,諸君子複申其議曰:“史遷之書,藏之名山,副在京帥;白少傅分藏其集于東林諸寺;孫洙得《古文苑》于佛龛;皆因寬閑遠僻之地可傳久也。
今《複初齋》一集尚未成箱箧,盍使凡願以其所著所刊所寫所藏之書藏靈隐者,皆裒之,其為藏也大矣!”元曰:“諾。
” 乃于大悲閣後造木廚,以唐人“鹫、嶺、郁、岧峣、山堯”詩字編為号,選雲林寺玉峰、偶然二僧簿錄管鑰之。
别訂條例,使可永守;複刻一銅章,遍印其書,而大書其閣曰“靈隐書藏”。
蓋緣始于《複初》諸集,而成諸君子立藏之議也。
遂記之。
重修表忠觀記阮元 錢塘表忠觀,宋熙甯十年趙清獻公請于朝,始建于龍山吳越文穆、忠獻兩王墓側,使錢氏之孫為道士曰“自然”者居此,以修護之。
理宗時,官給田三百畝,以旌舊功。
元至元初,遇兵燹,觀、墓俱毀。
明正德間,遂為江尚書兆域。
嘉靖三十九年,總督、都禦史胡宗憲,巡按禦史周斯盛,布政使胡堯臣,按察使胡松,提學使範惟一以靈芝廢寺故址遷建新觀,即吳越時故苑在湧金門外,今重修之地也。
當時有武肅十九世孫德洪自餘姚來守此觀。
饬俎豆,輯譜牒,湖山靈爽,神實憑依,春秋佾蚃,為最盛焉。
崇祯中,都禦史熊飛複修輯之。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聖祖仁皇帝南巡,賜“保障江山”額。
雍正四年,世宗憲皇帝敕加封為“誠應武肅王”。
今皇帝六次南巡,屢駐跸,凡五賜宸章,褒功述事,且命有司以時緻祭。
蓋自忠懿宋初納土以來,未有食報增榮如今日者也。
今武肅裔孫璋、氵+虢等以廟宇少頹,呈請有司修茸。
于是巡撫吉公慶、布政使張公朝缙、鹽運使阿公林保各出俸錢,命杭州府李公亨董修之,增建碑亭左右六間,畫廊三十間;正殿基培高三尺,易塈垣以磚石,重肖五王像設,計費白金三千四百兩有奇,又增給銀六百兩置鹽運司庫發商榷子母,為歲修之費。
蒇事于乾隆六十年。
元以是年冬,奉命督學浙江,入觀展拜,樂觀厥成。
爰以重修落成,命十一府士子賦詩紀事,凡得詩千有餘篇,極一時之盛。
擇其佳者,付武肅裔孫泳錄之。
泳從金匮來寓此,庀材樹石,實始終其事,即為元述此大略,屬為記,且自以隸古書丹刻石者也。
嘉慶九年重浚杭城水利記阮元 杭州水利,自古重之。
今之省城,南北十裡,東西五裡,為長方形,西湖居其西,湖水入城有三路: 一湧金水門居正西;一湧金旱門環帶溝居西少南;一清波門底流福溝居西南。
流福溝自清波門外學士港導水入流福寺,溝入城由街底伏流,出府西青龍庵,經府南面;自東折而北,過府學、運司,東至杜于橋,環帶溝水西來會之。
東過紅門局、三橋址,折而北,至定安橋,湧金水門之水西來會之。
入滿營城、八字橋,分為二;一東出滿營,過衆安橋入小河,至中河;一西過龍翔宮至丁家橋,折而北,出滿營城,過臬司,西至回龍橋,折而東,由觀橋入小河,過金箔橋入中河。
中河彙各水,南行至新宮橋,其金箔橋之下有藩司、東行宮前之太平溝水來會之。
太平溝水亦自三橋址分流而南者也。
中河過新宮橋,又至撫院西,分為二:一出鳳山水門,東行城外,北折至候潮門外之永昌壩;一由通江、過軍二橋,出候潮水門至永昌壩入城。
河又至會安壩達東新關,至海甯州。
是水凡三折,貫通城内外數十裡,南至閘口,北至武林門外,汲濯舟楫皆賴之,乃數十年來未加浚治,惟湧金水門尚通湖水,其環帶溝微通涓滴,流福溝塞久矣。
且運司河、三橋址數裡高淤,滿營河亦淺阻,每遇大雨水,城内泛濫,司府縣署刺舟而入,居民多卧水中,府縣獄以桔槔出水,獄多瘐囚,下河、中河反緻淺濁無來源。
水利若此,當治乎?不當治乎? 甲子春,予首捐廉俸,官士商亦各出資,計銀四千八百餘兩,計開廣學士港十五丈六尺,自學士港、流福溝至三橋址,掘土四千七百九十四方;自三橋址北至滿城,南過藩司、東行宮前之太平溝、金箔橋、通江橋、過軍橋、慶豐關等處,掘土四千六百五十一方。
由是,清波門首受湖水,清清泠泠入流福溝,過軍司前,會環帶溝,至三橋址,會湧金水門水入滿營城,暢通無泛濫之苦。
藩司前諸山水亦入太平溝暢流無阻。
其西之湧金,西南之清波,正南之興隆,西北之聖塘澗水,石函六閘,設金木水火土五閘闆,視西湖水盛衰增減啟閉,委其事于杭州水利通判專掌之,兩縣主簿、運司經曆分司之,院、司、府、縣督察之,别具文案以備考。
自茲以後,每歲十一月浚治一次,毋減工,毋累民。
是役也,杭州人侯铨同知邱基知水之理,身任其事,經營十閱月,工乃畢。
刻碑記之,并刻圖于記文之後,且載捐銀人名于碑陰,置碑于吳山海會寺。
是寺也,乃祈謝晴雨長官共集之地,庶幾共覽而知,勿久而廢塞焉。
嘉慶十年上元日記。
淳祐臨安志六卷提要阮元 宋施谔撰。
按兩浙古志,《北宋圖經》久已無考,至南宋建為行都,其志乘傳于今者,則有周淙《乾道志》、潛說友《鹹淳志》二種,已經《四庫全書》采錄。
此志從宋刻殘本影寫,僅存五卷至十卷,無序目可稽,觀書中叙錄,皆至淳祐間府尹趙與CHOU(“籌”的古字)而止,其為施谔所撰《淳祐志》無疑。
所存惟城府、山川二門,前有總論一篇,異于他志。
其叙城府一:首城社、次官宇、次舊治古迹、次今治續建,為第五卷;城府二:首學校、次樓觀、次園館、次廂隅、次軍營,為第六卷;城府三:首坊巷、次界分、次橋梁、次倉場庫務、次館驿,為第七卷;叙山川一:首城内諸山、次城南諸山、次城西諸山、次亭館、次古迹,為第八卷;山川二:首城東諸山、次城内外諸嶺、次諸洞、次諸石、次諸塢、次峪同關,為第九卷;山川三:首江、次湖、次河渠、次水閘,為第十卷。
諸門皆為《鹹淳志》所本,而各條下引載前賢題詠詩文,則互有詳略。
此與乾道、鹹淳二志,備載南宋數朝掌故,藉補史傳之遺,皆未可以殘缺廢也。
選錄《四庫未收書目提要》 春江水燈記王義祖 富春四圍俱山,而一江介乎其中。
其民和氣安樂,歲時往往用故事弗替。
洵太平風俗也!七月之晦,天光向暮,明星瑩瑩,江無剛風,水波澄澈。
有小燈若紫金盞者百餘,從苋浦出,浮于江。
頃之,鹿山之灣,光熊熊然,蜿蜒而來者,其勢若遊龍。
又頃之,而上下水門,紅焰一派,竟出至江心,回環映射,無慮百千萬萬。
沿沙岸,列洲溆,光照數十裡,明如晝焉。
邑之人扶老攜幼,相聚而觀之,樂何如乎?而不但此也,其時,江氣沸騰,人聲甚嚣,舴艋馳逐如飛,率以绛燈标于桅以為識,有護燈者,有吹畫角巡邏者,有爆竹助喧者,有束蒿草而焚之者,有奏箫管、擊钲铙者,有燃燈如球自能矗霄漢而起者,有結燈棚為塔而湧出江上者,有以小筏疊九葉蓮燈百十架往來其中者,忽離忽合,忽東忽西,終宵未已。
是胡為者?邑之人曰:“是為水燈,春江故事也。
”嗚呼,盛哉! 邑有良吏,民皆長壽;時和歲美,年豐谷多。
而能樂其樂以垂久遠,使世世子孫習焉而弗替,謂非太平風俗也耶? 上司農陳公司空劉公請改折京絹牛角書方猶 浙之有黃白生絹也,原以備糊窗賞赉之用。
明時絲熟米賤,女桑尚勤,人易為辦。
然至額定價每匹八錢,墊費每匹一錢二分,價廉而絹粗,如是以止。
其後絲價騰湧,米麥倍常,法久弊生,吏胥出入其手,民遂不堪命矣!幸興朝鼎革,百度維新,一切不便民事,許請上聞,于順治三年,蒙督撫按洞悉民苦,具題折解,并歸工部織造。
民樂更生之德,官免催征之累。
乃九年三月,内複奉有征解本色部文,市野驚惶,哀籲無路。
夫昔時絲價每兩僅值三分,至明季盈六七分,時小民賠累,已有賣孥傾家不能完納者。
今則絲價騰湧,至每兩一錢五六分矣,視昔何啻數倍?昔時米價每鬥數分,今則每鬥三錢有奇。
則織工之費,又何止數倍?且兵革之後,桑樹伐而女工荒;機戶乘利,價必十倍。
即如嚴州一府,原額定絹四萬七千匹,應征銀四萬餘兩。
今機戶騰價,每匹值四兩六錢五分,則應征銀二十一萬四千餘兩,除原征額外,加派一十七萬餘兩矣。
分而計之,則每畝加派至二三錢也。
民力久盡,其何以堪!況如嚴屬六縣,條絹等項不過八萬有零。
今絹價一項,頓增至一十七萬,是糊窗賞赉之派,反數倍于惟正之供。
合郡聞之,即極控撫按,蒙有萬難加派,即賜具題之批。
因奉旨改折一半定價,每匹一兩一錢三分征銀,官織官解,殘黎漸有生色矣!然一半本色之價,藩司行文,仍每匹拟價四兩二錢。
較之原額,則加派五倍有餘矣!至其解京也,則押解有費,腳力有費。
其到京也,則歇家有費,鋪墊有費,萬一駁退,則前此之費,等之逝波,而後日賣孥傾家之事又起。
是徒壞小民之身家,無益朝廷之實用。
優懇俯念孑遺,具題永折。
至于牛角一差,即明之引箭弦條也。
弓箭已難全征牛角,況非土産。
今民間所蓄黃犢耕牛,角甚短小。
如求合式,必遠采之閩廣數千裡外。
承此役者,變産攜資,十無一返。
不但家破人亡,而歲課終無完日。
蒙按院杜于九年内,具疏題允。
以前所欠牛角,每副折價四兩。
惟九年以後,仍征本色,俟後酌議。
竊思牛角若系浙産,則九年以前,亦不敢妄繳幸折;若非浙産,則九年以後,角複出于何所?即前後疏内雲,此軍中必用之物。
則出角之地,自當入貢;無角之地,何由上供?若必遊移酌議,則百姓之脂膏已盡,而朝廷額賦終虛。
并祈具題改折,着為定例,上裨歲仂,下免追呼,立解倒懸,恩垂不朽! 杭大宗逸事狀龔自珍 一、乾隆癸未歲,杭州杭大宗以翰林保舉禦史,例試保和殿。
大宗下筆為五千言。
其一條雲:我朝一統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滿、漢之見。
是日旨交刑部,部議拟死。
上博詢廷臣,侍郎觀保奏曰:是狂生,當其為諸生時,放言高論久矣。
上意解,赦歸裡。
一、大宗原疏留禁中,當日不發抄,又不自存集中,今世無見者。
越七十年,大宗外孫之孫丁大,抱大宗手墨三十餘紙,鬻于京師市,有繭紙淡墨一紙半,乃此疏也。
大略引孟轲、齊宣王問答語,用己意反複說之。
此稿流落琉璃廠肆間。
一、乙酉歲,純皇帝南巡,大宗迎駕,召見,問汝何以為活?對曰:臣世駿開舊貨攤。
上曰:何謂開舊貨攤?對曰:買破銅爛鐵,陳于地賣之。
上大笑,手書:“買賣破銅爛鐵”六大字賜之。
一、癸巳歲,純皇帝南巡,大宗迎駕。
名上,上顧左右曰:杭世駿尚未死麼?大宗返舍,是夕卒。
一、大宗自丙戌迄庚寅,主講揚州安定書院,課諸生肄四《通》。
杜氏《通典》、馬氏《文獻通考》、鄭氏《通志》,世稱“三通”,大宗加司馬光《通鑒》雲。
一、大宗著《道古堂集》,海内學士見之矣,世無知其善畫者。
龔自珍得其墨畫十五葉,雍正乙卯歲,自杭州如福州記程之所為也。
葉系以詩,或記程,記月日瑣語,語汗漫而瑰麗,畫蕭寥而粗辣,詩平淡而屈強。
同裡後學龔自珍謹狀。
同裡張熷南漪、王曾祥麟徵,皆為杭大宗狀。
此第三狀。
詳略互有出入。
自記。
病梅館記龔自珍 江甯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産梅。
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态,固也。
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繩天下之梅也。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删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
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
以五年為期,必複之全之。
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诟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甯、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龍燈開光範祖述 吳山者俗稱城隍山,城隍廟居山之中。
其左右約裡許,各神廟鹹備焉。
對岸系民房,開設茶店甚多。
有放懷樓、景江樓、見滄樓、望江樓、闌馨館、映山居、紫雲軒等名。
其室金碧交輝,雕梁畫棟。
匾額對聯、單條屏幅,悉臻幽雅。
懸挂各色燈景,玻璃窗檻。
即瓷器均皆精緻,并有定燒店号。
桌凳亦極光鮮,茶則本山為最;餅則蓑衣著名。
此外瓜子、花生、酸梅幹、風腐幹而已。
其他韭菜餅、雞頭等類,及時添售。
其餘之店,糖色、面館、酒肆。
惟刻圖書、賣字畫,算命相館為多。
又有以火漆加染五色,捏造人物、鳥獸、蟲蚳、果品、花草等類,無不确肖,此亦僅見之一技也。
至于各式攤場、洋鏡洋畫之類,時聚時散,大約逢年過節無不畢集者也。
其各廟道士,各有房頭,系其私室。
此中講究,誠有天仙畫閣之喻,不與道士交好者,不得其門而入焉。
有元慶房、永固房、保定房、淳素房等名目,不下數十處。
此則吳山之大略也。
山右有龍神廟,俗稱龍王潭。
燈節,城廂内外所行龍燈,于十二日到廟,點睛參谒挂紅,名曰龍燈開光。
斯為新年之一大陣場也。
選錄《杭俗遺風》 西湖探梅範祖述 西湖見方,均有十裡之廣。
出鳳山門,過萬松嶺,由長橋為湖南,有南屏山大叢林淨慈寺在焉。
凡大地有志者,予均不贅記,惟存其名而已。
山門對面為南屏晚鐘、雷峰夕照二景。
由寺過西半裡許,有小天有園、南泠廟,則有堤直達北山嶽王墳,其景曰蘇堤春曉,蓋蘇東坡所建也。
堤上造橋六條,即俗所雲西湖景緻六條橋是也。
第二橋西,為花港觀魚一景。
第五橋西,有橫堤。
過玉帶橋,為金沙港,對港為花神廟。
湖邊有曲院風荷一景,已在嶽王廟前矣。
過北一二裡,為紫雲洞。
廟旁即嶽王墳,有鐵鑄赤身秦桧等四人跪地。
由廟過東,則崇文書院、仰山樓、鳳林寺。
沿湖過西泠橋,橋邊有蘇小小墓。
再沿湖則六一泉、五柳居、廬舍庵、中泠财神廟、朱公祠、行宮、聖因寺、望湖樓、诂經精舍、照瞻台、蓮池庵、陸宣公祠、蘇公祠。
臨湖為平湖秋月一景。
過東則又分為裡外湖矣。
有白堤一道,堤上為斷橋殘雪一景,直達錢塘門,蓋白樂天所建也。
平湖秋月過北,為孤山放鶴亭。
斷橋裡湖,有閑地庵、葛嶺、保叔塔、大佛頭、昭慶寺、響水壩。
過北,則為松木場,又通河道矣。
是河港汊分歧,四通八達,無路不可到者。
錢塘門過南,為湧金門。
是系西湖大碼頭,船隻多聚于此。
有藕香居茶室、聽水亭、子路夫人祠、三義閣、白祖壇、錢王祠。
有柳浪聞莺一景。
再過,則為清波門。
沿湖達長橋,仍為南山矣。
湖中有湖心亭,稍南為三潭印月一景,潭内有放生池,此則西湖之大略也。
春正二月,梅花大放。
城中士女坐船遊賞。
其船有蘭言舫、半湖春等各名目。
長可四五丈,内有三艙。
有玻璃屏坑,兩邊玻璃,和合窗欄,大紅小呢門簾。
其中鋪設華麗,點綴精工。
身入其境,直似天上仙宮。
船中更包酒菜,另有夥食船隻,随旁而行。
烹調之美,不可方物。
此等船中,亦有吹彈歌唱者,亦有挾妓飲酒者。
梅花之盛,莫過孤山、金沙港二處。
孤山為宋處士林和靖先生隐居之所,其墓在也。
有巢居閣一所,放鶴亭一座,白鶴一雙,梅花三百六十株。
回欄曲檻,高下栽植。
道光間,福建林少穆先生,任杭嘉湖道事,大加修葺。
故每逢花開,有本道衙門禁止攀折告示,每樹懸牌一塊。
其上為西泠财神廟,有劇分作會祀神飲福者,亦複不少。
金沙港正殿供關聖帝君,其後殿、靜室、水閣等處,前後回廊、天井,共栽有百十餘株。
其餘雖有,不及二處之多。
但西湖中最大之船,不過三四十号,其餘之船,名撐搖兒。
每船可容坐四五十人,此為搭船。
自湧金門搭至聖因寺前,往回均錢五文。
小劃船容坐四五人,船價亦然。
若乘輿騎馬,出清波、鳳山門,走蘇堤,由南至北;出錢塘門,走白堤,由東至西,無不面面皆通。
湖上館店有五柳居,入南宋志書者。
陸有閑福居、間樂居四處肴馔酒果,珍馐鹹備。
惟醋泖魚一種,西湖獨擅其長。
吃茶,則廬舍庵,兼售西湖白蓮藕粉。
饅頭,則嶽墳面館,鹽甜均美。
其餘各式攤場,無所不有。
而聖因寺前,則更熱鬧。
放風筝,則行宮門口;看碑帖,則嶽王廟中。
西湖尤有土産一樣,名曰刺菱兒,童子以劃船采取,剝而賣之。
形同菱角,大如蠶豆,其味鮮美,此亦世所僅有之物也。
附記西湖十景:南屏晚鐘、雷峰夕照、花港觀魚、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莺、三潭印月、雙峰插雲。
選錄《杭俗遺風》 天竺香市範祖述 天竺在西湖之西北,去嶽墳尚有七八裡。
稍南有港,曰茅家埠。
上山近裡許,茅家埠旱路,由花港觀魚,立着韋馱,其路較便。
二月十九,觀音聖誕。
大士最著靈驗,凡祈晴禱雨,無不感應,雖小兒亦知敬奉。
十八日,文武百官自撫台以下,親往拈香,一切執事,城門口即便打落,不敢開鑼喝道,其敬畏有如此者。
百姓有忏會者,均于十八晚間出城。
所以自茅家埠起,一路夜燈,至廟不絕。
當日去者,自城門至山門,十五裡中,挨肩擦背,何止萬萬行人,坐轎者不必言矣。
天竺有三寺,上天竺名法喜寺,中天竺名法鏡寺,下天竺名法淨寺。
去靈隐已不遠。
靈隐者,名雲林,亦四大叢林之一也。
四大叢林者:聖因、淨慈、雲林、昭慶。
僧衆各有五六百人。
靈隐山門外,有冷泉亭、瀑來亭、回龍橋、飛來峰、一線天、呼猿洞各奇景。
冷泉亭上,有梁山舟先生書對一聯雲:“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山門内右首,有徑達韬光寺。
是日熱鬧,亦不下天竺。
選錄《杭俗遺風》 龍舟競渡範祖述 西湖有龍舟四五隻,其船長約四五丈,頭尾均高,彩畫如龍形。
中艙上下兩層,首有龍頭太子及秋千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秋千上下推移。
旁列十八般武藝,各式旗幟,門列各槍,中央高低五色彩傘,尾有蜈蚣旗。
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
若做勝會,大看船停泊湖中,龍舟四圍圈轉,魚貫而行。
如抛物件,各龍舟水手下水争搶。
最難者,莫如錢、鴨二物。
錢則入水即沉,鴨則下水遊去。
各舟争逐,大有可觀。
遊船之中,或有打十番鑼鼓者,亦有吹彈歌唱者。
城裡河中,亦有從艮山門水門來者。
遊人坐船敲打鑼鼓,名曰遊短景兒。
約五月初一起,至初十為竟渡時焉。
選錄《杭俗遺風》 吳山賞雪範祖述 吳山茶室正對錢江各廟房頭,後臨湖水,仰觀俯察,勝景無窮。
下雪初晴之候,或品茗于茶室之内,或飲酒于房頭之中,不啻置身琉璃世界矣。
道光間,有一年雪高數丈,瓦上扒雪堆地,對街房屋幾不相見。
選錄《杭俗遺風》 富陽畫山水者記周凱 富陽以黃子久隐居筲箕泉,有《富春山居圖》、《大嶺圖》傳畫法。
今畫不可多見,而士人往往以意作山水,殆鐘秀于山川使然也。
然足迹不出于一邑,故名多淹沒。
明季章竹葉蝶,盛稱于時,忘其名。
畫山水者:國朝董文恪、文恭二公最著。
文恪自入都後,畫益進,所觀覽者多,故用筆用墨皆臻古法,得唐宋元明諸大家意;文恭山水多作于翰林時,雖蒼勁不及文恪,而福澤所鐘,有正笏垂紳之度,小幅亦深厚峻逸,趙榮祿、高尚書流亞也。
晚年參贊樞密,經進圖畫,或自勾輪廓,或布置景物,屬門下賓客成之,再加點改,與黃尚書钺供奉書畫。
睿皇帝知事繁幅大,嘗奉旨不必親作,小冊、便面,時奉命為之,凱所親睹也。
龍門孫克恭老諸生,畫師大癡,即文恪所資以作畫者,用墨太重,微嫌闆滞。
陸介眉,新城諸生,館于富陽,山水法文待诏。
陳旵湖,名浩,城西布衣。
伛偻曲背,人呼陳駝子。
九歲坐幾上,唱《大江東去》,墜而駝。
山水初師王孟端,後及諸家,渲染工緻,皆造其能,惜用筆未能圓渾自重,其畫非多金不與。
性放誕滑稽,善罵,又往往沒人金不時與,人以此厭苦之。
晚年嘗自作畫,不署款,易人升鬥米,曰:“便宜爾。
”凱于其族人處見十二齡所作畫。
太倉李曉桐稱為大家,謂絕勝李長蘅。
沒二十餘載,見于乩附人述生平,口角惟肖,時於乩上作潑墨畫。
程雨湖,徽人,人富陽學籍,畫學查二瞻,師雲林,多秋林疏柳,平遠溪山,秀潤可愛,遊大江南北知名,為錢塘奚岡所許。
譚禮,号東川,其先山陰人,遷富陽為諸生,畫師昌湖,墨蘭多逸趣,顧照、陳嘉言其徒也。
顧畫以細筆點成;陳九歲能圍棋,與富陽國手何順元對弈,亦能作山水小幅。
三人者,不以畫重也。
餘師高秋水先生,諱傅占,淹通經史,工詩古文詞,見重常州恽子居、張臯文兩先生。
未嘗作畫,醉後點染便面數葉,金陵姚虎臣歎絕,然每畫不過數十筆,平沙亂點,荒寒清曠之狀不可言。
龍門孫錦,與凱兄弟同歲入學籍,忽仿藍田叔為山水,樹木坡石,俱有逸氣,幾可奪席,後不竟作。
華浚,亦諸生,清池塘人,初為米家山,尋及各家,俱秀發,惜早卒。
從弟恒,與凱生同歲,九歲能畫。
叔父延李曉桐作山水,恒丫髻,首才出幾上,旁觀之,會飯于他室,乘間加樹石,叔父見而叱之,曉桐曰:“此畫人也。
”因點改成之。
教之畫,出筆秀潤,宛似董香光,十二歲以畫名。
縣丞柯君廷楠,濟南大家,有戚過富陽,見恒畫,欲以女妻之。
攜有黃子久大冊頁,長二尺許,曰:“至寶也,當以贈嫁。
”恒得縱觀之,畫益進,後以已聘辭。
年十五為弟子員,儀征阮宮保為學使,試諸生畫及印刻各藝,恒一日成三幅,甲乙居第三。
凱年十九,始從恒學為山水。
後人文恭公第,得觀前人名迹;又得李曉桐、袁少迂二君讨論,知各家法,方能為崇山峻嶺,而秀潤遠不如恒也。
恒今為廣文,曾寄近作,益蒼潤。
長兄之孫經,甥王銮、羅耀從餘學為山水兼花鳥、人物,年少未知其所詣。
唐士煥,長兄妻父也。
能小劈斧山水。
其子鳳林,能為大松,惜俱以癫死。
王徵君義祖,餘妹之翁也,喜為大米潑墨,并能詩。
又樓旭之畫煙竹,楊廷松畫人物,亦皆有可觀。
長夜閑坐,偶與經輩論,遂記之。
道光十五年六月 杭州重建慶春橋記俞樾 慶春橋,古菜市橋也,辟始之年蓋不可考。
然《鹹淳臨安志》已載有菜市橋,橋亦古矣。
宋諺雲:“東門菜,西門水,南門柴,北門米。
”是橋也,宋時蓋在東青門之外,皆萊圃也,故東青門亦名菜市門,而橋亦以是名。
元至正十九年,張士誠據兩浙,改築杭城,自艮山門至清泰門以東,彍而大之,絡市河于内。
于是菜市之橋亦絡于城内。
明太祖命曹國公朱文忠取杭州,以為省城,易東青門曰慶春門,橋從門名,是為慶春橋,然杭人猶呼曰菜市橋,從其朔也。
自明代以至于國朝,相仍不改。
曆年滋久,勢将傾圮,及今弗圖,将有埙墜之患。
于是城中缙紳先生請于方伯,方伯請于大中丞李公,于厘捐局發錢三千貫,又由本地公捐錢八千餘貫,為修葺之資,即經始于同治八年某月某日,至是年某月某日而畢工。
都凡用錢一萬一千貫有奇,高卑廣狹仍其舊貫,庀材量功,有加于昔;欄楯完固,柣砌平夷;舟楫通于下,輿馬交于上;洞如坦如,罔不率由;佥曰:斯橋亘于慶春門之内,由其名思其義,方仿聖人在禦,薄海内外,鹹煦育之。
當春始和,布德行惠,有司百執事敬迓于東鄰。
天地溫厚之氣,朝廷寬大之德,是承是迎,于是乎人。
又況其外,則郊壇存焉。
牲牷玉帛,有事靈場,罔不經由乎是。
用能承天之庥,以造福于杭民。
民氣和樂,年谷順成,疾疠不作,闾閻殷富允若茲。
茲橋之成,豈細故欤?乃刊貞石,記成功,為休頌,垂無窮。
辭日: 古菜市橋,今曰慶春。
歲久不葺,行者孔艱。
乃鸠厥工,厥工雲屯。
乃庀厥材,厥材輪囷。
厥功既成,砥平規圓。
我車我梮。
我舲我船。
熙熙有衆,罔不率循。
溫溫春氣,入自郊闉,福我黎庶,于是乎先。
于萬斯年,尚無有遷。
裁嚴郡九姓漁課并令改賤為良碑記戴槃 嚴郡建德縣之漁課,始自明洪武年間。
九姓則陳、錢、林、李、袁、孫、葉、許、何。
相傳陳友諒明初抗師,子孫九族家屬貶入舟居,使之身為賤業,幾無異于校坊之設也。
由明至今數百年來,漁課照完,舟中所居之婦女,名為眷屬,實則官妓。
迄今日久年深,九姓之姓常存,九姓之名已難遍考。
近數十年來,船隻名為“江山”,各縣購買婦女作為眷屬,以此營生。
船以奉官為名,官吏既征錢糧,即有不能禁止之勢。
漁課雖征銀無多,而胥役之在外浮收需索,曾不知加增幾倍?今欲禁江山船之婦女,則必裁建德縣之漁課。
查建德縣船莊冊載:原額征丁口銀二百十八兩零,雍正年間已攤入田地山塘均勻帶征,無庸議裁。
漁課一項,仍照舊征收,共銀九十四兩五錢五分八厘,除解藩司衙門,無閏之年一十七兩八錢一分,有閏之年一十九兩六錢七分一厘,照例另行籌解外,餘系府衙門修倉充饷之用,皆屬可裁之款。
餘乃為之請于督撫諸憲,将九姓漁戶課鈔永遠裁革。
于國課無損,于人心有益,并準九姓改賤為良。
查乾隆年間議準山西、陝西之樂戶,浙江之丐戶,雖編籍由來無可确據,而其相仍托業定屬卑污。
雍正年間因禦史年熙藹爾太先後條奏,準令除籍改業,得為良民,正所以杜其邪僻之路,非即許其廁身衣冠之林也。
嗣後因酌定限制,以清冒濫,如削籍之樂戶改業為良,報官存案,祓濯舊污,閱時久遠,為裡黨所共知者,自不便阻其向上之路,應以報官改業之人為始,下逮四世,本族親支,皆系清白自守,方準報捐應試,浙江九姓漁戶悉令地方官照此辦理,乃因漁課未裁,百數十年各戶仍習賤業而未改。
今九姓之課既準裁免,九姓之人可以改業矣!惟改業之戶不準遽行報捐應試,自報官之人為始,下逮四世,方準照辦,至于耕讀工賈,業已為良,應悉從其便。
如有勢豪土棍,藉端欺壓訛詐者,嚴行查禁懲治,以儆刁風。
我國家之立法,至周且備,是在地方官遵而行之。
從此漁課裁,而九姓之民人可以漸入士林,所以清其源也。
今本府咨部裁革,諸憲亦出示嚴禁,庶數百年民患可除,而積習為之一變,其所以維持風化者匪淺鮮也!是為記。
同治五年十二月□日立 《武林坊巷志》序丁丙 先父母迎陳舅祖母于家,丙嘗受撫抱之慈。
陳固姚春漪丈之姑也。
下學之次,時為道裡中故家遺事,謹識之不敢忘。
稍長,即好掌故諸書,偶訂小冊,錄其聞見,如《武林舊事》、《夢粱錄》、《辍耕錄》、《西湖遊覽志》,皆類而采之。
鹹豐辛酉,再遭兵火,新舊圖籍,蕩為煙雲矣。
同治甲子,杭既收複,搜得胡君次瑤舊繪《省城坊巷圖》。
其時滿城榛莽,途路湮迷,訪胡君手輯《坊巷志稿》,不能得。
胡君之志,原于朱先生朗齋,先生固書農學士之師也。
學士長君琅圃比部《聽香齋集》中,有《答金亞伯大理借(坊巷志)》雲:“此是先生未定書,寥寥數頁竟無餘。
茨山七述如重補,拟向君家借五車”詩可證也。
先次瑤君而采輯錄者,則有張東榑旸之《武林志餘》,施庭午朝幹之《約略說》,皆分坊條綴,雜載事實。
雖得殘帙,不足續補也。
庚午冬,見王松溪鄉試行卷,履曆之下繼以著作,有《杭城裡巷考》、《湖墅舊聞》,急索其稿,松溪笑曰:“吾姑列其目,實未有書耳!”于是歸尋胡繪舊圖,按圖排目,若街、若坊、若巷、若弄,都八百餘條,稽之圖志,證之史傳,下至稗官小說,古今文集,靡不羅載,間有涉湖墅者,則抄寄松溪于江右。
或有規餘曰:“著書遠且廣,要宜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裡。
子之為書,天水迄今,歲未及千;區區方隅,裡盡周十。
何自近自狹乃爾?” 餘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惟桑與梓,必恭敬止。
生本不賢,甘于識小;道聽途說,雖棄不恤。
” 日積月累,草冊漸盈。
丁亥初冬,家孟溘焉而逝。
回溯少日釣遊之地,倏少人煙;老成通德之門,已無哭處。
滄桑俄頃,遑論古初?齒發寝衰,憚于纂述。
壽松後人康侯文學,勤于著述,雅有同心,因舉叢編鄭重付托。
康侯氣銳神王,寒暑載更,排比圖經,勿使遺漏;泛濫說部,增益新奇。
如遄行而不廢半途,如掘井而不止九仞。
編綴将完,頓慰遲暮。
惜次瑤君久籍忠義,竹舟兄亦歸道山,無以相為印證也! 記九溪十八澗林纾 過龍井山數裡,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
溪發源于楊梅塢。
餘之溯溪則自龍井始,溪流道萬山中,山不峭而塹,踵趾錯互,蒼碧莫辨途徑,沿溪取道,東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
水之未入溪,皆号曰澗。
澗以十八數,倍于九也。
餘遇澗即止,過澗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小石沖激,蒲藻交舞。
溪身廣四五尺,淺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雖渟蓄猶見沙石。
其山多茶樹、多楓葉、多松。
過小石橋向理安寺,路石尤詭異,春箨始解,攢動岩頂,如老人唏發,怪石折疊,隐起山腹,若櫥、若幾、若函書狀,即林表望之,滃然帶雲氣。
杜鵑作花,點綴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已亭午矣。
時光緒己亥三月六日,同遊者達縣吳小村,長樂高鳳歧,錢塘邵伯絅。
遊西溪記林纾 西溪之勝,水行沿秦亭山十餘裡,至留下光景始異。
溪上之山多幽茜,而秦亭特高峙,為西溪之鎮山,溪行數轉,轉猶見秦亭也。
溪水漻然而清深,窄者不能容舟,野柳無次被麗,上或突起溪心,停篙攀條,船側轉乃過,石橋十數,柿葉蓊薆,秋氣灑然,橋門印水,幻圓影如月,舟行入月中矣。
交蘆庵絕勝,近庵裡許,回望溪路,為野竹所合,截然如斷,隐隐見水閣飛檐,斜出梅林之表,其下砌石可八九級,老柳垂條,拂掃水石,為縛帚焉。
大石橋北趣,人烏桕中,漸見紅葉。
登閣拜厲太鴻栗主,飯于僧房。
易小艭,繞出庵後,一色秋林,水淨如拭,西風排竹,人家隐約可辨,溪身漸廣,彌望一白,近渦水矣。
渦水一名南漳湖,葦蕩也。
蕩析水為九道,蘆花間之,隔蘆望鄰船人,但見半身,帶以下蘆花也。
溪色愈明淨,老桧成行,可萬株,秋山亭亭出其上,盡桧乃趣餘杭道,遂棹船歸。
不半裡,複見蘆庵,來時遵他道纡歸,以捷徑耳。
是行訪高江村竹窗故址,舟人莫識。
同遊者為林迪臣先生、高嘯桐、陳吉人父子、郭海容及餘也。
己亥九月。
記花塢林纾 行西溪未半,至吳家湖頭,登陸可三裡所,入花塢矣。
塢以多花名,餘來初不見花,一徑絕窄,出萬竹中,幽邈無窮。
崖下多沃壤,盡以莳竹。
小溪宛宛如繩,盤出竹外,溪次有微徑兩三道,鹹陰沉,上沮白石,細草翠潤,香氣蓊葧。
稍南,多杉,霜皮半作深紫之色,雜立竹中,紫翠蕩漾,如垂香簾。
路斷,辄支石梁,潭水出其下,為小石所沮,淙然作聲,潭中生石菖蒲,小魚出沒蒲根,涵虛若空遊,或聯隊行,或否。
藕香橋,景愈幽麗,路右趣至潭而畢。
過橋乃得路,深綠間出紅葉,人聲阒然,畫眉之聲始縱。
茅庵十九處,不相襲,各自為構,或砌小石級,狀若修蚓入雲,莫窮其端;或疏籬當竹,梵唱琅然,或銀牆沿竹,牆盡不見門宇。
柴關,乃背溪上,步武錯迕,窱然而深,廓然而容,皆因竹為曲折也。
白雲堆陡絕,左倚深叢,右臨枯潭,樵步出沒,瞥如猿猱。
小庵當群松而門,庵後四山合沓,時出雲氣,彌望皆竹,風過籁發,蕭然不類人境。
僧言花塢路止此矣。
同遊者十人,楊寶臣先生,年七十,最健,約餘為後遊,餘許以明春來看新竹,因借筆記之僧壁。
己亥九月十日。
” 遂書以為記。
開浚西湖碑記(代王都運作)厲鹗 皇帝禦極之二年,化浃恩沛,川渎貢珍,育物之仁,與天無極。
特轸東南民力,将興水利,乃博采群議,以杭州西湖可溉上塘田千頃,近漸湮塞,诏浙省臣工,亟謀開疏之宜。
事下前督撫,議支藩庫以役民夫,未蒇事去。
鈞奉命運鹾是邦,謬荷重寄,于恤亭戶、蘇罷商外,思所以報效萬一。
竊聞古轉運之職,在漢治粟内史有斡官,如淳謂主均輸之事,謂管鹽鐵而榷酒酤也。
唐置重臣為諸道轉運鹽鐵使,而引水入田之法,見于白公《錢塘湖石記》。
宋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兩浙合為一,并置轉運使、副。
熙甯七年,始于杭州置司,漕挽刍粟,一以歸之。
其時能于官者,往往以酾析河渠著聲。
沿及元明,運使始專理鹾政,則運鹽諸河尤當興複。
轉運之兼水利,由來久矣。
因願捐己資,如前所議之數,畢力挑浚。
微臣涓埃之忱,得達宸聽,旋蒙俞旨俯允。
鈞聞命之下,忻忭踴躍。
循視湖堤,審其淤塞之狀,則裡湖自孤山路迤西,向為有力者占種菱荷,漸次沮沼十之二三焉;外湖自柳洲迤南過湖心寺,縱橫十餘裡,葑老根深,雲橫陣布,奸民将觊為稻畦十之七八焉。
于是簡委賢員,召夫以萬指計,畚锸雲集,晴霁而作,霖潦而止,葑者褊之,淺者疏之。
始雍正二年十一月初十,訖雍正四年十月二十日,凡闊以丈計者若幹,深以尺計者若幹。
若赤山埠、金沙港諸處,自明楊公孟瑛開浚後,侵為田廬冢墓者,年幾湮壅,遽商掘廢,恐緻公私驚擾,欲複如唐、宋時環湖三十裡際山為岸之舊,誠未易言。
惟是湖面澄泓,練如鏡如,群峰鱗鱗,倒影在下,漁舠莼艇,縱恣所如,郡人來遊者,鹹快舊觀之頓還,旱幹之有賴也。
欽惟我聖祖仁皇帝省方南幸,浙中西湖,駐跸凡五。
今奉上谕,于行殿供佛,為報本嚴先之地,天章奎畫,照映湖山,魚鳥翔泳,久久被澤。
恭以餘财,葺棟宇,潔圬塓,青紅楹檻,煥然浮動于水雲光影中。
蘇公堤,向為水齧,基址日削,則将所浚葑泥,加庳為崇凡三尺,增隘就廣凡尺許,而城内中河、西小河之與湖流交通者,亦浚之以利舟楫。
東河受蔡河橋外沙河之水,為鹽艘運道,除污展清,所以盡厥職也。
總會計之,實費銀三萬七千七百兩,而開湖之役始告備。
夫經理西湖,自李邺侯、白太傅以來,莫如蘇子瞻、楊溫甫。
子瞻既疏利害于朝,複具申三省,籌劃明悉,無可摘索。
而禦史賈易已劾其科騷部内,以事遊逐。
雖廢格不行,宰臣未免有兩罷之請。
溫甫力排群議,銳意行事,終以清理包占地蕩,為豪右所忌。
二公雖功在後世,所遭逢何其難也! 今鈞于二公,驽劣無能為役,伏遇聖天子在上,浚川距浍,邁舜、禹之鴻績,舉久墜無窮之利而施于民,不待倡議于有司,且闵微勞,加以四級。
若撫憲傅公,下情既不壅于上聞;今制府李公,督率有司,以觀成功,然則鈞之才雖不如蘇、楊,而鈞之遭逢極盛,甯非二公所深願不得者哉?事既竣,餘銀五千兩,買田若幹畝,使籍田戶之租,視葑稍生,即募人鏟盡,歲以為常。
繼是毋廢墜,毋侵冒,不必設開湖之司,立撩湖之軍,所以為此邦生齒計久遠者,在是矣。
爰記颠末,以谂來者。
塘栖乾隆禦碑碑文愛新覺羅弘曆 欽奉上谕:朕巡幸江浙,問俗省方,廣沛恩膏,聿昭慶典。
更念東南貢賦,甲于他省,其曆年積欠錢糧,雖屢準地方大吏所請,分别緩帶,以纾民力。
而每年新舊并征,小民終未免拮據。
朕宵旰勤勞,如傷在抱。
茲當翠華親莅,倍深轸切,用普均沾之澤,以慰望幸之忱。
著将乾隆元年至乾隆十三年,江蘇積欠地丁二百二十八萬餘兩、安徽積欠地丁三十萬五千餘兩悉行蠲免,俾吏無挂誤,民鮮追呼,共享升平之福。
夫任土作貢,歲有常經,自應年清年款。
江蘇積欠乃至二百二十餘萬之多,催科不力,有司實不能辭其咎;而疲玩成習,豈民間風俗之澆漓,尚有未盡革欤?朕以初次南巡,故特加恩格外。
嗣後,該地方官務宜諄切勸谕,加意整頓。
其在小民,亦當湔除舊習,勉效輸将,勿謂曠典可希冀屢邀,而維正之供任其逋負也!其浙江一省,雖額賦略少于江蘇,而積年以來,并無積欠,豈犬牙交錯之地,不齊乃至是欤!此具見浙省官民敬事急公之義,而江蘇官民所宜懷慚而效法者也!朕甚嘉焉。
着将本年應征地丁錢糧,蠲免三十萬兩,以示鼓勵。
各該督撫,其仰體朕惠愛黎元之意,嚴饬所屬,實力奉行,使闾閻鹹沾實惠。
倘有不肖官吏,以還作欠,希圖侵蝕,察出即行糾參,從重治罪。
并将此通行曉谕知之。
欽此。
杭州靈隐書藏記阮元 《周官》諸府掌官以治藏,《史記》老子為周守藏室之史。
藏書曰“藏”,古矣!古人韻緩,不煩改字,“收藏”之與“藏室”,無二音也。
漢經後曰“觀”,曰“閣”,曰“庫”,而不名“藏”,隋、唐釋典大備,乃有《開元釋藏》之目。
釋道之名“藏”,蓋亦摭儒家之古名也。
明侯官曹學佺謂釋道有藏,儒何獨無?欲聚書鼎立。
其意甚善,而數典未詳。
嘉慶十四年,杭州刻朱文正公、翁覃溪先生、法時帆先生諸集将成,覃溪先生寓書于紫陽院長石琢堂狀元曰:“《複初齋集》刻成,為我置一部于靈隐。
”仲春十九日,元與顧星橋、陳桂堂兩院長,暨琢堂狀元,郭頻伽、何夢華上舍,劉春橋、顧簡塘、趙晉齋文學,同過靈隐食蔬筍,語及藏《複初齋集》事,諸君子複申其議曰:“史遷之書,藏之名山,副在京帥;白少傅分藏其集于東林諸寺;孫洙得《古文苑》于佛龛;皆因寬閑遠僻之地可傳久也。
今《複初齋》一集尚未成箱箧,盍使凡願以其所著所刊所寫所藏之書藏靈隐者,皆裒之,其為藏也大矣!”元曰:“諾。
” 乃于大悲閣後造木廚,以唐人“鹫、嶺、郁、岧峣、山堯”詩字編為号,選雲林寺玉峰、偶然二僧簿錄管鑰之。
别訂條例,使可永守;複刻一銅章,遍印其書,而大書其閣曰“靈隐書藏”。
蓋緣始于《複初》諸集,而成諸君子立藏之議也。
遂記之。
重修表忠觀記阮元 錢塘表忠觀,宋熙甯十年趙清獻公請于朝,始建于龍山吳越文穆、忠獻兩王墓側,使錢氏之孫為道士曰“自然”者居此,以修護之。
理宗時,官給田三百畝,以旌舊功。
元至元初,遇兵燹,觀、墓俱毀。
明正德間,遂為江尚書兆域。
嘉靖三十九年,總督、都禦史胡宗憲,巡按禦史周斯盛,布政使胡堯臣,按察使胡松,提學使範惟一以靈芝廢寺故址遷建新觀,即吳越時故苑在湧金門外,今重修之地也。
當時有武肅十九世孫德洪自餘姚來守此觀。
饬俎豆,輯譜牒,湖山靈爽,神實憑依,春秋佾蚃,為最盛焉。
崇祯中,都禦史熊飛複修輯之。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聖祖仁皇帝南巡,賜“保障江山”額。
雍正四年,世宗憲皇帝敕加封為“誠應武肅王”。
今皇帝六次南巡,屢駐跸,凡五賜宸章,褒功述事,且命有司以時緻祭。
蓋自忠懿宋初納土以來,未有食報增榮如今日者也。
今武肅裔孫璋、氵+虢等以廟宇少頹,呈請有司修茸。
于是巡撫吉公慶、布政使張公朝缙、鹽運使阿公林保各出俸錢,命杭州府李公亨董修之,增建碑亭左右六間,畫廊三十間;正殿基培高三尺,易塈垣以磚石,重肖五王像設,計費白金三千四百兩有奇,又增給銀六百兩置鹽運司庫發商榷子母,為歲修之費。
蒇事于乾隆六十年。
元以是年冬,奉命督學浙江,入觀展拜,樂觀厥成。
爰以重修落成,命十一府士子賦詩紀事,凡得詩千有餘篇,極一時之盛。
擇其佳者,付武肅裔孫泳錄之。
泳從金匮來寓此,庀材樹石,實始終其事,即為元述此大略,屬為記,且自以隸古書丹刻石者也。
嘉慶九年重浚杭城水利記阮元 杭州水利,自古重之。
今之省城,南北十裡,東西五裡,為長方形,西湖居其西,湖水入城有三路: 一湧金水門居正西;一湧金旱門環帶溝居西少南;一清波門底流福溝居西南。
流福溝自清波門外學士港導水入流福寺,溝入城由街底伏流,出府西青龍庵,經府南面;自東折而北,過府學、運司,東至杜于橋,環帶溝水西來會之。
東過紅門局、三橋址,折而北,至定安橋,湧金水門之水西來會之。
入滿營城、八字橋,分為二;一東出滿營,過衆安橋入小河,至中河;一西過龍翔宮至丁家橋,折而北,出滿營城,過臬司,西至回龍橋,折而東,由觀橋入小河,過金箔橋入中河。
中河彙各水,南行至新宮橋,其金箔橋之下有藩司、東行宮前之太平溝水來會之。
太平溝水亦自三橋址分流而南者也。
中河過新宮橋,又至撫院西,分為二:一出鳳山水門,東行城外,北折至候潮門外之永昌壩;一由通江、過軍二橋,出候潮水門至永昌壩入城。
河又至會安壩達東新關,至海甯州。
是水凡三折,貫通城内外數十裡,南至閘口,北至武林門外,汲濯舟楫皆賴之,乃數十年來未加浚治,惟湧金水門尚通湖水,其環帶溝微通涓滴,流福溝塞久矣。
且運司河、三橋址數裡高淤,滿營河亦淺阻,每遇大雨水,城内泛濫,司府縣署刺舟而入,居民多卧水中,府縣獄以桔槔出水,獄多瘐囚,下河、中河反緻淺濁無來源。
水利若此,當治乎?不當治乎? 甲子春,予首捐廉俸,官士商亦各出資,計銀四千八百餘兩,計開廣學士港十五丈六尺,自學士港、流福溝至三橋址,掘土四千七百九十四方;自三橋址北至滿城,南過藩司、東行宮前之太平溝、金箔橋、通江橋、過軍橋、慶豐關等處,掘土四千六百五十一方。
由是,清波門首受湖水,清清泠泠入流福溝,過軍司前,會環帶溝,至三橋址,會湧金水門水入滿營城,暢通無泛濫之苦。
藩司前諸山水亦入太平溝暢流無阻。
其西之湧金,西南之清波,正南之興隆,西北之聖塘澗水,石函六閘,設金木水火土五閘闆,視西湖水盛衰增減啟閉,委其事于杭州水利通判專掌之,兩縣主簿、運司經曆分司之,院、司、府、縣督察之,别具文案以備考。
自茲以後,每歲十一月浚治一次,毋減工,毋累民。
是役也,杭州人侯铨同知邱基知水之理,身任其事,經營十閱月,工乃畢。
刻碑記之,并刻圖于記文之後,且載捐銀人名于碑陰,置碑于吳山海會寺。
是寺也,乃祈謝晴雨長官共集之地,庶幾共覽而知,勿久而廢塞焉。
嘉慶十年上元日記。
淳祐臨安志六卷提要阮元 宋施谔撰。
按兩浙古志,《北宋圖經》久已無考,至南宋建為行都,其志乘傳于今者,則有周淙《乾道志》、潛說友《鹹淳志》二種,已經《四庫全書》采錄。
此志從宋刻殘本影寫,僅存五卷至十卷,無序目可稽,觀書中叙錄,皆至淳祐間府尹趙與CHOU(“籌”的古字)而止,其為施谔所撰《淳祐志》無疑。
所存惟城府、山川二門,前有總論一篇,異于他志。
其叙城府一:首城社、次官宇、次舊治古迹、次今治續建,為第五卷;城府二:首學校、次樓觀、次園館、次廂隅、次軍營,為第六卷;城府三:首坊巷、次界分、次橋梁、次倉場庫務、次館驿,為第七卷;叙山川一:首城内諸山、次城南諸山、次城西諸山、次亭館、次古迹,為第八卷;山川二:首城東諸山、次城内外諸嶺、次諸洞、次諸石、次諸塢、次峪同關,為第九卷;山川三:首江、次湖、次河渠、次水閘,為第十卷。
諸門皆為《鹹淳志》所本,而各條下引載前賢題詠詩文,則互有詳略。
此與乾道、鹹淳二志,備載南宋數朝掌故,藉補史傳之遺,皆未可以殘缺廢也。
選錄《四庫未收書目提要》 春江水燈記王義祖 富春四圍俱山,而一江介乎其中。
其民和氣安樂,歲時往往用故事弗替。
洵太平風俗也!七月之晦,天光向暮,明星瑩瑩,江無剛風,水波澄澈。
有小燈若紫金盞者百餘,從苋浦出,浮于江。
頃之,鹿山之灣,光熊熊然,蜿蜒而來者,其勢若遊龍。
又頃之,而上下水門,紅焰一派,竟出至江心,回環映射,無慮百千萬萬。
沿沙岸,列洲溆,光照數十裡,明如晝焉。
邑之人扶老攜幼,相聚而觀之,樂何如乎?而不但此也,其時,江氣沸騰,人聲甚嚣,舴艋馳逐如飛,率以绛燈标于桅以為識,有護燈者,有吹畫角巡邏者,有爆竹助喧者,有束蒿草而焚之者,有奏箫管、擊钲铙者,有燃燈如球自能矗霄漢而起者,有結燈棚為塔而湧出江上者,有以小筏疊九葉蓮燈百十架往來其中者,忽離忽合,忽東忽西,終宵未已。
是胡為者?邑之人曰:“是為水燈,春江故事也。
”嗚呼,盛哉! 邑有良吏,民皆長壽;時和歲美,年豐谷多。
而能樂其樂以垂久遠,使世世子孫習焉而弗替,謂非太平風俗也耶? 上司農陳公司空劉公請改折京絹牛角書方猶 浙之有黃白生絹也,原以備糊窗賞赉之用。
明時絲熟米賤,女桑尚勤,人易為辦。
然至額定價每匹八錢,墊費每匹一錢二分,價廉而絹粗,如是以止。
其後絲價騰湧,米麥倍常,法久弊生,吏胥出入其手,民遂不堪命矣!幸興朝鼎革,百度維新,一切不便民事,許請上聞,于順治三年,蒙督撫按洞悉民苦,具題折解,并歸工部織造。
民樂更生之德,官免催征之累。
乃九年三月,内複奉有征解本色部文,市野驚惶,哀籲無路。
夫昔時絲價每兩僅值三分,至明季盈六七分,時小民賠累,已有賣孥傾家不能完納者。
今則絲價騰湧,至每兩一錢五六分矣,視昔何啻數倍?昔時米價每鬥數分,今則每鬥三錢有奇。
則織工之費,又何止數倍?且兵革之後,桑樹伐而女工荒;機戶乘利,價必十倍。
即如嚴州一府,原額定絹四萬七千匹,應征銀四萬餘兩。
今機戶騰價,每匹值四兩六錢五分,則應征銀二十一萬四千餘兩,除原征額外,加派一十七萬餘兩矣。
分而計之,則每畝加派至二三錢也。
民力久盡,其何以堪!況如嚴屬六縣,條絹等項不過八萬有零。
今絹價一項,頓增至一十七萬,是糊窗賞赉之派,反數倍于惟正之供。
合郡聞之,即極控撫按,蒙有萬難加派,即賜具題之批。
因奉旨改折一半定價,每匹一兩一錢三分征銀,官織官解,殘黎漸有生色矣!然一半本色之價,藩司行文,仍每匹拟價四兩二錢。
較之原額,則加派五倍有餘矣!至其解京也,則押解有費,腳力有費。
其到京也,則歇家有費,鋪墊有費,萬一駁退,則前此之費,等之逝波,而後日賣孥傾家之事又起。
是徒壞小民之身家,無益朝廷之實用。
優懇俯念孑遺,具題永折。
至于牛角一差,即明之引箭弦條也。
弓箭已難全征牛角,況非土産。
今民間所蓄黃犢耕牛,角甚短小。
如求合式,必遠采之閩廣數千裡外。
承此役者,變産攜資,十無一返。
不但家破人亡,而歲課終無完日。
蒙按院杜于九年内,具疏題允。
以前所欠牛角,每副折價四兩。
惟九年以後,仍征本色,俟後酌議。
竊思牛角若系浙産,則九年以前,亦不敢妄繳幸折;若非浙産,則九年以後,角複出于何所?即前後疏内雲,此軍中必用之物。
則出角之地,自當入貢;無角之地,何由上供?若必遊移酌議,則百姓之脂膏已盡,而朝廷額賦終虛。
并祈具題改折,着為定例,上裨歲仂,下免追呼,立解倒懸,恩垂不朽! 杭大宗逸事狀龔自珍 一、乾隆癸未歲,杭州杭大宗以翰林保舉禦史,例試保和殿。
大宗下筆為五千言。
其一條雲:我朝一統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滿、漢之見。
是日旨交刑部,部議拟死。
上博詢廷臣,侍郎觀保奏曰:是狂生,當其為諸生時,放言高論久矣。
上意解,赦歸裡。
一、大宗原疏留禁中,當日不發抄,又不自存集中,今世無見者。
越七十年,大宗外孫之孫丁大,抱大宗手墨三十餘紙,鬻于京師市,有繭紙淡墨一紙半,乃此疏也。
大略引孟轲、齊宣王問答語,用己意反複說之。
此稿流落琉璃廠肆間。
一、乙酉歲,純皇帝南巡,大宗迎駕,召見,問汝何以為活?對曰:臣世駿開舊貨攤。
上曰:何謂開舊貨攤?對曰:買破銅爛鐵,陳于地賣之。
上大笑,手書:“買賣破銅爛鐵”六大字賜之。
一、癸巳歲,純皇帝南巡,大宗迎駕。
名上,上顧左右曰:杭世駿尚未死麼?大宗返舍,是夕卒。
一、大宗自丙戌迄庚寅,主講揚州安定書院,課諸生肄四《通》。
杜氏《通典》、馬氏《文獻通考》、鄭氏《通志》,世稱“三通”,大宗加司馬光《通鑒》雲。
一、大宗著《道古堂集》,海内學士見之矣,世無知其善畫者。
龔自珍得其墨畫十五葉,雍正乙卯歲,自杭州如福州記程之所為也。
葉系以詩,或記程,記月日瑣語,語汗漫而瑰麗,畫蕭寥而粗辣,詩平淡而屈強。
同裡後學龔自珍謹狀。
同裡張熷南漪、王曾祥麟徵,皆為杭大宗狀。
此第三狀。
詳略互有出入。
自記。
病梅館記龔自珍 江甯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産梅。
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态,固也。
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繩天下之梅也。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删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
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
以五年為期,必複之全之。
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诟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甯、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龍燈開光範祖述 吳山者俗稱城隍山,城隍廟居山之中。
其左右約裡許,各神廟鹹備焉。
對岸系民房,開設茶店甚多。
有放懷樓、景江樓、見滄樓、望江樓、闌馨館、映山居、紫雲軒等名。
其室金碧交輝,雕梁畫棟。
匾額對聯、單條屏幅,悉臻幽雅。
懸挂各色燈景,玻璃窗檻。
即瓷器均皆精緻,并有定燒店号。
桌凳亦極光鮮,茶則本山為最;餅則蓑衣著名。
此外瓜子、花生、酸梅幹、風腐幹而已。
其他韭菜餅、雞頭等類,及時添售。
其餘之店,糖色、面館、酒肆。
惟刻圖書、賣字畫,算命相館為多。
又有以火漆加染五色,捏造人物、鳥獸、蟲蚳、果品、花草等類,無不确肖,此亦僅見之一技也。
至于各式攤場、洋鏡洋畫之類,時聚時散,大約逢年過節無不畢集者也。
其各廟道士,各有房頭,系其私室。
此中講究,誠有天仙畫閣之喻,不與道士交好者,不得其門而入焉。
有元慶房、永固房、保定房、淳素房等名目,不下數十處。
此則吳山之大略也。
山右有龍神廟,俗稱龍王潭。
燈節,城廂内外所行龍燈,于十二日到廟,點睛參谒挂紅,名曰龍燈開光。
斯為新年之一大陣場也。
選錄《杭俗遺風》 西湖探梅範祖述 西湖見方,均有十裡之廣。
出鳳山門,過萬松嶺,由長橋為湖南,有南屏山大叢林淨慈寺在焉。
凡大地有志者,予均不贅記,惟存其名而已。
山門對面為南屏晚鐘、雷峰夕照二景。
由寺過西半裡許,有小天有園、南泠廟,則有堤直達北山嶽王墳,其景曰蘇堤春曉,蓋蘇東坡所建也。
堤上造橋六條,即俗所雲西湖景緻六條橋是也。
第二橋西,為花港觀魚一景。
第五橋西,有橫堤。
過玉帶橋,為金沙港,對港為花神廟。
湖邊有曲院風荷一景,已在嶽王廟前矣。
過北一二裡,為紫雲洞。
廟旁即嶽王墳,有鐵鑄赤身秦桧等四人跪地。
由廟過東,則崇文書院、仰山樓、鳳林寺。
沿湖過西泠橋,橋邊有蘇小小墓。
再沿湖則六一泉、五柳居、廬舍庵、中泠财神廟、朱公祠、行宮、聖因寺、望湖樓、诂經精舍、照瞻台、蓮池庵、陸宣公祠、蘇公祠。
臨湖為平湖秋月一景。
過東則又分為裡外湖矣。
有白堤一道,堤上為斷橋殘雪一景,直達錢塘門,蓋白樂天所建也。
平湖秋月過北,為孤山放鶴亭。
斷橋裡湖,有閑地庵、葛嶺、保叔塔、大佛頭、昭慶寺、響水壩。
過北,則為松木場,又通河道矣。
是河港汊分歧,四通八達,無路不可到者。
錢塘門過南,為湧金門。
是系西湖大碼頭,船隻多聚于此。
有藕香居茶室、聽水亭、子路夫人祠、三義閣、白祖壇、錢王祠。
有柳浪聞莺一景。
再過,則為清波門。
沿湖達長橋,仍為南山矣。
湖中有湖心亭,稍南為三潭印月一景,潭内有放生池,此則西湖之大略也。
春正二月,梅花大放。
城中士女坐船遊賞。
其船有蘭言舫、半湖春等各名目。
長可四五丈,内有三艙。
有玻璃屏坑,兩邊玻璃,和合窗欄,大紅小呢門簾。
其中鋪設華麗,點綴精工。
身入其境,直似天上仙宮。
船中更包酒菜,另有夥食船隻,随旁而行。
烹調之美,不可方物。
此等船中,亦有吹彈歌唱者,亦有挾妓飲酒者。
梅花之盛,莫過孤山、金沙港二處。
孤山為宋處士林和靖先生隐居之所,其墓在也。
有巢居閣一所,放鶴亭一座,白鶴一雙,梅花三百六十株。
回欄曲檻,高下栽植。
道光間,福建林少穆先生,任杭嘉湖道事,大加修葺。
故每逢花開,有本道衙門禁止攀折告示,每樹懸牌一塊。
其上為西泠财神廟,有劇分作會祀神飲福者,亦複不少。
金沙港正殿供關聖帝君,其後殿、靜室、水閣等處,前後回廊、天井,共栽有百十餘株。
其餘雖有,不及二處之多。
但西湖中最大之船,不過三四十号,其餘之船,名撐搖兒。
每船可容坐四五十人,此為搭船。
自湧金門搭至聖因寺前,往回均錢五文。
小劃船容坐四五人,船價亦然。
若乘輿騎馬,出清波、鳳山門,走蘇堤,由南至北;出錢塘門,走白堤,由東至西,無不面面皆通。
湖上館店有五柳居,入南宋志書者。
陸有閑福居、間樂居四處肴馔酒果,珍馐鹹備。
惟醋泖魚一種,西湖獨擅其長。
吃茶,則廬舍庵,兼售西湖白蓮藕粉。
饅頭,則嶽墳面館,鹽甜均美。
其餘各式攤場,無所不有。
而聖因寺前,則更熱鬧。
放風筝,則行宮門口;看碑帖,則嶽王廟中。
西湖尤有土産一樣,名曰刺菱兒,童子以劃船采取,剝而賣之。
形同菱角,大如蠶豆,其味鮮美,此亦世所僅有之物也。
附記西湖十景:南屏晚鐘、雷峰夕照、花港觀魚、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莺、三潭印月、雙峰插雲。
選錄《杭俗遺風》 天竺香市範祖述 天竺在西湖之西北,去嶽墳尚有七八裡。
稍南有港,曰茅家埠。
上山近裡許,茅家埠旱路,由花港觀魚,立着韋馱,其路較便。
二月十九,觀音聖誕。
大士最著靈驗,凡祈晴禱雨,無不感應,雖小兒亦知敬奉。
十八日,文武百官自撫台以下,親往拈香,一切執事,城門口即便打落,不敢開鑼喝道,其敬畏有如此者。
百姓有忏會者,均于十八晚間出城。
所以自茅家埠起,一路夜燈,至廟不絕。
當日去者,自城門至山門,十五裡中,挨肩擦背,何止萬萬行人,坐轎者不必言矣。
天竺有三寺,上天竺名法喜寺,中天竺名法鏡寺,下天竺名法淨寺。
去靈隐已不遠。
靈隐者,名雲林,亦四大叢林之一也。
四大叢林者:聖因、淨慈、雲林、昭慶。
僧衆各有五六百人。
靈隐山門外,有冷泉亭、瀑來亭、回龍橋、飛來峰、一線天、呼猿洞各奇景。
冷泉亭上,有梁山舟先生書對一聯雲:“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山門内右首,有徑達韬光寺。
是日熱鬧,亦不下天竺。
選錄《杭俗遺風》 龍舟競渡範祖述 西湖有龍舟四五隻,其船長約四五丈,頭尾均高,彩畫如龍形。
中艙上下兩層,首有龍頭太子及秋千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秋千上下推移。
旁列十八般武藝,各式旗幟,門列各槍,中央高低五色彩傘,尾有蜈蚣旗。
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
若做勝會,大看船停泊湖中,龍舟四圍圈轉,魚貫而行。
如抛物件,各龍舟水手下水争搶。
最難者,莫如錢、鴨二物。
錢則入水即沉,鴨則下水遊去。
各舟争逐,大有可觀。
遊船之中,或有打十番鑼鼓者,亦有吹彈歌唱者。
城裡河中,亦有從艮山門水門來者。
遊人坐船敲打鑼鼓,名曰遊短景兒。
約五月初一起,至初十為竟渡時焉。
選錄《杭俗遺風》 吳山賞雪範祖述 吳山茶室正對錢江各廟房頭,後臨湖水,仰觀俯察,勝景無窮。
下雪初晴之候,或品茗于茶室之内,或飲酒于房頭之中,不啻置身琉璃世界矣。
道光間,有一年雪高數丈,瓦上扒雪堆地,對街房屋幾不相見。
選錄《杭俗遺風》 富陽畫山水者記周凱 富陽以黃子久隐居筲箕泉,有《富春山居圖》、《大嶺圖》傳畫法。
今畫不可多見,而士人往往以意作山水,殆鐘秀于山川使然也。
然足迹不出于一邑,故名多淹沒。
明季章竹葉蝶,盛稱于時,忘其名。
畫山水者:國朝董文恪、文恭二公最著。
文恪自入都後,畫益進,所觀覽者多,故用筆用墨皆臻古法,得唐宋元明諸大家意;文恭山水多作于翰林時,雖蒼勁不及文恪,而福澤所鐘,有正笏垂紳之度,小幅亦深厚峻逸,趙榮祿、高尚書流亞也。
晚年參贊樞密,經進圖畫,或自勾輪廓,或布置景物,屬門下賓客成之,再加點改,與黃尚書钺供奉書畫。
睿皇帝知事繁幅大,嘗奉旨不必親作,小冊、便面,時奉命為之,凱所親睹也。
龍門孫克恭老諸生,畫師大癡,即文恪所資以作畫者,用墨太重,微嫌闆滞。
陸介眉,新城諸生,館于富陽,山水法文待诏。
陳旵湖,名浩,城西布衣。
伛偻曲背,人呼陳駝子。
九歲坐幾上,唱《大江東去》,墜而駝。
山水初師王孟端,後及諸家,渲染工緻,皆造其能,惜用筆未能圓渾自重,其畫非多金不與。
性放誕滑稽,善罵,又往往沒人金不時與,人以此厭苦之。
晚年嘗自作畫,不署款,易人升鬥米,曰:“便宜爾。
”凱于其族人處見十二齡所作畫。
太倉李曉桐稱為大家,謂絕勝李長蘅。
沒二十餘載,見于乩附人述生平,口角惟肖,時於乩上作潑墨畫。
程雨湖,徽人,人富陽學籍,畫學查二瞻,師雲林,多秋林疏柳,平遠溪山,秀潤可愛,遊大江南北知名,為錢塘奚岡所許。
譚禮,号東川,其先山陰人,遷富陽為諸生,畫師昌湖,墨蘭多逸趣,顧照、陳嘉言其徒也。
顧畫以細筆點成;陳九歲能圍棋,與富陽國手何順元對弈,亦能作山水小幅。
三人者,不以畫重也。
餘師高秋水先生,諱傅占,淹通經史,工詩古文詞,見重常州恽子居、張臯文兩先生。
未嘗作畫,醉後點染便面數葉,金陵姚虎臣歎絕,然每畫不過數十筆,平沙亂點,荒寒清曠之狀不可言。
龍門孫錦,與凱兄弟同歲入學籍,忽仿藍田叔為山水,樹木坡石,俱有逸氣,幾可奪席,後不竟作。
華浚,亦諸生,清池塘人,初為米家山,尋及各家,俱秀發,惜早卒。
從弟恒,與凱生同歲,九歲能畫。
叔父延李曉桐作山水,恒丫髻,首才出幾上,旁觀之,會飯于他室,乘間加樹石,叔父見而叱之,曉桐曰:“此畫人也。
”因點改成之。
教之畫,出筆秀潤,宛似董香光,十二歲以畫名。
縣丞柯君廷楠,濟南大家,有戚過富陽,見恒畫,欲以女妻之。
攜有黃子久大冊頁,長二尺許,曰:“至寶也,當以贈嫁。
”恒得縱觀之,畫益進,後以已聘辭。
年十五為弟子員,儀征阮宮保為學使,試諸生畫及印刻各藝,恒一日成三幅,甲乙居第三。
凱年十九,始從恒學為山水。
後人文恭公第,得觀前人名迹;又得李曉桐、袁少迂二君讨論,知各家法,方能為崇山峻嶺,而秀潤遠不如恒也。
恒今為廣文,曾寄近作,益蒼潤。
長兄之孫經,甥王銮、羅耀從餘學為山水兼花鳥、人物,年少未知其所詣。
唐士煥,長兄妻父也。
能小劈斧山水。
其子鳳林,能為大松,惜俱以癫死。
王徵君義祖,餘妹之翁也,喜為大米潑墨,并能詩。
又樓旭之畫煙竹,楊廷松畫人物,亦皆有可觀。
長夜閑坐,偶與經輩論,遂記之。
道光十五年六月 杭州重建慶春橋記俞樾 慶春橋,古菜市橋也,辟始之年蓋不可考。
然《鹹淳臨安志》已載有菜市橋,橋亦古矣。
宋諺雲:“東門菜,西門水,南門柴,北門米。
”是橋也,宋時蓋在東青門之外,皆萊圃也,故東青門亦名菜市門,而橋亦以是名。
元至正十九年,張士誠據兩浙,改築杭城,自艮山門至清泰門以東,彍而大之,絡市河于内。
于是菜市之橋亦絡于城内。
明太祖命曹國公朱文忠取杭州,以為省城,易東青門曰慶春門,橋從門名,是為慶春橋,然杭人猶呼曰菜市橋,從其朔也。
自明代以至于國朝,相仍不改。
曆年滋久,勢将傾圮,及今弗圖,将有埙墜之患。
于是城中缙紳先生請于方伯,方伯請于大中丞李公,于厘捐局發錢三千貫,又由本地公捐錢八千餘貫,為修葺之資,即經始于同治八年某月某日,至是年某月某日而畢工。
都凡用錢一萬一千貫有奇,高卑廣狹仍其舊貫,庀材量功,有加于昔;欄楯完固,柣砌平夷;舟楫通于下,輿馬交于上;洞如坦如,罔不率由;佥曰:斯橋亘于慶春門之内,由其名思其義,方仿聖人在禦,薄海内外,鹹煦育之。
當春始和,布德行惠,有司百執事敬迓于東鄰。
天地溫厚之氣,朝廷寬大之德,是承是迎,于是乎人。
又況其外,則郊壇存焉。
牲牷玉帛,有事靈場,罔不經由乎是。
用能承天之庥,以造福于杭民。
民氣和樂,年谷順成,疾疠不作,闾閻殷富允若茲。
茲橋之成,豈細故欤?乃刊貞石,記成功,為休頌,垂無窮。
辭日: 古菜市橋,今曰慶春。
歲久不葺,行者孔艱。
乃鸠厥工,厥工雲屯。
乃庀厥材,厥材輪囷。
厥功既成,砥平規圓。
我車我梮。
我舲我船。
熙熙有衆,罔不率循。
溫溫春氣,入自郊闉,福我黎庶,于是乎先。
于萬斯年,尚無有遷。
裁嚴郡九姓漁課并令改賤為良碑記戴槃 嚴郡建德縣之漁課,始自明洪武年間。
九姓則陳、錢、林、李、袁、孫、葉、許、何。
相傳陳友諒明初抗師,子孫九族家屬貶入舟居,使之身為賤業,幾無異于校坊之設也。
由明至今數百年來,漁課照完,舟中所居之婦女,名為眷屬,實則官妓。
迄今日久年深,九姓之姓常存,九姓之名已難遍考。
近數十年來,船隻名為“江山”,各縣購買婦女作為眷屬,以此營生。
船以奉官為名,官吏既征錢糧,即有不能禁止之勢。
漁課雖征銀無多,而胥役之在外浮收需索,曾不知加增幾倍?今欲禁江山船之婦女,則必裁建德縣之漁課。
查建德縣船莊冊載:原額征丁口銀二百十八兩零,雍正年間已攤入田地山塘均勻帶征,無庸議裁。
漁課一項,仍照舊征收,共銀九十四兩五錢五分八厘,除解藩司衙門,無閏之年一十七兩八錢一分,有閏之年一十九兩六錢七分一厘,照例另行籌解外,餘系府衙門修倉充饷之用,皆屬可裁之款。
餘乃為之請于督撫諸憲,将九姓漁戶課鈔永遠裁革。
于國課無損,于人心有益,并準九姓改賤為良。
查乾隆年間議準山西、陝西之樂戶,浙江之丐戶,雖編籍由來無可确據,而其相仍托業定屬卑污。
雍正年間因禦史年熙藹爾太先後條奏,準令除籍改業,得為良民,正所以杜其邪僻之路,非即許其廁身衣冠之林也。
嗣後因酌定限制,以清冒濫,如削籍之樂戶改業為良,報官存案,祓濯舊污,閱時久遠,為裡黨所共知者,自不便阻其向上之路,應以報官改業之人為始,下逮四世,本族親支,皆系清白自守,方準報捐應試,浙江九姓漁戶悉令地方官照此辦理,乃因漁課未裁,百數十年各戶仍習賤業而未改。
今九姓之課既準裁免,九姓之人可以改業矣!惟改業之戶不準遽行報捐應試,自報官之人為始,下逮四世,方準照辦,至于耕讀工賈,業已為良,應悉從其便。
如有勢豪土棍,藉端欺壓訛詐者,嚴行查禁懲治,以儆刁風。
我國家之立法,至周且備,是在地方官遵而行之。
從此漁課裁,而九姓之民人可以漸入士林,所以清其源也。
今本府咨部裁革,諸憲亦出示嚴禁,庶數百年民患可除,而積習為之一變,其所以維持風化者匪淺鮮也!是為記。
同治五年十二月□日立 《武林坊巷志》序丁丙 先父母迎陳舅祖母于家,丙嘗受撫抱之慈。
陳固姚春漪丈之姑也。
下學之次,時為道裡中故家遺事,謹識之不敢忘。
稍長,即好掌故諸書,偶訂小冊,錄其聞見,如《武林舊事》、《夢粱錄》、《辍耕錄》、《西湖遊覽志》,皆類而采之。
鹹豐辛酉,再遭兵火,新舊圖籍,蕩為煙雲矣。
同治甲子,杭既收複,搜得胡君次瑤舊繪《省城坊巷圖》。
其時滿城榛莽,途路湮迷,訪胡君手輯《坊巷志稿》,不能得。
胡君之志,原于朱先生朗齋,先生固書農學士之師也。
學士長君琅圃比部《聽香齋集》中,有《答金亞伯大理借(坊巷志)》雲:“此是先生未定書,寥寥數頁竟無餘。
茨山七述如重補,拟向君家借五車”詩可證也。
先次瑤君而采輯錄者,則有張東榑旸之《武林志餘》,施庭午朝幹之《約略說》,皆分坊條綴,雜載事實。
雖得殘帙,不足續補也。
庚午冬,見王松溪鄉試行卷,履曆之下繼以著作,有《杭城裡巷考》、《湖墅舊聞》,急索其稿,松溪笑曰:“吾姑列其目,實未有書耳!”于是歸尋胡繪舊圖,按圖排目,若街、若坊、若巷、若弄,都八百餘條,稽之圖志,證之史傳,下至稗官小說,古今文集,靡不羅載,間有涉湖墅者,則抄寄松溪于江右。
或有規餘曰:“著書遠且廣,要宜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裡。
子之為書,天水迄今,歲未及千;區區方隅,裡盡周十。
何自近自狹乃爾?” 餘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惟桑與梓,必恭敬止。
生本不賢,甘于識小;道聽途說,雖棄不恤。
” 日積月累,草冊漸盈。
丁亥初冬,家孟溘焉而逝。
回溯少日釣遊之地,倏少人煙;老成通德之門,已無哭處。
滄桑俄頃,遑論古初?齒發寝衰,憚于纂述。
壽松後人康侯文學,勤于著述,雅有同心,因舉叢編鄭重付托。
康侯氣銳神王,寒暑載更,排比圖經,勿使遺漏;泛濫說部,增益新奇。
如遄行而不廢半途,如掘井而不止九仞。
編綴将完,頓慰遲暮。
惜次瑤君久籍忠義,竹舟兄亦歸道山,無以相為印證也! 記九溪十八澗林纾 過龍井山數裡,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
溪發源于楊梅塢。
餘之溯溪則自龍井始,溪流道萬山中,山不峭而塹,踵趾錯互,蒼碧莫辨途徑,沿溪取道,東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
水之未入溪,皆号曰澗。
澗以十八數,倍于九也。
餘遇澗即止,過澗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小石沖激,蒲藻交舞。
溪身廣四五尺,淺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雖渟蓄猶見沙石。
其山多茶樹、多楓葉、多松。
過小石橋向理安寺,路石尤詭異,春箨始解,攢動岩頂,如老人唏發,怪石折疊,隐起山腹,若櫥、若幾、若函書狀,即林表望之,滃然帶雲氣。
杜鵑作花,點綴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已亭午矣。
時光緒己亥三月六日,同遊者達縣吳小村,長樂高鳳歧,錢塘邵伯絅。
遊西溪記林纾 西溪之勝,水行沿秦亭山十餘裡,至留下光景始異。
溪上之山多幽茜,而秦亭特高峙,為西溪之鎮山,溪行數轉,轉猶見秦亭也。
溪水漻然而清深,窄者不能容舟,野柳無次被麗,上或突起溪心,停篙攀條,船側轉乃過,石橋十數,柿葉蓊薆,秋氣灑然,橋門印水,幻圓影如月,舟行入月中矣。
交蘆庵絕勝,近庵裡許,回望溪路,為野竹所合,截然如斷,隐隐見水閣飛檐,斜出梅林之表,其下砌石可八九級,老柳垂條,拂掃水石,為縛帚焉。
大石橋北趣,人烏桕中,漸見紅葉。
登閣拜厲太鴻栗主,飯于僧房。
易小艭,繞出庵後,一色秋林,水淨如拭,西風排竹,人家隐約可辨,溪身漸廣,彌望一白,近渦水矣。
渦水一名南漳湖,葦蕩也。
蕩析水為九道,蘆花間之,隔蘆望鄰船人,但見半身,帶以下蘆花也。
溪色愈明淨,老桧成行,可萬株,秋山亭亭出其上,盡桧乃趣餘杭道,遂棹船歸。
不半裡,複見蘆庵,來時遵他道纡歸,以捷徑耳。
是行訪高江村竹窗故址,舟人莫識。
同遊者為林迪臣先生、高嘯桐、陳吉人父子、郭海容及餘也。
己亥九月。
記花塢林纾 行西溪未半,至吳家湖頭,登陸可三裡所,入花塢矣。
塢以多花名,餘來初不見花,一徑絕窄,出萬竹中,幽邈無窮。
崖下多沃壤,盡以莳竹。
小溪宛宛如繩,盤出竹外,溪次有微徑兩三道,鹹陰沉,上沮白石,細草翠潤,香氣蓊葧。
稍南,多杉,霜皮半作深紫之色,雜立竹中,紫翠蕩漾,如垂香簾。
路斷,辄支石梁,潭水出其下,為小石所沮,淙然作聲,潭中生石菖蒲,小魚出沒蒲根,涵虛若空遊,或聯隊行,或否。
藕香橋,景愈幽麗,路右趣至潭而畢。
過橋乃得路,深綠間出紅葉,人聲阒然,畫眉之聲始縱。
茅庵十九處,不相襲,各自為構,或砌小石級,狀若修蚓入雲,莫窮其端;或疏籬當竹,梵唱琅然,或銀牆沿竹,牆盡不見門宇。
柴關,乃背溪上,步武錯迕,窱然而深,廓然而容,皆因竹為曲折也。
白雲堆陡絕,左倚深叢,右臨枯潭,樵步出沒,瞥如猿猱。
小庵當群松而門,庵後四山合沓,時出雲氣,彌望皆竹,風過籁發,蕭然不類人境。
僧言花塢路止此矣。
同遊者十人,楊寶臣先生,年七十,最健,約餘為後遊,餘許以明春來看新竹,因借筆記之僧壁。
己亥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