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十七事紀四
關燈
小
中
大
僖宗乾符元年八月乙巳,熒惑入東井。
十二月,南詔寇黎、雅二州,詔發東川及河東、山南諸兵援之。
仍命天平節度高駢詣西川,制置蠻事。
廣明元年夏四月,以楊師立為東川節度使。
中和元年春正月,上幸蜀,東川節度使楊師立謁見於綿州。
二年冬十月,涪州刺史韓秀升、屈行從反,陳敬瑄遣押牙將莊夢蝶討之。
三年二月甲子,莊夢蝶為韓秀升所敗,退保忠州。
陳敬瑄遣高仁厚討之。
夢蝶為峽路招討指揮使,為韓秀升、屈行從所敗,退保忠州應援。
使胡弘略戰,亦不利。
江淮貢賦皆為賊所阻,百官無俸,雲安淯井路不通,民間乏鹽。
陳敬瑄奏以眉州防禦使高仁厚為西川行軍司馬,將三千兵討之。
一月,高仁厚擒韓秀升;夏四月,獻於行在,斬之。
莊夢蝶與秀升等戰,又敗,敗兵紛走,遇仁厚于路,叱之即止。
仁厚斬都虞侯一人,更繕部伍,諜知賊精兵在舟中,資糧在寨中,乃揚兵江上,為欲涉之。
狀潛發勇士,夜由間道攻焚其寨,賊望見,分兵往救不及。
複募善遊者鑿其舟底,相繼皆沉,賊往來惶惑不能救,遂遣兵于要路邀擊,旦招之賊,眾皆降。
執秀升二人詣仁厚,仁厚詰之曰:何故反秀升?曰:自大中皇帝晏駕天下,無複公道紐解,綱絕反者,豈唯秀升成是敗非?機上肉唯所烹耳?仁厚愀然,命善食而械之;夏四月庚子,獻於行在,斬之。
六月,加東川節度使楊師立同平章事。
四年春二月,東川節度使楊師立反;三月,詔以高仁厚為留後,將兵討之。
陳敬瑄之遣仁厚討韓秀升也,語之曰:成功而還,當奏以東川相賞。
師立聞之,怒。
田令孜恐其為亂,征為右僕射。
師立得詔書,怒不受,代殺官告使及監軍使,舉兵進屯涪城,移檄行何及諸道,數陳敬瑄十罪,自言集本道將士十五萬人長驅問罪,詔仁厚討之。
五月,高仁厚敗東川兵于鹿頭關,進圍梓州。
六月,東川將吏斬楊師立以降,詔以高仁厚為東川節度使。
仁厚圍梓州,久不下,乃為書射城中,為言仁厚不忍玉石俱焚,為緩師十日,使諸君將士自成其功,不然四面俱進。
諸君圖之數日,鄭君雄大呼於眾曰:天子所誅元惡耳,他人無預也。
眾大噪,突入府,師立自殺,君雄擎其首出降,仁厚獻其首及妻子于行在。
陳敬瑄釘其子於城北。
敬瑄三子出觀之,釘者呼曰:茲事行及汝曹,汝曹於後努力領取。
三子走馬而返。
詔以仁厚為東川節度使。
光啟二年三月,陳敬瑄殺東川節度使高仁厚。
敬瑄疑仁厚,欲去之。
遂州刺史鄭君立攻漢州,進向成都。
敬瑄遣其將李順之逆戰,君立敗死。
敬瑄又發維、茂羌軍擊仁厚,殺之。
夏四月,楊複恭出楊師為忠州刺史。
田令孜自知不為天下所容,乃薦複恭為中尉,自除西川監軍,往依陳敬瑄。
複恭斥令孜之黨,出王建為利州刺史,師太忠州。
九月,白虹見西方。
三年春正月,以顧彥朗為東川節度使。
文德元年夏四月,荊南守將王建肇奔黔州。
初,成汭更名郭禹,結千人奔入峽,襲歸州,入之,自稱刺史,招還流亡,得勝兵三千。
遣將許存擊荊南,又破其將王建肇,肇奔黔州,昭宗遂拜禹荊南節度留後,始改名複故姓。
西川節度使王建遣將屯忠州。
王建肇據黔州,詔以建肇為武泰軍節度使。
十二月丁亥,以東川節度使顧彥朗為行軍司馬。
大順元年九月,東川節度使顧彥朗卒,軍中推其弟彥暉知留後。
十二月乙酉,以顧彥暉為東川節度使,遣中使宋道弼賜旌節。
賜黔州觀察使號武泰軍節度使。
甲辰,王建遣其將王宗侃等救東川。
宋道弼至東川,楊守亮遣楊守厚囚之,奪共旌節,攻東川。
彥暉求救于王建,建遣其將王宗侃、王宗弼等救之。
建密謂諸將曰:爾等破賊,彥暉必犒師。
汝曹於行營報宴,因而執之,無煩再舉。
宗侃破守厚七砦,守厚走綿州。
彥暉俱犒禮諸將報宴,宗弼以建謀告之,彥暉乃以疾辭。
景福二年三月,以渝州刺史柳玭為瀘州刺史。
柳氏自公綽以來,世以孝弟禮法為士大夫所宗。
玭為禦史大夫,上欲以為相,宦官惡之,故久謫於外。
玭嘗有家訓以誡子孫,世以為格言。
二年十二月戊子,華洪大破東川兵于楸林。
王建奏顧彥朗不發兵赴難而掠奪輜重,遣瀘州刺史馬敬儒斷峽路,請興兵討之,遂遣洪破東川,俘斬數萬。
丙申,王建攻東川,別將王宗弼為東川兵所擒。
三年夏四月,武泰軍節度使王建肇棄黔城奔酆都。
成汭與其將許存溯江略地,盡取瀕江州縣。
建肇棄黔州,牧餘眾保酆都。
成汭遣其將許
十二月,南詔寇黎、雅二州,詔發東川及河東、山南諸兵援之。
仍命天平節度高駢詣西川,制置蠻事。
廣明元年夏四月,以楊師立為東川節度使。
中和元年春正月,上幸蜀,東川節度使楊師立謁見於綿州。
二年冬十月,涪州刺史韓秀升、屈行從反,陳敬瑄遣押牙將莊夢蝶討之。
三年二月甲子,莊夢蝶為韓秀升所敗,退保忠州。
陳敬瑄遣高仁厚討之。
夢蝶為峽路招討指揮使,為韓秀升、屈行從所敗,退保忠州應援。
使胡弘略戰,亦不利。
江淮貢賦皆為賊所阻,百官無俸,雲安淯井路不通,民間乏鹽。
陳敬瑄奏以眉州防禦使高仁厚為西川行軍司馬,將三千兵討之。
一月,高仁厚擒韓秀升;夏四月,獻於行在,斬之。
莊夢蝶與秀升等戰,又敗,敗兵紛走,遇仁厚于路,叱之即止。
仁厚斬都虞侯一人,更繕部伍,諜知賊精兵在舟中,資糧在寨中,乃揚兵江上,為欲涉之。
狀潛發勇士,夜由間道攻焚其寨,賊望見,分兵往救不及。
複募善遊者鑿其舟底,相繼皆沉,賊往來惶惑不能救,遂遣兵于要路邀擊,旦招之賊,眾皆降。
執秀升二人詣仁厚,仁厚詰之曰:何故反秀升?曰:自大中皇帝晏駕天下,無複公道紐解,綱絕反者,豈唯秀升成是敗非?機上肉唯所烹耳?仁厚愀然,命善食而械之;夏四月庚子,獻於行在,斬之。
六月,加東川節度使楊師立同平章事。
四年春二月,東川節度使楊師立反;三月,詔以高仁厚為留後,將兵討之。
陳敬瑄之遣仁厚討韓秀升也,語之曰:成功而還,當奏以東川相賞。
師立聞之,怒。
田令孜恐其為亂,征為右僕射。
師立得詔書,怒不受,代殺官告使及監軍使,舉兵進屯涪城,移檄行何及諸道,數陳敬瑄十罪,自言集本道將士十五萬人長驅問罪,詔仁厚討之。
五月,高仁厚敗東川兵于鹿頭關,進圍梓州。
六月,東川將吏斬楊師立以降,詔以高仁厚為東川節度使。
仁厚圍梓州,久不下,乃為書射城中,為言仁厚不忍玉石俱焚,為緩師十日,使諸君將士自成其功,不然四面俱進。
諸君圖之數日,鄭君雄大呼於眾曰:天子所誅元惡耳,他人無預也。
眾大噪,突入府,師立自殺,君雄擎其首出降,仁厚獻其首及妻子于行在。
陳敬瑄釘其子於城北。
敬瑄三子出觀之,釘者呼曰:茲事行及汝曹,汝曹於後努力領取。
三子走馬而返。
詔以仁厚為東川節度使。
光啟二年三月,陳敬瑄殺東川節度使高仁厚。
敬瑄疑仁厚,欲去之。
遂州刺史鄭君立攻漢州,進向成都。
敬瑄遣其將李順之逆戰,君立敗死。
敬瑄又發維、茂羌軍擊仁厚,殺之。
夏四月,楊複恭出楊師為忠州刺史。
田令孜自知不為天下所容,乃薦複恭為中尉,自除西川監軍,往依陳敬瑄。
複恭斥令孜之黨,出王建為利州刺史,師太忠州。
九月,白虹見西方。
三年春正月,以顧彥朗為東川節度使。
文德元年夏四月,荊南守將王建肇奔黔州。
初,成汭更名郭禹,結千人奔入峽,襲歸州,入之,自稱刺史,招還流亡,得勝兵三千。
遣將許存擊荊南,又破其將王建肇,肇奔黔州,昭宗遂拜禹荊南節度留後,始改名複故姓。
西川節度使王建遣將屯忠州。
王建肇據黔州,詔以建肇為武泰軍節度使。
十二月丁亥,以東川節度使顧彥朗為行軍司馬。
大順元年九月,東川節度使顧彥朗卒,軍中推其弟彥暉知留後。
十二月乙酉,以顧彥暉為東川節度使,遣中使宋道弼賜旌節。
賜黔州觀察使號武泰軍節度使。
甲辰,王建遣其將王宗侃等救東川。
宋道弼至東川,楊守亮遣楊守厚囚之,奪共旌節,攻東川。
彥暉求救于王建,建遣其將王宗侃、王宗弼等救之。
建密謂諸將曰:爾等破賊,彥暉必犒師。
汝曹於行營報宴,因而執之,無煩再舉。
宗侃破守厚七砦,守厚走綿州。
彥暉俱犒禮諸將報宴,宗弼以建謀告之,彥暉乃以疾辭。
景福二年三月,以渝州刺史柳玭為瀘州刺史。
柳氏自公綽以來,世以孝弟禮法為士大夫所宗。
玭為禦史大夫,上欲以為相,宦官惡之,故久謫於外。
玭嘗有家訓以誡子孫,世以為格言。
二年十二月戊子,華洪大破東川兵于楸林。
王建奏顧彥朗不發兵赴難而掠奪輜重,遣瀘州刺史馬敬儒斷峽路,請興兵討之,遂遣洪破東川,俘斬數萬。
丙申,王建攻東川,別將王宗弼為東川兵所擒。
三年夏四月,武泰軍節度使王建肇棄黔城奔酆都。
成汭與其將許存溯江略地,盡取瀕江州縣。
建肇棄黔州,牧餘眾保酆都。
成汭遣其將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