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卷之四十二 官績 卷之四十三 流寓 卷之四十四 往哲 卷之四十五 往哲 卷之四十六 往哲 卷之四十七 往哲 卷之四十八 往哲 卷之四十九 隱德 卷之五十 孝友 卷之五十一 忠烈 行義 卷之五十二 列女 卷之五十三 仙釋 土司 卷之五十四 事紀 卷之五十五 事紀 卷之五十六 事紀 卷之五十七 事紀 卷之五十八 事紀 卷之五十九 事紀 卷之六十 事紀 卷之六十一 事紀 卷之六十二 事紀 卷之六十三 外紀一 卷之六十四 外紀二 卷之六十五 華陽國志巴志附 卷之六十六 藝文 古詩 卷之六十七 藝文 五言律 卷之六十八 藝文 七言律 卷之又六十八 藝文 五言排律古 卷之六十九 藝文 五七言絕句 卷之七十 藝文 碑 卷之七十一 藝文 碑 卷之七十二 藝文 碑 卷之七十三 藝文 記 卷之七十四 藝文 記 卷之七十五 藝文 記 卷之七十六 藝文 記 卷之七十七 藝文 記 卷之七十八 藝文 記 卷之七十九 藝文 記 卷之八十 藝文 記 卷之八十一 藝文 序 卷之八十二 藝文 序 卷之八十三 藝文 序 卷之八十四 藝文 檄文露布 卷之八十五 藝文 版表 卷之八十六 藝文 疏議 跋 引 重慶,天府之國也。

    舊無縣誌,嘗於故家得成化中學士江先生殘本讀之,大要往跡,挂一漏萬,且魯魚亥豕累牘盈篇,竊計非先生筆,或學慱弟子有所輯而托耳。

    雖然猶有印正也,弘治以後,竟寥寥無述已。

    萬曆辛醜冬,夜郎甫平郡太守聊城傅公銳意綏靖,一切政教,鹹與維新。

    一日,集郡縉紳蹇司馬、曹中丞、傅觀察相與計修舉實務,餘不佞得廁末席。

    傅公曰:“郡無志可乎?”餘曰:“有老成人在。

    ”司馬諸公曰:“子壯年且暇,其勉成之矣。

    ”餘無以應。

    明日,傅公遂偕郡丞孫公、別駕蕭公、司理梅公函帑見屬,餘謝不敏。

    久之,思紀秉之淪亡,瞻典刑之在望,因不敢辭第,曰:“事屬草創,儻無縻公廩,無拘歲月,敢不與同社二三子共搜羅,俟鴻裁成一家言,以無負嘉惠至意。

    ”退而即與舒生德裕、甘生上鯤、劉生有諫、蹇生宗伊、劉生世澤、羅生大宇等訂約,廣求典故,伏案如校藝。

    時無幾何,方伯沅陽張公時為東川兵憲,聞之,檄二十提封,各以州邑志、群諸生來集,欲計日報竣,餘甚難之。

    夫郡志即古列國史也,編摩校讎徵文征獻尚懼無以為傳信,矧驟而據日抄月刻之冗書,又驟而憑甲可乙否之臆見,不為諛史,必為誹書,餘則何敢。

    乃取國朝紀載二十一史、百家類書及稗官小說,置之治平禪院,同索巴蜀事,令其字比句櫛,諸生又甚難之。

    越兩月而閱畢,總之以不拂其來意,會歲暮諸生且歸。

    明年壬寅,餘複攜書笥歸,置之密室鉤求綜覽,已複與舒生等共相參訂,寒暑晝夜,未嘗少輟,如是者蓋二年,乃可抵掌而譚郡事。

    先是,制台新城王公、按台黔陽李公、方伯景陵周公無不雅意詢及;今太守袁州彭公、邑令應城周公時為造訪;方伯張公即在成都,日下檄郡中,移書于餘。

    恐墜厥事,餘愧無速應。

    至甲辰春始自謂可以奉令,可幸無罪,因請于彭公脫稿而付之剞劂氏,計工給餼。

    如是者又二年而刻始成,為卷若幹,為目若幹,為字若幹,今其書在唯是。

    餘以黯淺之識,乏通達之材,祗奉當事,德意濫襄一郡大典,寧唯傳後,且懼謬今。

    然矢心天日,兢兢唯謹,無三都之麗而馳慕十年之功。

    即不能盡信人而信書、信目、信手、信心,可自盟耳。

    至於品騭是非,則俟之大方諸君子。

    時萬曆乙巳冬十一月吉,巴人鄒廷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