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志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保大學士養齋嚴公為大宗伯,亟下其議于郡縣,俾給劄住管,崇奉香火,而演律儀,以資景福。
靈山勝會,一旦光複,非我嚴公道契百靈、徳兼三教,其能洽和幽明、興舉廢墜有如是哉?維時我郡侯太恒吳公、總戎草堂劉公,相與恊賛規畫,次第修舉。
一号令之餘,而改觀易聴矣。
适禦馬監太監松庵馬公景慕名山,起心發願,廼範金成佛,綉彩結旛,不惜重資,歸誠于佛。
一時輻辏,增重叢林,豈非事有待而化有緣邪?而謂我觀音佛法力冥助,神功默相,誠不誣也。
闡茲靈異,普濟羣生,其俾我四方息警,雨陽時若,災厲不興,物生蕃阜;環海内外,斷惡修善,佑我邦家,用臻康乂。
則百千萬年永賴洪庥,酬徳報恩者甯有紀極耶?镗生長海濵,習聞靈蹟,且身享康甯,濫竽祿位。
母氏年踰大耋,高堂無恙。
藉此福徳,敢忘厥自?故因真松之請,不諱鄙陋,為文以紀其事,而複系之以詩曰: 缥[缈-目+耳]靈山 嵯峨蹟石 廻抱滄溟 吞吐潮汐 石洞峭深 瓊泉滴瀝 ??氣飛揚 嚣塵斷隔 佛祖壇塲 天神窟宅 昔我觀音 來自五台 覩茲靈境 息駕徘徊 梵宮夜厰 寳刹朝開 金容璀璨 廣樂喧豗 星繁電瓅 倐徃忽來 自昔稱竒 於今為烈 貝影扶踈 蘭缸明滅 百千萬人 無論愚哲 向山歸禮 噀水緻潔 蠢爾醜夷 據為巢穴 幾席荒涼 棟宇摧裂 道無終否 感則必通 [夕*即]士恊吉 上下和同 垂增雲構 弘闡佛風 燕還舊壘 僧依故宮 光複盛美 伊誰之功 維我觀音 慈悲成性 我願衆生 鹹歸清淨 聖壽綿延 帝圖昌盛 默佑隂扶 永綏吉慶 勝水名山 萬年輝映 小子颛蒙 稽首歌詠 補陀洛伽山記 屠隆 東海補陀洛伽山者,震旦中國第一大道塲也。
釋言「海岸孤絕之地」,又言「東大洋海西紫竹栴林」。
《華嚴》言「善财第二十八叅,觀自在菩薩圍繞說法」,蓋此地也。
華言「小白華山」,又雲即「梅岑山」,廼梅子真煉藥處。
東海甬句東,并海翁洲;北界山東登萊、之罘,接三神山、十洲諸島。
安期、羨門飛仙羽人鹹在。
而洛伽佛道塲,遠摽釋典,開朗宣揭,則自唐大中間梵僧來爇指感現始。
由明州城桃花津,六十裡至候濤山下,是為海門。
東航海抵翁洲洛伽山,周圍百裡,四際無岸,孤懸海中。
赤縣神州不複記憶置在何處。
穢土刼濁,邈焉隔絕。
雖屬閻浮,亦造物之所以别立清涼界也。
遠近諸山,大者如拳,小者如栗。
三韓、日本島國,青螺一抹,杳霭煙際,乍有乍無。
微風不動,天鏡涵空,澄碧萬裡。
海鳬鸀鳿,低飛亂鳴。
驚飈下撞,洪濤上舂。
銀山雪屋,簸蕩天地。
五更望日出扶桑,巨若車輪,赤若丹砂。
忽從海底湧起,赭光萬道,散射海水,奛鮮煜霅,晃耀心目。
吳淵頴謂「空水弄影,恍若鋪金僧伽黎衣」,尤極形容,竒哉觀也。
山有潮音洞,乃大士示現處。
洞上有穴如天窓,仰窺日星,頫瞰海島。
金沙細軟,石罅深黑,海濤日夜來嘯吼。
其下又有善财洞,以善财二十八叅得名。
[山*(免/免)]岩峭囓,表仄中窅。
崖上珠泉,歕滴不斷,号「菩薩泉」。
北轉得磐陀石,可踞坐望海外。
又有龍女洞,以龍女獻珠故。
有太子塔,以太子施舍故。
有紫竹林、白華嶺、蓮花洋,以山所産故。
有栴檀嶺,以佛香故。
有獅子岩,以佛法無畏故。
有妙應峰、圓通嶺,以觀自在圓妙故。
有甘露潭,以妙法灑心故。
有金剛窟,以威音降伏故。
山上寳陀禅寺,奉觀音大士其中。
上自帝後妃主、王侯宰官,下逮僧尼道流、善信男女,遠近累累,亡不函經捧香,搏颡繭足,梯山航海,雲合電奔,來朝大士。
方之峩眉、五台有加焉。
江津海浦,風濤覆舟。
哀空侯,酹波臣,亡時亡之。
獨洛伽慈航,乗潮穩渡。
開山以來,絕不聞有颠危之險。
自非勝力默持,慈心垂佑,胡能然矣?而衆生之朝禮皈依者,徃徃示現靈蹟神光。
金身瑞相,白衣缟帶,绀目翠眉,五雲幢蓋,七寳璎珞,香花勝鬘,仙禽佛燈,時時有之。
婬污者望山而氷銷,狡兇者瞻容而霰化;慧根者頓悟而日朗,迷真者立撤而霧開。
寳石乞靈于梵衲,金光睹異于王人;寳冠感瑞于蓬山,蓮花戢武于哈喇。
唐宋累朝,鹹知信向,至我皇代,益以尊崇。
今上奉聖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後命,印施藏經,裝塑金像,宣揚教典,衍暢宗門,穆哉盛矣!夫大士于現在賢聖刼中為觀自在菩薩,于過去莊嚴刼中為正法明如來。
佛果本其法身,菩薩廼其權位。
據法稱尊,道臻無上,因權度化,普度衆生。
從聞思修以入三摩,智超般若;本空寂以了二相,善得圓通。
尋聲捄苦,卓矣大悲!随念消災,熾然弘願。
義密教深,見聞之妙如響;觀成機熟,耳目之用盡融。
感而常寂,所觀之相何存?過以不留,能觀之心亦泯。
故能各現身而說法,處處皆通;握一智以長存,如如不動。
譬之萬波散[泳-永+(瓜-、)],元無萬波;千月分光,止惟一月。
嗚呼![虎*武]猛犷悍,王化之所不能伏,而慈氏攝之;蔽锢昏庸,師儒之所不能誨,而如來導之。
十方欽崇,萬國蜂湧,夫豈偶然之故哉! 渡海記事 尹應元(漢陽人 浙江巡撫) 大明萬曆三十一年癸卯夏五月,督撫浙江都禦史漢陽尹應元視師海上,時總戎都督佥事處州李承勳蕳銳士數千以待。
聞補陀山峙大海中,登此山,則諸凡險要,可指顧而知。
又近歲,聖母、皇上特遣禦用監太監張随、内官監太監王臣,齎帑金重修普陀梵宇、經藏。
前撫臣會疏請停留中,應元以為百聞不博一見,決筴徃焉。
總戎具舟卒,谛風潮,訂行期。
海道副使同安王道顯、叅将蘇州袁世忠、甯波府知府建安鄒希賢、同知金谿黃榉、推官宜興何士晉、定海縣知縣漳浦朱一鹗,悉從都禦史。
以是月十三日解纜,十五日抵補陀。
既焚香頂禮觀音大士,遂曆海潮,陟絕巘,望滄溟;拟睇扶桑,周咨海島。
真三生竒觏哉!夫普陀、海潮寺等耳,又同在一山。
海潮巨刹宛然,恬不為異。
而普陀名号最着,因災修複,殊非非常之原。
一旦重以天子之命,勢必竦動遐迩。
鲸波叵測,偵備宜嚴。
乃屬叅總各官,整旅饬防,聞警即援,永期甯谧,萬萬弗遺君父憂。
總戎暨諸司分猷共念,可為一時之盛。
爰镌石、紀歲月以告嗣來雲。
普陀寺碑記 周應賔(鄞人 吏部侍郎) 惟我皇上,清甯得一,易簡函三。
垂衣蜎蠖之中,馳化寰瀛之表。
薄海内外,罔不鹹熈。
然猶崇尚西方清淨慈悲之教,用裨理道。
萬曆己亥,廼遣禦馬監太監趙永,頒藏經於東海普陀寺,俾供奉之。
蓋聞震旦之國,名刹有三:文殊治五台,普賢治峩眉,觀音治東海。
而東海靈應尤異,以是皇上特垂意焉。
維時寺毀於火,招提未立,無敢委君命於草莾。
永具以聞,上乃遣人閱視故址,頒帑金一千兩,鼎建藏殿。
仍令舉内侍中忠勤幹敏、堪任茲役者,左右以禦用監太監張随為對,上遂命之。
甲辰三月,藏殿告成,随報命阙下,繪圖以獻,上悅而赉焉。
維時佛宇僧寮尚未具也。
明年,上複發帑金二千兩,聖母所發嬴其半,諸宮各捐金有差,以竟前績。
賜額曰「護國永壽普陀禅寺」,仍遣随徃涖之。
随奉上命惟謹,拮據經理,無日不身在土木間。
鸠材度工,至親襍徒庸為伍。
乃以丙午秋月已事而竣。
丁未春,上複遣禦馬監太監黨禮,頒帑金一千兩,剏碑示禁,告土以畢役焉。
夫皇上殷意茲役,四發命,三遣内臣;積歲所赉,意無慮數千金。
于是棟宇巋峩,金璧輝暎。
鹿苑鹫嶺有不得比盛者,秋毫皆上賜哉!應賔,東海波臣也,樂觀厥成,敢不對揚聖天子之休?竊惟大士以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現八萬四千臂目接引羣生,而尤顯瑞于東海。
《華嚴》所說「善财南詢之處」,即今所也。
佛本無相,非相無以攝凡心;亦本不住,非常住無以得衆止。
使知彼岸不遙,有同海岸;梵音非渺,即是潮音。
是以聖主當陽,古佛出世。
總之綱維大化,以扶宇宙。
況乎屢朝供奉,尤盛于茲;綸綍既赫,輪奂斯彰。
降魔王於水擊,護法大千;效大衆以嵩呼,壽延億萬。
讵行宮私築所可仿其一二耶?惟是四方善信,莫不俛首受戒。
修蒲團之理者,列屋而居;輸香花之誠者,蔽江而進。
豈盡神通之緻哉?亦崇奉所自來矣!故其寺旋廢旋舉,山川寔式靈之。
然曩時風雨之所摧頹,興複不難也。
今煨燼之餘靡,一椽一瓦之留存,藉非邀寵皇上,何以複覩漢官威儀之盛若此?缁白之流,鹹稽首崩角以讃功徳。
於是應賔搦管作頌,勒諸珉碑,頌曰: 猗欤大士 現靈東方 東有瀛海 寔度大荒 黃金布地 紫竹成行 既弘瑞炬 亦普慈航 祝融為厲 梵宇斯殃 崇法彰教 是維聖皇 内帑既發 内遣惟良 經之營之 迄今八霜 绀宮更始 寳相重光 蓮花奕奕 貝葉煌煌 爰清爰淨 彌熾彌昌 弘開壽域 載啟樂邦 是大功徳 不可思量 敢告來裔 萬禩不忘
靈山勝會,一旦光複,非我嚴公道契百靈、徳兼三教,其能洽和幽明、興舉廢墜有如是哉?維時我郡侯太恒吳公、總戎草堂劉公,相與恊賛規畫,次第修舉。
一号令之餘,而改觀易聴矣。
适禦馬監太監松庵馬公景慕名山,起心發願,廼範金成佛,綉彩結旛,不惜重資,歸誠于佛。
一時輻辏,增重叢林,豈非事有待而化有緣邪?而謂我觀音佛法力冥助,神功默相,誠不誣也。
闡茲靈異,普濟羣生,其俾我四方息警,雨陽時若,災厲不興,物生蕃阜;環海内外,斷惡修善,佑我邦家,用臻康乂。
則百千萬年永賴洪庥,酬徳報恩者甯有紀極耶?镗生長海濵,習聞靈蹟,且身享康甯,濫竽祿位。
母氏年踰大耋,高堂無恙。
藉此福徳,敢忘厥自?故因真松之請,不諱鄙陋,為文以紀其事,而複系之以詩曰: 缥[缈-目+耳]靈山 嵯峨蹟石 廻抱滄溟 吞吐潮汐 石洞峭深 瓊泉滴瀝 ??氣飛揚 嚣塵斷隔 佛祖壇塲 天神窟宅 昔我觀音 來自五台 覩茲靈境 息駕徘徊 梵宮夜厰 寳刹朝開 金容璀璨 廣樂喧豗 星繁電瓅 倐徃忽來 自昔稱竒 於今為烈 貝影扶踈 蘭缸明滅 百千萬人 無論愚哲 向山歸禮 噀水緻潔 蠢爾醜夷 據為巢穴 幾席荒涼 棟宇摧裂 道無終否 感則必通 [夕*即]士恊吉 上下和同 垂增雲構 弘闡佛風 燕還舊壘 僧依故宮 光複盛美 伊誰之功 維我觀音 慈悲成性 我願衆生 鹹歸清淨 聖壽綿延 帝圖昌盛 默佑隂扶 永綏吉慶 勝水名山 萬年輝映 小子颛蒙 稽首歌詠 補陀洛伽山記 屠隆 東海補陀洛伽山者,震旦中國第一大道塲也。
釋言「海岸孤絕之地」,又言「東大洋海西紫竹栴林」。
《華嚴》言「善财第二十八叅,觀自在菩薩圍繞說法」,蓋此地也。
華言「小白華山」,又雲即「梅岑山」,廼梅子真煉藥處。
東海甬句東,并海翁洲;北界山東登萊、之罘,接三神山、十洲諸島。
安期、羨門飛仙羽人鹹在。
而洛伽佛道塲,遠摽釋典,開朗宣揭,則自唐大中間梵僧來爇指感現始。
由明州城桃花津,六十裡至候濤山下,是為海門。
東航海抵翁洲洛伽山,周圍百裡,四際無岸,孤懸海中。
赤縣神州不複記憶置在何處。
穢土刼濁,邈焉隔絕。
雖屬閻浮,亦造物之所以别立清涼界也。
遠近諸山,大者如拳,小者如栗。
三韓、日本島國,青螺一抹,杳霭煙際,乍有乍無。
微風不動,天鏡涵空,澄碧萬裡。
海鳬鸀鳿,低飛亂鳴。
驚飈下撞,洪濤上舂。
銀山雪屋,簸蕩天地。
五更望日出扶桑,巨若車輪,赤若丹砂。
忽從海底湧起,赭光萬道,散射海水,奛鮮煜霅,晃耀心目。
吳淵頴謂「空水弄影,恍若鋪金僧伽黎衣」,尤極形容,竒哉觀也。
山有潮音洞,乃大士示現處。
洞上有穴如天窓,仰窺日星,頫瞰海島。
金沙細軟,石罅深黑,海濤日夜來嘯吼。
其下又有善财洞,以善财二十八叅得名。
[山*(免/免)]岩峭囓,表仄中窅。
崖上珠泉,歕滴不斷,号「菩薩泉」。
北轉得磐陀石,可踞坐望海外。
又有龍女洞,以龍女獻珠故。
有太子塔,以太子施舍故。
有紫竹林、白華嶺、蓮花洋,以山所産故。
有栴檀嶺,以佛香故。
有獅子岩,以佛法無畏故。
有妙應峰、圓通嶺,以觀自在圓妙故。
有甘露潭,以妙法灑心故。
有金剛窟,以威音降伏故。
山上寳陀禅寺,奉觀音大士其中。
上自帝後妃主、王侯宰官,下逮僧尼道流、善信男女,遠近累累,亡不函經捧香,搏颡繭足,梯山航海,雲合電奔,來朝大士。
方之峩眉、五台有加焉。
江津海浦,風濤覆舟。
哀空侯,酹波臣,亡時亡之。
獨洛伽慈航,乗潮穩渡。
開山以來,絕不聞有颠危之險。
自非勝力默持,慈心垂佑,胡能然矣?而衆生之朝禮皈依者,徃徃示現靈蹟神光。
金身瑞相,白衣缟帶,绀目翠眉,五雲幢蓋,七寳璎珞,香花勝鬘,仙禽佛燈,時時有之。
婬污者望山而氷銷,狡兇者瞻容而霰化;慧根者頓悟而日朗,迷真者立撤而霧開。
寳石乞靈于梵衲,金光睹異于王人;寳冠感瑞于蓬山,蓮花戢武于哈喇。
唐宋累朝,鹹知信向,至我皇代,益以尊崇。
今上奉聖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後命,印施藏經,裝塑金像,宣揚教典,衍暢宗門,穆哉盛矣!夫大士于現在賢聖刼中為觀自在菩薩,于過去莊嚴刼中為正法明如來。
佛果本其法身,菩薩廼其權位。
據法稱尊,道臻無上,因權度化,普度衆生。
從聞思修以入三摩,智超般若;本空寂以了二相,善得圓通。
尋聲捄苦,卓矣大悲!随念消災,熾然弘願。
義密教深,見聞之妙如響;觀成機熟,耳目之用盡融。
感而常寂,所觀之相何存?過以不留,能觀之心亦泯。
故能各現身而說法,處處皆通;握一智以長存,如如不動。
譬之萬波散[泳-永+(瓜-、)],元無萬波;千月分光,止惟一月。
嗚呼![虎*武]猛犷悍,王化之所不能伏,而慈氏攝之;蔽锢昏庸,師儒之所不能誨,而如來導之。
十方欽崇,萬國蜂湧,夫豈偶然之故哉! 渡海記事 尹應元(漢陽人 浙江巡撫) 大明萬曆三十一年癸卯夏五月,督撫浙江都禦史漢陽尹應元視師海上,時總戎都督佥事處州李承勳蕳銳士數千以待。
聞補陀山峙大海中,登此山,則諸凡險要,可指顧而知。
又近歲,聖母、皇上特遣禦用監太監張随、内官監太監王臣,齎帑金重修普陀梵宇、經藏。
前撫臣會疏請停留中,應元以為百聞不博一見,決筴徃焉。
總戎具舟卒,谛風潮,訂行期。
海道副使同安王道顯、叅将蘇州袁世忠、甯波府知府建安鄒希賢、同知金谿黃榉、推官宜興何士晉、定海縣知縣漳浦朱一鹗,悉從都禦史。
以是月十三日解纜,十五日抵補陀。
既焚香頂禮觀音大士,遂曆海潮,陟絕巘,望滄溟;拟睇扶桑,周咨海島。
真三生竒觏哉!夫普陀、海潮寺等耳,又同在一山。
海潮巨刹宛然,恬不為異。
而普陀名号最着,因災修複,殊非非常之原。
一旦重以天子之命,勢必竦動遐迩。
鲸波叵測,偵備宜嚴。
乃屬叅總各官,整旅饬防,聞警即援,永期甯谧,萬萬弗遺君父憂。
總戎暨諸司分猷共念,可為一時之盛。
爰镌石、紀歲月以告嗣來雲。
普陀寺碑記 周應賔(鄞人 吏部侍郎) 惟我皇上,清甯得一,易簡函三。
垂衣蜎蠖之中,馳化寰瀛之表。
薄海内外,罔不鹹熈。
然猶崇尚西方清淨慈悲之教,用裨理道。
萬曆己亥,廼遣禦馬監太監趙永,頒藏經於東海普陀寺,俾供奉之。
蓋聞震旦之國,名刹有三:文殊治五台,普賢治峩眉,觀音治東海。
而東海靈應尤異,以是皇上特垂意焉。
維時寺毀於火,招提未立,無敢委君命於草莾。
永具以聞,上乃遣人閱視故址,頒帑金一千兩,鼎建藏殿。
仍令舉内侍中忠勤幹敏、堪任茲役者,左右以禦用監太監張随為對,上遂命之。
甲辰三月,藏殿告成,随報命阙下,繪圖以獻,上悅而赉焉。
維時佛宇僧寮尚未具也。
明年,上複發帑金二千兩,聖母所發嬴其半,諸宮各捐金有差,以竟前績。
賜額曰「護國永壽普陀禅寺」,仍遣随徃涖之。
随奉上命惟謹,拮據經理,無日不身在土木間。
鸠材度工,至親襍徒庸為伍。
乃以丙午秋月已事而竣。
丁未春,上複遣禦馬監太監黨禮,頒帑金一千兩,剏碑示禁,告土以畢役焉。
夫皇上殷意茲役,四發命,三遣内臣;積歲所赉,意無慮數千金。
于是棟宇巋峩,金璧輝暎。
鹿苑鹫嶺有不得比盛者,秋毫皆上賜哉!應賔,東海波臣也,樂觀厥成,敢不對揚聖天子之休?竊惟大士以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現八萬四千臂目接引羣生,而尤顯瑞于東海。
《華嚴》所說「善财南詢之處」,即今所也。
佛本無相,非相無以攝凡心;亦本不住,非常住無以得衆止。
使知彼岸不遙,有同海岸;梵音非渺,即是潮音。
是以聖主當陽,古佛出世。
總之綱維大化,以扶宇宙。
況乎屢朝供奉,尤盛于茲;綸綍既赫,輪奂斯彰。
降魔王於水擊,護法大千;效大衆以嵩呼,壽延億萬。
讵行宮私築所可仿其一二耶?惟是四方善信,莫不俛首受戒。
修蒲團之理者,列屋而居;輸香花之誠者,蔽江而進。
豈盡神通之緻哉?亦崇奉所自來矣!故其寺旋廢旋舉,山川寔式靈之。
然曩時風雨之所摧頹,興複不難也。
今煨燼之餘靡,一椽一瓦之留存,藉非邀寵皇上,何以複覩漢官威儀之盛若此?缁白之流,鹹稽首崩角以讃功徳。
於是應賔搦管作頌,勒諸珉碑,頌曰: 猗欤大士 現靈東方 東有瀛海 寔度大荒 黃金布地 紫竹成行 既弘瑞炬 亦普慈航 祝融為厲 梵宇斯殃 崇法彰教 是維聖皇 内帑既發 内遣惟良 經之營之 迄今八霜 绀宮更始 寳相重光 蓮花奕奕 貝葉煌煌 爰清爰淨 彌熾彌昌 弘開壽域 載啟樂邦 是大功徳 不可思量 敢告來裔 萬禩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