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伽藍記鉤沈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魏書〕文帝寶炬,永安二年封南陽王。
從孝武入關,拜太宰,錄尚書事。
孝武崩,宇文泰率羣臣勸進,在位十七年。
〔又〕長孫嵩曾孫冀歸,高祖以其幼承家學,賜名稚,字承業。
靈太後時,除尚書右僕射、雍州刺史。
建中寺 普泰元年,尚書令、樂平王爾朱世隆所立也。
本是閹官司空劉騰宅,屋宇奢侈,梁棟踰制,一裡之間,廊廡充溢。
堂比宣光殿,門匹乾明門,博敞宏麗,諸王莫及也。
在西陽門內禦道北,所謂延年裡。
劉騰宅東有太僕寺,寺東有乘黃署,署東有武庫署,即魏相國司馬文王府武庫,東至閶闔宮門是也。
〔魏書〕劉騰,平原人。
靈太後臨朝,封長樂公。
與領軍元乂害清河王懌,廢太後於宣光殿。
生段之柄,決於二人之手。
內外屬請,公然受納。
逼奪鄰居,廣開室宇。
騰之治宅也,周特筮之不吉,止之,騰不聽。
特告人曰:必困於三月。
正光四年三月,騰死,聽事甫成,陳屍其下。
西陽門內禦道南有永康裡,裡內復有領軍將軍元乂宅。
掘故井,得石銘,雲是太尉荀彧宅。
正光年中,元乂專權,太後幽隔永巷,騰為謀主。
乂是江夏王繼之子,太後妹壻。
熙平初,明帝幼沖,諸王勸上,太後拜乂為侍中、領軍左右,令總禁兵,委以腹心,反得幽隔永巷。
六年,太後哭曰:養虎自齧,長虺成蛇。
至孝昌元年,太後反政,遂誅乂等,沒騰田宅。
元乂誅日,騰已物故,太後追思騰罪,發墓殘屍,使其神靈無所歸聚,以宅賜高陽王雍。
建明元年,尚書令樂平王爾朱世隆為榮追福,題以為寺,朱門黃閣,所謂仙居也。
以前廳為佛殿,後堂為講室,金華寶蓋,徧滿其中。
有一涼風堂,本騰避暑之處,淒涼常冷,經夏無蠅,有萬年千歲之樹也。
〔魏書〕元乂小字夜叉,道武裔孫也。
乂妻,靈太後之妹,為太後所信委,聲勢日盛。
清河王懌裁之以法,乂遂殺之,遂幽胡太後。
乂與高陽王輔政,肅宗呼為姨父。
後為高陽王解其兵柄,乂解侍中,為人告謀反,賜死。
長秋寺。
劉騰所立也。
騰為長秋令卿,因以為名。
在西陽陽門內禦道北一裡,亦在延年裡。
即是晉中朝時金市處。
〔水經注〕引故洛陽記曰:淩雲臺西有金市,金市北對洛陽壘。
寺北有濛氾池。
夏則有水,冬則竭矣。
中有三層浮圖一所。
金盤靈剎,耀諸城內。
作六牙白象,負釋迦在虛空中。
莊嚴佛事,悉用金玉。
作工之異,難可具陳。
四月四日,此像常出。
辟邪師子,導引其前。
吞刀吐火,騰驤一面。
綵幢上索,詭譎不常。
奇伎異服,冠於都市。
像停之處,觀者如堵。
疊相踐躍,常有死人。
瑤光寺。
世宗宣武皇帝所立,在閶闔門禦道北,東去千秋門二裡。
千秋門內道北有西遊園,園中有淩雲臺,即是魏文帝所築者。
臺上有八角井,高祖於井北造涼風觀,登之遠望,目極洛川。
臺下有碧海曲池,臺東有宣慈觀,去地十丈。
觀東有靈芝釣臺,累木為之,出於海中,去地二十丈。
風生戶牖,雲起棟梁,丹楹刻桷,圖寫列仙。
刻石為鯨魚,背負釣臺,既如從地踴出,又似空中飛下。
釣臺南有宣光殿,北有嘉福殿,西有九龍殿,殿前九龍吐水成一海。
凡四殿,皆有飛閣,向靈芝臺往來。
三伏之月,皇帝在靈芝臺以避暑。
〔三國志文帝紀〕:黃初二年,築淩雲臺。
〔太平禦覽〕引晉宮閣名曰:靈芝池廣長百五十步,深二丈,上有連樓飛觀,四出閣道,釣臺中有鳴鶴舟、指南舟。
以此考之,則靈芝之名不始元魏也。
有五層浮圖一所,去地五十丈。
仙掌淩虛,鐸垂雲表,作工之妙,美埒永甯。
講堂尼房,五百餘閒,綺疏連亘,戶牖相通。
珍木香草,不可勝言。
牛筋狗骨之木,雞頭鴨腳之草,亦悉備焉。
椒房嬪禦,學道之所,掖庭美人,竝在其中。
亦有名族處女,性愛道塲,落髮辭親,來依此寺。
屏珍麗之飾,服修道之衣,投心八正,歸誠一乘。
永安三年,爾朱兆入洛陽,縱兵大掠。
時有秀容胡騎數十人,入寺淫穢,自此後頗獲譏訕。
京師語曰:洛陽男兒急作髻,瑤光寺尼奪作壻。
瑤光寺北有承明門,有金墉城。
即魏氏所築。
晉永康中,惠帝幽於金墉城。
城東北角有魏文帝百尺樓,年歲久遠,形制如初。
高祖在城內作光極殿,因名金墉城門為光極門。
又作重樓飛閣,徧城上下,從地望之,有如雲也。
〔水經注〕皇居創徙,宮極未就,止蹕於此。
搆宵榭於故臺南,曰乾光門。
夾建兩觀,觀下列朱桁於塹,以為禦路。
東為含春門,北有趯門。
城上東西列觀,五十步一睥睨。
屋臺置一鐘,以和漏鼓。
西北連廡函蔭,墉比廣榭。
炎夏之日,高祖常以避暑,為淥水池一所,在金墉者也。
東有洛陽小城。
永嘉中所築。
〔水經注〕穀水徑洛陽小城北,因阿舊城,憑結金墉,故向城也。
永嘉之亂,結以為壘,號洛陽壘。
故洛陽記曰西有金市淩雲臺,北對洛陽壘者也。
景樂寺。
太傅、清河文獻王懌所立也。
懌是孝文皇帝之子,宣武帝之弟。
〔魏書〕懌宇宣仁,太和二十一年封,為孝文及彭城王所器。
後為元乂、劉騰所害。
閶闔南,禦道東,西望永甯寺,正相當。
寺西有司徒府,東有大將軍高肇宅,北連義井裡。
義井裡北門外,有叢樹數十株,枝條繁茂。
下有甘井一所,石槽鐵罐,供給行人,飲水庇蔭,多有憩者。
〔魏書外戚傳〕高肇,北海人,文昭皇後之兄也。
父颺,自高麗入國。
肇封平原郡公,尚世宗姑,官大將軍。
順宗崩,世言肇為之。
又殺北海王詳,搆京兆王愉,愉遂舉兵反。
又殺彭城王勰,後為高陽王雍拉殺之。
有佛殿一所,像輦在焉。
雕刻巧妙,冠絕一時。
堂廡周環,曲房連接,輕條拂戶,花蕊被庭。
至於六齋,常設女樂,歌聲繞梁,舞袖徐轉,絲管寥亮,諧妙入神。
以是尼寺丈夫不得入,得往觀者,以為至天堂。
及文獻王薨,寺禁稍寬,百姓出入,無復限礙。
後汝南王悅復修之。
悅是文獻之弟,召諸音樂,逞技寺內。
奇禽怪獸,舞忭殿庭,飛空幻惑,世所未覩。
異端奇術,總萃其中。
剝驢扳并,植棗種瓜,須臾之閒,皆得賜食。
士女觀者,目亂睛
從孝武入關,拜太宰,錄尚書事。
孝武崩,宇文泰率羣臣勸進,在位十七年。
〔又〕長孫嵩曾孫冀歸,高祖以其幼承家學,賜名稚,字承業。
靈太後時,除尚書右僕射、雍州刺史。
建中寺 普泰元年,尚書令、樂平王爾朱世隆所立也。
本是閹官司空劉騰宅,屋宇奢侈,梁棟踰制,一裡之間,廊廡充溢。
堂比宣光殿,門匹乾明門,博敞宏麗,諸王莫及也。
在西陽門內禦道北,所謂延年裡。
劉騰宅東有太僕寺,寺東有乘黃署,署東有武庫署,即魏相國司馬文王府武庫,東至閶闔宮門是也。
〔魏書〕劉騰,平原人。
靈太後臨朝,封長樂公。
與領軍元乂害清河王懌,廢太後於宣光殿。
生段之柄,決於二人之手。
內外屬請,公然受納。
逼奪鄰居,廣開室宇。
騰之治宅也,周特筮之不吉,止之,騰不聽。
特告人曰:必困於三月。
正光四年三月,騰死,聽事甫成,陳屍其下。
西陽門內禦道南有永康裡,裡內復有領軍將軍元乂宅。
掘故井,得石銘,雲是太尉荀彧宅。
正光年中,元乂專權,太後幽隔永巷,騰為謀主。
乂是江夏王繼之子,太後妹壻。
熙平初,明帝幼沖,諸王勸上,太後拜乂為侍中、領軍左右,令總禁兵,委以腹心,反得幽隔永巷。
六年,太後哭曰:養虎自齧,長虺成蛇。
至孝昌元年,太後反政,遂誅乂等,沒騰田宅。
元乂誅日,騰已物故,太後追思騰罪,發墓殘屍,使其神靈無所歸聚,以宅賜高陽王雍。
建明元年,尚書令樂平王爾朱世隆為榮追福,題以為寺,朱門黃閣,所謂仙居也。
以前廳為佛殿,後堂為講室,金華寶蓋,徧滿其中。
有一涼風堂,本騰避暑之處,淒涼常冷,經夏無蠅,有萬年千歲之樹也。
〔魏書〕元乂小字夜叉,道武裔孫也。
乂妻,靈太後之妹,為太後所信委,聲勢日盛。
清河王懌裁之以法,乂遂殺之,遂幽胡太後。
乂與高陽王輔政,肅宗呼為姨父。
後為高陽王解其兵柄,乂解侍中,為人告謀反,賜死。
長秋寺。
劉騰所立也。
騰為長秋令卿,因以為名。
在西陽陽門內禦道北一裡,亦在延年裡。
即是晉中朝時金市處。
〔水經注〕引故洛陽記曰:淩雲臺西有金市,金市北對洛陽壘。
寺北有濛氾池。
夏則有水,冬則竭矣。
中有三層浮圖一所。
金盤靈剎,耀諸城內。
作六牙白象,負釋迦在虛空中。
莊嚴佛事,悉用金玉。
作工之異,難可具陳。
四月四日,此像常出。
辟邪師子,導引其前。
吞刀吐火,騰驤一面。
綵幢上索,詭譎不常。
奇伎異服,冠於都市。
像停之處,觀者如堵。
疊相踐躍,常有死人。
瑤光寺。
世宗宣武皇帝所立,在閶闔門禦道北,東去千秋門二裡。
千秋門內道北有西遊園,園中有淩雲臺,即是魏文帝所築者。
臺上有八角井,高祖於井北造涼風觀,登之遠望,目極洛川。
臺下有碧海曲池,臺東有宣慈觀,去地十丈。
觀東有靈芝釣臺,累木為之,出於海中,去地二十丈。
風生戶牖,雲起棟梁,丹楹刻桷,圖寫列仙。
刻石為鯨魚,背負釣臺,既如從地踴出,又似空中飛下。
釣臺南有宣光殿,北有嘉福殿,西有九龍殿,殿前九龍吐水成一海。
凡四殿,皆有飛閣,向靈芝臺往來。
三伏之月,皇帝在靈芝臺以避暑。
〔三國志文帝紀〕:黃初二年,築淩雲臺。
〔太平禦覽〕引晉宮閣名曰:靈芝池廣長百五十步,深二丈,上有連樓飛觀,四出閣道,釣臺中有鳴鶴舟、指南舟。
以此考之,則靈芝之名不始元魏也。
有五層浮圖一所,去地五十丈。
仙掌淩虛,鐸垂雲表,作工之妙,美埒永甯。
講堂尼房,五百餘閒,綺疏連亘,戶牖相通。
珍木香草,不可勝言。
牛筋狗骨之木,雞頭鴨腳之草,亦悉備焉。
椒房嬪禦,學道之所,掖庭美人,竝在其中。
亦有名族處女,性愛道塲,落髮辭親,來依此寺。
屏珍麗之飾,服修道之衣,投心八正,歸誠一乘。
永安三年,爾朱兆入洛陽,縱兵大掠。
時有秀容胡騎數十人,入寺淫穢,自此後頗獲譏訕。
京師語曰:洛陽男兒急作髻,瑤光寺尼奪作壻。
瑤光寺北有承明門,有金墉城。
即魏氏所築。
晉永康中,惠帝幽於金墉城。
城東北角有魏文帝百尺樓,年歲久遠,形制如初。
高祖在城內作光極殿,因名金墉城門為光極門。
又作重樓飛閣,徧城上下,從地望之,有如雲也。
〔水經注〕皇居創徙,宮極未就,止蹕於此。
搆宵榭於故臺南,曰乾光門。
夾建兩觀,觀下列朱桁於塹,以為禦路。
東為含春門,北有趯門。
城上東西列觀,五十步一睥睨。
屋臺置一鐘,以和漏鼓。
西北連廡函蔭,墉比廣榭。
炎夏之日,高祖常以避暑,為淥水池一所,在金墉者也。
東有洛陽小城。
永嘉中所築。
〔水經注〕穀水徑洛陽小城北,因阿舊城,憑結金墉,故向城也。
永嘉之亂,結以為壘,號洛陽壘。
故洛陽記曰西有金市淩雲臺,北對洛陽壘者也。
景樂寺。
太傅、清河文獻王懌所立也。
懌是孝文皇帝之子,宣武帝之弟。
〔魏書〕懌宇宣仁,太和二十一年封,為孝文及彭城王所器。
後為元乂、劉騰所害。
閶闔南,禦道東,西望永甯寺,正相當。
寺西有司徒府,東有大將軍高肇宅,北連義井裡。
義井裡北門外,有叢樹數十株,枝條繁茂。
下有甘井一所,石槽鐵罐,供給行人,飲水庇蔭,多有憩者。
〔魏書外戚傳〕高肇,北海人,文昭皇後之兄也。
父颺,自高麗入國。
肇封平原郡公,尚世宗姑,官大將軍。
順宗崩,世言肇為之。
又殺北海王詳,搆京兆王愉,愉遂舉兵反。
又殺彭城王勰,後為高陽王雍拉殺之。
有佛殿一所,像輦在焉。
雕刻巧妙,冠絕一時。
堂廡周環,曲房連接,輕條拂戶,花蕊被庭。
至於六齋,常設女樂,歌聲繞梁,舞袖徐轉,絲管寥亮,諧妙入神。
以是尼寺丈夫不得入,得往觀者,以為至天堂。
及文獻王薨,寺禁稍寬,百姓出入,無復限礙。
後汝南王悅復修之。
悅是文獻之弟,召諸音樂,逞技寺內。
奇禽怪獸,舞忭殿庭,飛空幻惑,世所未覩。
異端奇術,總萃其中。
剝驢扳并,植棗種瓜,須臾之閒,皆得賜食。
士女觀者,目亂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