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到寶山?”其四雲:“混沌開基得自然,靈明翻小大椿年。
出生入死常無我,跨古騰今自在仙。
”又題支仲元畫得一、元保、玄素三仙圖雲:“得道真仙世莫窮,三仙何代顯靈蹤。
直教禦府相傳授,閱向人間類赤松。
”又奉道者求頌,以七言絕句示之雲:“朝昏忽忽急相催,暗換浮生兩鬓絲。
造物戲人俱是夢,是非向日又何為?”師自受行省已下(二字據藏本增)衆官疏以來,闵天長之聖位殿閣,常住堂宇,皆上頹下圯,至于窗戶階砌,毀撤殆盡。
乃命其徒,日益修葺,罅漏者補之,傾斜者正之。
斷手于丙戌,皆一新之。
又創建寮舍四十餘間,不假外緣,皆常住自給也。
凡遇夏月,令諸齋舍不張燈,至季秋稍親之,所以豫火備也。
十月,下寶玄,居方壺,每日,召衆師德以次坐,高談清論,或通宵不寐。
仲冬十有三日夜半,振衣而起,步于中庭。
既還坐,以五言律詩示衆雲:“萬象彌天闊,三更坐地勞。
參橫西嶺下,鬥轉北辰高。
大勢無由遏,長空不可韬。
循環諸主宰,億劫自堅牢。
”丁亥,自春及夏又旱,有司祈禱屢矣(二字從藏本增),少不獲應。
京師奉道會衆,一日,谒(藏本作“請”)師為祈雨醮,既而消災等會,亦請作醮,師徐謂曰:“吾方留意醮事,公等亦建此議,所謂好事不約而同也。
公等兩家,但當殷勤。
”遂約以五月一日為祈雨醮,初三日為賀雨醮。
三日中有雨,名“瑞應雨”,過三日,雖得,非醮家雨也。
或曰:“天意未可知,師對衆出此語,萬一失期,得無招小人之訾耶?”師曰:“非爾所知也。
”及醮,竟日雨乃作,翌日,盈尺,越三日,四天廓清以終謝雨醮事,果如其言。
時暑氣煩燠,元帥張資允(藏本作“胤”)者,請師遊西山,再三過觀(藏本作“勤”,疑“勸”之訛),師赴之。
翌日齋罷,雨後遊東山庵,師與客坐于林間。
日夕将還,以絕句示衆雲:“西山爽氣清,過雨白雲輕。
有客林中坐,無心道自成。
”既還,元帥第樓居數日,來聽道話者,竟夕不寐。
又應大谷庵請,次日清夢庵請。
其夕,大雨自北來,雷電怒合,東西震耀。
師曰:“此道之用也。
得道之人,威光烜赫,無乎不在,雷電莫能匹也。
”夜深客散,師偃息草堂,須臾,風雨駭至,怒霆一震,窗戶幾裂。
少焉收聲,人皆異之,或曰:“霹靂當洊至,何一舉而息耶?”有應者曰:“無乃至人在茲,雷師為之霁威乎?”既還,五月二十有五日,道人王志明至自秦州,傳旨: 案是歲春,太祖自西夏入金境,故王志明自秦州來傳旨也。
“改北宮仙島為萬安宮,天長觀為長春宮,诏天下出家善人皆隸焉,且賜以金虎牌。
《西遊錄》:“道徒以馳驿故,告給牌符。
王道人者,驺從數十人,懸牌馳騁于諸州。
(中略)客曰:‘予聞諸路之人雲,其乞牌符事,亦非邱意。
’居士曰:‘若果非邱意,王道人既歸,宜将牌符封還。
若果為馳驿事而請,遇遣使時,便當懸帶。
’傳聞王道人驺從數十人,橫行諸州中,又安知非邱之意乎?” 道家事,一仰神仙處置。
”小暑後,大雨屢至,暑氣愈熾,以七言詩示衆曰:“溽暑熏天萬裡遙,洪波拍海大川潮。
嘉禾已見三秋熟,旱魃仍聞五月消(本作‘潮’,從監本改)。
百姓共忻生有望,三軍不待令方調。
實由道化行無外,暗賜豐年助聖朝。
”自瓊島為道院,樵薪捕魚者絕迹數年,園池中禽魚蕃育,歲時遊人往來不絕。
《遺山先生文集》(九)《出都詩》注:“壽甯宮有瓊華島,絕頂廣寒殿,近為黃冠輩所撤。
”此詩作于壬寅、癸卯間,則撤殿事或在長春死後也。
齋餘,師乘馬,日凡一往。
六月二十有一日,因疾不出,浴于宮之東溪。
二十有三日,人報巳、午間,雷雨大作,太液池之南岸崩裂,水入東湖,聲聞數十裡。
鼋鼍魚鼈盡去,池遂枯涸,北口山亦摧。
師聞之,初無言,良久笑曰:“山摧池枯,吾将與之俱乎?”七月四日,師謂門人曰:“昔丹陽常授記于餘雲:‘吾沒之後,教門當大興,四方往往化為道鄉,公正當其時也。
道院皆敕賜名号,又當住持大宮觀,仍有使者,佩符乘傳,勾當教門事,此時乃公功成名遂、歸休之時也。
’丹陽之言一一皆驗,若合符契。
況教門中勾當人内外悉具,吾歸無遺恨矣。
”師既示疾于寶玄,一日數如匽中,門弟子止之,師曰:“吾不欲勞人,汝等猶有分别在,且匽寝奚異哉?”七月七日,門人複請曰:“每日齋會,善人甚衆,願垂大慈還堂上,以慰瞻禮。
”師曰:“吾九日上堂去也。
”是日午後,留頌雲:“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沒水長間。
微光見處跳烏兔,玄量開時納海山。
揮斥八纮如咫尺,吹噓萬有似機關。
狂辭落筆成塵垢,寄在時人妄聽間。
”遂登葆玄(藏本作“光”)堂歸真焉。
異香滿室, 案《辍耕錄》(十):“長春生于金皇統戊辰,至是年八十。
”《西遊錄》:“邱公順世之際,據廁而終,其徒飾辭以為祈福。
”《至元辨僞錄》(三):“邱後毒痢發作,卧于廁中,經停七日,弟子移之而不肯動,疲困羸極,乃詐之曰:‘且匽之與寝何異哉?’又經二日,竟據廁而卒。
而門弟子外诳人雲:‘師父求福’。
編《邱公錄》者(李浩然集來)即曰:‘登葆元而化,異香滿室。
’此皆人人具知,尚變其說,餘不公者,例皆如此。
故當時之人,為之語曰:‘一把形骸瘦骨頭,長春一旦變為秋。
和濉帶屎亡圊廁,一道流來兩道流。
’斯良證也。
”(大道四祖之語也) 門人撚香拜别。
衆欲哭臨,侍者張志素、武志摅等(“等”字據藏本增),遽止衆曰:“真人适有遺語,令門人宋道安提舉教門事,尹志平副之,張志松又其次,王志明依舊勾當,宋德方、李志常等同議教門事。
”遂複舉示遺世頌畢,提舉宋道安等再拜而受。
黎明,具麻服行喪禮,奔走赴喪者萬計。
宣差劉仲祿聞之,愕然歎曰:“真人朝見以來,君臣道合。
離阙之後,上意眷慕,未嘗少忘。
今師既升去,速當奏聞。
”首七之後,四方道俗,遠來赴喪,哀恸如喪考妣。
于是,求訓法名者日益衆。
一日,提舉宋公謂志常曰:“今月上七日,公暨我同受師旨,法名之事,爾其代書,止用吾手字印。
此事已行,姑沿襲之。
”既而清和大師尹公至自德興,行祀事。
既終七,提舉宋公謂清和曰:“吾老矣,不能維持教門,君可代吾領之也。
”讓至于再,清和受其托,遠近奉道,會中善衆,不減往昔(本作“者”,從藏本改)。
戊子春三月朔,清和建議為師構堂于白雲觀。
或曰:“工力浩大,糧儲鮮少,恐難成功。
”清和曰:“凡事要人前思,夫衆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
但事不私己,教門竭力,何為而不辦?況仙(藏本作‘先’)師遺德在人,四方孰不瞻仰?可不勞行化,自有人贊助此緣,公等勿疑。
更或不然,常住之物,費用淨盡,各操一瓢,乃所願也。
”宣差便宜劉公聞而喜(二字從藏本增)之,力贊其事,遂舉鞠志圓等董其役。
自四月上丁除地建址,曆戊己庚,俄有平陽、太原、堅代、蔚應等群道人二百餘,赍糧助力,肯構是堂。
四月告成,其間同結茲緣者,不能備記。
議者以為締構之勤,雖由人力,亦聖賢陰有以扶持也。
期以七月九日大葬仙師,六月間,霖雨不止,皆慮有妨葬事。
既七月初吉,遽報晴霁,人心翕然和悅。
前一日,将事之初,乃炷香設席,以嚴其祀。
及啟柩,師容色俨然如生。
遠近王官、士庶、僧尼、善衆,觀者凡三日,日萬人,皆以手加額,歎其神異焉。
既而喧布四方,傾心歸向,來奉香火者,不可勝計。
本宮建奉安道場三晝夜,預告齋旬日。
八日辰時,玄鶴自西南來,尋有白鶴繼至,人皆仰而異之。
九日子時,設靈寶清醮三百六十分位。
醮禮終,藏仙蛻于堂,異香芬馥,移時不散。
臨午緻齋,黃冠羽服與坐者數千人,奉道之衆又複萬餘。
既甯神,翌日大雨複降,人皆歎曰:“天道人事,上下和應,了此一大事,非我師道德純備,通于天地,達于神明,疇克如此!(藏本‘此’下有‘乎’字)諒非人力所能緻也!”權省宣撫王公巨川,鹹陽巨族也,素慕玄風,近歲又與父師相會于燕,雅懷照暎,道同氣合,尊仰之誠,更甚疇昔,故會茲葬事,自為主盟。
京城内外,屯以甲兵,備其不虞,罷散之日,略無驚擾。
于是親榜其室曰“處順”,其觀曰“白雲”焉。
師為文,未始起稿,臨紙肆筆而成。
後複有求者,複辄自增損,故兩存之。
嘗夜話,謂門弟子曰:“古之得道人,見于書傳者,略而不傳,失其傳者,可勝言哉!餘屢對汝衆舉近世得道之士,皆耳目所親接者,其行事甚詳,其談道甚明,暇日當集全真大傳,以贻後人。
”師既沒,雖嘗口傳其概,而後之學者,尚未見其成書,惜哉!
出生入死常無我,跨古騰今自在仙。
”又題支仲元畫得一、元保、玄素三仙圖雲:“得道真仙世莫窮,三仙何代顯靈蹤。
直教禦府相傳授,閱向人間類赤松。
”又奉道者求頌,以七言絕句示之雲:“朝昏忽忽急相催,暗換浮生兩鬓絲。
造物戲人俱是夢,是非向日又何為?”師自受行省已下(二字據藏本增)衆官疏以來,闵天長之聖位殿閣,常住堂宇,皆上頹下圯,至于窗戶階砌,毀撤殆盡。
乃命其徒,日益修葺,罅漏者補之,傾斜者正之。
斷手于丙戌,皆一新之。
又創建寮舍四十餘間,不假外緣,皆常住自給也。
凡遇夏月,令諸齋舍不張燈,至季秋稍親之,所以豫火備也。
十月,下寶玄,居方壺,每日,召衆師德以次坐,高談清論,或通宵不寐。
仲冬十有三日夜半,振衣而起,步于中庭。
既還坐,以五言律詩示衆雲:“萬象彌天闊,三更坐地勞。
參橫西嶺下,鬥轉北辰高。
大勢無由遏,長空不可韬。
循環諸主宰,億劫自堅牢。
”丁亥,自春及夏又旱,有司祈禱屢矣(二字從藏本增),少不獲應。
京師奉道會衆,一日,谒(藏本作“請”)師為祈雨醮,既而消災等會,亦請作醮,師徐謂曰:“吾方留意醮事,公等亦建此議,所謂好事不約而同也。
公等兩家,但當殷勤。
”遂約以五月一日為祈雨醮,初三日為賀雨醮。
三日中有雨,名“瑞應雨”,過三日,雖得,非醮家雨也。
或曰:“天意未可知,師對衆出此語,萬一失期,得無招小人之訾耶?”師曰:“非爾所知也。
”及醮,竟日雨乃作,翌日,盈尺,越三日,四天廓清以終謝雨醮事,果如其言。
時暑氣煩燠,元帥張資允(藏本作“胤”)者,請師遊西山,再三過觀(藏本作“勤”,疑“勸”之訛),師赴之。
翌日齋罷,雨後遊東山庵,師與客坐于林間。
日夕将還,以絕句示衆雲:“西山爽氣清,過雨白雲輕。
有客林中坐,無心道自成。
”既還,元帥第樓居數日,來聽道話者,竟夕不寐。
又應大谷庵請,次日清夢庵請。
其夕,大雨自北來,雷電怒合,東西震耀。
師曰:“此道之用也。
得道之人,威光烜赫,無乎不在,雷電莫能匹也。
”夜深客散,師偃息草堂,須臾,風雨駭至,怒霆一震,窗戶幾裂。
少焉收聲,人皆異之,或曰:“霹靂當洊至,何一舉而息耶?”有應者曰:“無乃至人在茲,雷師為之霁威乎?”既還,五月二十有五日,道人王志明至自秦州,傳旨: 案是歲春,太祖自西夏入金境,故王志明自秦州來傳旨也。
“改北宮仙島為萬安宮,天長觀為長春宮,诏天下出家善人皆隸焉,且賜以金虎牌。
《西遊錄》:“道徒以馳驿故,告給牌符。
王道人者,驺從數十人,懸牌馳騁于諸州。
(中略)客曰:‘予聞諸路之人雲,其乞牌符事,亦非邱意。
’居士曰:‘若果非邱意,王道人既歸,宜将牌符封還。
若果為馳驿事而請,遇遣使時,便當懸帶。
’傳聞王道人驺從數十人,橫行諸州中,又安知非邱之意乎?” 道家事,一仰神仙處置。
”小暑後,大雨屢至,暑氣愈熾,以七言詩示衆曰:“溽暑熏天萬裡遙,洪波拍海大川潮。
嘉禾已見三秋熟,旱魃仍聞五月消(本作‘潮’,從監本改)。
百姓共忻生有望,三軍不待令方調。
實由道化行無外,暗賜豐年助聖朝。
”自瓊島為道院,樵薪捕魚者絕迹數年,園池中禽魚蕃育,歲時遊人往來不絕。
《遺山先生文集》(九)《出都詩》注:“壽甯宮有瓊華島,絕頂廣寒殿,近為黃冠輩所撤。
”此詩作于壬寅、癸卯間,則撤殿事或在長春死後也。
齋餘,師乘馬,日凡一往。
六月二十有一日,因疾不出,浴于宮之東溪。
二十有三日,人報巳、午間,雷雨大作,太液池之南岸崩裂,水入東湖,聲聞數十裡。
鼋鼍魚鼈盡去,池遂枯涸,北口山亦摧。
師聞之,初無言,良久笑曰:“山摧池枯,吾将與之俱乎?”七月四日,師謂門人曰:“昔丹陽常授記于餘雲:‘吾沒之後,教門當大興,四方往往化為道鄉,公正當其時也。
道院皆敕賜名号,又當住持大宮觀,仍有使者,佩符乘傳,勾當教門事,此時乃公功成名遂、歸休之時也。
’丹陽之言一一皆驗,若合符契。
況教門中勾當人内外悉具,吾歸無遺恨矣。
”師既示疾于寶玄,一日數如匽中,門弟子止之,師曰:“吾不欲勞人,汝等猶有分别在,且匽寝奚異哉?”七月七日,門人複請曰:“每日齋會,善人甚衆,願垂大慈還堂上,以慰瞻禮。
”師曰:“吾九日上堂去也。
”是日午後,留頌雲:“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沒水長間。
微光見處跳烏兔,玄量開時納海山。
揮斥八纮如咫尺,吹噓萬有似機關。
狂辭落筆成塵垢,寄在時人妄聽間。
”遂登葆玄(藏本作“光”)堂歸真焉。
異香滿室, 案《辍耕錄》(十):“長春生于金皇統戊辰,至是年八十。
”《西遊錄》:“邱公順世之際,據廁而終,其徒飾辭以為祈福。
”《至元辨僞錄》(三):“邱後毒痢發作,卧于廁中,經停七日,弟子移之而不肯動,疲困羸極,乃詐之曰:‘且匽之與寝何異哉?’又經二日,竟據廁而卒。
而門弟子外诳人雲:‘師父求福’。
編《邱公錄》者(李浩然集來)即曰:‘登葆元而化,異香滿室。
’此皆人人具知,尚變其說,餘不公者,例皆如此。
故當時之人,為之語曰:‘一把形骸瘦骨頭,長春一旦變為秋。
和濉帶屎亡圊廁,一道流來兩道流。
’斯良證也。
”(大道四祖之語也) 門人撚香拜别。
衆欲哭臨,侍者張志素、武志摅等(“等”字據藏本增),遽止衆曰:“真人适有遺語,令門人宋道安提舉教門事,尹志平副之,張志松又其次,王志明依舊勾當,宋德方、李志常等同議教門事。
”遂複舉示遺世頌畢,提舉宋道安等再拜而受。
黎明,具麻服行喪禮,奔走赴喪者萬計。
宣差劉仲祿聞之,愕然歎曰:“真人朝見以來,君臣道合。
離阙之後,上意眷慕,未嘗少忘。
今師既升去,速當奏聞。
”首七之後,四方道俗,遠來赴喪,哀恸如喪考妣。
于是,求訓法名者日益衆。
一日,提舉宋公謂志常曰:“今月上七日,公暨我同受師旨,法名之事,爾其代書,止用吾手字印。
此事已行,姑沿襲之。
”既而清和大師尹公至自德興,行祀事。
既終七,提舉宋公謂清和曰:“吾老矣,不能維持教門,君可代吾領之也。
”讓至于再,清和受其托,遠近奉道,會中善衆,不減往昔(本作“者”,從藏本改)。
戊子春三月朔,清和建議為師構堂于白雲觀。
或曰:“工力浩大,糧儲鮮少,恐難成功。
”清和曰:“凡事要人前思,夫衆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
但事不私己,教門竭力,何為而不辦?況仙(藏本作‘先’)師遺德在人,四方孰不瞻仰?可不勞行化,自有人贊助此緣,公等勿疑。
更或不然,常住之物,費用淨盡,各操一瓢,乃所願也。
”宣差便宜劉公聞而喜(二字從藏本增)之,力贊其事,遂舉鞠志圓等董其役。
自四月上丁除地建址,曆戊己庚,俄有平陽、太原、堅代、蔚應等群道人二百餘,赍糧助力,肯構是堂。
四月告成,其間同結茲緣者,不能備記。
議者以為締構之勤,雖由人力,亦聖賢陰有以扶持也。
期以七月九日大葬仙師,六月間,霖雨不止,皆慮有妨葬事。
既七月初吉,遽報晴霁,人心翕然和悅。
前一日,将事之初,乃炷香設席,以嚴其祀。
及啟柩,師容色俨然如生。
遠近王官、士庶、僧尼、善衆,觀者凡三日,日萬人,皆以手加額,歎其神異焉。
既而喧布四方,傾心歸向,來奉香火者,不可勝計。
本宮建奉安道場三晝夜,預告齋旬日。
八日辰時,玄鶴自西南來,尋有白鶴繼至,人皆仰而異之。
九日子時,設靈寶清醮三百六十分位。
醮禮終,藏仙蛻于堂,異香芬馥,移時不散。
臨午緻齋,黃冠羽服與坐者數千人,奉道之衆又複萬餘。
既甯神,翌日大雨複降,人皆歎曰:“天道人事,上下和應,了此一大事,非我師道德純備,通于天地,達于神明,疇克如此!(藏本‘此’下有‘乎’字)諒非人力所能緻也!”權省宣撫王公巨川,鹹陽巨族也,素慕玄風,近歲又與父師相會于燕,雅懷照暎,道同氣合,尊仰之誠,更甚疇昔,故會茲葬事,自為主盟。
京城内外,屯以甲兵,備其不虞,罷散之日,略無驚擾。
于是親榜其室曰“處順”,其觀曰“白雲”焉。
師為文,未始起稿,臨紙肆筆而成。
後複有求者,複辄自增損,故兩存之。
嘗夜話,謂門弟子曰:“古之得道人,見于書傳者,略而不傳,失其傳者,可勝言哉!餘屢對汝衆舉近世得道之士,皆耳目所親接者,其行事甚詳,其談道甚明,暇日當集全真大傳,以贻後人。
”師既沒,雖嘗口傳其概,而後之學者,尚未見其成書,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