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鎮志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杜肇升靖邊人,康熙二年至。
孤山堡守備。
國朝周鳳明、龍門、成國梴、京衛人,順治六年至。
李士雄、榆林人,順治十年至。
俞亮、楊人,康熙年至。
侯緒、興大、同人,康九至。
張觐宸甯夏康熙二年。
木瓜園保堡守備。
國朝劉吉寵宛平人。
王文盛、鄢陵人,順治七年至。
石荊玉、清苑順治年至甯忠懷、宛人,順治六至。
楊守善高、汝陽人,順八至。
何其憲、随人,康熙年至左成庫、榆林人,康熙十三至。
張起奉、陝西康熙四年。
張弘勳、京衛人,康熙十年至。
劉孟忠、山人,康熙二五年至。
朱定遠浙人,康熙三十年至。
清水營守備。
康熙六年,攺設把總。
國朝陸守謙木李弘谟、開平,順治七年至。
丘承恩、大名人,順治年至。
徐昌期山陰治,十年至。
陳全忠鄒縣,順治十七年至。
龍州堡設把總,鎮靖堡守備。
國朝劉嵩基、遼東,順治七年至。
舒國忠、大同人,治十年至。
張烔河内人,順诃治十六。
淑統、京衛,康熙年至李大用、陝西人,康熙五年至。
王之鳳、山西人,康熙二十童。
起龍、湖廣人,康熙十年至。
朱德、湖廣人,康熙十一至。
黃威榆林康熙三十鎮羅堡設把總,靖邊守禦所設千總。
國朝枼雲、痁龍京衛順治四至、何起蛟、大興人,順治十七年至。
滑國輔、陽和人,熙二年。
萬忠雎人。
康熙十二年塞堡守備。
國朝劉九成、京衛人,順治年至孫國泰、遼東人,順治四年至。
曹貝、賈寶、大興人,治七年至。
永勳、京衛人,治十四至。
李植、定興人,康熙元年至。
戴光弼、榆林人,康熙年至。
胡時明、甯夏人,康熙四年至。
馬钖、京衛人,康熙二年至。
楊振威榆林人,康熙二年至。
把都河堡設把總。
柳樹澗堡守備 朝黃國英、榆林人,順治元年至。
羅浩然、介休人,順治三年至。
張開仕、淮安人,順治七年至。
梁維鼎、靈州人,治十二。
吉象鼎、開州,順治十四年至。
楊正元、上元康熙五至任永泰、應,邑人。
康熙十一餘益谟甯熙因謝雄人。
康熙二年至安邊堡守備。
國朝吳良棟獰遠順藏元樞,大興人。
順治偏國順三九年至十三年至秦奎治任至雎康林人。
慶山東化鳳長安熙年至。
庚夏玉铉州。
李毓龍榆熙士年至,士年至。
趙文康熙宮。
屬柳聯芳。
河南人,康熙十年至。
舊安邊營裁,新興堡裁,礴并堡守備。
國朝全斌、順天人,順治二年至。
馬應虎、遼東,順治年至。
扈文新、世有才、蒙東。
順治十四年至。
張鴻元、武進人,順治隻至。
希勝、蛟興武人,康熙年至。
氣、金人康镂四,午到。
師永講、陜西熙十年。
康董奇、漢榆林人,康熙二乃至劉爾聰。
南、定溢經中軍守備。
憾朝李元吉、字聖、薛同卻、亦宣府人,順石治七年至。
叚九功、大與人,順治九年至。
周道化、懷安,順治三年至。
王虛左、蕭之,順治七年至。
周龍、福孟入康熙年至。
劉士英、任人。
康興年梁伯賢家真惠劉丙喜榆林。
康今柱直隸人。
康在熙四年,至熙了年至兵化至入康燕。
柳成、效榆利。
丁五管至。
雖塲保設把總,無德州城守營守備。
國朝黨宗聖、靖遠,康熙元年至。
陳文道、遼東,康熙年至。
孫名元十、固人,康熙五年至。
馮樹江南庾熙二四年至。
綏德衛守備。
國朝隻動磁須年。
梅鳳翔、宣城,順治九年至。
王标、撫甯順治六年李斐、曲周,順治加十七年至。
嚴謙、京衛人。
康熙年宜君營中軍守備。
順九年設。
國朝張學堯、遼陽,順治年至。
楊威遠永平人,順治十年至。
苖、曹章奇、阜城人,熙七年至。
白七、長京衛人,康熙十年至。
水、李進忠、湖廣人,康熙六年至。
朱士紳江南人,熙笛三年至。
約朋,江西人,康熙三十年至。
延安營呂中軍守備。
國朝王九經、涿人,順治年至。
孫文诏、大興順十三褚光祖、京衛人,順治五年至王。
京衛人。
治年。
至豹、大康熙年至。
董孔教、寶坻,康熙五年至。
張九江、直隸人,康熙十四年至。
楊德明。
湖廣人,康熙二年至。
鄜州城守營守備。
康熙元年,裁河西道,并中軍改設。
國朝世葉呈锱蘭、甯夏人,康熙元至王道隆、京衛人,康熙九至。
王君耀、陝人,康熙十五年至。
汪可德榆林人,康熙十年至。
評曰:延綏二衛,設自明初,故屯地極遼闊。
延安衛則西界環慶,綏德衛則東距黃河,綿互于六七州縣之間,幾半延郡印、榆林最後設,而其屯亦千裡而遙也。
有明時以世官世軍守之,故不得不興州縣異。
今則屯軍俱為編戶矣,乃尚設守備而循指揮使之舊者,何哉?印間有議并省衛所,而不議改立州縣,或于建官之制猶未權其所謂因革者乎?昔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天下和洽,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且其儀法,而曰今非其時也。
豈其然!豈其然! 按明之總督,自宣德中巡撫、總督邊儲稅糧始。
若總督軍務,總兵以下悉聽節制,則自王骥征麓川始,向稱總制。
嘉靖中改總督□參贊軍務。
自洪熙元年,以武臣疏于文墨,選任方面官,于種總兵官軍中整理文書,商确機密,遂以參贊、參謀軍務名之。
若大同,則為山東布政司參政,丹陽沈固,宣府永甯伯譚廣軍中則為山東布政司參政。
昆山劉琏,山東遂安伯陳英軍中則為福建布政司參議。
會稽周頣,天順中一切革去。
都禦史白圭在湖廣。
自署為贊理軍務,此敕中語,而為官爵之稱。
噫!甚矣!餘得之鄭端簡今言葉文莊水東日記中,存之,以備參考。
葉盛,昆山人。
明進士,官吏部傳郎,谥文莊。
延綏鎮志卷之三 三之三名宦上 秦 蒙恬,齊人也,家世秦将,拜為内史。
秦已并天下,乃使将三十萬衆。
北逐戎翟,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
于是渡河,據陽山,逶迤而北,暴師于外,十餘年,居上郡。
始皇崩于沙丘,趙高乃與丞相李斯陰謀,立胡亥為太子,遺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恬竟吞樂自殺。
評曰:扶蘇與蒙恬擁兵三十萬,得尺一之??帥,吞聲自殺。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三代以下,不少槩見者也。
餘嘗過綏德,見二冢對峙,時有白虹,乍見乍隐,豈非浩氣之常存者哉?然長城之築,始于趙之陰山,燕之襄平,魏之濱洛,秦不過踵而行之,至今為萬世利,而秦獨蒙惡聲,恬又以地脈為罪,悲夫! 漢 李廣,隴西成紀人。
孝景初,為隴西都尉,累徙為上郡太守,後名為北平太守,号曰漢飛将軍。
馮野王,字君卿,受業博士,通詩。
少以父奉世任,為太子中庶子,遷為大鴻胪。
成帝立,有司奏野王王舅,不宜備九卿,以秩出為上郡太守,加賜黃金百斤。
朔方刺史蕭育奏封事,薦言野王行能高紗,肉足興圓,身外足以慮化。
竊惜野王懷國之寶而不得陪朝廷興朝者,并野王前以王舅出,以賢複入,明國家樂進賢也。
因拜為琅邪太守。
馮立,字聖卿,野王弟。
通春秋,以父任為郎,稍遷諸曹。
竟甯中,以王舅出為五原屬國都尉,數年,遷五原太守,徙西河上郡。
立居職公廉,治行略興野王相似,而多知,有恩貸,好為條教,吏民嘉美。
野王立,相代為太守,歌之曰: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踵相因循。
聰明賢知惠吏民,政如魯衛德化均,周公康杈猶二君。
後遷為東海太守。
評曰:餘讀漢書,至循吏傅,大都以善條教稱。
今副使高公,見屬吏,視之如子弟,諄諄戒谕,以寬和為治,且又刻所為當官功格一書,分部宣布,一時田裡安樂,盜賊屏息,獄訟衰止,廪凜乎庶幾德讓之風矣。
崔寔字子真,安平人。
為五原太守。
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織績。
民冬月無衣,積細草而卧其中,見吏則衣草而出。
寔至官,斥賣儲偫,為作紡績、織??、練缦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
是時羌寇連人雲中、朔方,殺略吏民,一歲至九奔命。
寔整厲士馬,嚴烽候,寇不敢犯,常為邊最。
以病征拜議郎。
北魏 莫雲鴈門繁時人,好學善射。
道武時,常典選曹,賜安德侯。
遷執金吾,參軍國謀議。
太武克赫連昌,??雲興常山王,素留鎮統萬,進爵安定公。
雲撫慰新舊,皆得其所。
卒谥敬。
婁伏連,代人也,忠厚有器量。
道武初,以功賜爵安邑侯。
太武即位,進爵為王,後鎮統萬薨。
長孫儉,代人。
太昌中,邊方騷動。
儉初假東夏州防城大都督,從爾朱天光破宿勤、明達等,以功賜爵索盧侯。
周文帝臨夏州,以為錄事叁軍事,深敬器之。
後為西夏州刺史,總統三夏州諸軍事。
尉元字苟仁,代人也。
以善射稱,為羽林中郎。
太和初,征為肉都大官,既而出為使持節、鎮西大将軍,開府統萬,甚得人心,進爵淮陽王。
評曰:三雍之禮,自東漢以後,廢而不舉者久矣。
魏孝文以尉元為三老,遊明根為五更,而親袒割焉。
嗚呼!衣冠禮樂,至今猶可想見。
經緯天地之谥,豈虛也哉!刁廱,字淑和,渤海饒安人。
與司馬休之等歸魏,後除薄骨律鎮将。
廱以西土之雨,表求鑿渠,漑公私田。
又奉??以高平、安定、統萬及薄骨律等四鎮出車牛五千乘,運屯榖五十萬斛,付沃野以供軍糧。
道多深沙,車牛艱阻,求于牽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運。
又以所绾邊表,常懼不虞,造城儲榖,置兵備守,诒即名為刁公城,以旌功焉。
源子邕,西平樂都人,字靈和。
少好文雅,笃志于學,推誠待士,士多歸之。
累遷夏州刺史。
時沃野鎮人破六韓拔陵反亂,子邕櫻城自守,城中糧盡,煮馬皮而食之,衆無貳心。
子邕欲自出求糧,留其子延伯守統華。
寮屬佥雲:未若棄城,父子俱去,更展規略。
子邕泣曰:吾世荷國恩,此是吾死地,更欲何求?遂自率羸弱,向東夏州運糧。
延伯與将士哭而送之。
子邕行數日,為朔方戎帥曹阿各拔邀擊擒之。
子邕潛遣人赍書,敕城中努力固守,阖城憂懼。
子邕雅為羌人所敬,常以百姓禮事之。
子邕為陳禍福。
會阿各拔死,弟桑癪竟随子邕降。
時北海王颢為大行壹,子邕具陳諸賊可滅狀。
颢給子邕兵,令其先出。
時東夏合境反叛所在。
屯結子邕轉戰而前,九旬之中,凡數十戰,乃平東夏州征稅租粟,運糧統萬。
二夏漸甯,後土樂平縣公。
周 宇文測,字澄鏡,文帝族子也。
尚宣武女陽平公主拜。
驸馬都尉,封廣川縣伯,轉行綏州事。
每歲河水合後。
突厥即來寇掠。
先是,常豫遺居人入城堡,以避之測。
至,皆令安堵,乃于要路數百處,并多積柴,仍遠斥侯。
知其動靜。
是年冬,突厥從連谷入寇,去界數十裡測。
命積柴處,一時縱火,突厥謂大軍至,懼而遁,走委棄。
雜畜辎重,不可勝數。
自是不敢複至,測因請置戍兵。
以備之。
後為太子少保,卒谥靖。
韋叔裕,字孝寬,京兆杜陵人。
延州總管,進位上柱國。
賀拔勝,神武尖山人也。
少有志操,善左右馳射,北邊莫不推其膽略。
朔州刺史費穆奇勝才,委以兵事。
時廣陽王深在五原,為破六韓賊所圍,名勝為軍主,以功拜統軍,封高陽縣伯。
周文帝每雲:諸将對敵,神色皆動,惟賀拔公臨陣如平常,真大勇也。
卒谥貞獻。
李檦,字雲傑,隴西成紀人。
長不盈五尺,性果決,有膽氣,為周文帝帳内都督,從複弘農,破沙苑,以功進爵汝南郡公,出為總管延、綏舟三州諸軍事、延州刺史,卒官。
辛威,隴西人,封白土縣伯,鄜州刺史。
陸通,字仲明,吳郡人也。
少敦敏,好學,有志節。
周文帝時,在夏州,引為帳内督。
後以迎孝武功,封都昌縣伯,從平趙青雀,進爵綏德郡公。
王慶字興慶,太原祁人也。
少開悟,有才略。
初從周文帝征伐,有戰功。
晉公護引為典簽,授大都督,進爵始安縣男,行小賓部,使吐谷渾,論分疆和好之事。
複與宇文貴使突厥逆女,頻歲出使,信著北蕃。
除延州總管,進位柱國。
隋 賀婁子幹,字萬壽,本代人也。
少以骁武知名,仕周,累遷少司丞,封思安縣子。
開皇元年,吐谷渾寇涼州,子幹以行軍總管擊之,功最。
吐谷渾複寇邊,帝以子幹習邊事,授榆關總管,還拜雲州總管,以突厥所獻馬百匹、羊千口以賜之,乃下書曰:自公守北門,風塵不警,突厥所獻,還以賜公。
母憂去職,卒,增懷、魏等四州刺史,谥懷。
杜彥,雲中人也。
性勇決,善騎射,仕周,以軍功累遷隴州刺史。
開皇初,授丹州刺史,進爵為公。
及雲州總管賀婁子幹卒,上悼惜者久之,因謂侍臣曰:榆林國之重鎮,安得子幹之輩乎?後數日,上日莫過杜彥,于是征拜雲州總管。
董純字德厚,隴西成紀人。
榆林太守。
郭榮,字長榮,自雲太原人也。
容貌魁岸,外疏内密,與交者多愛之。
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親信,以功授大都督。
護又以稽戎數為寇,使綏集之。
榮于上郡、延安築周昌、弘信、廣安、招遠、鹹甯等五城,以遏其要路,稽戎由是不能為寇。
隋受禅,進爵蒲城郡公,谥恭。
魚俱羅,馮翊下邽人。
隋文帝時,以功進位柱國,拜農州總管。
突厥入境,辄禽斬之,自是屏迹,不敢畜牧于塞下。
張衡,字建平,河内人,榆林太守。
唐張長遜,京兆栎陽人。
精馳射,以平陳功擢上開府,累遷五原郡通守。
遭亂,附突厥,号為割利特勒。
義兵起,以郡降,即拜五原太守、安化郡公,徙封範陽。
時梁師都、薛舉請突厥兵南渡河,長遜矯作??,與莫賀咄設以伐其謀,突厥兵不出。
武德元年,??右武侯、骠騎将軍高世靜騁始畢可汗,至豐州,而始畢死,??留金币不遺。
突厥怒,引兵南至河。
長遜遺世靜出塞勞之,且若專緻赙賜者。
始引還,授總管,改楊國公,及讨薛舉。
不待命,辄引兵會,賜錦袍金甲。
或谮長遜居豐久,恐與突厥為唇齒,乃請入朝,授右武侯将軍,徙息國公。
張仁願,華州下邽人,有文武材。
武後時,累遷殿中侍禦史。
萬歲通天中,為中丞,檢校幽州都督。
默啜寇趙定還出塞,仁願以兵邀之,賊引去。
遷并州都督長史。
三年,朔方軍總管沙咤忠義為突厥所敗,??仁願攝禦史大夫,擊破之。
始,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界,北岸有拂雲祠,突厥每犯邊,必先谒祠禱解,然後料兵渡河而南。
時默啜悉兵西擊,仁願乘虛取漠南地,于河北築三受降城,絕南寇路。
以拂雲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靈武,東城南直榆林。
三壘相距各四百餘裡,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裡而還。
又于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千三百所。
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馬朔方亦無寇,歲省費億計,減鎮兵數萬。
景龍二年,拜左衛大将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韓國公。
評曰:兵法雲:攻不足者守有餘。
韓公築三城,誠保勝安邊之策也。
然斥地三百裡,烽候千三百所,而史更稱為省費減兵者,何也?豈略地盆遠,而大碛荒城之中可。
不留兵,不運糧而自足乎?昔漢趙克國之擊羌戎也,神雀元年春,至金城,其秋,克國病,以十二月進兵,作屯田奏,往複辨難者逾時。
及明年五月,克國振旅而還,則屯田之利未見也。
後世皆以罷騎兵、省大費制西域稱之,吾尤不得其解矣。
或兵固有先聲而奪人者與?不然,則作史之過也。
顔真鄉字清臣,琅琊人,秘書監師古五世從孫。
開元中,舉進士,遷監察禦史,使河隴。
時五原有冤獄,久不決,天甚旱,真卿辨獄而雨,郡人呼為禦史雨。
遷殿中禦史,宰相楊國忠惡之,出為平原太守,更封魯郡公。
後為李希烈所害,谥文忠。
評曰:疏刺史姓名于屏風者,正觀之治也;不知真卿作何狀者,天寶之亂也。
夫其治天下者,為二千石,乃至忘其姓名,唐之不亡,幸耳。
嗚呼,治亂得失之原,豈不較然也哉! 李國臣,河西人,本姓安,力能抉關以折沖,從收魚海五城,遷中郎将。
後為朔方将,積勞擢雲麾大将軍,賜姓李。
從光弼守河陽,累封臨川郡王。
大曆八年,為鹽州刺史。
吐蕃敗渾瑊于黃菩原,将略岍隴。
國臣謂人曰:敵乘勝必擾京師,我趨秦原,彼當反觀。
乃引兵登安樂山,鳴鼓而西,日行三十裡。
吐蕃聞之,自百裡城回軍逾險,瑊因擊敗之。
卒,贈揚州大都督。
郭子儀,華州鄭人,長七尺二寸,以武舉異等,補左衛長史,累遷單于副都護、振遠軍使。
天寶八載,木刺山始築橫塞軍,即以子儀為使,又兼九原太守,封汾陽郡王,賜鐵劵,圖形淩煙閣,賜号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
評曰:朱子綱目書命郭子儀等九節度讨安慶緒,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是兵未戰而先見敗征矣,豈待相州之潰哉?哥舒之敗,敗于中使,此天寶之近事也。
肅宗恬不知戒,所謂載蹶而墜,其贻燕者非耶?至宣宗朝,劉臯為鹽州刺史,甚有威名。
監軍使楊元價誣奏臯謀叛,函首以進,阖朝公卿诤之,帝重違百辟之言,始坐以專殺之罪。
一再傳而令孜召黃巢之。
亂季述速全忠之逆,不亦宜乎! 李景略,幽州良鄉人,以蔭補幽州府功曹參軍。
大磿末,客河中,阖門讀書。
李懷光為朔方節度使,署巡官。
五原将張光殺其妻,以赀市獄,前後不能決。
景略核寶論殺之。
遷大理司直。
靈武節度使杜希全表置于府,累轉侍禦史、禮州刺史。
回鹘使至,皆拜景略于庭,威名聞塞外。
及為河東行軍司,蜀國後李說忌之。
回鹘梅錄人貢,過大原,說與之晏,梅錄争坐次,說不能遏,景略叱之,梅錄識其聲,趨前拜之曰:非禮州李端公耶?遂就下坐。
說益不平,乃厚賂寶交場,使去之。
會有傳回鹘将人寇者,帝以禮州當寇沖,擇可守者。
文場因廌景略。
禮州窮邊氣寒,土瘠民貧,景略以勤儉帥衆,與士同甘苦,鑿鹹應、永清二渠,灌田數百頃。
二歲之後,儲備完寶,雄于北邊。
卒,贈工部尚書。
郭鋒,麟州刺史。
貞元十二年,吐蕃徐舍人寇麟州。
徐舍人者,司空英公五代孫,流播絕域,至是率師攻陷麟州,鋒死之。
評曰:徐敬業與駱賓王兵敗,寶王亡命為僧,往來杭州,與宋之問吟和靈隐寺詩。
又相傳敬業亦脫去為僧于衡山,每疑好事者為之。
斤英公之孫在絕域,則敬業、賓王之不死,信矣。
劉之遴有詩曰:傳聞□不鬥。
化為支道林。
古之變服出家者,豈止徐、駱也哉! 李聽,字正恩,洮州臨潭人,訴之弟。
以功兼禦史大夫。
夏、綏、銀、宥節度使。
靈、鹽部有光祿渠,久廢,聽始複屯。
田以省轉饷,即引渠溉塞下地千頃,後賴其饒。
進檢校工部尚書。
任迪簡,京兆萬年人,擢進士第。
天德李景略表佐其軍,會宴客而行酒者誤進醯,景略用法嚴,常以飲食。
殺人,迪簡不忍飲,為釂,徐以他辭請易之,歸,衉血,不以聞,軍中悅其長者。
景略卒,舉軍請為帥,監軍使拘迪簡,不聽,衆大呼,破戶出之。
德宗遣使者察變,具得所以然,乃授禮州刺史。
卒,贈刑部尚書,谥襄。
石雄,徐州人,系寒,不知其先所來。
少為牙校,敢毅善戰,氣蓋軍中。
黨項耰河西,召雄隸振武劉沔軍,破羌有勞。
會昌初,回鹘入寇,連年掠雲、朔,牙五原塞下,诏雄為天德防禦副使,兼朔州刺史,佐劉沔屯雲州。
沔召雄謀曰:回鹘離散,當除久矣。
國家以公主故,不亟攻,我徑趨其牙,迎公主歸。
有如不捷,吾則死之。
雄曰:諾。
即選沙陀、朱邪、赤心三部及契苾、拓拔三千騎,夜發馬邑,旦登振武城望之,見罽車十餘乘,從者朱碧衣,諜者曰:公主帳也。
雄使諜喻之曰:天子取公主,兵合,第無動。
雄穴城夜出,從牛馬鼓噪,直搗鳥介帳,可汗大駭,單騎走,遂迎公主還,進禮州防禦使。
戴休顔字休顔,夏州人。
家世尚武,志膽不常。
郭子儀引為大将軍。
論平黨項羌,封濟陰郡公,進封鹹甯郡王,兼朔方節度副使。
城邠州功最,遷鹽州刺史。
李福,襄邑王神符五世孫,宰相石之弟也。
大中初,為右谏議大夫。
時黨項反,帝頗知邊帥利其羊馬,數欺奪之,或妄誅殺,黨項不勝憤怨,故反。
乃以福為夏、綏節度使。
自是繼選儒臣,以代邊帥之貪暴者,黨項由是遂安。
五代高萬興,河西人也。
唐末,河西屬李茂貞,茂貞将胡敬璋為延州刺史。
萬興與其弟萬金俱事敬璋為騎将。
敬璋死,其将劉萬子代為刺史。
梁開平二年,其将許從實殺萬子,自為延州刺史。
萬興兄弟以其部下數千人降梁。
梁太祖兵屯河中,遣同州劉知俊以兵應萬興,攻丹州、延州,執其刺史。
梁太祖乃以萬興為延州刺史、忠義軍節度使,累遷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渤海郡王。
貞明四年,萬金卒,乃以萬興為鄜延節度使,進封延安郡王。
萬興兄弟皆骁勇,而未當立戰功,然以戍兵降梁。
梁取鄜、坊、丹、延,自萬興始,故其兄弟世守其土。
折從阮,雲中大族也。
石晉時,為府州團練使。
初,晉割地賂契丹,府州與焉。
會契丹欲盡徒河西之民以實遼東,州人大恐,從阮保險拒之。
及晉與契丹絕,從阮引兵深入其境,拔勝州千餘寨。
從阮至周漢末,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升為邠甯節度使,仕周至靜難軍節度使。
宋折德扆,世居雲中,為大族。
父從阮鎮府州時,署德扆為馬步軍都校。
廣順閑,周世宗建府州為永安軍,以德扆為節度使。
時從阮鎮邠甯,父子俱領節鎮,時人榮之。
顯德忠,德扆率師攻下河市鎮,人朝,以其弟德願權總州事。
時世宗南征,還次通、許橋,德扆迎谒,厚加賜赉。
德願又破并軍五百餘于沙谷砦。
宋初,德扆又破河東沙谷砦。
建隆二年來朝,待遇有加,遣歸鎮。
乾德元年,敗太原軍于城下,擒其将楊璘。
二年卒。
子禦勳、禦卿。
折禦勳字世隆。
德扆鎮府州日,表為右職。
德扆卒,以禦勳領汾州團練使,權知府州事,攺泰甯軍節度使,留京師,卒。
折禦卿幼,補節院使,禦勳知州事,署為兵馬都尉。
禦勳從鎮,召為閑廐副使、知府州。
太宗征河東,命禦卿與尹憲領屯兵同攻岚州,又破岢岚軍刺史霍翊,又殺其憲州刺史霍翊,又擒其将馬延忠等七人,遷崇儀使。
淳化三年,凡四遷而為府州觀察使。
五年,拜永安軍節度使。
既而契丹衆萬餘人寇,禦卿大敗之于子河議其大将韓德威,僅以身免。
歲餘,禦卿被病,德威率衆來侵,以報子河議之役,禦卿力疾出戰,其母密遣人召歸,禦卿曰:世受國恩,邊寇未滅,禦卿罪也。
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于軍中,乃其分也。
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
言訖,泣下,兩日卒。
上聞,悼惜久之,贈侍中,以其子惟正為洛苑使、知州事。
惟正歸朝,以其弟惟昌繼之。
折惟昌知府州事。
鹹平二年,河西黃女族長蒙異保及惟昌所部□訛引趙保吉之衆人寇麟州萬戶谷,進至松花砦,惟昌與從叔□超、第惟信率兵赴戰,會保吉兵衆,官軍不敵,惟昌臂中流矢,墜馬,攝弓起,得裨将馬,突圍出,海超及惟信沒焉。
九月,保吉黨萬私保移埋複來寇,惟昌戰于埋并峰,敗走之。
又破言泥族,拔黃砦,焚其器甲車帳,俘斬甚衆。
以功領富州刺史。
景德元年,與王萬海等破賊砦,獲島糧,抵麟州。
秋人朔州界,破狼水砦。
明年,拜興州刺史。
大中祥符二年,表求赴阙。
真宗命近臣與射于苑中,宴賜甚厚。
上言:先臣禦卿蒙賜旗三十竿,以壯軍容,請别給賜。
許之。
七年,命河東民運糧赴麟州,當出兵為援。
惟昌力。
疾領步騎屯甯遠砦,冒風沙行,以疾卒弟惟忠。
繼之。
折惟忠字荩臣,初以兄惟信戰沒,補西頭供奉官,擢合門袛侯。
及惟昌卒,以惟忠為六宅使、知府州,兼麟府路都巡檢使,領普州刺史,進簡州團練使。
喪母,起複雲麾将軍,卒。
惟忠知兵事,天聖中,契丹與夏國會兵境上,聲言嫁娶,惟忠觇得其實,率麾下往備之,戒士卒毋輕動。
一夕,風霾,有騎走營中,以為寇至,惟忠堅卧不動,徐命擒之,得數逸馬,蓋賊所緃也。
子繼宣,嗣州事。
寶元中,繼宜坐苛虐,绌為左監門衛将軍,擢其弟繼闵嗣州事。
折繼闵字廣孝。
慶曆中,元昊兵攻麟州,不克,進圍州城,城險且堅,東南有水門,厓壁峭絕,阻河,賊緣厓腹微徑魚貫而前,城中矢石亂下,賊轉攻城北,士卒複力戰,賊死傷甚衆,遂引去。
繼闵以城守勞,特遷宮苑使。
自元昊反,繼闵招輯歸業者三千餘戶。
皇祐二年卒,以其弟繼祖嗣州事。
折繼祖字應之,由右侍禁遷西染院使,累轉皇城使、成州團練使。
莅官二十餘年,奏乞書籍,仁宗賜以九經。
韓绛發河東兵城曪兀,繼祖為先鋒,深入敵帳,降部落八百,加解州防禦使。
卒。
繼祖有子,當襲州事,請以授兄之子克柔,诏從之。
孫全照,字繼明,莫州清苑人。
以蔭補殿直,隸幽州部署曹彬麾下,遷供奉官,為廣韶、鄜延二路都巡檢使。
淳化五年,率兵與李繼隆克綏州,因與張崇貴等同戍守之。
俄護屯兵于夏州,兼知州事。
召還,為延州監軍,兼阿都關盧關路都巡檢事。
鹹平時,改知順安軍。
代還,複為環慶路鈴轄,與李繼和規度靈州道路,将城綏州,以慕興為綏州路部署,全照為鈴轄。
既調兵夫三萬餘,全照言其非便,乃罷。
趙德明納款,朝議減西鄙戍兵,令屯近地,因徒全照知永興軍,仍拜四方館使。
李繼隆,字霸圖,潞州上黨人。
以父處耘蔭補供奉官,督荊河漕運。
江南平,錄功遷莊宅副使,攺六宅使。
後為鎮州都堅。
李繼遷叛,命繼隆與田仁朗、王侁率兵擊之。
四月,出銀州北,破悉利諸族,牛馬铠仗,所獲尤多。
又出開光谷西杏子坪,破保寺、保禾族,複破沒邵浪、悉訛諸族及濁輪川東、兔頭川西,俘斬數千計。
引師至監城,吳移、越移四族來降,惟岌伽、羅膩十四族怙其衆不下,乃與尹憲襲擊破之。
俄攺領靜難軍節度使。
時夏州趙保忠與繼遷連謀,朝廷患之。
又綏州牙校高文岯舉城效順,河外蕃漢大擾,以繼隆為河西行營都部署。
既而繼遷遁去,擒保忠以獻。
會密诏廢夏州,隳其城,繼隆命秦翰與弟繼和及高繼勳同人奏,以為朔方古鎮,賊所窺觎之地,存之,可依以破賊。
并請于銀、夏兩州南界山中增置保戍,以扼其沖,且為内屬蕃部之障蔽,而斷賊糧運。
皆不報。
至道二年,為靈、環十州都部署,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論忠武。
曹璨字韬光,真定靈壽人。
濟陽郡王彬之子。
性沉毅善射,以蔭補供奉官。
淳化四年,擢為鎮州行營鈴轄,徙綏、銀、夏、麟府等州鈴轄。
契丹人寇,屢戰有功。
至道初,遷四方館使,知靈州,徙河西鈴轄、鄜延路副都部署,克麟府、濁輸副部署,出蕃兵邀擊繼遷,俘馘甚衆。
人,為樞密都承旨,連拜彰國、保靜、武甯、忠武等軍節度使。
石保興,字光裔,開封浚儀人,守信子。
建隆初,以蔭補供奉官,拜如京使。
李繼遷人鈔,徙銀、夏、綏府都巡檢使,當巡畚子砦,并黑水河趣谷中,夏人知之,以數千騎擄險,渡河求戰。
保興所部不滿二千人,乃分短兵伏于河浒,俟其半渡,擊之,斬首百餘級,追北數十裡,優诏褒美。
淳化五年,攺夏、綏、麟府州鈴轄。
至道二年,徙延州都巡檢使,兼署州事,攺本路副都部署,與範重召等五路讨賊,猝與岌伽、羅膩數族遇,保興選敢死士數百人,銜枚夜擊殲之。
自是吳移、越移諸族歸降。
還至烏白池,賊又為方陣來拒,保興麾衆出入陣中,會乘馬中流矢,複易騎而進,且行且鬥,凡三日四。
十二戰,賊為辟易。
鹹平五年,以疾歸京師,卒。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人。
善騎射。
寶元初,趙元昊反,诏擇衛士徙邊,以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
時偏将屢為賊敗,士卒多畏怯。
青行,常為先鋒者,四年。
前後大小二十五戰,數中流矢,破金湯城,略宥州,屠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族,燔積聚數萬。
又。
城、橋子谷,築招安、豐林
孤山堡守備。
國朝周鳳明、龍門、成國梴、京衛人,順治六年至。
李士雄、榆林人,順治十年至。
俞亮、楊人,康熙年至。
侯緒、興大、同人,康九至。
張觐宸甯夏康熙二年。
木瓜園保堡守備。
國朝劉吉寵宛平人。
王文盛、鄢陵人,順治七年至。
石荊玉、清苑順治年至甯忠懷、宛人,順治六至。
楊守善高、汝陽人,順八至。
何其憲、随人,康熙年至左成庫、榆林人,康熙十三至。
張起奉、陝西康熙四年。
張弘勳、京衛人,康熙十年至。
劉孟忠、山人,康熙二五年至。
朱定遠浙人,康熙三十年至。
清水營守備。
康熙六年,攺設把總。
國朝陸守謙木李弘谟、開平,順治七年至。
丘承恩、大名人,順治年至。
徐昌期山陰治,十年至。
陳全忠鄒縣,順治十七年至。
龍州堡設把總,鎮靖堡守備。
國朝劉嵩基、遼東,順治七年至。
舒國忠、大同人,治十年至。
張烔河内人,順诃治十六。
淑統、京衛,康熙年至李大用、陝西人,康熙五年至。
王之鳳、山西人,康熙二十童。
起龍、湖廣人,康熙十年至。
朱德、湖廣人,康熙十一至。
黃威榆林康熙三十鎮羅堡設把總,靖邊守禦所設千總。
國朝枼雲、痁龍京衛順治四至、何起蛟、大興人,順治十七年至。
滑國輔、陽和人,熙二年。
萬忠雎人。
康熙十二年塞堡守備。
國朝劉九成、京衛人,順治年至孫國泰、遼東人,順治四年至。
曹貝、賈寶、大興人,治七年至。
永勳、京衛人,治十四至。
李植、定興人,康熙元年至。
戴光弼、榆林人,康熙年至。
胡時明、甯夏人,康熙四年至。
馬钖、京衛人,康熙二年至。
楊振威榆林人,康熙二年至。
把都河堡設把總。
柳樹澗堡守備 朝黃國英、榆林人,順治元年至。
羅浩然、介休人,順治三年至。
張開仕、淮安人,順治七年至。
梁維鼎、靈州人,治十二。
吉象鼎、開州,順治十四年至。
楊正元、上元康熙五至任永泰、應,邑人。
康熙十一餘益谟甯熙因謝雄人。
康熙二年至安邊堡守備。
國朝吳良棟獰遠順藏元樞,大興人。
順治偏國順三九年至十三年至秦奎治任至雎康林人。
慶山東化鳳長安熙年至。
庚夏玉铉州。
李毓龍榆熙士年至,士年至。
趙文康熙宮。
屬柳聯芳。
河南人,康熙十年至。
舊安邊營裁,新興堡裁,礴并堡守備。
國朝全斌、順天人,順治二年至。
馬應虎、遼東,順治年至。
扈文新、世有才、蒙東。
順治十四年至。
張鴻元、武進人,順治隻至。
希勝、蛟興武人,康熙年至。
氣、金人康镂四,午到。
師永講、陜西熙十年。
康董奇、漢榆林人,康熙二乃至劉爾聰。
南、定溢經中軍守備。
憾朝李元吉、字聖、薛同卻、亦宣府人,順石治七年至。
叚九功、大與人,順治九年至。
周道化、懷安,順治三年至。
王虛左、蕭之,順治七年至。
周龍、福孟入康熙年至。
劉士英、任人。
康興年梁伯賢家真惠劉丙喜榆林。
康今柱直隸人。
康在熙四年,至熙了年至兵化至入康燕。
柳成、效榆利。
丁五管至。
雖塲保設把總,無德州城守營守備。
國朝黨宗聖、靖遠,康熙元年至。
陳文道、遼東,康熙年至。
孫名元十、固人,康熙五年至。
馮樹江南庾熙二四年至。
綏德衛守備。
國朝隻動磁須年。
梅鳳翔、宣城,順治九年至。
王标、撫甯順治六年李斐、曲周,順治加十七年至。
嚴謙、京衛人。
康熙年宜君營中軍守備。
順九年設。
國朝張學堯、遼陽,順治年至。
楊威遠永平人,順治十年至。
苖、曹章奇、阜城人,熙七年至。
白七、長京衛人,康熙十年至。
水、李進忠、湖廣人,康熙六年至。
朱士紳江南人,熙笛三年至。
約朋,江西人,康熙三十年至。
延安營呂中軍守備。
國朝王九經、涿人,順治年至。
孫文诏、大興順十三褚光祖、京衛人,順治五年至王。
京衛人。
治年。
至豹、大康熙年至。
董孔教、寶坻,康熙五年至。
張九江、直隸人,康熙十四年至。
楊德明。
湖廣人,康熙二年至。
鄜州城守營守備。
康熙元年,裁河西道,并中軍改設。
國朝世葉呈锱蘭、甯夏人,康熙元至王道隆、京衛人,康熙九至。
王君耀、陝人,康熙十五年至。
汪可德榆林人,康熙十年至。
評曰:延綏二衛,設自明初,故屯地極遼闊。
延安衛則西界環慶,綏德衛則東距黃河,綿互于六七州縣之間,幾半延郡印、榆林最後設,而其屯亦千裡而遙也。
有明時以世官世軍守之,故不得不興州縣異。
今則屯軍俱為編戶矣,乃尚設守備而循指揮使之舊者,何哉?印間有議并省衛所,而不議改立州縣,或于建官之制猶未權其所謂因革者乎?昔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天下和洽,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且其儀法,而曰今非其時也。
豈其然!豈其然! 按明之總督,自宣德中巡撫、總督邊儲稅糧始。
若總督軍務,總兵以下悉聽節制,則自王骥征麓川始,向稱總制。
嘉靖中改總督□參贊軍務。
自洪熙元年,以武臣疏于文墨,選任方面官,于種總兵官軍中整理文書,商确機密,遂以參贊、參謀軍務名之。
若大同,則為山東布政司參政,丹陽沈固,宣府永甯伯譚廣軍中則為山東布政司參政。
昆山劉琏,山東遂安伯陳英軍中則為福建布政司參議。
會稽周頣,天順中一切革去。
都禦史白圭在湖廣。
自署為贊理軍務,此敕中語,而為官爵之稱。
噫!甚矣!餘得之鄭端簡今言葉文莊水東日記中,存之,以備參考。
葉盛,昆山人。
明進士,官吏部傳郎,谥文莊。
延綏鎮志卷之三 三之三名宦上 秦 蒙恬,齊人也,家世秦将,拜為内史。
秦已并天下,乃使将三十萬衆。
北逐戎翟,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
于是渡河,據陽山,逶迤而北,暴師于外,十餘年,居上郡。
始皇崩于沙丘,趙高乃與丞相李斯陰謀,立胡亥為太子,遺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恬竟吞樂自殺。
評曰:扶蘇與蒙恬擁兵三十萬,得尺一之??帥,吞聲自殺。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三代以下,不少槩見者也。
餘嘗過綏德,見二冢對峙,時有白虹,乍見乍隐,豈非浩氣之常存者哉?然長城之築,始于趙之陰山,燕之襄平,魏之濱洛,秦不過踵而行之,至今為萬世利,而秦獨蒙惡聲,恬又以地脈為罪,悲夫! 漢 李廣,隴西成紀人。
孝景初,為隴西都尉,累徙為上郡太守,後名為北平太守,号曰漢飛将軍。
馮野王,字君卿,受業博士,通詩。
少以父奉世任,為太子中庶子,遷為大鴻胪。
成帝立,有司奏野王王舅,不宜備九卿,以秩出為上郡太守,加賜黃金百斤。
朔方刺史蕭育奏封事,薦言野王行能高紗,肉足興圓,身外足以慮化。
竊惜野王懷國之寶而不得陪朝廷興朝者,并野王前以王舅出,以賢複入,明國家樂進賢也。
因拜為琅邪太守。
馮立,字聖卿,野王弟。
通春秋,以父任為郎,稍遷諸曹。
竟甯中,以王舅出為五原屬國都尉,數年,遷五原太守,徙西河上郡。
立居職公廉,治行略興野王相似,而多知,有恩貸,好為條教,吏民嘉美。
野王立,相代為太守,歌之曰: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踵相因循。
聰明賢知惠吏民,政如魯衛德化均,周公康杈猶二君。
後遷為東海太守。
評曰:餘讀漢書,至循吏傅,大都以善條教稱。
今副使高公,見屬吏,視之如子弟,諄諄戒谕,以寬和為治,且又刻所為當官功格一書,分部宣布,一時田裡安樂,盜賊屏息,獄訟衰止,廪凜乎庶幾德讓之風矣。
崔寔字子真,安平人。
為五原太守。
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織績。
民冬月無衣,積細草而卧其中,見吏則衣草而出。
寔至官,斥賣儲偫,為作紡績、織??、練缦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
是時羌寇連人雲中、朔方,殺略吏民,一歲至九奔命。
寔整厲士馬,嚴烽候,寇不敢犯,常為邊最。
以病征拜議郎。
北魏 莫雲鴈門繁時人,好學善射。
道武時,常典選曹,賜安德侯。
遷執金吾,參軍國謀議。
太武克赫連昌,??雲興常山王,素留鎮統萬,進爵安定公。
雲撫慰新舊,皆得其所。
卒谥敬。
婁伏連,代人也,忠厚有器量。
道武初,以功賜爵安邑侯。
太武即位,進爵為王,後鎮統萬薨。
長孫儉,代人。
太昌中,邊方騷動。
儉初假東夏州防城大都督,從爾朱天光破宿勤、明達等,以功賜爵索盧侯。
周文帝臨夏州,以為錄事叁軍事,深敬器之。
後為西夏州刺史,總統三夏州諸軍事。
尉元字苟仁,代人也。
以善射稱,為羽林中郎。
太和初,征為肉都大官,既而出為使持節、鎮西大将軍,開府統萬,甚得人心,進爵淮陽王。
評曰:三雍之禮,自東漢以後,廢而不舉者久矣。
魏孝文以尉元為三老,遊明根為五更,而親袒割焉。
嗚呼!衣冠禮樂,至今猶可想見。
經緯天地之谥,豈虛也哉!刁廱,字淑和,渤海饒安人。
與司馬休之等歸魏,後除薄骨律鎮将。
廱以西土之雨,表求鑿渠,漑公私田。
又奉??以高平、安定、統萬及薄骨律等四鎮出車牛五千乘,運屯榖五十萬斛,付沃野以供軍糧。
道多深沙,車牛艱阻,求于牽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運。
又以所绾邊表,常懼不虞,造城儲榖,置兵備守,诒即名為刁公城,以旌功焉。
源子邕,西平樂都人,字靈和。
少好文雅,笃志于學,推誠待士,士多歸之。
累遷夏州刺史。
時沃野鎮人破六韓拔陵反亂,子邕櫻城自守,城中糧盡,煮馬皮而食之,衆無貳心。
子邕欲自出求糧,留其子延伯守統華。
寮屬佥雲:未若棄城,父子俱去,更展規略。
子邕泣曰:吾世荷國恩,此是吾死地,更欲何求?遂自率羸弱,向東夏州運糧。
延伯與将士哭而送之。
子邕行數日,為朔方戎帥曹阿各拔邀擊擒之。
子邕潛遣人赍書,敕城中努力固守,阖城憂懼。
子邕雅為羌人所敬,常以百姓禮事之。
子邕為陳禍福。
會阿各拔死,弟桑癪竟随子邕降。
時北海王颢為大行壹,子邕具陳諸賊可滅狀。
颢給子邕兵,令其先出。
時東夏合境反叛所在。
屯結子邕轉戰而前,九旬之中,凡數十戰,乃平東夏州征稅租粟,運糧統萬。
二夏漸甯,後土樂平縣公。
周 宇文測,字澄鏡,文帝族子也。
尚宣武女陽平公主拜。
驸馬都尉,封廣川縣伯,轉行綏州事。
每歲河水合後。
突厥即來寇掠。
先是,常豫遺居人入城堡,以避之測。
至,皆令安堵,乃于要路數百處,并多積柴,仍遠斥侯。
知其動靜。
是年冬,突厥從連谷入寇,去界數十裡測。
命積柴處,一時縱火,突厥謂大軍至,懼而遁,走委棄。
雜畜辎重,不可勝數。
自是不敢複至,測因請置戍兵。
以備之。
後為太子少保,卒谥靖。
韋叔裕,字孝寬,京兆杜陵人。
延州總管,進位上柱國。
賀拔勝,神武尖山人也。
少有志操,善左右馳射,北邊莫不推其膽略。
朔州刺史費穆奇勝才,委以兵事。
時廣陽王深在五原,為破六韓賊所圍,名勝為軍主,以功拜統軍,封高陽縣伯。
周文帝每雲:諸将對敵,神色皆動,惟賀拔公臨陣如平常,真大勇也。
卒谥貞獻。
李檦,字雲傑,隴西成紀人。
長不盈五尺,性果決,有膽氣,為周文帝帳内都督,從複弘農,破沙苑,以功進爵汝南郡公,出為總管延、綏舟三州諸軍事、延州刺史,卒官。
辛威,隴西人,封白土縣伯,鄜州刺史。
陸通,字仲明,吳郡人也。
少敦敏,好學,有志節。
周文帝時,在夏州,引為帳内督。
後以迎孝武功,封都昌縣伯,從平趙青雀,進爵綏德郡公。
王慶字興慶,太原祁人也。
少開悟,有才略。
初從周文帝征伐,有戰功。
晉公護引為典簽,授大都督,進爵始安縣男,行小賓部,使吐谷渾,論分疆和好之事。
複與宇文貴使突厥逆女,頻歲出使,信著北蕃。
除延州總管,進位柱國。
隋 賀婁子幹,字萬壽,本代人也。
少以骁武知名,仕周,累遷少司丞,封思安縣子。
開皇元年,吐谷渾寇涼州,子幹以行軍總管擊之,功最。
吐谷渾複寇邊,帝以子幹習邊事,授榆關總管,還拜雲州總管,以突厥所獻馬百匹、羊千口以賜之,乃下書曰:自公守北門,風塵不警,突厥所獻,還以賜公。
母憂去職,卒,增懷、魏等四州刺史,谥懷。
杜彥,雲中人也。
性勇決,善騎射,仕周,以軍功累遷隴州刺史。
開皇初,授丹州刺史,進爵為公。
及雲州總管賀婁子幹卒,上悼惜者久之,因謂侍臣曰:榆林國之重鎮,安得子幹之輩乎?後數日,上日莫過杜彥,于是征拜雲州總管。
董純字德厚,隴西成紀人。
榆林太守。
郭榮,字長榮,自雲太原人也。
容貌魁岸,外疏内密,與交者多愛之。
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親信,以功授大都督。
護又以稽戎數為寇,使綏集之。
榮于上郡、延安築周昌、弘信、廣安、招遠、鹹甯等五城,以遏其要路,稽戎由是不能為寇。
隋受禅,進爵蒲城郡公,谥恭。
魚俱羅,馮翊下邽人。
隋文帝時,以功進位柱國,拜農州總管。
突厥入境,辄禽斬之,自是屏迹,不敢畜牧于塞下。
張衡,字建平,河内人,榆林太守。
唐張長遜,京兆栎陽人。
精馳射,以平陳功擢上開府,累遷五原郡通守。
遭亂,附突厥,号為割利特勒。
義兵起,以郡降,即拜五原太守、安化郡公,徙封範陽。
時梁師都、薛舉請突厥兵南渡河,長遜矯作??,與莫賀咄設以伐其謀,突厥兵不出。
武德元年,??右武侯、骠騎将軍高世靜騁始畢可汗,至豐州,而始畢死,??留金币不遺。
突厥怒,引兵南至河。
長遜遺世靜出塞勞之,且若專緻赙賜者。
始引還,授總管,改楊國公,及讨薛舉。
不待命,辄引兵會,賜錦袍金甲。
或谮長遜居豐久,恐與突厥為唇齒,乃請入朝,授右武侯将軍,徙息國公。
張仁願,華州下邽人,有文武材。
武後時,累遷殿中侍禦史。
萬歲通天中,為中丞,檢校幽州都督。
默啜寇趙定還出塞,仁願以兵邀之,賊引去。
遷并州都督長史。
三年,朔方軍總管沙咤忠義為突厥所敗,??仁願攝禦史大夫,擊破之。
始,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界,北岸有拂雲祠,突厥每犯邊,必先谒祠禱解,然後料兵渡河而南。
時默啜悉兵西擊,仁願乘虛取漠南地,于河北築三受降城,絕南寇路。
以拂雲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靈武,東城南直榆林。
三壘相距各四百餘裡,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裡而還。
又于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千三百所。
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馬朔方亦無寇,歲省費億計,減鎮兵數萬。
景龍二年,拜左衛大将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韓國公。
評曰:兵法雲:攻不足者守有餘。
韓公築三城,誠保勝安邊之策也。
然斥地三百裡,烽候千三百所,而史更稱為省費減兵者,何也?豈略地盆遠,而大碛荒城之中可。
不留兵,不運糧而自足乎?昔漢趙克國之擊羌戎也,神雀元年春,至金城,其秋,克國病,以十二月進兵,作屯田奏,往複辨難者逾時。
及明年五月,克國振旅而還,則屯田之利未見也。
後世皆以罷騎兵、省大費制西域稱之,吾尤不得其解矣。
或兵固有先聲而奪人者與?不然,則作史之過也。
顔真鄉字清臣,琅琊人,秘書監師古五世從孫。
開元中,舉進士,遷監察禦史,使河隴。
時五原有冤獄,久不決,天甚旱,真卿辨獄而雨,郡人呼為禦史雨。
遷殿中禦史,宰相楊國忠惡之,出為平原太守,更封魯郡公。
後為李希烈所害,谥文忠。
評曰:疏刺史姓名于屏風者,正觀之治也;不知真卿作何狀者,天寶之亂也。
夫其治天下者,為二千石,乃至忘其姓名,唐之不亡,幸耳。
嗚呼,治亂得失之原,豈不較然也哉! 李國臣,河西人,本姓安,力能抉關以折沖,從收魚海五城,遷中郎将。
後為朔方将,積勞擢雲麾大将軍,賜姓李。
從光弼守河陽,累封臨川郡王。
大曆八年,為鹽州刺史。
吐蕃敗渾瑊于黃菩原,将略岍隴。
國臣謂人曰:敵乘勝必擾京師,我趨秦原,彼當反觀。
乃引兵登安樂山,鳴鼓而西,日行三十裡。
吐蕃聞之,自百裡城回軍逾險,瑊因擊敗之。
卒,贈揚州大都督。
郭子儀,華州鄭人,長七尺二寸,以武舉異等,補左衛長史,累遷單于副都護、振遠軍使。
天寶八載,木刺山始築橫塞軍,即以子儀為使,又兼九原太守,封汾陽郡王,賜鐵劵,圖形淩煙閣,賜号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
評曰:朱子綱目書命郭子儀等九節度讨安慶緒,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是兵未戰而先見敗征矣,豈待相州之潰哉?哥舒之敗,敗于中使,此天寶之近事也。
肅宗恬不知戒,所謂載蹶而墜,其贻燕者非耶?至宣宗朝,劉臯為鹽州刺史,甚有威名。
監軍使楊元價誣奏臯謀叛,函首以進,阖朝公卿诤之,帝重違百辟之言,始坐以專殺之罪。
一再傳而令孜召黃巢之。
亂季述速全忠之逆,不亦宜乎! 李景略,幽州良鄉人,以蔭補幽州府功曹參軍。
大磿末,客河中,阖門讀書。
李懷光為朔方節度使,署巡官。
五原将張光殺其妻,以赀市獄,前後不能決。
景略核寶論殺之。
遷大理司直。
靈武節度使杜希全表置于府,累轉侍禦史、禮州刺史。
回鹘使至,皆拜景略于庭,威名聞塞外。
及為河東行軍司,蜀國後李說忌之。
回鹘梅錄人貢,過大原,說與之晏,梅錄争坐次,說不能遏,景略叱之,梅錄識其聲,趨前拜之曰:非禮州李端公耶?遂就下坐。
說益不平,乃厚賂寶交場,使去之。
會有傳回鹘将人寇者,帝以禮州當寇沖,擇可守者。
文場因廌景略。
禮州窮邊氣寒,土瘠民貧,景略以勤儉帥衆,與士同甘苦,鑿鹹應、永清二渠,灌田數百頃。
二歲之後,儲備完寶,雄于北邊。
卒,贈工部尚書。
郭鋒,麟州刺史。
貞元十二年,吐蕃徐舍人寇麟州。
徐舍人者,司空英公五代孫,流播絕域,至是率師攻陷麟州,鋒死之。
評曰:徐敬業與駱賓王兵敗,寶王亡命為僧,往來杭州,與宋之問吟和靈隐寺詩。
又相傳敬業亦脫去為僧于衡山,每疑好事者為之。
斤英公之孫在絕域,則敬業、賓王之不死,信矣。
劉之遴有詩曰:傳聞□不鬥。
化為支道林。
古之變服出家者,豈止徐、駱也哉! 李聽,字正恩,洮州臨潭人,訴之弟。
以功兼禦史大夫。
夏、綏、銀、宥節度使。
靈、鹽部有光祿渠,久廢,聽始複屯。
田以省轉饷,即引渠溉塞下地千頃,後賴其饒。
進檢校工部尚書。
任迪簡,京兆萬年人,擢進士第。
天德李景略表佐其軍,會宴客而行酒者誤進醯,景略用法嚴,常以飲食。
殺人,迪簡不忍飲,為釂,徐以他辭請易之,歸,衉血,不以聞,軍中悅其長者。
景略卒,舉軍請為帥,監軍使拘迪簡,不聽,衆大呼,破戶出之。
德宗遣使者察變,具得所以然,乃授禮州刺史。
卒,贈刑部尚書,谥襄。
石雄,徐州人,系寒,不知其先所來。
少為牙校,敢毅善戰,氣蓋軍中。
黨項耰河西,召雄隸振武劉沔軍,破羌有勞。
會昌初,回鹘入寇,連年掠雲、朔,牙五原塞下,诏雄為天德防禦副使,兼朔州刺史,佐劉沔屯雲州。
沔召雄謀曰:回鹘離散,當除久矣。
國家以公主故,不亟攻,我徑趨其牙,迎公主歸。
有如不捷,吾則死之。
雄曰:諾。
即選沙陀、朱邪、赤心三部及契苾、拓拔三千騎,夜發馬邑,旦登振武城望之,見罽車十餘乘,從者朱碧衣,諜者曰:公主帳也。
雄使諜喻之曰:天子取公主,兵合,第無動。
雄穴城夜出,從牛馬鼓噪,直搗鳥介帳,可汗大駭,單騎走,遂迎公主還,進禮州防禦使。
戴休顔字休顔,夏州人。
家世尚武,志膽不常。
郭子儀引為大将軍。
論平黨項羌,封濟陰郡公,進封鹹甯郡王,兼朔方節度副使。
城邠州功最,遷鹽州刺史。
李福,襄邑王神符五世孫,宰相石之弟也。
大中初,為右谏議大夫。
時黨項反,帝頗知邊帥利其羊馬,數欺奪之,或妄誅殺,黨項不勝憤怨,故反。
乃以福為夏、綏節度使。
自是繼選儒臣,以代邊帥之貪暴者,黨項由是遂安。
五代高萬興,河西人也。
唐末,河西屬李茂貞,茂貞将胡敬璋為延州刺史。
萬興與其弟萬金俱事敬璋為騎将。
敬璋死,其将劉萬子代為刺史。
梁開平二年,其将許從實殺萬子,自為延州刺史。
萬興兄弟以其部下數千人降梁。
梁太祖兵屯河中,遣同州劉知俊以兵應萬興,攻丹州、延州,執其刺史。
梁太祖乃以萬興為延州刺史、忠義軍節度使,累遷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渤海郡王。
貞明四年,萬金卒,乃以萬興為鄜延節度使,進封延安郡王。
萬興兄弟皆骁勇,而未當立戰功,然以戍兵降梁。
梁取鄜、坊、丹、延,自萬興始,故其兄弟世守其土。
折從阮,雲中大族也。
石晉時,為府州團練使。
初,晉割地賂契丹,府州與焉。
會契丹欲盡徒河西之民以實遼東,州人大恐,從阮保險拒之。
及晉與契丹絕,從阮引兵深入其境,拔勝州千餘寨。
從阮至周漢末,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升為邠甯節度使,仕周至靜難軍節度使。
宋折德扆,世居雲中,為大族。
父從阮鎮府州時,署德扆為馬步軍都校。
廣順閑,周世宗建府州為永安軍,以德扆為節度使。
時從阮鎮邠甯,父子俱領節鎮,時人榮之。
顯德忠,德扆率師攻下河市鎮,人朝,以其弟德願權總州事。
時世宗南征,還次通、許橋,德扆迎谒,厚加賜赉。
德願又破并軍五百餘于沙谷砦。
宋初,德扆又破河東沙谷砦。
建隆二年來朝,待遇有加,遣歸鎮。
乾德元年,敗太原軍于城下,擒其将楊璘。
二年卒。
子禦勳、禦卿。
折禦勳字世隆。
德扆鎮府州日,表為右職。
德扆卒,以禦勳領汾州團練使,權知府州事,攺泰甯軍節度使,留京師,卒。
折禦卿幼,補節院使,禦勳知州事,署為兵馬都尉。
禦勳從鎮,召為閑廐副使、知府州。
太宗征河東,命禦卿與尹憲領屯兵同攻岚州,又破岢岚軍刺史霍翊,又殺其憲州刺史霍翊,又擒其将馬延忠等七人,遷崇儀使。
淳化三年,凡四遷而為府州觀察使。
五年,拜永安軍節度使。
既而契丹衆萬餘人寇,禦卿大敗之于子河議其大将韓德威,僅以身免。
歲餘,禦卿被病,德威率衆來侵,以報子河議之役,禦卿力疾出戰,其母密遣人召歸,禦卿曰:世受國恩,邊寇未滅,禦卿罪也。
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于軍中,乃其分也。
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
言訖,泣下,兩日卒。
上聞,悼惜久之,贈侍中,以其子惟正為洛苑使、知州事。
惟正歸朝,以其弟惟昌繼之。
折惟昌知府州事。
鹹平二年,河西黃女族長蒙異保及惟昌所部□訛引趙保吉之衆人寇麟州萬戶谷,進至松花砦,惟昌與從叔□超、第惟信率兵赴戰,會保吉兵衆,官軍不敵,惟昌臂中流矢,墜馬,攝弓起,得裨将馬,突圍出,海超及惟信沒焉。
九月,保吉黨萬私保移埋複來寇,惟昌戰于埋并峰,敗走之。
又破言泥族,拔黃砦,焚其器甲車帳,俘斬甚衆。
以功領富州刺史。
景德元年,與王萬海等破賊砦,獲島糧,抵麟州。
秋人朔州界,破狼水砦。
明年,拜興州刺史。
大中祥符二年,表求赴阙。
真宗命近臣與射于苑中,宴賜甚厚。
上言:先臣禦卿蒙賜旗三十竿,以壯軍容,請别給賜。
許之。
七年,命河東民運糧赴麟州,當出兵為援。
惟昌力。
疾領步騎屯甯遠砦,冒風沙行,以疾卒弟惟忠。
繼之。
折惟忠字荩臣,初以兄惟信戰沒,補西頭供奉官,擢合門袛侯。
及惟昌卒,以惟忠為六宅使、知府州,兼麟府路都巡檢使,領普州刺史,進簡州團練使。
喪母,起複雲麾将軍,卒。
惟忠知兵事,天聖中,契丹與夏國會兵境上,聲言嫁娶,惟忠觇得其實,率麾下往備之,戒士卒毋輕動。
一夕,風霾,有騎走營中,以為寇至,惟忠堅卧不動,徐命擒之,得數逸馬,蓋賊所緃也。
子繼宣,嗣州事。
寶元中,繼宜坐苛虐,绌為左監門衛将軍,擢其弟繼闵嗣州事。
折繼闵字廣孝。
慶曆中,元昊兵攻麟州,不克,進圍州城,城險且堅,東南有水門,厓壁峭絕,阻河,賊緣厓腹微徑魚貫而前,城中矢石亂下,賊轉攻城北,士卒複力戰,賊死傷甚衆,遂引去。
繼闵以城守勞,特遷宮苑使。
自元昊反,繼闵招輯歸業者三千餘戶。
皇祐二年卒,以其弟繼祖嗣州事。
折繼祖字應之,由右侍禁遷西染院使,累轉皇城使、成州團練使。
莅官二十餘年,奏乞書籍,仁宗賜以九經。
韓绛發河東兵城曪兀,繼祖為先鋒,深入敵帳,降部落八百,加解州防禦使。
卒。
繼祖有子,當襲州事,請以授兄之子克柔,诏從之。
孫全照,字繼明,莫州清苑人。
以蔭補殿直,隸幽州部署曹彬麾下,遷供奉官,為廣韶、鄜延二路都巡檢使。
淳化五年,率兵與李繼隆克綏州,因與張崇貴等同戍守之。
俄護屯兵于夏州,兼知州事。
召還,為延州監軍,兼阿都關盧關路都巡檢事。
鹹平時,改知順安軍。
代還,複為環慶路鈴轄,與李繼和規度靈州道路,将城綏州,以慕興為綏州路部署,全照為鈴轄。
既調兵夫三萬餘,全照言其非便,乃罷。
趙德明納款,朝議減西鄙戍兵,令屯近地,因徒全照知永興軍,仍拜四方館使。
李繼隆,字霸圖,潞州上黨人。
以父處耘蔭補供奉官,督荊河漕運。
江南平,錄功遷莊宅副使,攺六宅使。
後為鎮州都堅。
李繼遷叛,命繼隆與田仁朗、王侁率兵擊之。
四月,出銀州北,破悉利諸族,牛馬铠仗,所獲尤多。
又出開光谷西杏子坪,破保寺、保禾族,複破沒邵浪、悉訛諸族及濁輪川東、兔頭川西,俘斬數千計。
引師至監城,吳移、越移四族來降,惟岌伽、羅膩十四族怙其衆不下,乃與尹憲襲擊破之。
俄攺領靜難軍節度使。
時夏州趙保忠與繼遷連謀,朝廷患之。
又綏州牙校高文岯舉城效順,河外蕃漢大擾,以繼隆為河西行營都部署。
既而繼遷遁去,擒保忠以獻。
會密诏廢夏州,隳其城,繼隆命秦翰與弟繼和及高繼勳同人奏,以為朔方古鎮,賊所窺觎之地,存之,可依以破賊。
并請于銀、夏兩州南界山中增置保戍,以扼其沖,且為内屬蕃部之障蔽,而斷賊糧運。
皆不報。
至道二年,為靈、環十州都部署,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論忠武。
曹璨字韬光,真定靈壽人。
濟陽郡王彬之子。
性沉毅善射,以蔭補供奉官。
淳化四年,擢為鎮州行營鈴轄,徙綏、銀、夏、麟府等州鈴轄。
契丹人寇,屢戰有功。
至道初,遷四方館使,知靈州,徙河西鈴轄、鄜延路副都部署,克麟府、濁輸副部署,出蕃兵邀擊繼遷,俘馘甚衆。
人,為樞密都承旨,連拜彰國、保靜、武甯、忠武等軍節度使。
石保興,字光裔,開封浚儀人,守信子。
建隆初,以蔭補供奉官,拜如京使。
李繼遷人鈔,徙銀、夏、綏府都巡檢使,當巡畚子砦,并黑水河趣谷中,夏人知之,以數千騎擄險,渡河求戰。
保興所部不滿二千人,乃分短兵伏于河浒,俟其半渡,擊之,斬首百餘級,追北數十裡,優诏褒美。
淳化五年,攺夏、綏、麟府州鈴轄。
至道二年,徙延州都巡檢使,兼署州事,攺本路副都部署,與範重召等五路讨賊,猝與岌伽、羅膩數族遇,保興選敢死士數百人,銜枚夜擊殲之。
自是吳移、越移諸族歸降。
還至烏白池,賊又為方陣來拒,保興麾衆出入陣中,會乘馬中流矢,複易騎而進,且行且鬥,凡三日四。
十二戰,賊為辟易。
鹹平五年,以疾歸京師,卒。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人。
善騎射。
寶元初,趙元昊反,诏擇衛士徙邊,以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
時偏将屢為賊敗,士卒多畏怯。
青行,常為先鋒者,四年。
前後大小二十五戰,數中流矢,破金湯城,略宥州,屠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族,燔積聚數萬。
又。
城、橋子谷,築招安、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