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縣志卷之二

關燈
,為廣東惠州府同知□文照,光祿寺典簿沈文銳,征仕郎、中書舍人項穆,監生寶國元立。

    兄弟名臣,為福建布政司參政孫光啟,光祿寺少卿孫光裕立。

    寵贲三世。

    為诰贈中大夫、福建布政司參政孫仁、孫志道立。

    探花及第、兆津亭為順治巳醜科張天植立。

    按故明以來,郡之鼎甲,自天植始。

    貞節。

    為儒童。

    程之遠妻周氏,學繡。

     寺觀 由拳。

    自晉唐名公卿舍宅為寺觀,花宮仙梵,輝映後先,正不必湥山窮谷,始稱缁黃福地爾。

    考稽舊制,記載稍詳,亦竊仿于洛陽之紀伽藍雲。

    志寺觀。

     天甯禅寺。

    縣治東北一裡漢嚴助故宅,後子孫舍為施水庵。

    唐鹹通中改庵為院。

    宋治平中,慕容殿丞奏請為十方禅刹。

    熙甯初賜額聖壽,惟一禅師開山。

    崇甯中例賜為崇甯寺,加萬壽。

    政和初易崇甯日天甯。

    紹興初故廣孝院尋易光孝,賜田二千畝,立莊日天錫。

    元為天甯萬壽禅院。

    明洪武二十四年定今額,中建大雄殿,殿後有毗盧閣、漢風閣,閣前榜日南湖第一山,後有嚴□軍井、嚴将軍墓。

    寺河之南築案阜,樹奇石,名日秀玉峰。

    康熙巳未正月,毗盧閣災。

     精嚴講寺。

    縣治東南一百八十步。

    晉成帝時,徐尚書熙按:嘉禾舊志名恬因井發光,請舍宅為寺,賜名靈光,唐貞。

    元中僧靈祐講經寂滅,建塔寺中。

    吳越文穆王時立山門,掘地得石龜,改名靈龜。

    晉天福四年後名靈光。

    宋祥符中,賜額精嚴。

    淳熙間,郡守韓彥質奏請為十方禅刹。

    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為天台講寺,今仍舊額。

    寺門側二塔,相傳吳越王得佛舍利,内金铎中藏此。

    宋時石刻禦贊尚存。

    舊有五台山院,唐寶安師築。

    寺西南有木紋觀音殿,今俱廢。

    前有百丈溝,左有靈光井。

     金明講寺。

    縣治西南二裡,相傳範蠡故宅。

    宋乾道中,郡僧萬壽王者,療治史丞相彌遠疾,卻謝,請建梵刹。

    史乃移海鹽金明廢寺創建于此。

    開禧元年,複賜舊額。

    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為教寺。

    有湖天海月閣。

    萬曆十年,郡守龔勉于閣後創軒,日憑虛覽勝。

    軒下祠範蠡祠前即範蠡湖,僧智舷表為放生池。

     報忠寺。

    縣治西南二裡,舊為報忠觀。

    宋淳祐九年,朝散大寺夫趙汝俳請舍宅為之。

    元楊琏真伽改為寺,尋遭兵燹。

    明永樂中,僧克隽重建。

     祥符講寺。

    縣治西南。

    東晉興甯間,哀帝诏剡山法師竺潛講般若經于禁中,還止攜李魏公家,因舍宅為精舍,梁普通中盛行。

    水陸法事,号水陸院。

    唐會昌五年廢。

    大中元年複立。

    宋大中祥符元年,賜号祥符院。

    建炎間毀,紹興五年重建。

    舊為律寺,知府林衡奏請為禅院。

    明洪武二十四年定今額。

    嘉靖中,僧道宏重修。

    殿之東偏為靈應蔣相公祠。

    蔣兄弟三人,皆杭人也。

    孚順侯崇仁、孚惠侯崇義、孚佑侯崇信,仿常平法,積谷救貧,裡人德之。

    鹹淳初,京尹請于朝,敕封,詳郡人姚思仁碑記。

     水西禅寺與祥符并在爽溪西,故名。

    唐會昌中,黃檗師開山,即廢。

    大中元年複立。

    相傳唐宣宗潛邸于此,即位後,賜額資聖。

    宋建炎兵燹,僅存禦容及禦書寺額。

    紹興中重建,明洪武辛未定今額。

    萬曆間,僧達材重修。

    寺前橋右日回龍,左日爽溪。

    舊有風光樓跨橋上,又有禦書閣、裴相祠、大中亭,今俱廢。

    一雲宣宗寄迹爽溪之水西寺、寺在宣州,未知孰是, 楞嚴講寺。

    縣治東北。

    宋嘉祐八年,郡民鈕鹹舍地創建。

    熙甯間,永和法師講楞嚴經,有瑞雲現,蔡丞相書楞嚴三字遺之,遂名楞嚴。

    元未兵毀。

    明洪武初,僧善修重建。

    嘉靖倭變,修火具毀廢,遂為勢家園榭。

    萬曆中,僧真可恢複。

    神宗母後敕建禅堂及天王殿,遣内臣赍賜藏經五千卷,有護藏禦敕。

    後複敕刻大藏方冊。

    時臣□協力,相繼付梓,至康熙六年告竣,著為約法,闆藏徑山。

    化成、寂照二寺,流通于楞嚴講寺,罔敢亂也。

    詳見藝文。

     真如教寺。

    縣南四裡,唐至德二年立。

    大中十年,裴相休舍宅為寺,後改為至德院,雪峰和尚結庵于中。

    宋祥符元年,改真如教院。

    嘉祐中,南法師建仁王護國塔。

    宣和間,方臘焚毀,僅存遺址。

    後拆為三。

    南立賢首教院、國湖嗣西建華嚴閣,寺僧掘地得銀塔像。

    慶元三年,僧智炬即其址建塔。

    明洪武辛未,定為教寺。

    萬曆丙戌,僧真谧建長水法堂。

    天啟乙醜,僧道耕重建禅堂,守詹應鵬扁日水雲,因并長水、彩雲二墓故雲。

    皇清順治乙酉,塔毀。

    巳亥年,僧明句重建。

    郡人曹侍郎溶有重建真如塔倡和詩,見藝文。

    宋建炎初,趙知州叔近可死王事,殡于寺,至今祀之。

    寺有雪峰井、長水塔、清輝堂、彩雲橋、柏屏、龍槐、石梅、纓絡松諸景。

     景德禅院。

    縣西三裡寺前為白龍潭,凡遇風濤,不利舟楫。

    天晴時有白光三道。

    唐僧行雲積土填潭樹三寶塔鎮之,因作寺以龍神護法焉。

    吳越錢氏賜名保安,宋景德間改景德院,宣和中毀。

    大觀年重建,複為十方禅刹。

    元至正間,僧古禅更建經閣、轉□殿。

    明洪武十五年定今額,弘治中重修。

    萬曆辛卯,僧通理修觀音殿,壘石高數丈,鑿蓮千朵,名千花台,花樣無雷同者。

    郡人神陳宮詹懿典有記。

    寺有蘇轼畫竹、趙哀園亭,今廢。

    兵燹後,有亦腳僧募修大殿鐘樓,巍煥如故,洵有功幹景德雲。

     本覺禅寺。

    縣西二十七裡,即古檇李亭地。

    唐大中間,有臨海僧冀來宿亭下,感夢結庵。

    事聞,賜名報本,累賜田二千六百畝。

    宋熙甯中,蜀僧文長老主院,蘇學士轼三過訪之。

    宣和中,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毀于兵。

    建炎元年重建。

    慶元乙卯,僧本覺勒三過詩于石,奏請為本覺禅院。

    嘉定甲申,僧元澄建三過堂。

    明洪武初,定儒禅寺宣德壬子僧志嵩立,山門扁日萬壽山,左右酬起二石塔。

    萬曆甲申,守龔勉葺三過堂,祀蘇公。

     福善寺。

    縣西三十裡濮院鎮。

    元至正二年,巨姓濮鑒舍宅,為寺僧志浩開山, 能仁教寺。

    縣西二十七裡新城市,舊名福業院。

    唐會昌五年廢,大中二年複建。

    五代開運乙巳改報國院。

    宋祥符元年改承天院,政和七年改能仁院。

    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為教寺。

    内有陸宣公祠,巡撫大理卿胡槩建。

    隆慶中□孫陸光祖修。

    或雲寺即宣公故宅。

     東禅講寺。

    縣北二十裡,宋元祐間建,明洪武初重修,宣德間奏聞賜額。

    東坡有東禅寺修竹軒詩,載藝文。

    隆慶中建。

    法雲堂,藏諸經闆。

     樓真禅寺。

    縣東二十七裡。

    宋開寶二年,僧寶月聞山□未紅巾賊毀。

    明洪武間僧慧海重建。

    天啟申僧如山募修。

     保安講寺。

    縣西北五十裡,舊為通聖蘭若,在北秋原。

    東晉裡人蔔本常舍地,雪巢法師創建。

    唐至德改為保安禅院,會昌五年廢,大中元年重建。

    宋乾道七年,僧普誠重修,請額升為講寺。

    元末兵燹斷碑,尚書僧性存複建。

    明洪武初仍舊額。

    成弘間僧中悅重建。

    唐陸宣公、宋張魏公嘗至寺有記。

     營泉寺。

    縣西南五裡辰字圩,宋景定元年建。

    元至元間,僧如晦重修。

    元末兵毀。

    明洪武戊申,僧普潤重建。

    嘉靖,甲寅倭毀。

    崇祯癸酉僧性悰重建,郡人李日華有記。

     興聖禅寺。

    去,縣,東南。

    裡,舊為嘉興縣丞廳。

    宋建炎丁未冬十一月二一日,孝宗誕于此。

    嘉定元年賜額流蝦興聖之寺理宗禦書。

    寶祐間毀。

    景定庚申,嗣秀王請原額,命立之□。

    十四年,定為禅寺。

    嘉靖間,改嘉興縣學,遷其寺于北今,俗□。

    地藏禅院,流蝦典聖原額在焉。

     招提講寺。

    在縣治西。

    唐光啟四年,曹制使圭舍宅為羅漢院。

    宋治平年以四年。

    招提院東有曹亂使君魏祠。

    嘉祐間,僧慧空與公卿遊,有靜炤堂詩,載藝文志。

    洪武初,定為華嚴講寺,今廢,為楊公也祠。

    鹽運分司。

     真教寺。

    縣東二裡。

    馬仲律等捐赀創建。

    明萬曆間,郡守劉應轲、車大任立碑,翰林馬化龍為記。

    梵受禅院,治北二裡,相傳為爽溪。

    資聖寺,創于唐會如昌五年。

    考柳志:□資聖寺任城外,乾甯三年移入城内。

    趙志雲:爽溪在縣西北二裡,疑即今編月河梵受寺也。

    址後廢,僅存爽溪殿基灣之名,相沿為天甯寺僧其墓。

    皇清順治初,僧三宜、盂開堂,後主席有為,則俍亭、匡雪,皆一時龍象,遂稱水中名利。

     韭溪佛院。

    在韭溪橋上,系晉徐熙俐建。

     濠股塔院。

    在縣南三裡,有塔峙水中,為濠股塔。

     太平禅院。

    縣治北三裡,相傳唐宣公讀書處,故鄉名思賢院,即其地也。

    明萬曆中,僧念初起建。

    皇清順治年間恢造。

     碧光禅院。

    縣南三裡。

    宋嘉祐七年敕建,為崇慧華嚴講寺下院。

    明萬曆秋,水法師開堂,拓基接衆,與梵受并稱接待名鹽。

    方伯王庭有碑記。

    後有金魚池,蓄魚甚衆。

     玄妙觀。

    縣治東北三裡,舊址在碧漪坊。

    宋祥符間建。

    宋亡,有道士視發,改為天福寺。

    元大德五年,楊道錄移建于天星湖。

    至正十八年,遭兵燹。

    明洪武元年,道士趙雲軒建三清殿。

    永樂十年,住持趙宗純重建觀酋。

    北隅為道紀司,今廢。

    後為冷仙亭。

    皇清康熙十年,殿圯,複建聖帝殿及文昌殿。

     天妃宮。

    縣治東北二裡,宋乾德年建。

    妃姓林,明洪武中,敕封海上靈神,祈禱辄應。

    嘉靖初毀。

    隆慶初,王應祥重建。

     崇福宮。

    縣治西南二裡許。

    吳越武肅王時建,在南城郊,後移入城,古萬壽宮基,舊名崇福。

    □□□平中,賜額崇道,俗呼為南宮。

    内有一枝堂,每比十人會。

    取一枝為識。

    萬曆中道士許宗建鬥閣,舊有來寉亭,今廢。

    皇清順治十一年,海鹽朱景肅為法師馬顯科建玺堂。

     隐真道院。

    縣治東南一裡,宋崇甯間建,相傳紹興中呂純陽、劉高尚嘗至此,故名。

    劉題堂柱凡四十二字,字畫透柱如漆刮墨和劑、能療人疾。

     洞真道院。

    縣治西南二裡。

    元至正癸卯,道士趙雲軒創建。

    明洪武庚戌,禱雨有驗,建聽雨軒。

    永樂癸未,道士趙宗純重修成。

     成真道院。

    縣治東百步。

    宋建。

    明天啟末焚毀。

    崇祯初,道士錢複重建。

     火德廟。

    縣治南。

    舊在南城外倉基上,宋建炎間建,後毀。

    明宣德間,郡守齊正移建于此,取鎮熒惑。

    火庫居戍。

    之義萬曆癸未,道糜國珍重建。

     市曹廟。

    縣治西市心巷中,宋景定中建。

    有松月軒、太清樓、樂閑堂,俗名五。

    廟。

     三元閣。

    在醋坊橋南,創自宋開禧,元末火災,萬曆九年複建。

    順治乙酉兵燹,巳醜年複建。

     玄真道院。

    在縣治南韭溪界。

    院有旌烈廟,祀楊将軍□,張甯有記。

    洪武二十四年并歸玄妙觀。

    永樂元年,道士陳嗣源仍建,今廢。

     小武當。

    東禅寺南一裡,舊名南溪真武祠。

    元延祐□□,明當景泰時修。

    隆慶年,主祠楊守成鑿池疊石,建觀音殿于山巅,複築土山于聖帝殿後。

    皇清裡人許聖道父子捐修。

     純真道院。

    在王江泾鎮,宋淳熙間創。

     福德道院。

    在新城鎮。

    宋鹹淳二年,裡人楊百六舍地,道士陸嘯雲建。

     雨金嶽宮。

    在新城鎮。

    唐景雲二年,汴人翁岚避地新溪,蔓金冠绛服者稱東嶽神,命其居此。

    明年秋夜,忽聞異香襲人,戶外瀝瀝有冰雹聲。

    旦啟視之,沙中多瓜子。

    金因建東嶽行宮,扁山門日雨金勝地。

    更宋曆元,毀于兵燹。

    明洪武甲子,裔孫翁可立重建。

    成化間,道士沈永澄重修,郡人呂常有碑記。

     南泾道院。

    縣西南五十裡秀泾之南。

    元至元丙戌,裡人張全真建,吳興趙孟??有記。

     長生道院。

    在縣東一裡許,舊址在天星湖上,即楊婆施木庵也。

    尋毀于兵。

    洪武年間移建于此,郡人項忠有記。

    今廢。

     三皇道院。

    在縣東一裡。

    元至正庚寅道士孫混創,洪武二十四年并玄妙觀。

    永樂元年道士顧道勝建,今廢。

     玄甯觀。

    在縣北楊舍。

    元至正二年,箪瓢道人建。

    明萬曆間,道士顧恂如重修。

     會心道院。

    在縣東南一裡。

    元乙亥間,流傳雲陽譚真人畫六大雷神于璧,及有子昂匾。

    今廢修。

     修真道院。

    在縣治東二裡。

    宋嘉定十一年,裡人趙三一創。

    洪武二十四年并崇道宮。

    永樂元年,道十士趙元真仍建。

    今為羁所移建杮林七都。

     玄明觀。

    在濮院鎮。

    有道士羅思齊,善五雷術,禱雨辄應。

     炒麸庵。

    在金明寺河北。

    唐宰相裴休女祖貞焚修于此,炒麸為飯,故名。

     觀音庵。

    治東北五裡。

    南:呂字圩,元至正初,僧志源創。

    明宣德中修。

    皇清順治六年增建,一名圓通。

     古井庵。

    在縣治後。

     清涼庵。

    在□壇。

     佑聖庵。

    在縣西三裡□。

    鹹淳三年,僧清居創。

    宣德二年,僧宗□重修。

    今廢。

     資福庵。

    在德化一都。

    宋景定元年,僧源開山。

    明洪武二十四年,僧文彥重修。

     孝親庵。

    縣北二十裡範灘,宋淳熙元末毀,明洪武間僧志宋重建。

     普善庵治北門外三裡,新安吳繼良為僧懷松建堂,日妙密林。

     黃葉庵。

    明天啟中,金明寺詩僧智結茅于此,有十年住著此紫茅庵之句。

     真聖庵。

    在縣治東北十裡。

    元至正六年,僧圓楷創。

     香萃庵。

    縣治西北三裡。

    明嘉靖間,天甯僧法舟掩關處。

    後有徑山僧妙妙明卓錫于此。

    皇清順治中,僧慈生重修。

     古心庵。

    縣治東北隅太平裡。

    明崇祯間僧修林建。

     故鄉庵。

    縣治西北暑字圩。

    尼淨如建。

    智地重修。

    智地為廉使範某孫女,适戴吏科曾孫胤杜,十八而寡,事姑至孝。

    姑殁皈空門,年七十餘,裡人方之裴相國之女,焚修炒麸雲。

     甯慶庵。

    在縣治西二裡。

    元至正年,僧友善創。

    洪武七年,僧永盛重建。

    一指庵,明香幢建,有語錄。

     □指庵。

    明香幢建,有語錄若幹卷,裡人譚貞默為塔銘。

     吉祥庵。

    秋泾之左,創自明宣德壬子,為天甯寺僧指南塔院。

     志公庵。

    思東都明嘉靖間建,裡人蔔金錫舍地恢造。

     如如庵。

    南湖之西,天童密雲法嗣□和尚開山,後曉山和尚繼□。

     水月庵。

    西□坊嘉靖時,□園亭相望。

    □中丞有詩雲:午窗風掩讀□書乘、興來尋水竹居,身入畫圖□。

    不覺半湖□葉看,又魚。

     延慶庵。

    在府城西北二十七裡靈宿鄉呂字□,系明古刹,今僧超桢竭墓重建。

    白法庵,城東九裡,□塵之所築也。

    方伯王庭、有記。

     津梁庵。

    自苧都新橋西,裡人禀公茂□基、僧如勾創建,其徒月生積□資成之。

    橋南港河□,海鹽糧艘多由此。

     楞伽庵。

    城北二裡,僧秋月建。

    後蘊空法師□□□法藏司南若千卷大智度箋若千卷,入□流通。

     秋水庵。

    南湖之淵浒,與四桂鄰住僧蒙成由梅溪分明助川錫捐。

    搆此幽栖。

    姚裡中文學曋宋治晔□為之□。

     法雲庵。

    在治西三山裡桃花村,乃古今托昭庵迹畗人之所。

    庵于國是初起,二始□僧智慎,即傳一門人寂暹字巨徹,重複□理,接待方來,刺血跪書大藏盈數百卷,積□筋成□像,□所希有,有當世名公,無不題贈。

     寶池庵。

    治西北二上十裡,複禮鄉間。

    古有一池,大産異二以旱不涸,每五色向日寶池時,裡人陳奉洲焚修,創庵于傍舍基。

    因池故名。

     一花禅院。

    在龍淵□南,幽勝如谷,系太守朱茂時助建。

    有古井,時曰“□□”色巨蟒長數丈。

    主僧什鑒聞之,法尋聲而去。

    囊名囊□缽。

    整未嘗吃食村二□也。

     壁觀庵。

    □隐禅師,法嗣超覺,号侶古,焚修精舍,陰經高曾有碑記。

     惠安禅寺。

    縣治東南一裡。

    唐□□舍宅為之。

    開化間名旨興善院,祥□元年玄今名。

    宋朝請大夫劉□民者,碑記元楊維祯記,今廢為察院。

     大佛頭寺。

    縣西二十步,宋嘉祐□年建。

    至順間遭兵燹,正統間複□。

    世傳石像大佛從地湧出,故名。

     賜子庵。

    六年,有蜀僧意如背法華經立而機庵。

    天啟二年,建前殿,供賜子觀音,改今名。

     龍樹庵。

    北營碧□□明崇祯戊辰僧性覺、海慧建。

    □覺刺血書華嚴經貯。

    歲 補陀庵。

    在治北三十裡,□江泾。

    國初禁海,僧昙印,從南海普陀山移□□錫丁甲午年建。

    今徒廣學,焚修于世。

     育德庵。

    号日古茶亭□,明紀萬曆甲申年。

    在碧漪坊嘉興縣□□。

    俱地藏慈尊靜室。

     普陀庵。

    縣治東北二裡許,裡人王公士達,性至孝,曾奉母。

    唐儒人禮□陀□初以海禁絕往還。

    潮音洞僧清泰戒律□嚴,卓錫禾中。

    士達建庵以承母志。

    □□伯庭為裨記。

     淨心庵。

    在府治□□□。

    國初起自苦行,月尼□□□□家□□□□。

    時至坐化得傳法,徒照□□□□。

    □□□□□□俱童真出家,履噪水霜,惟以十□□□□一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