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時朔望詳解
關燈
小
中
大
則月與日相疊,月在日後,光盡體伏矣。
○下弦 ○二十三日也。
說見上弦及既生魄下。
○晦 ○三十日,複與日會,晦者,不明也,月盡也。
晦則日與月相疊,月在日後,光盡體伏也。
○盈虛 ○氣盈朔虛也。
與天會而多五日有奇為氣盈,少五日有奇為朔虛。
合氣盈朔虛而閏生焉。
氣盈而不置閏,則晦朔弦望差;朔虛而不置閏,則春夏秋冬差。
氣盈而失閏,則立春為正月一日,驚蟄為二月一日,随節氣而為月,累累皆然,當朔不朔,當晦不晦,安得合初一十五、初八二十三之晦朔弦望乎?朔虛而而失閏,則隻以三個月為春,三個月為夏,又兩個三月為秋為冬,随十二月而為一歲,累累皆然,而春非春,秋非秋,夏不熱,冬不寒矣。
三十三個月則氣盈朔虛之數即及一月,便合置閏。
前閏距後閏亦三十三個月數内,大月多則多數而閏三十四個月者有之,大月少則不及數亦閏三十二個月者亦有之。
閏所以消其盈而息其虛也。
○左傳測義論盈虛置閏說(附錄以備參考) 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故時序無愆,過舉正于中,故民心無疑惑,歸餘于終,而置閏适宜,則四時得所而作事無悖亂。
曆法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曆元,其時月日五星皆起于牽牛初度,更無餘分,以此為步占之端,故雲履端于始。
每歲有二十四氣,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謂之節氣,春季雨水、春分、谷雨,夏季小滿、夏至、大暑,秋季處暑、秋分、霜降,冬季小雪、冬至、大寒謂之中氣。
每月皆有中氣,惟閏月獨無中氣。
閏前之月,則中氣在晦日,閏後之月,則中氣在朔日。
舉中氣而正月則置閏不差矣,故雲舉正于中。
置閏之法,以氣盈朔虛而歸日月之餘分。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之行也日一度,自今年冬至至明年冬至方一周天,實計三百六十五日零三個時辰,而一歲十二個月止有三百六十日,更有五日零三個時辰無所歸着,是為日行之餘分,每歲隻均分在二十四氣上,所謂氣盈者也。
月之行也日十一度十九分度之七,常以二十九日中強而與日合于朔,是每月又有半日弱無所歸着,是為月行之餘分,故月不滿三十日而有大小盡焉,所謂朔虛者也。
積日月之餘分,每歲常餘十一日弱,故十九年而置七個閏月,是為一章之數,故雲歸餘于終。
○閏 ○閏,餘也,餘分附月也。
以歲之餘為閏,一歲本有三百六十六日,天順動而不止,不能無失,故節減其六日,又減小月六日,以順天象。
三歲是得一月餘六日,故五載而閏,又餘六日,積二歲又餘二十四日,故五載再閏,十有九載凡七閏,是為一章。
周太史謂王在門謂之閏。
○元 ○元,大也,始也。
人君即位之一年必稱元年者,明人君之用也。
明其用當自貴者始,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
元者時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
按唐虞三代以來,人君即位必改元以紀年,而無年号。
至漢武帝始号建元,不四五年或一二年而累易其号,後遂因之。
至有一帝而改号至于十有四者,唐之高宗是也。
亦有用三字為号者,如王莽始建國,梁武帝中大通、中大同是也。
亦有用四字者,如元魏大武帝太平貞君,唐武後天冊萬壽、萬壽通天,宋太宗太平興國,真宗大中祥符,徽宗建中靖國是也。
亦有一代而年号相同者,如元世祖号至元而順帝亦複号至元是也。
亦有一年之間兩易三易年号者,如漢靈帝、西晉武帝、唐武後之類是也。
亦有即位改号,曆年雖久而不複再改者,如漢明帝、隋炀帝、唐宣宗是也。
亦有嗣位而不改年号者,始西魏廢帝、恭帝,後漢隐帝是也。
若先帝已崩,嗣君繼位,有明年而始改元,亦有當年即改元改号者,如漢獻帝、宋太宗是也。
如先帝禅位太子踐祚而當年即改元改号者,如唐玄宗是也。
因并及以備參考雲。
年時朔望詳解終
○下弦 ○二十三日也。
說見上弦及既生魄下。
○晦 ○三十日,複與日會,晦者,不明也,月盡也。
晦則日與月相疊,月在日後,光盡體伏也。
○盈虛 ○氣盈朔虛也。
與天會而多五日有奇為氣盈,少五日有奇為朔虛。
合氣盈朔虛而閏生焉。
氣盈而不置閏,則晦朔弦望差;朔虛而不置閏,則春夏秋冬差。
氣盈而失閏,則立春為正月一日,驚蟄為二月一日,随節氣而為月,累累皆然,當朔不朔,當晦不晦,安得合初一十五、初八二十三之晦朔弦望乎?朔虛而而失閏,則隻以三個月為春,三個月為夏,又兩個三月為秋為冬,随十二月而為一歲,累累皆然,而春非春,秋非秋,夏不熱,冬不寒矣。
三十三個月則氣盈朔虛之數即及一月,便合置閏。
前閏距後閏亦三十三個月數内,大月多則多數而閏三十四個月者有之,大月少則不及數亦閏三十二個月者亦有之。
閏所以消其盈而息其虛也。
○左傳測義論盈虛置閏說(附錄以備參考) 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故時序無愆,過舉正于中,故民心無疑惑,歸餘于終,而置閏适宜,則四時得所而作事無悖亂。
曆法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曆元,其時月日五星皆起于牽牛初度,更無餘分,以此為步占之端,故雲履端于始。
每歲有二十四氣,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謂之節氣,春季雨水、春分、谷雨,夏季小滿、夏至、大暑,秋季處暑、秋分、霜降,冬季小雪、冬至、大寒謂之中氣。
每月皆有中氣,惟閏月獨無中氣。
閏前之月,則中氣在晦日,閏後之月,則中氣在朔日。
舉中氣而正月則置閏不差矣,故雲舉正于中。
置閏之法,以氣盈朔虛而歸日月之餘分。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之行也日一度,自今年冬至至明年冬至方一周天,實計三百六十五日零三個時辰,而一歲十二個月止有三百六十日,更有五日零三個時辰無所歸着,是為日行之餘分,每歲隻均分在二十四氣上,所謂氣盈者也。
月之行也日十一度十九分度之七,常以二十九日中強而與日合于朔,是每月又有半日弱無所歸着,是為月行之餘分,故月不滿三十日而有大小盡焉,所謂朔虛者也。
積日月之餘分,每歲常餘十一日弱,故十九年而置七個閏月,是為一章之數,故雲歸餘于終。
○閏 ○閏,餘也,餘分附月也。
以歲之餘為閏,一歲本有三百六十六日,天順動而不止,不能無失,故節減其六日,又減小月六日,以順天象。
三歲是得一月餘六日,故五載而閏,又餘六日,積二歲又餘二十四日,故五載再閏,十有九載凡七閏,是為一章。
周太史謂王在門謂之閏。
○元 ○元,大也,始也。
人君即位之一年必稱元年者,明人君之用也。
明其用當自貴者始,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
元者時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
按唐虞三代以來,人君即位必改元以紀年,而無年号。
至漢武帝始号建元,不四五年或一二年而累易其号,後遂因之。
至有一帝而改号至于十有四者,唐之高宗是也。
亦有用三字為号者,如王莽始建國,梁武帝中大通、中大同是也。
亦有用四字者,如元魏大武帝太平貞君,唐武後天冊萬壽、萬壽通天,宋太宗太平興國,真宗大中祥符,徽宗建中靖國是也。
亦有一代而年号相同者,如元世祖号至元而順帝亦複号至元是也。
亦有一年之間兩易三易年号者,如漢靈帝、西晉武帝、唐武後之類是也。
亦有即位改号,曆年雖久而不複再改者,如漢明帝、隋炀帝、唐宣宗是也。
亦有嗣位而不改年号者,始西魏廢帝、恭帝,後漢隐帝是也。
若先帝已崩,嗣君繼位,有明年而始改元,亦有當年即改元改号者,如漢獻帝、宋太宗是也。
如先帝禅位太子踐祚而當年即改元改号者,如唐玄宗是也。
因并及以備參考雲。
年時朔望詳解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