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十一

關燈
人物五名賢 附郡材。

    春秋仲章、潞,賢人也。

    禮舒為政,棄而不用,故伯宗數其罪而伐之。

    戰國豫讓、上黨人臣事智伯,以國士待之。

    及智伯為趙襄子所滅,言為複雠,凡三起,伹為襄子。

    所覺,最後請襄子衣三斬之口:吾可以報智伯于地下矣。

    遂伏剱。

    有傳,見秇文。

    漢三老茂壺關人。

    武帝任江克,興巫蠱獄,克追促戾太子,太子不堪,牧,斬克,發兵自捄。

    帝怒,诏捕反者,在廷,大臣莫敢申救,太子亡去,未獲,茂上書訟冤甚悉。

    書見秇文、上黨記及漢紀皆曰:茂,姓。

    令。

    狐馮奉世、字子明,上黨人。

    前守亭之後,以良家子選為郎,補武安長。

    前将軍韓增秦為司空令。

    先是,漢數使出西域,多辱命。

    增舉奉世以衛侯持節送大宛諸國客,至伊修城,莎車與傍國共殺漢所置莎車王,并殺漢使。

    奉世,合諸國兵進擊,拔其城。

    莎車新王自殺,傳其首詣長安,諸國悉平。

    威辰西域奉世至大宛,敬之,異于常使,得其名馬、象龍而歸。

    上悅,議封,蕭望之不可,乃以為光祿大夫、水衡。

    都尉。

    元帝時,西羌反,大臣集議,漠然莫有對者。

    奉世願率師讨之,斬首六千級,賜爵關内侯,食邑五百戶,黃金六十斤。

    以壽終,居爪牙官,為折沖宿将,功名次趙克國。

    卒後二年,甘延壽以誅郅支單幹。

    封杜欽上疏為奉世訟功,以先帝時事,不複錄。

    奉世九男四女,長女媛,選充後宮,生中山王後,為中山太後見烈女志。

    子譚,野王、逡立參知名。

    馮奉世長子,舉孝廉,廉為郎,功次補天水司馮。

    奉世一西羌羌譚校尉,随父進擊有功,□病卒。

    馮野王、字君卿,奉世子。

    以父任為太子中庶子,曆三令長,遷隴西太守。

    以治行高□,入為左馮翊,京師稱其威信,拜大鴻胪,曾補禦史大夫。

    衆以野王行能第一。

    帝以昭儀兄,避嫌,不用為三公。

    然實兄器重。

    成。

    出帝立,有司奏王舅不宜傋九鄉,出為上郡太守。

    成帝亦知野王賢,會病免,複以故二。

    千石,使行河堤,在,拜為琅琊太守。

    時王鳳專權,多災異,土章薦野王,使代鳳。

    及章受誅,野王不自安。

    賜告歸杜陵,鳳遂陷野王,免其官。

    初,野王嗣父爵,為關内候,免歸,數年,卒于家。

    子座嗣爵,至孫坐中。

    山太後事絕。

    馮逡、字子産,舉孝廉為郎,補谒者,至清河都隴尉、西太守。

    為都尉時,上言河堤方略,雖不見用,其言皆驗。

    子永,舉茂才。

    馮立、字聖通,以父任為郎,稍遷諸曹,出為五原屬國都尉,遷太守,徙西河、上郡。

    東海下濕。

    病痹。

    天子聞之,徙太原,更曆五郡,所居有績。

    年老。

    卒于官。

    在上郡時,與兄野王相代,公廉治行略相。

    似而多智有恩,好為條教,吏民嘉美,歌之曰:大馮。

    君小馮君,兄弟繼踵相因□。

    聰明賢智,惠吏民,政。

    如曾衛行化釣周。

    公、康叔猶二君。

    馮參。

    字叔平,立之弟。

    為人矜嚴,好修儀容,進退恂恂,甚可觀也。

    參昭儀少弟行,又敕傋以嚴見憚,終不得親近侍帷幄。

    以王舅自黃門出補。

    為渭陵食官令,病,徙為寝中郎,有良勿事,擢上河。

    農都尉,超遷代郡太守,内徙安定,病免,複為谏議。

    大夫,使領護左馮翊都水。

    中山王不得立,乃封參。

    宜鄉俠以慰王意。

    後以列候奉朝請,五候皆敬憚。

    之,參不肯少貶。

    頃之,哀帝立,傳太後,後事追怨中。

    山太後陷以詛咒大逆之罪,參以同産,當随坐。

    遂自殺死者十七人,當時莫不憐之,宗族徙歸故郡。

    班固贊曰:詩稱:仰抑抑儀,惟德之隅,宜鄉候參鞠。

    躬履方,擇地而行,可謂淑人君子,然卒死于非罪。

     不能自免。

    哀哉!讒邪交亂,良貞被害,白自古而然。

    故伯奇流放,孟子宮刑,中生雉經,屈原北赴湘。

    小弁之詩作離騷之辭興經目心之憂矣,涕既?之。

    馮參姊弟,亦雲悲矣。

    吾讀馮氏傳而深悲焉。

    嗟夫!漢重軍山工,凡樹勳絕域,無不侯者,而奉世獨不得封,亦重。

    外戚多以女寵貴,而野王兄弟獨以賤至昭儀,當能以身衛主,緻傳太後,愧而深嫉,禍及同産,尤足非悲矣。

    豈曰适弗逢世,則守正不阿,荷寵不隆,而蒙禍獨獨深也。

     鮑永、字君長,屯留人。

    父宣,哀帝時無,為司隸校慰,為王莽所殺。

    莽欲滅宣後,太守苟谏、趙興。

    保全之。

    會有稱侍中止傅舍者,興往谒竭,永疑其詐,極力止。

    數日,莽诏捕矯稱者,永由是知名。

    更始立。

    征拜尚書,行大将軍事,安集河東□州川,朔部,遂破。

    青犢封中陽候。

    光武即位,遣使如永,永公不應,收擊。

    使者後知更始敗,乃發喪散兵,詣行在,見帝,拜谏。

    議大夫,說降河内,東破董憲,封關内侯,複為司隸。

    校慰彈劾趙王良,與鮑恢并以抗直稱,帝常口貴。

    戚,且宜斂手以避二鮑。

    其見憚如此。

    嘗過霸陵,拜更始墓,帝不平。

    張湛日:仁者行之宗,忠者義之主。

    也,仁不遺舊,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

    帝意乃釋官。

    至兖州牧。

    卒于官。

    鮑昱、字文泉,永之子。

    少有智略。

    建武中,大行,有劇盜為梗,太守戴涉就谒,永署為高都長。

    賊遂平,道路開通,由是知名。

    後為泚陽長,政化仁愛境内清淨。

    中元初,何拜司隸校尉。

    故事,通官文書。

    不著姓,重封王。

    帝令著姓,露布曰:欲天下知忠臣。

    後複為司隸也。

    昱奉法守正,有父風。

    後代王敏為司徒,又代牟融為太尉。

    蕭宗嘗間消弭災青之道。

    封以楚獄太濫,宜還諸徙家屬蠲除禁鋼典滅繼。

    絕,使生死獲所,如此則和氣可緻。

    帝納其言。

    鮑德、昱之子,修志節,有名稱,累官河南南陽府太守。

    時諸郡多災,惟南陽禮穰,吏民愛悅。

    号為神父。

    修學舍,備□豆,尊飨國老,燕會諸儒,百姓觀者,莫不歡服。

    在職九年,征拜大司農。

    卒。

    子昂。

    見孝行。

    其後有鮑靓、鮑照,雖見後。

    魏崔遊、字子相,上黨人。

    學儒術,恬靜謙退,自少及長,未嘗語及财利。

    舉孝廉,除相府舍人。

    出為氏池長,甚有惠政,以病免。

    晉武帝泰始初,錄叙魏文帝故府僚屬,就家拜郎中,年七十餘,猶敦學。

    不倦。

    及劉淵僭位,召為禦史大夫,不就。

    年九十三卒。

    南北朝鮑照、字明遠,上黨人。

    少有文思,仕齊,官至前軍刑獄參軍,侍臨海王鎮荊州。

    宋景亂,為所殺。

    著作甚富,多散失,今僅存十卷,日鮑參軍集。

    昔人謂其得景陽之寂詭,今茂先之靡嫚。

    骨節強于謝昆,驅邁疾于顔延,即大家如杜,亦曰:俊逸,鮑參軍詩可知矣。

    其夢歸鄉詩,銜淚出郭門。

    撫剱無人逵,風沙暗空起。

    離心眷鄉畿,夜分就孤枕夢想,慚言歸,孀婦當戶歎。

    搔絲複鳴機,慊款論。

    久别相将還倚闱。

    曆曆檐下涼,胧胧帳裡輝。

    刈蘭。

    争芬芳,采菊競葳蕤。

    開奁奪香蘇,探袖解纓徽。

    夢中長路近,覺後大江違。

    驚起空歎息,恍惚神魂飛。

    白水漫浩浩,高山壯巍巍。

    波瀾異往複,風雲改榮。

    衰。

    此土非吾土,慷慨當告誰。

    當時中原,沉陸随晉南遷離況愁。

    思,宛然在目。

    堯暄、字辟邪,長了人,堯之後也。

    聰俊,美容貌,仕魏,稍遷中散,奉使齊州,檢察平原鎮将及長史貪慢事,推情診理,皆得其實。

    屢遷南部尚書。

    前後從征及出使,檢察三十餘許□,皆有克巳。

    奉公之稱,賜爵平陽伯。

    卒于大司農,贈安比将軍、相州刺吏。

    子洪,襲鎮北錄事參軍。

    遵伏波将軍、臨洮。

    太守,贈龍骁将軍,谥曰思,□,員外散騎侍郎。

    洪子。

    傑,榮子教會、鄭宗俱仕此齊别見下。

    堯雄,字休此,荥之了,亦北齊功臣,屢立戰,性果決,吏民得其力,川又懷畏,官至開封儀同。

    三司、樂城縣公。

    弟奮,從北齊平邺,拒西魏有功,拜骠騎将軍、穎州刺史。

    難宗官至征西将軍、征羌縣。

    伯堯氏祖孫凡三世,曆魏、齊兩代,簪纓冠于一時。

    王聰,屯留人。

    通毛詩、尚書、禮記。

    藝陰徐遵明,名士也,詣屯留師,聰授其三經而歸。

    唐郝洽,字元津,上黨人。

    祖溫,元魏時以門第為州本中正。

    洽隐居潞之西,火見與語。

    玄宗出獵,洽谒見之,因造其第,見其女秀整,請充後宮。

    及帝即位,授以官,不拜,終身以處士稱,賜田給養。

    苗晉鄉,字元輔,壺關人。

    祖襲夔,父殆庶,俱以晉鄉贈極品。

    兄如蘭,永王府咨議參軍,世以儒。

    素稱晉鄉,舉進士,曆郡邑台省,終于宰相,嘗徙魏。

    郡太守,充河北采訪使,政化大行。

    有王維撰德政碑谒歸,望邑門辄步。

    太守迎勞,使屬吏行酒,必立。

    飲白釂,侍老有獻,降西階拜而飲,時美其恭安錄。

    山友缙紳,多陷賊晉鄉,間道走金州,谒肅宗于扶風,進恢複計,拜左相,封韓國公。

    當郭子儀收複二京晉鄉,實與其行。

    經略大業,翊替功多。

    玄宗崩,肅宗稽古諒暗,诏晉鄉攝家宰三日。

    肅宗崩,複诏攝。

    政固辭,老甚,代宗優禮,入閣不趨,為禦小延英诏。

    對宰相對小延基,自晉鄉始。

    年八十,以太保終,贈。

    太師,诏京兆少尹護喪歸。

    葵谥懿獻,當收複東京。

    時得諸臣陷賊者四十八,議在殊死,晉鄉請寬宥。

    以安人心,不從,史民明因得借以鼓衆複亂。

    後卒。

    用晉鄉計,亂始定。

    其□達事體多類此。

    尤好薦拔。

    人不數年得并列,而蔔心謹畏,不類斥人之得失。

    故唐史凡之。

    漢胡廣雲:晉□十子,得宮者五人,收。

    通事刊舍人癸駕郡郎中丞、河南少尹□郎中昌□部員外陸贽嘗欲晉□官,帝□晉鄉獨政□□。

     臣之言而名□□□□古逸帝王同贽極□嘗罰當與衆,其讒間必不可行。

    晉仙鄉起文儒,緻位台輔。

    謙柔敦厚,三朝所推。

    艱危盡山忠,安常萌逆,老臣必無此。

    帝雖然之,而諸子終不得顯。

    其弟溰亦官清漳。

    主薄諸父延嗣,官到太原少尹。

    唐宰相族無不貴者,苗氏獨以譛薄,亦遇也哉!五代李肇、上黨人。

    仕後唐,曆軍校,至檢校司。

    徙從讨王都于定州。

    契丹來援,唐師不利。

    肇力戰死之。

    子孫人宋,為勳臣貴戚。

    宋李處耘、肇之子,父沒時尚幼,随兄處壽入京。

    值兵亂,以童子當裡門射殺數人,裡中賴之。

    由是知名為李繼勳守河津,得契丹奸細,通西南蠟川書江,太祖遂以隸帳下。

    陳橋之變,臨機決事,謀無不中。

    太祖重之。

    從征李筠,又從征李重、楊進撫遂知州,綏得民心。

    召歸,民遮道,至不得行。

    慕容延钊詩荊襄,處耘為都監,以計人江陵平,荊湖軍士犯令郎,繩治不少貸,因與延钊有隙,互相論奏,坐左遷淄川剌史,卒,贈檢校太傳。

    太祖追念,納其女為太宗妃,即明德皇後也。

    李繼隆、字霸圖,處耘子。

    以父蔭補官。

    平蜀,選為果、阆監軍,征江南,以寡破衆。

    太祖聞其勇敢。

    器重之。

    從征太原,禦契丹,征李繼遷,及扈從壇淵,皆著大功。

    料敵出奇,每得勝筭。

    曆事三朝,謙謹保身。

    明德後寝疾,欲面上,從之,往至合門拜箋,終不敢入。

    累遷鎮安軍節度使,官至中書門下平章事。

    卒,贈中書令,谥忠武,與李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