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志卷九

關燈
與地方保長等。

    于是力行古道之士恥為之。

    而直月分班,多是市井少年及輕賤下役之輩,畏罪懼禍,欲退不能,推诿延挨,以當月無事為幸。

    至于窮鄉遠鎮,畏見官府,勢不得不屬于鄉曲之武斷,假公行私,需求報複,漸操不制之權矣。

    之人也,使其表率一鄉,化民成俗也,得乎?今鄉約家範雖亡,而流風未遠,敦請有德之士,以為鄉約正,不視為台皂服役之流,使遵成約,躬行誨化,以陶其俗。

    至于家範,雖人自為政,而立章程,正名分,别等殺,重行古道之人,嘉恬退之士,以愧浮薄,而罰不檢,則長民者有鼓舞作興之麗焉。

    今郡守楊公晙鄭重其事,著有六谕解,每朔望躬詣,講所發明,而各鄉亦奉行不怠,是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庶可望民之有恥且格乎? 吾潞行鄉約,且行保甲,保甲誠行,固弭盜之善策也。

    今觀十家為保,各立一牌,注其丁日,查其出入,法非不嚴,然盜至不能知,盜在不能捄,盜去不能追,終鮮實效。

    何哉?原未有實行也。

    蓋保甲主于弭盜安民,而挨門逐泒,似于均徭力役之征,吏緣為奸,洗垢吹毛,索瘢求疵,是田賦丁口之外,又增一苦役矣。

    故有力者脫去,而惟闾左編入,不能呼群動衆,遇寇發,閉戶潛身,一息不敢出,得以不死于寇為幸,刑責所逢耳也。

    然保甲與鄉約相表裡,鄉約實行,則保甲亦實行矣。

    鄉約實行,則貴賤貧富以禮會集,而無隔閡不通之患。

    保甲者,即吾鄉約中人也,血脈既通,呼吸自應東火。

    鄉約行時,絕無盜賊,亦無嚚訟,即其驗也。

    當時官府至其鄉,數百人幅巾深衣,迎谒道左,為之攺容禮接,絕不以勾攝使令加,是以十士庶安為一體,不至規避而偏有所累,而事皆可以以實行。

    或曰:鄉約、保甲非古與?曰:古有飲射讀法,卿鄉大夫、黨正主之,而必以鄉先生為賓。

    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正與鄉黨聚會時事也。

    後世鄉約征得其意,而巳大失其真。

    古有此闾、族黨、州鄉,聯屬其民,有事則為伍兩、卒旅、軍師,以行征讨。

    後世保甲僅得其一偏,百巳盡失其大全。

     若因鄉約而複古飲射讀法之禮,則不但惡俗變,禮俗行,且人才真,作用實,而王道可必基易易矣。

    因保甲而複此闾、族黨之制,則不但盜賊息,然民數實,武事備,而天下可以常無事。

    是又聖君賢相之責,非一郡一邑所得而擅其議者也。

     政事七風俗 附歲時。

    上有教化,下有風俗。

    風俗者,政事之影響也,故志政事而終之以風俗。

     史記世家:吳季劄聞唐國之風,日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風乎!不然,何其思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 漢書:上黨多晉公族,子孫以詐力相傾,矜誇功名,報雠過直,婚嫁送死奢靡。

    漢興,号為難治,常擇嚴猛之将,鹹任殺伐,以為國。

    父兄被誅,子孫怨憤,至告讦。

    刺史二千石,民俗懻忮。

    隋地志:人多重農桑,性尤樸直,少輕詐。

    五代史:潞州山川高險,而人俗勁悍,自劉祯以來,當逐其帥。

    五州志:其人純質節儉,勤于稼穑。

    其地宜黍稷,喜雨水,不宜旱,氣候遲。

    一統志:民多勤儉而力農,士尚氣節而務學。

    長子志:其民淳樸而力田,節儉而尚禮。

    屯留志其民純儉務農織,不事商賈,頗好學至。

    襄垣志其民純儉,務本好儒。

    潞城志風俗淳厚,其民勤儉而力田。

    黎城志其民淳儉,勤于力田。

    壸關志其民貧儉,淳樸力田。

    平順志其俗樸直少文,儉啬不奢,勤于農桑,短于商賈。

     曆觀諸志,潞俗本于勤儉力農,釀為氣節文學,而其原則漸于唐堯之令德,化為憂深思遠之人心,頗稱淳美。

    乃漢興号為難治,晚磨更不可以為訓,何哉?蓋山高土瘠,所産不足以自贍,安得不儉?儉積而有赢餘,一見可欲,安得不奢?因而相激相軋,漸成頑悖,必待勢極力憊,而後思安返本,複歸淳儉。

    此人勢之必然,亦天道循環之理所不爽也。

    故以季劄所觀,深有陶唐氏之遺風矣。

    一染于晉族之豪縱,遂成誇詐奢靡之風。

    以隋地忘所載直樸。

    少輕詐矣,一激于劉祯之叛逆,遂成勁悍難治之俗。

    至于今儉質而力□,氣節而務學,不但還其故,美彬彬。

    然,且日趨于盛焉。

    則知勤儉基體質也,奢靡其習染也。

    勁悍,本于地氣,淳美,畝于化成也。

    長治附郭,當日習見王公王室車馬衣服之盛,而生豔心,故以士庶而效王公之儀節耳。

    蓋其聯姻締交,往來求稱,過者為恭,不及者以為簡,一或未稱,有責備者,有非笑者,主人有忸怩而不自安耳。

     世祿纨袴,富商大賈,乘此□靡,遂至江河不返。

    雖郡大夫屢政于上,郡守李公杜、劉公複初、洪公良範,皆刊布禁約。

    鄉先生力挽于下,乃伯趙公希夔,都禦史李公尚智,身先節儉,而諄諄化誨。

    少司馬粟公永祿又著為正俗冗談。

    意□不隹,徒責其侈靡,而不先正其名分,故其約不得久行也。

    不知人各有分也,王公缙紳以至士庶,其等殺不可越也。

    守其分之謂禮,循其禮之為恭,不相責備也,不相非笑也,如分而止,是之謂稱。

    稱我名分,不稱彼儀物之隆殺也。

    故曰齊以禮,禮達分定,豈惟奢者不敢增,即儉者亦何敢減。

    長治志所謂轉移之機,蓋有所在,是推本之谕也。

     周再勳曰:纂修舊志之時,天下承平無事,不過憂其奢靡耳。

    乃未幾而兵賊交讧,弱肉強食,遂成浸淫湔染之習。

    至行遁遜荒,人莫之知,而勾引向導者,多是家奴續命,殘膏分寄,盡為借口,便是腹心骨肉。

    于是千金之子,立化窭人,而畚插負荷之夫,既搜攫素封,複勒浮工,直身厭誨毳,口螫糟糠,淩貴加尊,越禮犯分,何所不至耶?且優伶怙勢,橫辱衣冠矣;土蠹枭張,傾危紳宦矣。

    麼?賤隸,辄敢投刺張筵,與貴顯來往矣。

    甲第盡歸于台皂,廣殿半據于豪僧。

    元兇捍綱免脫,更成不掉,遊手樂禍,喜亂,公言報複,婦人擄去贖回,漸近無恥矣。

    至送死一事,則必歌舞婆娑,男女雜沓,鋪張錦繡,羅列寶器,名為擺局,非經營累月,多方假手,不可猝辦。

    受其托者,大為若累親,死之謂何,而因以為樂,此所當亟為厘革者也。

     昔所稱詐力相傾,報雠過直,婚姻送死奢靡者,此其征矣。

    玄黃之後,人心一變,至于如此。

    然則撥亂返治之本,先正人心,移風易俗之權,必由禮教,或尚可返陶唐氏勤儉之遺風乎? 歲時 歲時風俗中一事也,達之天下,大辂皆同,似不必書。

    然五方異性,亦征有不同者,故亦書之,以驗風氣而觀習俗。

     立春迎春、鞭春及春盤、春餅,海内俱同。

    舊志有春雞、春蛾,謂出自沈藩,制極工巧,以贈各官。

    今亡矣。

    夫元旦、春帖、锺馗、桃符、爆竹、椒酒拜賀,俱與海内同。

    五日送窮,雖韓子辨之甚悉,然鄙俗不能革。

    人日、送彩勝遊宴。

    上元、蒸面繭以祀蠶姑,作粘穗以祀谷神。

    其元霄燈火,與海内同,今民間蕭條,不如昔盛。

    添倉、在二十日,倉瘐庖廚,然燈添供,俗令也。

    中和節、二月一日,出谷。

    引龍、二日,俗謂龍擡頭,以秫粉煎餅餆女氏。

    花朝、士人宴遊,亦與海内同。

    社多造社酒社糕,城中士上女亦以此日走社。

    三月三日、俗以此日為校除,殊失上巳故典。

    寒食、晉俗為介子推斷火一月,老幼不能堪。

    周舉為并州剌史,移書介廟,斷火三日。

    魏武帝以太原、上黨、西河皆寒沍,不堪斷火,盡除寒食,而今尚留其名。

    拜掃、在清明墓祭也。

    民□有秋□□□□□。

    浴佛、四月八日,僧寺設淨水法筵,香火甚盛。

    五龍會、四月十九晶,近由居民享祀為大會,簇帛制楮,作幡幢、樓閣、人物、花鳥之狀,□絡□繞縣挂高樹,謂之挂彩,金碧玲珑,五色掩映,制極工巧,四方觀者,因為交易。

    一呂罷市焚彩,各村□供,約有數挂,每挂費數金,或二三十金不等。

    識者謂其虛糜無益,不若以此修葺廟宇。

    然愚民積習牢不可破。

    栗應宏五龍山會詩:首夏維日十有九,五龍寶會開靈山。

    龍女睛含海藏色,象王曉發珠。

    光顔。

    諸方香炎搖金殿,百物喧填藉翠斑。

    偶值仙人擲方杖,松雲令我心忘還。

    端陽、艾虎角黍長命縷與海内同,更以麥面為白圍,與角黍相餽送。

    婦女剪彩縷金為花草鳥。

    蟲相問遺。

    關王廟會、五朋十三日,其會亦盛。

    六月六日、曝衣與海内同,牧養之家,祀享于羊馬牧中。

    伏日、為避暑飲。

    七乞巧與夕海内同。

    中元、薦麻谷于先祖,以褚帛制為寒衣,焚化之。

    或修齋誦經日追薦,造面羊以饋女氏。

    中秋、設瓜果拜月,與海内同。

    潞俗以是日招壻飲。

    社日、禾稼将登,士女走社,視春又盛。

    重陽、登高賞菊,與海内同。

    潞俗造面為節糕相饋。

    下元、十月初一日俗以是日與清明、中元、為王三節,皆祭先祖。

    士人家亦祭話厲,農家于□□。

    勞農休息,日□場門。

    冬至、□□拜之澧。

    臘八臘月八日也,取肉汁煮白粲,加棗、栗、棒、杏,以為??日。

    臘八粥,以秫粉煎餅祀祖先。

    樸問遺祀竈。

    臘月二十四日也。

    楊祭與相間遣。

    除日守歲,與海内同俗,于是日鑫婚娶,以新舊交承無忌,非也。

     舊志于歲時甚悉,而尤詳于農桑,著為圖說,其用心良勤。

    及問之農圃,考其時月,多不相合。

    孔子曰: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各有所專也。

    以時授民,而授非其時,不如其巳。

    故今序歲時而不書農桑之事。

     潞安府志卷九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