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縣志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被賊搶去之糧草,再寬免數月,不泒糧草,複催為協濟。
卑職幸甚,津民幸甚。
平遼王奉祀祭文 龍泉劉芳久。
兵備道先,河津知縣,舉人。
惟神白衣自标,免胄示敵,三箭成功,爰辟疆工。
從茲關塞,永奠金湯。
勳銘百代,豈惟盛唐。
迨我明興,兵戈林莽。
言念平遼,倏焉神往。
媿我樗栎,頗矢忠勤。
何以為式,景仰碩人。
幸捧朝符,叨知芳裡,載炙載瞻,愈切仰企。
功烈。
如彼廟貌,頹颠崩圯敝廢,幾類敗垣,滿目荒涼,倍增凄慘。
中夜籌□,勃然有感。
檄申當道,淮錫服申。
世承笾豆,永祀明禋。
器數惟新,幾筵仍觀。
舊萬世勳名,胡不覃厚?肇稱殷禮,元祀功宗,列為定式,世叙叙敦崇。
豈曰旌功,實鼓士氣。
奕世聞風,忠貞可繼。
勳庸世攺,圖報心同。
有能嗣起,百代流鴻。
重修禹廟疏文 國朝天賈士遴河津知縣,拔貢。
嘗聞奏假無言,托惟寅以對天地;感通有本,必至誠以合神明。
蓋人之精誠為萬物之靈,則神之昭格,出語默之外。
恭惟大響之神,舊為粒食之祖,既以憂民憂而奠民止,永清河伯之瀾;豈其急民急而睹民艱,不洗祝融之焰。
相聞前賢拜禱,曾應神夢以有秋;豈其今日告虔,誰使忱渝而無歲。
爰以齊明之念,痛自澡躬;用昭對越之誠,為民請命。
至則廟頹而基隘,無之,廊鈌而趾之,廊鈌而趾荒,無地瞻依,何從頂禮。
蓦起一?造之念,徐祝餘祈禱之衷。
約以三日之期,異邀九天之潤。
何期叩心甫畢,果有大雨時來,引東海而駕青冥,盡起垂偃之植,挽天河以骖屏翳,大霈澹災之功。
豈一人之精誠,果有以對神明而不爽;或萬姓之福澤,實可以徼相助而俱靈。
今将聚匠鸠工,以圖報神酬願。
聊捐官俸,引起功德之林;載告居民,共贊明禋之典。
台垣增饬,棟宇重新。
祈以節塞暑,而時雨風,歲歲食神之報;倘其萃群休而蕃百榖,年□徼福之征。
餘願已酬神功永奠凡有姓字畢具碑陰 遊北午芹山房兼節厓觀泉記 邑人劉梁嵩進士。
由吾樓裡村北行可十裡許,為北午芹村。
村背姑射山,如歲瓜峪峙其西。
山之中麓,有合土為堞者,遙睇間又有殿閣出堞上,蓋我先人暨諸伯叔父讀書山五房也。
垂髫時,聞先人道故鄉山水幽勝,及讀書攻苦地,憶山房不去口,而并及節厓乳泉焉。
今年贲餘自京師歸裡,偕諸兄與弟侄輩遊北午芹,乃得見所為山房者。
自山之足數十折,上拗而東,神樓隸其面,經樓度門,轉西下,山房峙焉。
蓋穴山之中條為之屋五楹,上虛以祀佛,左右各二楹。
室制若偃月,窗皆穴土甃以棂,極東西兩楹,制少曲,蓋又相山之崗阜勢而為之者。
其左一楹,猶有四伯父無競公丙午留題在焉。
由前西下,路複東折,上頂作蓋閣,祀上帝,面二楹,各為專祀。
欹左階沿?一小廣服周侄雲:當時經此,登閣有拾級可循,圯久矣。
廣懸鐘紀年崇祯丁醜,非先人故迹可知。
維時岩靜山空,憑高肆脈,??舍雜煙,□□鋪□□□堂望汾、黃兩河相界際,膚□畢呈,指瓜峪水分行故道,曆落入畫,乃命酒微飲,天風浩然,豁禦兩掖。
聞遠澗夾隔岩啼鳥聲類嬰兒語者數四。
孔昭弟乃舉供奉三山半落,二水中分之句,謂餘或當如是乎?我情欲移,千載頃刻矣。
巳而下山走瓜峪道,達節兒厓。
人馬行水石間,水帶潆洄,忽斷忽續,石子斑斑,盤辟無次。
童子疾趨,誤踏棱石水,陡礴其足,因相顧笑。
厓巅峰極高,杳絕攀跻。
逾龍神廟少北,泉流乳焉。
厓亘山半,形覆如箕,似可以箕。
山名,土人執可峰縣忘。
為篩不可解。
厓皴類浮山,石少堅,泉滴處悉垂乳,琮琤瀉下。
厓不一乳,乳不一流,其錯落濺石腳,礉沫??起,如大小珠走盤中,為圓不定。
其響注不少間,連貫成行,如水绡數尺,水晶簾乍展,内外視滢澈無痕。
其或觀者目移弗上下視,如急雨驟重檐,檐才受溜,直下無少屈曲。
凡此悉書夜不絕,而味特清列較他泉異。
夫瓜峪之水,從西山北注,宛轉度厓南走。
夏秋行石子□,锵然可聽,時怒發,則有高尋丈者。
春暮水□未盛,分支綏流,亦受厓注而折焉。
究之,峪自淇流,□自泉源。
歲旱,峪水或涸,厓泉則否,是固地靈有攸鐘矣。
由厓東數十舉武,泉止處,山峻甚,峪水邅回不絕。
再入,峭壁倚天,漸坳漸深,磊石盤錯,可坐卧蹲踞不勝數。
籎更深入,而日巳銜山,乃止。
還過厓下,吸泉入酒,冷然沁人,齒為起粟。
返辔出村口,明月薄林臯,宛宛如故人矣。
為憶先人所逑故鄉山水泉源之盛,今獲見之,不禁有感于中焉。
爰得五七言絕句六首,漫書于石,而為之記。
時順治巳亥三月十有一日也。
龍門劉氏家譜序 汾州。
朱之俊,内院學士。
癸醜、甲寅之間,侍耿邦先生幹晉陽書院,讀書明道,相得甚深。
時先生兄弟八人,蔚然為龍門望,而林山太老師庭訓之嚴,蓋自晉達淮、揚間,人所啧啧也。
劉之先自順德遷石樓,又自石樓遷龍門。
數傅而林山太老師僑業廣陵,為能教。
先生兄弟三舉于鄉薦,明經者四,而科名文章乃大顯。
于是劉之在廣陵與在龍門者,族幾相半。
逮世變多故,先生既未竟其用。
予□□自詣假還山,複不多聞人間事,而相隔者久矣。
□春,忽有河濱老們俸一函至,則先生令子王少,以譜序相屬也。
王少由明經高第,入對國門,爰西道故鄉,一掃丘墓,躬展□,顧瞻耆舊,心焉傷之,謂世久而易湮,族繁而莫考,且間關兩地,相去數千裡,而譜系不修,将後之視今,其無以為據也。
乃稽緻輕公始遷之基,以及文智公發祥之緒,振振莘莘,考之訂之,載歸廣陵,合宗人锓焉。
噫嘻!王少可謂克繩矣。
餘維譜系之義,昔人以明作述,昭勸懲,辨同異,一遠近,非徒為侈繁飾聽,遂延諸勿絕也。
劉之先出陶唐氏,其源固昌于晉,而士氏受字,後複為劉。
士,固晉族可津系能二也,崔則劉之為晉望可知矣。
玉少生長廣陵,其自林山太老師而下,碩衍廣陵,巳将百年。
即成子之役,先生猶子元凱複魁江南,則其他雀起者可稱是。
顧修茲譜系,必沂源于龍門,而後克備其盛焉。
蓋祖功宗德,其為木本水源者,非一事,非一日矣。
後之君子,試取斯譜而觀之,知前之所以創與繼之所以承,不敢替焉,則作述明也。
知賢者之所以表于代與不肖者之所以暗于傅,不容忽焉,則勸懲昭也。
知宗祊之所以定與附會之所以删,不可紊焉,則同異辨也。
知在晉者□行位置之□間,與在揚者世次紀列之合符,□□疑焉,則□□□□□是而相延諸勿絕,千百世□□啟斯帙,如□□草□尤疇,則譜系之修,其有關于□先昌後者,□淺鮮哉。
餘居恒,每歎耿邦先生之赍□殁,渴□□□後賢,讨論其家世,自丁醜冬為先生□家狀□□□□□年而得玉少,間關數千裡,以序誘相屬。
餘得從王□叙先生家譜,以職梁木先生之旨,而因以知先生之有後賢。
玉少與弟玉栗暨先生詣猶子若孫輩,彬彬蔚起,為能世先生之學,以衍諸不衰。
是以餘始受其書而泫然,巳讀其書而欣然,急為叙而歸之,幸先生之未亡,而餘亦附斯譜以不朽也。
然而劉氏之興,其未有艾,固即于斯譜見之,且蔔之。
矢。
重修學宮碑記 内丘,崔鳴??河津知縣,進士。
佛老之教,清淨無為,毫無裨于世道人心,而服其訓者,如黃冠缁流,見梵宇神祠稍有捐壞,必多方募化,竭力修葺。
而學宮為斯文根本之地,我輩終口誦其言,遵其教,而目睹廢墜,乃置之罔聞,是黃冠、缁流□不若矣,其何以表率一方,敦教化而美風俗乎?巳酉□,餘受命理津邑,到任後,郎谒文廟,周回睡望,俱見棂庑賢祠,鞠為茂草,敗壁頹垣,荒涼滿目,牛羊時出沒其中,且旌麾無存,箫簠簋不列,問所謂曲懸備樂者,皆茫然不識為何物。
餘愓然者久之,曰:此餘之責也。
乃亟制俎豆,購求樂器,自捐俸金,繼集紳士,共摘維新之舉。
諸紳士亦鹹樂輸,于是庀村鸠工,首大成棂星兩門,次東庑,以及鄉賢、名宦祠,并周圍之牆垣,徹底重?,址必厚,築必堅,程工量日,命諸生分監之,餘仍不時督視指畫。
工興于戍秋,告竣于亥春,規模乃舊,而以崇以固,視昔則大不侔矣。
津士子瞻廟貌而肅然起敬,人人有勵,共相勉于道德仁義之途。
則斯舉也,于教化風俗,未必無小補雲。
會餘以憂去,明倫堂齊房未暇及,有遺憾焉。
後之守土者,倘能念本根以竟其事,而聿觀厥成,是則餘之心知也夫!是則餘之心知也夫! 汾河浮橋碑記 前人。
汾水襟津治之南,每冬寒水涸時,舟楫往往不得厚,步河者率褰裳濡足于水澌之中,脰胫盡成皴裂,一值風逆舟梗,則又終日蔑由得濟,人畜猬縮,凍餒有因而斃者。
餘莅□□,擊□之,□諸父老,前代馬令魯于天啟丁卯?設,浮僑便民,兵荒感棄,巳四十餘年矣。
餘暢然曰:此五政所當先,獨□何不急□之乎?于是捐俸倡修,造船若平隻,雖以鐵纜橫亘水面,船上平鋪木闆,牛車可□等于坦途,南北往來者,無病沙之若矣。
餘以憂瀕歸,鄉民柴悌等請勒石紀工,且謀所以久遠者。
餘謂浮橋蓋因時為聚散,非同築砌有定基者,可一勞而永逸也。
□散也,則有失仁之虞,及其聚之,又有補修之愛。
一□之中,必兩經營焉,惟勿憚其勞,勿怠其□,剛茲橋□遠矣。
由此道也,雖前代所?設者,謂至今長存可也。
雖然引其端者,不必竟其緒餘,亦祗盡一日職分之宜,至周詳善後之計,則有昨濟存心之君子在,又何庸餘言之娓娓也。
邑侯崔公去思紀 邑人。
任紹爌進士。
□巳酉我邑侯崔老父母奉命莅津土,甫下車,肅綱振紀,蚤有神君之譽。
未幾,太翁、太老父母之闆輿至止,望見徹容者,鹹以為□太丘王彥方之俦,其庭訓淵源,造福我津者必深也。
無而我邑侯為政也,良法美意,果疊出無窮。
數月間,百廢俱舉,而津以大治,和氣感召,終歲無烈風暴雨,黃河澄清,田谷雙穗。
感又慶以為嘉祥薦征,多福自臻,而太翁之遐齡正未艾也。
讵意龍蛇遽嗟,太翁倏仙逝矣,合邑皇皇然如喪考妣,哭祭者踵接不絕,懼侯當以憂去也。
千餘人黑夜冒大雪,走九百裡,叩撫台老公祖,哀乞保留。
當事者以非例慰遣還。
于是津紳士民相聚而恸曰:我侯竟将舍我去矣!問今之革去現役,火耗全無,糧官解,馬官養,免從前陪累者,誰之惠也?問今之豪強斂,盜賊戢,訟獄息,差票革者,誰之賜也? 問今之久淤之水利誰興,流亡之荒田誰墾,赈貧之谷石誰籴?且不動民間一錢,浮橋誰?,學宮官廨衙舍誰葺,禮讓誰興,士習誰振?何一非我侯蚤夜拮據以贻我津者,遺愛曆曆,吾侪之思,其何能巳?請崇祀名宦,庶朝夕焚禮之有地乎?而又不得請,乃侯竟以得代遄歸矣。
瀕行,滿城号哭,聲徹數裡,老稚焚香哭送者累累載道。
餘從薦紳後,亦涔涔淚下,不能止也。
諸父老屬餘受簡,以志不忘。
餘謝不敏,不能,而因以竊有感也。
嗟乎!向之莅茲土者,背相望也。
去之日,下之于上,若逆旅之視過客,茲胡以流連愛慕也若此?且流連愛慕于丁艱解任之日也又若此,此豈可強邀而幸緻也哉?侯津治甫匝年耳,使久于其治,其為惠又當何如?而民之流連愛慕也更當何如?孰謂直道不在人心,而斯民不可以三代之治治之欤?餘故述所目擊,将籍以為從仕楷模,實不敢溢美一辭,以負諸父老之命。
峕康熙十年四月初八日也。
創?葫蘆灘浮橋碑記 東海馬光遠。
河津知縣,乙未進士。
餘性善,而每不作無益之善,故凡荒唐怪誕、因果報應、浮屠杳冥諸事,未嘗信之,亦未嘗為之也。
吾儒端木氏之言曰:博施濟衆,居恒佩之,況服官乎?餘于辛亥孟夏來莅津土。
邑迤西有名葫蘆灘者,當汾流入河之會,為秦晉往來之沖漠。
淮陰木瞿流軍郎此地也。
水深而闊,行者必以方舟乃得濟。
然舟子不無牆橹之勞,行旅不無望洋之歎。
且農寒風雪,率立堅水以待,往往冽胫沒脰,畜至有□縮僵仆而凍且死者。
餘偶爾過此,見之,愓然曰:徒杠與桀,二者告成,民不病涉,是非君子平政之一端欤?爰集本村生員闫宏祚等,善民具之龍等謀為浮橋之舉,佥曰善,一國之人皆曰善。
餘先捐俸以引其端,而積腋成喪,聚塵為嶽,阖境以内,皆欣欣然相胥以勸也。
事始于千子季春,落成于本年菊月。
凡作舡十六隻,橫浮水面,聯以鐵??,鋪以木闆,長橋卧流,俨若蒼龍之委蛇焉。
車牛競渡,如履坦途,自是民不病涉,而摘旅至者且如歸矣。
以視黃冠缁流,侒仙侒佛,炫智驚愚之事,亦名曰善,其相去為何等欤?橋成,餘設牲醴,緻告河伯。
維時瀕河居民,若崖下、雙營、葫蘆諸材,衿庶耆老争赍肴酒以獻。
餘席于野而飲之,忻黎庶之愛戴嘉輿。
梁之克成,把酒臨風,顧而樂之,乃作歌曰:條:山蒼蒼。
汾水湯湯,彩虹既駕。
誰複褰裳,願言永圖。
山高水長。
是為之記。
續修學宮疏 前人。
聞之國有學,鄉有校,黨有庠,術有序,所以重文教也。
至于養老、教民、習射之各殊,無非異名而同實,總之不離乎養人材、早育教者。
近是。
河津,古龍門地也,名賢疊出,代不乏人。
粵自周末蔔子設教,而後,遷史輝映于漠代,中子表章于隋時,遞及故明,薛文清公,又能振敝起衰,以緻微言不墜,此固先後相承,蔚為文獻之地矣。
又況科目累累,冠蓋蟬聯,是雖人傑,由乎地靈,要皆以學官為根本雲。
但兵燹而後,傾圯凋敝,鞠為茂草,前任崔毅然修舉,如正殿、如兩庑,以及名宦、鄉賢、棂星、戟門,亦既煥然攺觀矣。
惜功未底于成,而崔以丁艱解組去,尚餘明倫堂、尊經閣、左右齊房、兩馬道、坊門,以及周圍牆垣,皆待修複,而後學宮乃全,于以妥靈祐而肅觀瞻,此豈異人任欤? 爰诹學師,并前任事諸生謀之,佥曰:修複固盛舉也。
但所費不赀,餘郎盡捐薄俸,恐未足以底厥成。
及??閱舊簿,乃知前募者之有未完,此固期其盡異,而凡墜露之足以添流,輕塵之足以積嶽,是更有望于同心之續施而樂助也。
嗚呼!今之人語及禍福因果、造浮屠、崇淫祀等事,則群然興慕。
郎吾徒亦不免至于官牆之其荒涼,聖域之剝落,恒恬不知悟,是豈缁流羽士之不如欤?蓋未返而思其本矣。
餘是以序而正告之。
詩集 題黃頰山 唐王績邑人東。
臯子。
别有清溪道,斜徑碧岩隈。
崩蓁橫古蔓,荒石擁寒苔。
點心常寂寞,山迳本幽回。
步步攀藤上,朝朝負藥來。
幾看松葉秀,頻值菊花開。
無人堪作伴,歲晚獨悠哉。
贈薛司空青州歸朝 名平,仁貴三世孫。
唐楊巨源河。
中少尹 天眷君陳久在東,歸朝人看大司空。
黃河岸事,滄海東邊獨有功。
巳變猥途成雅俗,仍過舊裡揖秋風。
一門累葉淩炯閣,次第儀刑漠上公。
寄韓鵬 唐人李颀。
為政心閑物自閑,朝看飛鳥暮飛還。
寄言河上神明宰,羨爾城頭姑射山。
過子夏祠 明薛瑄邑人文清公,共四首。
治浩西河流,遙遙東魯山。
山河相遠,隔子裡□□□。
□堂奧,可入,豈曰文詞觀。
相後陳蔡厄,松柏知天寒。
索居晚歸來,侯國師甘盤。
去之幾千載,高風灑塵寰。
瞻望不可及,青雲映西關。
過文中子 前人。
古人不可見,古俗甯複淳。
依依萬春鄉,疏屬連清汾。
良時曠莫與,鳴鳥寂不聞。
悠悠禮樂志,終與麋鹿群。
頹波逝東極,寒雲滿西津。
旨哉經世言,淆雜多無蓁。
時無伊川子,此意将誰論。
汾上春行 前人。
清風信馬踏春斟,汀草萋萋隴麥軿。
正是暖風鳴鳥日,水村花塢似江南。
端陽書院寫懷 前人。
書院閑居白書長,喜逢佳節是端陽。
官衣豈似便,内扇甯如羽扇涼。
楊柳依依含雨翠,葵花時芳。
無邊景物皆堪樂,何必馳情憶帝鄉。
汾河魚 顧福刑部郎中。
汾河魚,人不食,魚躍魚潛應自得。
未遂雲龍飛上天,水闊波長杳無迹。
甯知公子江南來,聽客剱歌聲悲。
郎把釣竿臨沮洳,掣得鯉魚長尺許。
砟魚為羹甘一且鮮,神物僅可收饞涎。
嗟爾魚乎,胡不掉尾而遠逝之二,倉卒乃為香餌制。
人生處世尤宜慎,諸君不見汾河魚。
子夏祠 劉欽順 栖遲陟西嶺,湯沭懷辛封。
趨魯輕遠涉,百世仰儒宗。
山川本道體,草木亦文章。
向焉非笃信,顔闵許颉颃。
世遠失所傳,末流嗟可傷。
路阻念龍門,薛屋望朝昏。
錘鑿萬千手,遙瞻砥柱存。
望禹墳 呂楠高陵人,狀元。
青草灘頭望禹墳,黃河東抱萃孤雲。
風吹桃浪千尋起,壞土無虧照素汾。
谒子夏祠 初杲,泾野日神,谷泉儲良材二首。
辛封祠宇白雲邊,松桧珊珊俎豆道共西河流不盡,谷泉文傅東魯意猶專。
喜看孫子□明祀,便欲詩書作後賢。
咫尺崇丘青草。
合泾野振衣趨拜一??然。
營?文清祠聯句 特特河津谒故祠,蕭蕭環堵動予悲。
拓基聊買屋邊寺,謄敕重镌庑下碑。
當代孫公二崇正學,百年今日見威儀。
桂旌恍惚來雲一雨,肯惠斯文慰我私。
谒子夏祠 陳烗,臨川人,巡方禦史。
子夏西河士,遺祠古道傍。
山川空故國,文學舊升堂。
笃信知誰以,浮華重可傷。
千年風範在,仰止意難忘。
贈敬軒先生 李賢太學士。
□古孤忠結主知,居官甯肯論安危。
平生不愧張廷尉,三黜何慚柳士師。
巴把一心中道立,更看千古大名垂。
到家莫廢韋編業,伊洛高蹤尚可追。
河津夏日書懷 餘光監察禦史。
隹木幽鳥集,好音來客床。
雖不識其語,野懷自相将。
書日入夏末,我夢方義皇。
爾禽一何雅,間關開衷腸。
起來視後亭。
榴花燦我裳,遊絲當戶萦。
燕語争翺翔。
旅況一暫适,綠陰生微涼。
明晨向龍門,慷慨觀河梁。
谒子夏祠 魏謙吉監察禦史。
霜骢春日過汾陽,駐節先登蔔子堂。
緻身未遂食芹,獻竭力仍懷寸草傷。
笃信敢言魯問學,尊賢深媿望宮牆。
拂塵肅拜瞻依久,欲覓真傳迳巳荒。
谒文清祠 王谔河津知縣。
道在身何屈,心安死亦甯。
江山餘故宅,天地并隹名。
濂洛功堪恃,春秋祀有成。
幾年仰止重,不盡瓣香情。
跻險心如水,衰年道益尊。
清門徹帝座,德望重台垣。
去就終同許,科名繼有孫。
春秋嚴祀事,今古在乾坤。
官居郎事寫懷 前人。
姑射青搖郭,汾流綠繞門。
調官憐邑小,僻地少塵紛。
院樹雜
卑職幸甚,津民幸甚。
平遼王奉祀祭文 龍泉劉芳久。
兵備道先,河津知縣,舉人。
惟神白衣自标,免胄示敵,三箭成功,爰辟疆工。
從茲關塞,永奠金湯。
勳銘百代,豈惟盛唐。
迨我明興,兵戈林莽。
言念平遼,倏焉神往。
媿我樗栎,頗矢忠勤。
何以為式,景仰碩人。
幸捧朝符,叨知芳裡,載炙載瞻,愈切仰企。
功烈。
如彼廟貌,頹颠崩圯敝廢,幾類敗垣,滿目荒涼,倍增凄慘。
中夜籌□,勃然有感。
檄申當道,淮錫服申。
世承笾豆,永祀明禋。
器數惟新,幾筵仍觀。
舊萬世勳名,胡不覃厚?肇稱殷禮,元祀功宗,列為定式,世叙叙敦崇。
豈曰旌功,實鼓士氣。
奕世聞風,忠貞可繼。
勳庸世攺,圖報心同。
有能嗣起,百代流鴻。
重修禹廟疏文 國朝天賈士遴河津知縣,拔貢。
嘗聞奏假無言,托惟寅以對天地;感通有本,必至誠以合神明。
蓋人之精誠為萬物之靈,則神之昭格,出語默之外。
恭惟大響之神,舊為粒食之祖,既以憂民憂而奠民止,永清河伯之瀾;豈其急民急而睹民艱,不洗祝融之焰。
相聞前賢拜禱,曾應神夢以有秋;豈其今日告虔,誰使忱渝而無歲。
爰以齊明之念,痛自澡躬;用昭對越之誠,為民請命。
至則廟頹而基隘,無之,廊鈌而趾之,廊鈌而趾荒,無地瞻依,何從頂禮。
蓦起一?造之念,徐祝餘祈禱之衷。
約以三日之期,異邀九天之潤。
何期叩心甫畢,果有大雨時來,引東海而駕青冥,盡起垂偃之植,挽天河以骖屏翳,大霈澹災之功。
豈一人之精誠,果有以對神明而不爽;或萬姓之福澤,實可以徼相助而俱靈。
今将聚匠鸠工,以圖報神酬願。
聊捐官俸,引起功德之林;載告居民,共贊明禋之典。
台垣增饬,棟宇重新。
祈以節塞暑,而時雨風,歲歲食神之報;倘其萃群休而蕃百榖,年□徼福之征。
餘願已酬神功永奠凡有姓字畢具碑陰 遊北午芹山房兼節厓觀泉記 邑人劉梁嵩進士。
由吾樓裡村北行可十裡許,為北午芹村。
村背姑射山,如歲瓜峪峙其西。
山之中麓,有合土為堞者,遙睇間又有殿閣出堞上,蓋我先人暨諸伯叔父讀書山五房也。
垂髫時,聞先人道故鄉山水幽勝,及讀書攻苦地,憶山房不去口,而并及節厓乳泉焉。
今年贲餘自京師歸裡,偕諸兄與弟侄輩遊北午芹,乃得見所為山房者。
自山之足數十折,上拗而東,神樓隸其面,經樓度門,轉西下,山房峙焉。
蓋穴山之中條為之屋五楹,上虛以祀佛,左右各二楹。
室制若偃月,窗皆穴土甃以棂,極東西兩楹,制少曲,蓋又相山之崗阜勢而為之者。
其左一楹,猶有四伯父無競公丙午留題在焉。
由前西下,路複東折,上頂作蓋閣,祀上帝,面二楹,各為專祀。
欹左階沿?一小廣服周侄雲:當時經此,登閣有拾級可循,圯久矣。
廣懸鐘紀年崇祯丁醜,非先人故迹可知。
維時岩靜山空,憑高肆脈,??舍雜煙,□□鋪□□□堂望汾、黃兩河相界際,膚□畢呈,指瓜峪水分行故道,曆落入畫,乃命酒微飲,天風浩然,豁禦兩掖。
聞遠澗夾隔岩啼鳥聲類嬰兒語者數四。
孔昭弟乃舉供奉三山半落,二水中分之句,謂餘或當如是乎?我情欲移,千載頃刻矣。
巳而下山走瓜峪道,達節兒厓。
人馬行水石間,水帶潆洄,忽斷忽續,石子斑斑,盤辟無次。
童子疾趨,誤踏棱石水,陡礴其足,因相顧笑。
厓巅峰極高,杳絕攀跻。
逾龍神廟少北,泉流乳焉。
厓亘山半,形覆如箕,似可以箕。
山名,土人執可峰縣忘。
為篩不可解。
厓皴類浮山,石少堅,泉滴處悉垂乳,琮琤瀉下。
厓不一乳,乳不一流,其錯落濺石腳,礉沫??起,如大小珠走盤中,為圓不定。
其響注不少間,連貫成行,如水绡數尺,水晶簾乍展,内外視滢澈無痕。
其或觀者目移弗上下視,如急雨驟重檐,檐才受溜,直下無少屈曲。
凡此悉書夜不絕,而味特清列較他泉異。
夫瓜峪之水,從西山北注,宛轉度厓南走。
夏秋行石子□,锵然可聽,時怒發,則有高尋丈者。
春暮水□未盛,分支綏流,亦受厓注而折焉。
究之,峪自淇流,□自泉源。
歲旱,峪水或涸,厓泉則否,是固地靈有攸鐘矣。
由厓東數十舉武,泉止處,山峻甚,峪水邅回不絕。
再入,峭壁倚天,漸坳漸深,磊石盤錯,可坐卧蹲踞不勝數。
籎更深入,而日巳銜山,乃止。
還過厓下,吸泉入酒,冷然沁人,齒為起粟。
返辔出村口,明月薄林臯,宛宛如故人矣。
為憶先人所逑故鄉山水泉源之盛,今獲見之,不禁有感于中焉。
爰得五七言絕句六首,漫書于石,而為之記。
時順治巳亥三月十有一日也。
龍門劉氏家譜序 汾州。
朱之俊,内院學士。
癸醜、甲寅之間,侍耿邦先生幹晉陽書院,讀書明道,相得甚深。
時先生兄弟八人,蔚然為龍門望,而林山太老師庭訓之嚴,蓋自晉達淮、揚間,人所啧啧也。
劉之先自順德遷石樓,又自石樓遷龍門。
數傅而林山太老師僑業廣陵,為能教。
先生兄弟三舉于鄉薦,明經者四,而科名文章乃大顯。
于是劉之在廣陵與在龍門者,族幾相半。
逮世變多故,先生既未竟其用。
予□□自詣假還山,複不多聞人間事,而相隔者久矣。
□春,忽有河濱老們俸一函至,則先生令子王少,以譜序相屬也。
王少由明經高第,入對國門,爰西道故鄉,一掃丘墓,躬展□,顧瞻耆舊,心焉傷之,謂世久而易湮,族繁而莫考,且間關兩地,相去數千裡,而譜系不修,将後之視今,其無以為據也。
乃稽緻輕公始遷之基,以及文智公發祥之緒,振振莘莘,考之訂之,載歸廣陵,合宗人锓焉。
噫嘻!王少可謂克繩矣。
餘維譜系之義,昔人以明作述,昭勸懲,辨同異,一遠近,非徒為侈繁飾聽,遂延諸勿絕也。
劉之先出陶唐氏,其源固昌于晉,而士氏受字,後複為劉。
士,固晉族可津系能二也,崔則劉之為晉望可知矣。
玉少生長廣陵,其自林山太老師而下,碩衍廣陵,巳将百年。
即成子之役,先生猶子元凱複魁江南,則其他雀起者可稱是。
顧修茲譜系,必沂源于龍門,而後克備其盛焉。
蓋祖功宗德,其為木本水源者,非一事,非一日矣。
後之君子,試取斯譜而觀之,知前之所以創與繼之所以承,不敢替焉,則作述明也。
知賢者之所以表于代與不肖者之所以暗于傅,不容忽焉,則勸懲昭也。
知宗祊之所以定與附會之所以删,不可紊焉,則同異辨也。
知在晉者□行位置之□間,與在揚者世次紀列之合符,□□疑焉,則□□□□□是而相延諸勿絕,千百世□□啟斯帙,如□□草□尤疇,則譜系之修,其有關于□先昌後者,□淺鮮哉。
餘居恒,每歎耿邦先生之赍□殁,渴□□□後賢,讨論其家世,自丁醜冬為先生□家狀□□□□□年而得玉少,間關數千裡,以序誘相屬。
餘得從王□叙先生家譜,以職梁木先生之旨,而因以知先生之有後賢。
玉少與弟玉栗暨先生詣猶子若孫輩,彬彬蔚起,為能世先生之學,以衍諸不衰。
是以餘始受其書而泫然,巳讀其書而欣然,急為叙而歸之,幸先生之未亡,而餘亦附斯譜以不朽也。
然而劉氏之興,其未有艾,固即于斯譜見之,且蔔之。
矢。
重修學宮碑記 内丘,崔鳴??河津知縣,進士。
佛老之教,清淨無為,毫無裨于世道人心,而服其訓者,如黃冠缁流,見梵宇神祠稍有捐壞,必多方募化,竭力修葺。
而學宮為斯文根本之地,我輩終口誦其言,遵其教,而目睹廢墜,乃置之罔聞,是黃冠、缁流□不若矣,其何以表率一方,敦教化而美風俗乎?巳酉□,餘受命理津邑,到任後,郎谒文廟,周回睡望,俱見棂庑賢祠,鞠為茂草,敗壁頹垣,荒涼滿目,牛羊時出沒其中,且旌麾無存,箫簠簋不列,問所謂曲懸備樂者,皆茫然不識為何物。
餘愓然者久之,曰:此餘之責也。
乃亟制俎豆,購求樂器,自捐俸金,繼集紳士,共摘維新之舉。
諸紳士亦鹹樂輸,于是庀村鸠工,首大成棂星兩門,次東庑,以及鄉賢、名宦祠,并周圍之牆垣,徹底重?,址必厚,築必堅,程工量日,命諸生分監之,餘仍不時督視指畫。
工興于戍秋,告竣于亥春,規模乃舊,而以崇以固,視昔則大不侔矣。
津士子瞻廟貌而肅然起敬,人人有勵,共相勉于道德仁義之途。
則斯舉也,于教化風俗,未必無小補雲。
會餘以憂去,明倫堂齊房未暇及,有遺憾焉。
後之守土者,倘能念本根以竟其事,而聿觀厥成,是則餘之心知也夫!是則餘之心知也夫! 汾河浮橋碑記 前人。
汾水襟津治之南,每冬寒水涸時,舟楫往往不得厚,步河者率褰裳濡足于水澌之中,脰胫盡成皴裂,一值風逆舟梗,則又終日蔑由得濟,人畜猬縮,凍餒有因而斃者。
餘莅□□,擊□之,□諸父老,前代馬令魯于天啟丁卯?設,浮僑便民,兵荒感棄,巳四十餘年矣。
餘暢然曰:此五政所當先,獨□何不急□之乎?于是捐俸倡修,造船若平隻,雖以鐵纜橫亘水面,船上平鋪木闆,牛車可□等于坦途,南北往來者,無病沙之若矣。
餘以憂瀕歸,鄉民柴悌等請勒石紀工,且謀所以久遠者。
餘謂浮橋蓋因時為聚散,非同築砌有定基者,可一勞而永逸也。
□散也,則有失仁之虞,及其聚之,又有補修之愛。
一□之中,必兩經營焉,惟勿憚其勞,勿怠其□,剛茲橋□遠矣。
由此道也,雖前代所?設者,謂至今長存可也。
雖然引其端者,不必竟其緒餘,亦祗盡一日職分之宜,至周詳善後之計,則有昨濟存心之君子在,又何庸餘言之娓娓也。
邑侯崔公去思紀 邑人。
任紹爌進士。
□巳酉我邑侯崔老父母奉命莅津土,甫下車,肅綱振紀,蚤有神君之譽。
未幾,太翁、太老父母之闆輿至止,望見徹容者,鹹以為□太丘王彥方之俦,其庭訓淵源,造福我津者必深也。
無而我邑侯為政也,良法美意,果疊出無窮。
數月間,百廢俱舉,而津以大治,和氣感召,終歲無烈風暴雨,黃河澄清,田谷雙穗。
感又慶以為嘉祥薦征,多福自臻,而太翁之遐齡正未艾也。
讵意龍蛇遽嗟,太翁倏仙逝矣,合邑皇皇然如喪考妣,哭祭者踵接不絕,懼侯當以憂去也。
千餘人黑夜冒大雪,走九百裡,叩撫台老公祖,哀乞保留。
當事者以非例慰遣還。
于是津紳士民相聚而恸曰:我侯竟将舍我去矣!問今之革去現役,火耗全無,糧官解,馬官養,免從前陪累者,誰之惠也?問今之豪強斂,盜賊戢,訟獄息,差票革者,誰之賜也? 問今之久淤之水利誰興,流亡之荒田誰墾,赈貧之谷石誰籴?且不動民間一錢,浮橋誰?,學宮官廨衙舍誰葺,禮讓誰興,士習誰振?何一非我侯蚤夜拮據以贻我津者,遺愛曆曆,吾侪之思,其何能巳?請崇祀名宦,庶朝夕焚禮之有地乎?而又不得請,乃侯竟以得代遄歸矣。
瀕行,滿城号哭,聲徹數裡,老稚焚香哭送者累累載道。
餘從薦紳後,亦涔涔淚下,不能止也。
諸父老屬餘受簡,以志不忘。
餘謝不敏,不能,而因以竊有感也。
嗟乎!向之莅茲土者,背相望也。
去之日,下之于上,若逆旅之視過客,茲胡以流連愛慕也若此?且流連愛慕于丁艱解任之日也又若此,此豈可強邀而幸緻也哉?侯津治甫匝年耳,使久于其治,其為惠又當何如?而民之流連愛慕也更當何如?孰謂直道不在人心,而斯民不可以三代之治治之欤?餘故述所目擊,将籍以為從仕楷模,實不敢溢美一辭,以負諸父老之命。
峕康熙十年四月初八日也。
創?葫蘆灘浮橋碑記 東海馬光遠。
河津知縣,乙未進士。
餘性善,而每不作無益之善,故凡荒唐怪誕、因果報應、浮屠杳冥諸事,未嘗信之,亦未嘗為之也。
吾儒端木氏之言曰:博施濟衆,居恒佩之,況服官乎?餘于辛亥孟夏來莅津土。
邑迤西有名葫蘆灘者,當汾流入河之會,為秦晉往來之沖漠。
淮陰木瞿流軍郎此地也。
水深而闊,行者必以方舟乃得濟。
然舟子不無牆橹之勞,行旅不無望洋之歎。
且農寒風雪,率立堅水以待,往往冽胫沒脰,畜至有□縮僵仆而凍且死者。
餘偶爾過此,見之,愓然曰:徒杠與桀,二者告成,民不病涉,是非君子平政之一端欤?爰集本村生員闫宏祚等,善民具之龍等謀為浮橋之舉,佥曰善,一國之人皆曰善。
餘先捐俸以引其端,而積腋成喪,聚塵為嶽,阖境以内,皆欣欣然相胥以勸也。
事始于千子季春,落成于本年菊月。
凡作舡十六隻,橫浮水面,聯以鐵??,鋪以木闆,長橋卧流,俨若蒼龍之委蛇焉。
車牛競渡,如履坦途,自是民不病涉,而摘旅至者且如歸矣。
以視黃冠缁流,侒仙侒佛,炫智驚愚之事,亦名曰善,其相去為何等欤?橋成,餘設牲醴,緻告河伯。
維時瀕河居民,若崖下、雙營、葫蘆諸材,衿庶耆老争赍肴酒以獻。
餘席于野而飲之,忻黎庶之愛戴嘉輿。
梁之克成,把酒臨風,顧而樂之,乃作歌曰:條:山蒼蒼。
汾水湯湯,彩虹既駕。
誰複褰裳,願言永圖。
山高水長。
是為之記。
續修學宮疏 前人。
聞之國有學,鄉有校,黨有庠,術有序,所以重文教也。
至于養老、教民、習射之各殊,無非異名而同實,總之不離乎養人材、早育教者。
近是。
河津,古龍門地也,名賢疊出,代不乏人。
粵自周末蔔子設教,而後,遷史輝映于漠代,中子表章于隋時,遞及故明,薛文清公,又能振敝起衰,以緻微言不墜,此固先後相承,蔚為文獻之地矣。
又況科目累累,冠蓋蟬聯,是雖人傑,由乎地靈,要皆以學官為根本雲。
但兵燹而後,傾圯凋敝,鞠為茂草,前任崔毅然修舉,如正殿、如兩庑,以及名宦、鄉賢、棂星、戟門,亦既煥然攺觀矣。
惜功未底于成,而崔以丁艱解組去,尚餘明倫堂、尊經閣、左右齊房、兩馬道、坊門,以及周圍牆垣,皆待修複,而後學宮乃全,于以妥靈祐而肅觀瞻,此豈異人任欤? 爰诹學師,并前任事諸生謀之,佥曰:修複固盛舉也。
但所費不赀,餘郎盡捐薄俸,恐未足以底厥成。
及??閱舊簿,乃知前募者之有未完,此固期其盡異,而凡墜露之足以添流,輕塵之足以積嶽,是更有望于同心之續施而樂助也。
嗚呼!今之人語及禍福因果、造浮屠、崇淫祀等事,則群然興慕。
郎吾徒亦不免至于官牆之其荒涼,聖域之剝落,恒恬不知悟,是豈缁流羽士之不如欤?蓋未返而思其本矣。
餘是以序而正告之。
詩集 題黃頰山 唐王績邑人東。
臯子。
别有清溪道,斜徑碧岩隈。
崩蓁橫古蔓,荒石擁寒苔。
點心常寂寞,山迳本幽回。
步步攀藤上,朝朝負藥來。
幾看松葉秀,頻值菊花開。
無人堪作伴,歲晚獨悠哉。
贈薛司空青州歸朝 名平,仁貴三世孫。
唐楊巨源河。
中少尹 天眷君陳久在東,歸朝人看大司空。
黃河岸事,滄海東邊獨有功。
巳變猥途成雅俗,仍過舊裡揖秋風。
一門累葉淩炯閣,次第儀刑漠上公。
寄韓鵬 唐人李颀。
為政心閑物自閑,朝看飛鳥暮飛還。
寄言河上神明宰,羨爾城頭姑射山。
過子夏祠 明薛瑄邑人文清公,共四首。
治浩西河流,遙遙東魯山。
山河相遠,隔子裡□□□。
□堂奧,可入,豈曰文詞觀。
相後陳蔡厄,松柏知天寒。
索居晚歸來,侯國師甘盤。
去之幾千載,高風灑塵寰。
瞻望不可及,青雲映西關。
過文中子 前人。
古人不可見,古俗甯複淳。
依依萬春鄉,疏屬連清汾。
良時曠莫與,鳴鳥寂不聞。
悠悠禮樂志,終與麋鹿群。
頹波逝東極,寒雲滿西津。
旨哉經世言,淆雜多無蓁。
時無伊川子,此意将誰論。
汾上春行 前人。
清風信馬踏春斟,汀草萋萋隴麥軿。
正是暖風鳴鳥日,水村花塢似江南。
端陽書院寫懷 前人。
書院閑居白書長,喜逢佳節是端陽。
官衣豈似便,内扇甯如羽扇涼。
楊柳依依含雨翠,葵花時芳。
無邊景物皆堪樂,何必馳情憶帝鄉。
汾河魚 顧福刑部郎中。
汾河魚,人不食,魚躍魚潛應自得。
未遂雲龍飛上天,水闊波長杳無迹。
甯知公子江南來,聽客剱歌聲悲。
郎把釣竿臨沮洳,掣得鯉魚長尺許。
砟魚為羹甘一且鮮,神物僅可收饞涎。
嗟爾魚乎,胡不掉尾而遠逝之二,倉卒乃為香餌制。
人生處世尤宜慎,諸君不見汾河魚。
子夏祠 劉欽順 栖遲陟西嶺,湯沭懷辛封。
趨魯輕遠涉,百世仰儒宗。
山川本道體,草木亦文章。
向焉非笃信,顔闵許颉颃。
世遠失所傳,末流嗟可傷。
路阻念龍門,薛屋望朝昏。
錘鑿萬千手,遙瞻砥柱存。
望禹墳 呂楠高陵人,狀元。
青草灘頭望禹墳,黃河東抱萃孤雲。
風吹桃浪千尋起,壞土無虧照素汾。
谒子夏祠 初杲,泾野日神,谷泉儲良材二首。
辛封祠宇白雲邊,松桧珊珊俎豆道共西河流不盡,谷泉文傅東魯意猶專。
喜看孫子□明祀,便欲詩書作後賢。
咫尺崇丘青草。
合泾野振衣趨拜一??然。
營?文清祠聯句 特特河津谒故祠,蕭蕭環堵動予悲。
拓基聊買屋邊寺,謄敕重镌庑下碑。
當代孫公二崇正學,百年今日見威儀。
桂旌恍惚來雲一雨,肯惠斯文慰我私。
谒子夏祠 陳烗,臨川人,巡方禦史。
子夏西河士,遺祠古道傍。
山川空故國,文學舊升堂。
笃信知誰以,浮華重可傷。
千年風範在,仰止意難忘。
贈敬軒先生 李賢太學士。
□古孤忠結主知,居官甯肯論安危。
平生不愧張廷尉,三黜何慚柳士師。
巴把一心中道立,更看千古大名垂。
到家莫廢韋編業,伊洛高蹤尚可追。
河津夏日書懷 餘光監察禦史。
隹木幽鳥集,好音來客床。
雖不識其語,野懷自相将。
書日入夏末,我夢方義皇。
爾禽一何雅,間關開衷腸。
起來視後亭。
榴花燦我裳,遊絲當戶萦。
燕語争翺翔。
旅況一暫适,綠陰生微涼。
明晨向龍門,慷慨觀河梁。
谒子夏祠 魏謙吉監察禦史。
霜骢春日過汾陽,駐節先登蔔子堂。
緻身未遂食芹,獻竭力仍懷寸草傷。
笃信敢言魯問學,尊賢深媿望宮牆。
拂塵肅拜瞻依久,欲覓真傳迳巳荒。
谒文清祠 王谔河津知縣。
道在身何屈,心安死亦甯。
江山餘故宅,天地并隹名。
濂洛功堪恃,春秋祀有成。
幾年仰止重,不盡瓣香情。
跻險心如水,衰年道益尊。
清門徹帝座,德望重台垣。
去就終同許,科名繼有孫。
春秋嚴祀事,今古在乾坤。
官居郎事寫懷 前人。
姑射青搖郭,汾流綠繞門。
調官憐邑小,僻地少塵紛。
院樹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