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行日記

關燈
物院,立于一八八○年,在一八九七年及一九一四年又增大了兩次。

    到一九二五年,又添了四十間新的陳列品。

    現在總計有房間七十九間;可以大略的将其性質區分如下: (一)巴黎的招牌——第一至第四間 (二)服裝史——第五至第十二間 (三)巴黎圖型——第十三至第十六間 (四)古巴黎風景——第十七至第三十八間 (五)革命時代史——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五間 (六)十六世紀的遺物與圖像——第四十六至第六十間 (七)錢币與紀念牌——第六十一至第六十三間 (八)十九世紀的巴黎——第六十四至第七十九間。

     第一至十六間,又第六十四至第七十九間,皆在樓下,自第十七至第六十三間,則皆在樓上。

    在這麼繁多的房間,我們真不能看了一次二次便夠了;其中使我感到興趣的東西很不少,尤其是革命時代史一部分,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的遺物與圖像一部分及十九世紀的巴黎一部分。

    革命時代史使我們重曆了那個無比的恐怖的時代;自路易十六的家庭生活以及他上斷頭台的情形;巴斯底(Bastill)獄的遺物,革命的英雄的圖像;路易十六的頭發,襪子;他的皇後馬麗,安東尼的手巾,鞋子等等,都足以使我們起無窮的感慨。

    還有,革命時代的巷戰情形,那發狂似的民衆的暴動情形,尤使我憶起了今年三月間上海的一個大時代——雖然沒有那麼大的影響與結果,然其情形卻是一樣。

     在十五六世紀至十八世紀的遺物與圖像裡,最使我注意的是:關于賽委尼夫人的幾間房子:在那裡,有她的圖像,有她的遺物,這些房間都竭力要保存她的原來式樣,還有她手書的兩封信,寓言作家拉風登的手迹,她的衣服的碎片(在她的墓重開時取出的),Carnavalet(Carnevenoy)收取房租時的收據(賽委尼夫人是租了這個房子住的),乃至與她有關的人的圖像等等,這是第四十七至第五十間。

    關于福祿特爾(Voltaire)及盧騷(J.J.Rousseau)的一個房間:在那裡,有福祿特爾早起對他秘書口述信稿的畫,有他二十四歲時的畫像,有他的靠背椅,有他的面型,有他在桌上寫東西時的小模型;在那裡,更有盧騷收集植物的箱子,他的墨水瓶等等,這是第五十二間。

    關于佐治桑特(GeorgeSand)的一間房間:在那裡有她的圖像,她的手型,她的頭發,她所戴的珠寶,她的手稿,福洛貝爾送給她的一本《波娃裡夫人傳》等等,這是第五十九間,最新加入的一間房子。

     在十六個房間的“十九世紀的巴黎”裡,最使我注意的是第六十間,保存着藝術家與文人的遺物的,在那裡,有缪塞(PaulandAlfreddeMusset)幼時的像,有雨果(V.Hago)的像,有委尼(A.deVigny)的像,有雨果,巴爾紮克,仲馬等作家的遺物等等;在第七十二間内有梅侶米(P.Merimee)的圖像,在第七十三間内還有巴爾紮克的半身石像;大小仲馬由巴黎旅行到卡地(Cadix)的圖。

     夜間,隐漁,元度來談。

    他們去後,又鈔了一點日記,喝了一點酒。

    十一時睡。

     十九日 晴。

    (星期五) 上午,到盧森堡博物院去,把上幾次未仔細看過的第九,第十,第十一間的圖畫,再看過一遍。

    我的心境覺得變化得很厲害,上次以為不好的,這一次卻以為十分的好,上次以為很好的,這一次卻也有覺得它不見得好的。

    批評藝術而用個人的一時感情,一時直覺去評衡,真是危險呀!不覺的已至十二時,即回家,與元同去吃午飯。

    飯後,又與元同去理發,仍在上次的巴比倫街的一家理發鋪。

    但上次與岡同去時,因洗了一個頭,擦了一點香油,便用去十五佛;這一次卻隻剪發,修面,不用别的什麼,隻花了七佛;元隻剪了發,更便宜,僅五佛。

    這其間真是相差太遠了。

    大約完全因為用了香油之故。

    理發後,回家,到克魯尼(Cluny)博物院匆匆的走了一周,要登上第二層樓,卻遍覓樓梯不見。

    又到名人墓(Pantheon)去,跟了許多人同下墓道。

    墓道每十五分鐘開放一次,有一個聽差的帶領下去,并為我們說明一切。

    下這樣的墓道在我生平是第一次。

    墓道裡面很清潔,一點也沒有我國厝所那麼可怕。

    但微光朦胧的照着,四周都是一間一間的墓室——空的居多——陰慘之氣,中人欲栗。

    仿佛是到了第二個世界去參觀。

    向來不多引起人生之疑問的,至此恐也不免要引起了。

    要不是同行的人很多,叫我一個人獨自在裡面徘徊,我真有點不敢。

    在這些墓室裡面,第一個見到的盧騷,其次是福祿特爾,再其次是雨果及左拉(F.Zola),還有做馬賽曲的台裡爾(RongetdeLilse),曆史家米契萊(JulesMichelet),大作家萊南(ErnostRenan)等等,其他還有法國有名的算學家,政客,軍人之類,我都不大熟悉。

    平常讀了盧騷,雨果他們的著作,而今天卻立在他們的墓前,真不禁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

    可惜不能在那裡立得久,因為領導者說完話後,又匆匆的向前走了。

    他領導完畢後立在出口,每一個人出門,便都要給些小費,以酬他的領導之勞。

    他們大約都隻給幾十個生丁,我給了他一個法郎,他謝了又謝。

    由名人墓回後,甚倦,在床上躺了一會兒,不覺得睡着了。

    宗岱來,把我叫醒。

    我們談了一會兒,他說,克魯尼博物院的第二層樓,如果要上去,是要向看守者取鑰匙來開門的。

    元和蔡醫生亦來,同去萬花樓吃晚飯。

    晚上睡得很早,沒有做事。

     二十日 (星期六) 上午雨絲不停的随風送來,大有我們“清明時節”的氣象。

    不能冒雨出門,又不敢悶坐,便隻好提起筆來寫信。

    計寫了三封家信,箴一,嶽父一,祖母母親一;五封友人的信,聖陶,調孚一,石岑一,伯丞一,經字一,君珈一,除了家信及聖陶,調孚的信外,皆用明信片寫,都不過寥寥的幾句話。

    在給箴的信裡,并附有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十八日的日記十五張;七月廿五日以前的,已由岡帶回了。

    午飯後,到大學禮拜堂(EglisedelaSorbonne)去參觀。

    這座禮拜堂與我住的地方近在咫尺,走三四十步便可到了,在樓上也可望見它,但因為太近了,以為随便哪個時候都可以去,反而遲到今天才去。

    這座禮拜堂是建築家JacquesLemercier在一六三五至五三年,為大主教李卻留(Richelier)造的,大學的最古房子,便是這一座禮拜堂,其餘的都已改樣重建過了。

    禮拜堂的前面便是ThePlacedelaSorbonne,哲學家孔德(AugustComte)的石像,正立在這個小小的方場中央,禮拜堂的前面。

    大主教李卻留(一五八五至一六四二)的墓,即在禮拜堂裡面的右邊;這墓是Girardon(一六九四)建造的,是一個很完美的作品。

    我們在墓上可見一群的雕像,扶掖着李卻留的是宗教,伏在他腳邊啜泣着的是科學。

    懸于墓上的是李卻留的帽子。

    墓後的牆上有Trinbal畫的大壁畫,表現着“神學”,有蘇爾影(RobertdeSorbone)St.Bonaventura,但丁,柏斯哥(Pascal)諸人的像在裡面。

    還有H.Lefence作的李卻留的銅像,很活潑的表現出這位瘦削而多心計的大主教來。

    在這座禮拜堂内,還有theDuedeRichelieu(一七六六至一八二二)的墓(右邊),N.A.Hesse作的蘇爾彭介紹神科學生見St.Louis的大壁畫(左邊)等等。

    由大學禮拜堂出後,又到盧森堡博物院去,仔細的把其中所藏的雕刻,對着目錄看了一遍,因為雕刻不多,所以到了五時便看完了。

    我從前到這個博物院去,都隻注意圖畫而不注意雕刻。

    但這裡的好雕刻實在不少。

    關于盧森堡的雕刻,将另有記,現在不說了。

    晚飯在北京飯店吃。

    飯後,遇見陳先生,前幾天托他代取彙票去,他今天取來了,交來二十鎊,又二千四百七十餘佛郎。

    正苦用款将竭,得此恰當其時。

    在一家咖啡館裡小坐一會,九時一刻回。

    又寫信;給聖陶,調孚一信,雲五,心南,敦易各一信。

    十一時半睡。

    夜間頗為亂夢所苦。

     二十一日 (星期日) 今天是我離家後的第三個月的紀念日。

    呵,這三個月,真是長長的,長長的,仿佛經過了十年八年!在上海,一個月,一個月是流水似的逝去,在旅中卻一天好像是一年一季的長久。

    還好,一天天都有事情做,覺得很忙,要是像在上海似的那樣懶惰下去,真不知将怎樣的度過這如年的一日好! 國事的變化,在這三個月内,也正如三年五年的長久的歲月所經曆的一樣。

    但不知家裡的人和諸位朋友們的生活有沒有什麼變動?我很不放心!在這三個月内,嶽父家中已有了一個大變動,便是大伯母的仙逝。

    唉,我回去後,将不再見到那慈愛的臉,遲慢而清晰的語聲了!唉,在此短短的三個月内,真如隔一個世紀呀!早晨,天色剛剛發亮,便醒了。

    看看表,還隻有六點三十分。

    又勉強的睡下。

    不知在什麼時候卻睡着了。

    而在這“晨睡”中,又做了好幾個夢,有一個至今還清清楚楚的記着。

    我做的是回家的夢;仿佛自己是突然的到家了,全出于家中人的不意。

    一切都依舊,祖母還是那樣的健強,母親還是那樣辛勤而沉默,文英還是那樣不聲不響的在看書……但我的第一個戀念着的人卻不見。

    我照舊的“箴呢,箴呢”的叫着。

    母親道:“少奶不在家,到親母家裡去了。

    ”我突然的覺得不舒服起來,如在高岸上跌下深淵,失意的問道:“那麼,我就到他們那裡去。

    他們還住在原來那個地方麼?”母親道:“不,搬了。

    新房子,我記不清楚地址。

    ”仿佛是文英,插說道:“我認識的,等吃完飯後,我陪了哥哥同去。

    ”正在這時,江媽抱了一大包的我的衣服,笑嘻嘻的回來了。

    我連忙問她道:“小姐呢?”她道:“還沒有回來,不在太太那裡,在大小姐家裡呢。

    ”我又問道:“你們怎麼知道我回來的?”她道:“是×××說的。

    ”“你知道小姐幾時回來?”她道:“這幾天×小姐生氣,打小孩,小姐住在那裡勸她,要下禮拜二方回家呢!”我非常的生氣,又是非常的難過,仿佛箴是有意不在家等我,有意要住到下禮拜二方回來似的。

    我憤憤的,要立刻到大姊家裡把她拉回來。

    正在這時,我卻醒了。

    窗外車聲隆隆,睜眼一看,我還在旅舍的房間中,并不曾回家!隻不過做了一個回家的夢! 起床後,窗外雨點淅淅的在灑落。

    因為今天心緒不大好,怕悶在家裡更難受,便勉強的冒雨出外。

    選了要去的四個地方,最後揀定了先到恩納(J.J.Henner)的博物院。

    這個博物院在AvenuedeVillier四十三号,離旅館很遠,坐Taxi去太貴,便決定坐地道車去,因為地道車的路徑最容易認識。

    在聖米蕭爾街頭下地道,換了一次車,才到Villier,幾乎走了大半條的Villier街,方見到四十三号的一所并不大的房子,棕黃色的門,上面标着“恩納博物院”(MuseeJ—J.Henner)。

    門上的牆頭有恩納的半身像(銅的)立着。

    但兩扇門卻緊閉着。

    我按了按電鈴,一個看門人出來開了門。

    裡面冷寂寂的,隻有先我而來的兩個老頭子在細看牆上的畫。

    沒有一個博物院是比之這個更冷寂的了。

    看門人隻有一個,要管着三層樓的事(連樓下,在中國說來是四層)。

    但卻沒有一個博物院比之這個更親切可動人的;這裡是許多這個大畫家生前的遺物,有他的煙鬥,他的眼鏡,他的鉛筆,他的用了一半的炭筆,粉筆,他的大大小小的油畫筆,他的還粘着許多未用盡的顔料的調色闆,他的圓規,他的尺……這裡是他的客室,他的畫室,畫室裡是照着原來的樣子陳列着,我們可以依稀看出這個大畫家工作時的情狀;這裡是他的作品,一幅一幅的陳飾在他自己住宅的壁上,其中更有無數的畫稿,素描,使我們可以依稀的看出作成一幅畫是要費了多少的功力。

    我在巴黎,也曾見到過好幾個個人博物院,羅丹(Rodin)的是規模很大,莫納(C.Monet)的是絢偉明潔,卻都沒有恩納的那麼顯得親切。

    他的藏在這個博物院的連素描在内,共有七百幅以上,他一生的成績,大半是在這裡了。

     恩納(一八二九至一九〇五)在一八四七年到了巴黎,後又到意大利去,在羅馬,委尼司諸地遊曆學習着。

    他以善于畫屍體著名,尤其是許多幅關于耶稣的畫,其中充滿了凄楚的美,如《耶稣在十字架上》,《耶稣在墓石上》,《耶稣和聖女們》等都是。

    但最使他受人家注意的,還是他的許多幅詩意欲流溢出畫架之外的幽秀淳美的作品,如《讀書》,《水神在泉邊》,《哭泣》,《牧歌》等等。

    他還畫着許多肖像畫,如他母親的像,他自己的像等等,其中尤以幾幅想像的頭部,如Fabiolorpheline等等,畫得更動人。

    他在一八六三年第一次把他的作品陳列于Salon裡,以後便長久的都有陳列。

    他的畫除了這個個人博物院裡所陳列的以外,在洛夫,在盧森堡,在小宮,以及在其他外省的博物院裡,都有之。

     我第一次認識的恩納的作品,是那幅《讀書》(LaLiseuse),這是六七年以前的事了。

    那樣的靜美的情調,那樣的具着詩意的畫幅,使我竟不忍把它放下手。

    但這還是複制的印片呢,在那時,在中國,我是沒有好運見到他的原畫的。

    後來,我便在《小說月報》上把這幅畫再複制一遍,介紹給大家。

    我到了巴黎後,在洛夫見到了他的這幅《讀書》的原畫,在盧森堡見到了他的别的好幾幅畫。

    然而最使我驚詫的,還是那幅想像的頭部《Fabiola》;這是一個貞靜的少女的頭部,發上覆着鮮紅欲滴的頭巾,全畫是說不出的那樣的秀美可愛。

    但那幅畫卻是複制的印片,在洛夫,在盧森堡,在别的博物院的門口,賣畫片目錄的攤櫃上,都有的出賣,有的大張,有的小張,而價錢卻都很貴。

    我真喜歡這一張畫。

    我渴想見一見這張原畫。

    但我在洛夫找,在盧森堡找,都沒有找到。

    我心裡永遠牽念着它。

    這便是這幅畫,使我今天在四個要去的地方中,先揀出恩納博物院第一個去看,而這個博物院卻是最遠的一個。

    我想,這幅《Fabiola》一定是在這裡面的。

    果然,它沒有被移到别的地方去,它沒有被私人購去,它是在這個博物院的壁上!呵,我真是高興,如拾到一件久已失落掉而時時記起來便惋惜不已的自己的東西時一樣的高興!如果這個博物院,隻有這一幅畫,而沒有别的,我也十分願意跑這一趟遠路,便再遠些也不妨。

    可惜我所能有的,隻是複制的印片,而印片哪裡能及得原作的萬一!我在它前面徘徊了很久;等到我由三層樓上走下時,又在它前面徘徊了好久。

     我臨走時,向看門者買了四十張的畫片,僅《Fabiola》買了五張。

    那看門的人覺得很詫異,說道:“先生買得不少!”大約不曾有人在他手裡買過那麼多的畫片過!仍由地道車回家,到家時已過十二時,這半天是很舒适的消度過去,暫忘了清晨所感到的濃摯的鄉愁。

     下午,天氣仍是陰陰的,雨卻不下了。

    我仍跑出去。

    先到巴爾紮克博物院,看門的人說,現在閉了門。

    在八月中,法國的博物院,有許多是閉了門的,連商店也多因主人出外避暑而暫停營業,仿佛他們不去避暑,不到海邊去一月半月,便是“恥辱”一樣。

    這樣的強迫休息的風尚,卻也不壞。

    至少也可以使他們變換環境,感到些“新鮮的空氣”。

    但也頗有人說道,很有幾家大戶人家曾故意的閉上了大門,貼上布告,說主人已去避暑,其實卻由後門出入。

    更有,在巴黎他處暫住了幾天,卻到美國的藥鋪,買到一種擦了皮膚會變黑的藥,塗在身上,告訴人家說,他已經到海邊去過一次了。

    但這樣的事究竟少,也許真不過是一句笑話而已。

    巴黎這一個月來人實在少,戲院也有好幾家關門的。

    到處都紛紛乘此人少的時候在修理馬路。

    隻有外國的旅人及外省的遊人卻到了巴黎來看看。

    飯店裡,外國人似乎較前更多,而按時去吃飯的人卻不大看見了。

     由巴爾紮克博物院走了不遠,便是特洛卡台洛宮(TheTrocadero)了。

    我由後園裡走進去,轉到前面。

    特洛卡台洛宮裡有兩個性質很不同的博物院,一個是比較雕刻博物院(LeMuseedeSculptureComparce),一個是人種志博物院(LeMuseeEthnographique)。

    比較雕刻博物院占據了特洛卡台洛的樓下全部,由A至N,共有十三個間隔(其中沒有J),再加上B,D,K,M,共是十七個。

    由十二世紀至十九世紀的法國雕刻,凡是羅馬式的與高底式(Gothic)的雕刻都很有次序的排列着,且也選擇得很好;不過都是模型,不是原物,但那模型也做得很工緻。

    在那裡,我們真可以讀到一部法國雕刻發展史,而不必到别的博物院去,不必到外省去。

    在法國的雕刻,重要的希臘,羅馬,埃及諸古國,以及十二世紀至十六世紀外國雕刻,也都有模型在着,以資比較,雖然不很多,但拿來參考,則已夠了。

    這些希臘,羅馬諸古國及外國的雕刻,都在這個博物院的外面一周。

     人種志博物院是很有趣味的,也許見了比較雕刻博物院覺得沒有趣味的,到了這裡一定會感到十分的高興的;那裡有無數的人類的遺物,自古代至現代,自野蠻人至文明人,都很有次序排列着;那裡有無數的古代遺址的模型,最野蠻人的生活的狀況,最文明人的日用品和他們的衣冠制度;我們可以不必出巴黎一步而見到全個世界的新奇的東西與人物。

    這個博物院占了特洛卡台洛宮的第一層樓,但在樓下也有一部分的陳列品。

    可惜其中除了靠外面的一層房間外,其餘的地方都太暗,看不大清楚,這是一個缺點。

    最令人觸目的是:許多印度安人的模型及所用的弓箭,土器,帽子,衣飾等;印度安人用的獨木舟,神壇的模型,他們的奇形怪狀的土瓶等等;還有從中美洲來的東西;還有墨西哥的刻雕,銅斧,用圖表意的手稿,武器,瓶子等等。

    更有關于非洲土人的許多東西。

    另有一部分是關于歐洲諸國的,有意大利,希臘,匈牙利,挪威,冰島,羅馬尼亞等國;另有一個大房間,陳列俄國及西伯利亞的東西,還有一個瑞士村屋的模型。

    法國各地的風俗人情,則可在樓梯邊的另一排屋子裡見到。

     還有一個“LamuseecambodgienetIndo—Chirois”我沒有見到,還有第二層樓,我也沒有上去。

     特洛卡台洛宮在一八七八年建築來為展覽會之用,規模很不小,形式是東方的樣子,正門對着賽因河及伊爾夫塔。

     五時回家,寫了一封信給箴,因為今天是我們離别的第三個月紀念日,要寄一信給她,信内并附給大姊及文英的畫片。

    夜飯時,喝了一瓶多的酸酒,略有醉意。

    回家後,一上樓便躺在床上。

    匆匆的脫了衣服,不及九時半,即沉沉的睡去。

     二十二日 (星期一)晴。

     今天太陽光出來了,不覺得使人感到一種光明的愉意,然而在我的心裡卻還是陰沉沉的。

    昨夜睡得很不安,半夜曾醒來幾次。

    又為亂夢所苦。

    一個夢卻奇特;仿佛是箴把房門關了睡。

    我回家了,敲門不應。

    我從窗外推開了窗隔而爬進房去。

    箴正在床上和衣睡着,睡得很甜蜜。

    她身上蓋的是我現在所蓋的黃色絨氈,她的頭露出氈外,她的腳也露出氈外;我輕輕的走近床邊。

    正要俯下頭來,偷偷的吻她,不知何故,自己卻忽然的醒了。

    房間裡是黑漆漆的,隐約的聽見隔房間鼾聲。

    我心裡很難過。

    這個美夢怎麼會不繼續的做下去! 郵差又敲了房門進來,交給我調孚及聖陶的一封挂号信。

    調孚在信裡很詳細的報告我國内諸友人的消息。

    我匆匆的下樓,在信格裡又收到伯祥的,乃乾的,少聰的信各一封。

    隻不見有箴的來信。

    我很失望!别人的一千封信,一萬封信,怎麼抵得她的一封信呢!自上個星期一她來了兩信後,至今又隔了一個星期了,怎麼還沒有信來?唉,這一個星期是如何的長久呀,在我看來!今天不來,又要等到星期四了。

    大約是她寫的信投郵過晚,不及趕上這一次火車吧。

    唉,難忍受的等待呀! 在一家咖啡館喝了一杯咖啡,吃了一塊餅後,即到中法友誼會去,要看中國報紙,它的雙門卻緊閉着,不知何故。

    下午,約了元同到意大利街一家書鋪裡買《KamaSutra》;這是一本印度古代講“愛術”的書,有英文譯本,有法文譯本。

    法文譯本定價十八佛,英文譯本卻要一百佛,真是相差太遠了,而法文本還多了許多附注呢。

    我因為不大懂法文,隻好買英文本的,又向元借了他的法文本的,預備對照着讀。

    此外還買别的二書,價共三十佛。

    存元的旅館裡坐到四時半。

    為了魏兆淇托問赴比手續,特跑到公使館去,找陳君說了一會。

    五時回,在家看書。

    《KamaSutra》一書并沒有我原想的那麼“詭異”,“豔麗”,我很快的便看完了半本。

    晚飯後,又接下去看,幾乎把它都看了一遍。

    隻有幾個小地方我因為不高興看,把它們忽略了過去。

    這一類的書,在巴黎真出版了不少,用英文寫的也很多,但英文本卻總比法文本貴到五六倍。

    還有一本波斯的“奇書”《香園》(ThePerfumedGarden),英文本卻要一百二十佛,此外還有其他,總之都是這一類的書,都是要用高價賣給英美人的。

    還有幾部小說,故意打上“NottobesoldinEngland”的印子,這樣的印子一打上,卻更容易引動他們的好奇心了。

    其實内容一點也沒有什麼“違禁”的地方,我曾買過這樣的小說一二本看過。

    十時睡。

     二十三日 (星期二) 今天天氣又不大好,上午晴了又陰,陰了又晴,天堂上似乎總彌漫着雨雲,不帶雨衣出門實在不放心。

    清晨六時左右,又醒了一會,又勉強的使自己睡着了。

    好在我睡着得很快,在這時,又做了一個夢,仿佛是玄珠由西伯利亞到了巴黎來。

    我們真是帶着激動的心而相見!我們已别了很久,我是天天為他擔心着。

    如今居然見他平安的在巴黎,我喜歡得反而說不出一句慰喜的話來。

    我問他許多俄國的情形。

    他告訴我後,又說,他不久便要由法國複回到上海了。

    我竭力的勸他留在法國,他總是不聽,我很不高興的醒了過來,窗外太陽已經很高。

    呵,他如今還在中國呢。

    ××來信說,他在江西。

    祝他是平平安安的在這個大時代中過着呀!早餐後,又到中法友誼會去,門仍閉着,大約是會裡的人都避暑去了。

    順便到RueMadame一家書館裡,買了五冊的TanchnitzEdition的書,共價六十佛。

    坐在公園草地旁,把書打開,看了一篇史的文生的小說。

    十二時回家。

    飯後,與元等同到波龍森林的邊境,又回來,因為他們不高興去劃船。

    他們去買東西,我獨自到小宮(PetitPalais)去。

    小宮即在大宮的對面;大宮為每年各種Salon的陳列所,小宮則為巴黎城的美術館。

    大宮,小宮的前面,便是亞曆山大第三橋,再過去,在對河,便是Invalide。

    這兩個宮及這個橋都是一九〇〇年時為了開展覽會而造成的。

    小宮的大部分是陳列油畫的,其中有PaulChabas的《浴女》,O.Guillonnet的《阿爾琪亞的結婚》,以及印象派畫家Sisley,Manet,Cazin,Monet,Renoio諸人的作品,而EngeneCarriere也有四大幅的把人物罩在灰黃色雲霧中的油畫。

    此外更有三間房子,一間是專陳列Ziem的畫的,名為SalleZiem;一間是專陳列J.J.Henner的畫的,名為SalleHenner;一間則陳列H.Harpignies及裡頓(Redon),羅丹(Rodin)諸人的畫的,名為SalleHarpignies。

    雕刻則陳列在大門兩旁的兩個大廳裡,在樓下一室裡也有一部分,其中也有不少好作品。

    此外還有好幾個Collection都是收藏家送的,内容很複雜(以CollectionDutuit為最多)。

    我買了四十佛的畫片回來。

    到家已五時餘。

    桌上放着三包書,是調孚寄來的,其中有稿子,有《血痕》等書。

    傍晚,下了大雨。

    冒雨去吃飯。

    晚上寫了好幾封信後,十一時睡。

     二十四日 陰晴不定,不時下雨。

     昨夜又為亂夢所苦。

    這幾天不知何故竟如此的多夢!仿佛見箴在樓上打牌。

    我在樓下等她。

    實在等不住了,便高聲的對她道“我先回去了”,而她不立起身來,隻答道:“你先回去也好,我就來。

    ”我很不高興。

    卻正在這時醒了。

    因雨,上午在家未出,在鈔日記,預備寄給箴。

    獨自到北京飯店吃飯。

    飯後,遇蔡醫生,知道元病了,便同去看他。

    他昨夜肚子痛,今天已好了。

    在他那裡,談到六時回。

    陳女士送了放園先生的一封信來,說了一會即去。

    晚飯時,遇見×,他的肺病更深,已有些咳嗽,我很為他擔心。

    他自己也覺得非到外省去養病不可。

    夜間,在家續鈔日記,直鈔至今日的,已畢。

    十一時睡。

     二十五日 (星期四) 全日雨絲如藕絲似的,綿綿不斷。

    間有日影,破雲而出,亦瞬即隐去,如美人之開了一縫窗棂,向外窺人,而惟恐人覺,一瞬即複掩窗一樣。

    今日是由西比利亞火車來的信到達的日子,但箴的信沒有來。

    全個上午都因此郁郁。

    悶坐在家中,寫信給箴,并附八月十九日至二十四日的日記十二張。

    頗怪她為什麼來信如此的稀少。

    随即把這封信冒雨寄發了。

    回時,又寫給調孚,聖陶及諸友的信,并寫給同人會的信,附了不少畫片去。

    午飯後,元等在此閑談,至三時半方去。

    又寫給盧隐及菊農,地山的信。

    四時半時,下樓寄調孚的信,在信格裡不意中得到了箴的來信!我真是高興極了!惟其是“出于不意”,所以益覺得喜歡;惟其是等待得絕望時,而忽然又給你以你所望的,所以益見其可貴。

    門前雨點潺潺的落下,我立在那裡,帶着顫動的心,把箴的信讀了一遍。

    我很後悔,不應該那麼性急,上午信一不來,便立刻寫信去責備她!我真難過,錯怪了她!這都是郵差不好,本來應該上午送來的信,為什麼遲到下午四時半才送來?冒雨寄了調孚的信後,匆匆的上樓,又從懷中取出她的信來,再讀了一遍兩遍;很高興的知道她将于下半年和大姊同去讀英文。

    還附有叔哿的一封信,他報告說,已經考取了滬江的高中。

    這都使我喜歡。

    但箴的信上又說:“我想法國不是一個好地方,你可不必多在那兒留連着。

    何不早些到英國去呢?法國風俗是非常壞的,你看得出嗎?”這又使我好笑。

    她真是太“過慮”了。

    她難道還不知道我的性情嗎?她常笑我,一見女人,臉就會紅。

    我自信這樣的人絕不會為“壞風俗”所陷溺的。

    且我在法國并不是無事留連着,實在是要看些法國的,或者可以說是巴黎的藝術與名勝,且要等候幾個朋友同行也。

    立即匆匆的寫了一封覆信給她,怕她得了早上的信後,将焦急也。

    蔡醫生和宗岱來,同到萬花樓吃晚飯。

    晚飯後又寫給濟之,放園及舍予的信。

    十時睡。

     綜計自上次寫了幾篇文章後,又有十天沒有動筆寫東西了——除了寫信和寫日記。

    真是太懶惰了!明天起,一定要繼續的寫文章了,我預想要在二三十天内寫不少東西呢!再因循下去,一定要寫不完了。

     二十六日 (星期五) 起來梳洗時,太陽光已照耀着。

    呵,好不可愛的太陽!今日的心境,也和昨日不同了,正如天氣之不同一樣。

    想開始寫一篇《盧森堡博物院參觀記》之類的文章,已經把材料都找好了,放在桌上,且已經在稿紙上寫了半張了,房門上忽然有人叩着。

    ×××君走了進來。

    他直談十一時後才去。

    他的肺病很深,使我非常怕。

    他之來,如一片陰雲似的,把我清晨的心上的太陽光罩住了,雖然窗前的太陽光還是仍舊的燦爛。

    我在太陽光中坐了許久,感到一種說不出的苦悶。

    虧得元來,喚我同去吃飯,才把這愁悶驅逐開了。

    飯後,與元及蔡醫生在盧森堡公園樹下坐到四時才回。

    太陽光在綠葉間遊嬉着,小孩子們在地上遊嬉着,麻雀們,鴿子們在閑散的飛着,跳着,叫着,大自然是如此的愉悅着!我的心不禁與之共鳴了。

    歸家坐了不久,陳女士與楊太太來談。

    箴的來信說,“日記”缺了五月三十日至六月四日的,我所以請陳女士把她的日記,約略的說給我聽一下,以便重記。

    這幾天的日記,我恰恰沒有留底稿,且已忘記了。

    謝謝她把這幾天在船上的事告訴了我,使我回憶起了許多的事,不難把他們補記下來。

    楊太太臉上生了一個東西,她說很痛,一邊的臉都腫了。

    我約她明天飯後到我這裡來,給蔡醫生診看,他正是專門的外科,要得到他的指示後,才可安心些。

    七時,她們回去。

     與蔡醫生同在北京飯店吃飯,飯後,同到一家MusicHall名為“Palace”的去看《婦女與競技》(FemmesetSports)。

    巴黎的MusicHall是全世界有名的,在别的地方絕看不到的;那樣大膽的表現,除了巴黎外,還有哪裡會有之!他們名這些東西為“revue”,真是名副其實。

    《婦女與競技》共分二部,凡四十五幕。

    有的很粗俗,有的很美麗,但大都在表現女子肉體的美,沒有什麼深意;除了小小的歌詞與應節的跳舞外,除了赤裸裸的女子,輝煌華麗的布景與衣飾外,更沒有什麼别的了。

    有人說,這是“耳的愉悅”,其實不對,應該說是“目的愉悅”。

    在第一部分,先之以《環球的歌》,繼之以《莫西哥歌》,再有《給紐約歌》,《當你要被愛時》,《巴黎景色》,《緩舞》,《婦女與競技》,《打球》,《搖船》,《遊泳》,《航空》,等等;其中最使我不高興的是《是的,但我有兩個佐綏芬》一幕,兩個黑女,又醜又怪的在台上亂跳亂舞,不知他們何所愛而喜見這些怪狀怪舞(巴黎頗有拜“黑”狂)。

    第二部分則有《過去日子的歌》,《當像你的一個女子愛像我的一個男子時》,《夜間的月出》,《鳥》,《玫瑰花盛開時》,《打拳》,《花戰》等;而全劇即在花朵紛飛的《花戰》中漸漸的閉幕了。

    坐在前排的觀客,曾得到好些台上舞女們抛下來的花朵。

    這種revue,布景及衣飾是最足動人的,都是極為和諧而美麗的。

    講到女子的肉體美,那當然是這種“revue”最能吸引觀客的一端;然一大群赤膊露腿的女子,全身隻有腰下是圍了一點東西的,在台上循規蹈矩的合舞着,其實并不見得怎麼美,或怎麼動人;乳房垂垂的挂着,手膊和腿的筋肉,都因激烈的動作而墳起,并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豐滿圓潤的“女性美”也。

    也許“女性美”真不過僅存在圖畫中,僅存在想象中而已。

    但在這許多幕中,也有幾幕是使我喜歡的,至少有兩節:其一是《當你要被愛時》,寫一個貞靜的女子,以歌聲表現出她的隐藏在心底的求愛之情。

    但好幾個男子,愛情不專一的男子,陸續的來誘惑她。

    她并不理會他們,她要的貞固的愛情。

    他們去了,幾個女子立刻把他們的如流水的愛情牽引住了。

    他們一對對的,圍繞于她的四周,誇耀着,誘惑着,傲慢着,但她卻堅定的立着。

    他們來了,又去了,而她仍隻一個人站在台上唱着凄涼之歌,尋求着貞固的愛情。

    其二是《夜間的日出》。

    先寫“夜神”在群星的擁護中出現,次寫“黎明”帶了微紅的曙光而出現,再次寫“日出”,各地方有各地方的太陽,如中國,印度,波蘭,意大利,西班牙,美國及非洲,各有一個神為代表,還有許多舞女,飾為“太陽光”。

    另有一個歌女,立在台邊,唱着介紹這些“夜”,“黎明”與“太陽”。

    這是全部revue中最美麗絢爛的一節,完全以她的“美麗絢爛”使人注意的。

    所謂引動世界的巴黎的revue,每個人到巴黎都要一見識的revue,不過如是而已。

     這是我看revue的第一次,也許不再去看,十幾個MusicHall所表演的都不過如此而已。

    “Palace”還算是上等的一個,再有更赤裸裸的,更粗俗的地方呢,所有的舞女,真不過全身隻挂了手巾大的一塊布。

    假定巴黎警察廳不禁止,也許連這一塊手巾大的布也早已取消了。

     自八時半進“Palace”,至十二時左右才閉幕,到家時已經午夜過半小時了。

     二十七日 晴。

    (星期六) 因為昨夜睡得晚,起來時,已經十時了。

    到盧森堡公園去,讀了T.Hardy的《LifesLittleIronies》一篇,頗為之不恰,Hardy的東西,差不多沒有一篇不是灰色的,慘暗的,凄楚的。

    飯後,蔡醫生在我房裡談了一會。

    楊太太來,他看了一看她臉上的小疖子,那是很不要緊的。

    楊太太去後,我們同到Riboli街一家賣英國書的書鋪裡,買到一本《五十本流行的歌劇》,價八十五佛。

    又到喜劇院(OperaComique)定座看《漫郎》,計正廳後排,價三十佛又五十生丁。

    又同到波龍森林,在一家咖啡館裡喝茶,看隔院的人一對對在随了樂聲跳舞着。

    五時,到湖上劃船。

    暮色漸漸的籠罩上兩岸,松樹筆挺的如巨人似的矗立着,小舟朦胧的在微光的湖面上浮蕩着,天上有數抹的紅雲。

    “黃昏曉”已熠熠的鑲在藍天上了。

    當我們的小舟,轉槳歸來時,遙見對面森林下,紅光如燃,景色至美,蓋即我們剛才喝茶的跳舞場之“燈火齊明”也。

    晚飯到PereLouis吃飯,那是專以燒雞著名的,價錢也不貴,顧客擁擠得不堪,常要立在那裡等候。

    我們一進門,便見一大串的雞穿在棍上,在火上燒烤。

    我吃了田雞和烤雞,味兒都極好。

    田雞都是腿部,烤雞則胖嫩異常,幾乎入口即化。

    從沒有吃過那麼好的烤雞過。

    飯後,在街上閑步,直到了PlacedeConcorde附近一家咖啡館裡才坐下,整條的“四馬路”,半條的“大馬路”都走過了。

    這是在夜間巴黎的街上散步的第一次。

    下地道車回時,已經十一時了,即睡。

     二十八日 (星期日)晴。

     至今日,已離家一百日了!在這一百日中,幾乎天天總是不斷的做着“歸家”之夢的;然而一想起“已離家百日了”,便不禁更要引起濃摯的“鄉愁”。

    心裡愁情重疊,很想設法排遣。

    清晨,到公園走了一周。

    午飯時,元與蔡醫生約去吃燒豬,這家飯店即在St.Michel街附近,排場頗大,是專以吃燒豬著名的,那些豬據說是喝牛奶長成的。

    但豬肉太多,太油膩,吃得過飽,頗不舒服。

    飯後,到PlacedeVictor—Hugo看“十人畫會”的露天展覽會,但到了那裡,車馬冷落,廣場上并無一幅畫陳列着。

    我還以為改期了呢。

    蔡指道:“那邊不是麼?”那邊街頭,陳列了一長排的畫。

    我們轉過去看。

    畫并不多,真隻是十個人畫的,但好的也真少。

    我們匆匆的走了一遍,立在一個我們以為畫得還好的幾幅畫前面看了一會。

    一個看守畫幅的女人即跑來問道:“你們要不要問個價錢?”我們說“不”,随即走開了。

    清寒的畫家真是可憐。

    回到盧森堡車站,上車至Robinson去,車行半小時才到。

    那裡是一個很有名的鄉落,以跳舞場及樹頂的房屋著名。

    那些木屋高踞于古樹的頂幹上,很有逸趣,大約是仿照了《瑞士家庭魯濱孫》中的木屋而造的。

    小小的一個山,綠蔭交加,遊人如蟻,沿路都是小咖啡館。

    大的跳舞場有三所,都是一張張桌子坐滿了人,我們擠不進去。

    隻好在場外坐了一會,靜聽着舞樂悠揚的奏着,一對對的人,隐約在綠林裡面轉了來,轉了去的跳舞着。

    傍晚,坐火車同來,很覺得疲倦。

    休息了一會,便去吃晚飯。

    飯後不久即睡。

     二十九日 晴。

    (星期一) 清晨即醒,勉強的又睡了一會,亂夢如夏雲,擾人至苦。

    梳洗後,下樓,得箴一信,甚喜!鈔了一會日記。

    元來,同去吃飯。

    飯後,買了兩鎊葡萄,在房裡吃着。

    這裡的葡萄極好,有白的,有黑的,一顆顆都晶瑩如珠玉,不要說吃下去,便看看也夠可愛了,入口則甜汁如蜜,多無子者,兼有一種玫瑰花似香味;白的,更似我們故鄉的荔枝味兒。

    這樣的葡萄,在故鄉是吃不到的。

    喜歡吃水果的人居留在法國真是不壞!桃,杏,李,還有櫻桃,哪一樣不好。

    惟有梨,味兒略略的淡些。

    三時,同到波龍森林去劃船。

    等劃船的人真多,我們拿到了三○三号的紀碼,到了一點鐘後,才有得船劃。

    上湖中小島的咖啡館裡喝茶,因口甚渴。

    六時回,在房裡洗澡。

    天氣真熱,自到巴黎後,沒有見過這樣熱的天氣。

    七時許,到北京飯店吃飯;匆匆的吃完了飯,即到喜劇院去聽《漫郎》。

    《漫郎》是教士Prevost著的一部小說,曾有好幾個人把它改編為歌劇,而惟現代大音樂家Massenete所編的一本為最好,今夜所演唱的,即為他所編的。

    Massenete的石像新近豎立在盧森堡公園中,他的像下,即有漫郎的一個像刻着。

    漫郎的故事真是動人,當我無意中翻檢《說部叢書》時,得到一本《漫郎攝實戈》,無譯者姓名,一讀之下,即大為驚奇。

    乃知茶花女所深喜者即為此書。

    自到巴黎後,天天想去看此劇,總因無伴而中止,今夜乃得蔡醫生為伴而看所欲看的《漫郎》了!全劇分為五出:第一出寫desCrieux與漫郎初相見而偕逃的事。

    第二出寫他們倆住在巴黎,而desGrieux為他父親所誘歸的事。

    第三出寫漫郎被繁華所陷溺,跟随了一個貴族同住着,但她的心終不忘desGrieux。

    後來知道了他要做“和尚”,便立志去尋他,去勸他。

    第四出寫她與他在禮拜堂中相見,這一次是她引誘他同逃了!第五出分兩幕,第一幕寫他們倆去賭博,被貴族引警士捉去;第二幕寫漫郎被充軍,desGrieux想了種種方法與她相見。

    而她的生命力已盡,即倒在他臂上死去了。

    全劇的音樂,都極動聽,亦間插以對話。

    其中以漫郎初見desGrieux時羞澀的說出她的名字;漫郎知他們倆将離别,對小桌唱《再見,我們的小桌》一歌時;在禮拜堂中desGrieux唱的幾個歌;以及漫郎将死的歌為最幽婉動人。

    喜劇院,沒有歌劇院宏大,但也有四層,可容六七百人;歌劇院演的是大名著,莊重而壯偉的,如魏格納的數劇,如《參孫與特裡達》等等;喜劇院所演唱的,則為近代人的歌劇,較為輕巧的,如《加爾曼》,《漫郎》,《蝴蝶夫人》,《維特》等等。

    它們的區别,很像法國喜劇院(ComedieFrancais)及Odeno之不同,又有些像Louvre博物院與盧森堡博物院之不同。

    十一時五十分,出劇院,到附近咖啡館坐了一會,即回。

    十二時半睡。

     三十日 (星期二)晴。

     天氣還是那麼熱,現在的巴黎真有點像夏天,真應該說避暑了。

    黎明時,又醒來一次。

    八時半起床,寫了一信給箴。

    十時半,去寄信,并到公園走了一會。

    得予同,愈之及舍予各一一信,坐在咖啡館裡拆開讀了,很高興。

    飯後,與元等同坐公園閑坐着,三時回。

    午睡了一會,在家寫信給予同,愈之,聖陶,雪村及舍予。

    信寫畢,已将七時。

    蔡醫生來,同到萬花樓吃飯。

    飯後,喝了咖啡。

    街角的天空上,挂着如鐮刀似的新月,晚煙微微的濃了。

    蔡道:“到森林去劃船吧。

    ”說“森林”,當然是指波龍森林而言,芳登波羅太遠,Vincenne是在工人區中,我們沒有去過。

    街上一點風也沒有,便黃昏也不見涼。

    我希望那邊會有一點風,便答道:“好的。

    ”船頭上有一盞紅的紙燈挂着,免得黑漆漆的船要相沖碰。

    這一夜,幾乎是我一個人在劃着船,繞了島打了一個大圈,一個小圈,還停在小瀑布下靜聽着潺潺的水的清音。

    晚上的湖面,遊人也并不見少。

    所有的小舟仍都出去了。

    湖面上,一盞盞紅燈,各把長長的紅影投映在水中,宛如放湖燈時的兩湖。

    今夜我腕力覺得特别好,一點也不疲倦。

    隻是手掌上的皮有點墳起了。

    十時半,舍舟上岸,走了一條的森林大街(Ave.deBois),沿街坐了許多的人,看人,也被人看。

    又轉到HenryMartin,在那裡等電車。

    到十一時半才回家。

     三十一日 (星期三)晴。

     夜間頗不能安睡。

    起床後,梳洗,記日記,已至十時半。

    到公園看報,走了一周,不覺的已經将十二時了。

    與元同去吃飯,飯後在Cluny咖啡館坐到将三時才回。

    本想寫《漫郎攝實戈》一文,寫了半頁,覺得心緒很亂,又放下了,便拿起日記來鈔寫。

    七時,到萬花樓,與元同吃晚飯。

    飯後,和楊太太及學昭女士同到喜劇院(OperaComique)看《維特》(Werther),戲票前幾天已由楊太太替我買好了。

    座位在三層樓,但還算寬舒可坐。

    《維特》亦為Massenet所編,系依據于德國詩人歌德(Goethe)所著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

    那個綠衣黃褲的熱情少年,活潑潑的現于我們之前。

    全劇共分四幕,五段;第一幕叙夏綠蒂的家庭及她與維特在月下共話,那時是聖誕節,孩子們正高高興興的唱着聖誕歌。

    維特在清光如水的月下,向夏綠蒂傾洩他的情懷。

    但夏綠蒂卻婉拒道,她已經由母命與阿爾伯(Albert)訂婚了。

    維特很悲苦的失望着。

    第二幕寫阿爾伯與夏綠蒂已經結婚三個月了,他們倆同到禮拜堂去。

    但維特又追蹤而至。

    夏綠蒂仍婉拒維特的熱情。

    第三幕是在阿爾伯家的客室。

    夏綠蒂讀着維特的來信,心裡十分的紛亂而凄楚。

    正在這時,維特推了門進到室中;他再也抑制不住他的戀情了!他向她熱烈的,熱烈的表示他的愛情,她還是婉拒着。

    這天又是一個聖誕節。

    她進了房門,迷亂的躲在房裡。

    維特推門不進。

    掙持了一會,他忽然的清醒,另有了一個決心。

    他匆匆的離了她的家。

    阿爾伯在這時回來了。

    跟着來的是一個使者,乃維特差他來借手槍的。

    阿爾伯叫夏綠蒂把手槍遞到來人的手中。

    夏綠蒂當然明白有什麼事要發生。

    于是她匆匆的披了外衣,趕到維特住的地方去。

    第四幕第一段開場時,我們看見維特坐在他自己家裡燈光下寫最後的信,手槍放在桌上。

    信寫完了,他立起來,把手槍抵住胸前。

    幕布漸漸垂下。

    第二段的幕布複揭起時,我們見維特已倒在地上。

    夏綠蒂匆匆的進門。

    她已經來不及阻止維特的自殺了,她悲戚的扶起他,他微弱的向她訴說着最後的熱情。

    隐隐的聖誕歌的聲音由窗外透進。

    維特是倒地死了。

    夏綠蒂驚叫了一聲。

    窗外還隐隐的透進孩子們的歌聲。

    她無力的叫道:“維特……一切都完了……”便暈倒在維特的身邊了。

    幕布又漸漸的垂下,全劇是告終了。

    這當然與歌德的原作,情節略有出入。

    Massenet的音樂,在此劇裡是異常的緊張而熱烈,《漫郎》似乎還沒有如此的使人驚動。

    我自始至終,一點也沒有松懈過,緊緊的,緊緊的,為她所吸引。

    今夜扮維特的是Kaisin,動作與歌喉都很好。

    以維特故事作為歌劇的,不僅始于Massenet,在他之前已有好幾種,但在現代,演唱的卻是他所編的一種。

    他的維特第一次在一八九二年二月,出演于維也納,第二年正月,才在巴黎喜劇院出演。

    散戲後,坐公共汽車回。

    送楊太太她們回家後,我到了自己的房裡,已經是第二天一時了。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