臯蘭縣志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星野
十二州分星以十二次言,一次主一州;以二十八宿言,四正十二宿主四州,四隅十六宿主八州,蓋其度數闊狹不同故爾。然析為度數,則某地入某度,未有外其主宿之理。若所主在此宿,而所入之度在他宿,未免自紊其例,宜乎占驗之有不效也。鹑首主雍州,則井、鬼為秦分,而其某郡某縣所入某度,必不外于井、鬼。晉書天文志乃謂金城入東壁四度,其說本于陳卓、谯周。顧陳卓、谯周之說,占驗岡效,善言天者率不之從。劉基雲:臨洮五縣入東井五度,其說似不誣也。
按狄道州志雲:史記天官書、漢書律志、地理志、後漢書律志、隋書天文志、地理志、唐書天文志皆以井、鬼為秦分,第不能無辯者,東井度數極闊,井主秦,鬼主蜀、滇,不可混一耳。綱目:晉穆帝升平元年四月,太白入東井。六月,苻堅弑其主生。唐莊宗同光元年,彗出輿鬼,三年王蜀滅。是其占驗各有所屬矣。淮南子雲:西南曰朱天,其星曰東井。蓋秦于辰屬未,故曰西南。井、鬼為朱鳥七宿之首,故曰朱天。意謂東井專主秦耳。說有至理,錄之。
唐一行曰: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北戒自三危、積石,負終南地絡之陰,東及太華,北柢常山,又東循塞外,至于朝鮮,是謂北紀。南戒自岷山、嶓、蒙,負終南地絡之陽,東及太華,南逾江、淮,又東循嶺表,至于東瓯、閩中,是謂南紀。河源自北紀之首,北與地絡相會,分而東流,與泾、渭、濟相為表裹,謂之北河。江源自南紀之首,南與地絡。相會,分而東流,與淮漢相為表裹,謂之南河。觀兩河之象,與雲漢之升沉,而分野可知也。所謂雲漢升沉者,午月一陰生,雲漢潛萌于天稷之下;及未月,得坤維之氣,陰達于地上,而雲漢上升,交于東井。東井據百川上流,故鹑首為秦蜀,得兩戒山河之首。申月,雲漢達坤維之右,而漸升,交于觜、參。觜、參直天關表,在北河之陰,故實沈為晉。酉月深涉河陰,交于昂、畢,此北河外之國也,故大梁為趙。戍月進及降婁,當南河之北,故為徐州魯國。亥月陰氣跻乾維,雲漢交于娵訾,當升降之中,居水行正位,故分野在中州河濟之間,于國為衛。子月一陽生雲漢,漢漸降,交于元枵,當北河之南,故為青、兖負海之國。醜月及艮維,交星紀,趨于下流,百川歸焉,故為揚州。為吳越。寅月逾艮維,交析木,歸于末派,九河極焉,故為幽州。為燕。卯月交大火,雲漢潛沉于正東,辰已及午,曆巽維而交鹑火,則南戒之地絡應之。周章成曰:二十八宿分野,見于周禮左傳,詳于石氏星經。疑之者曰:吳、越南而星紀在醜,齊東而元枵在子,魯東而降婁在戍,趙北而大梁在酉,秦西而鹑首在未,方位參差,似難強合。一行謂分野有山河脈絡之兩戒,雲漢升沉之四維,審而識之,可以見其相配。鄭樵深取其說,袁坤儀亦以為獨勝諸家雲。
祥異附
漢。順帝永和三年春三月,地震,山崩。桓帝元嘉三年,黃龍見允吾。靈帝光和六年,河溢,東出二十裡。
晉。惠帝元康五年夏六月,地震。
隋。文帝仁壽元年,楊樹生松,高三尺,六節十二枝。
宋。哲宗元祐七年秋八月,地震。徽宗宣和六年春閏三月,地震及定諸山,草木悉沒,而山下麥苗皆在山上。宣和七年秋七月,地震,倉庫皆沒。
元。成宗元貞元年夏閏四月,河清,上下三百餘裡,凡三日。
明。成化十年春三月,臯蘭山麓地陷,坑沒人畜甚多。二十三年,黃河清。宏治十四年秋七月,大風拔木,至,起人于城東三十裡外。正德元年秋,桃李華。六年春三月,軍器庫大銅将軍炮鳴。八年夏四月,兩槐豆。十年夏五月,有火光夜起,自東南而至西北,明如晝。十四年秋八月,大雨雹,桃李華。嘉靖十八年,兇荒,秦、晉、荊、梁皆大饑。蘭州鬥米銀七錢,義民瘗屍一十八坑。隆慶六年,民家牝雞化為雄。萬曆十年,大旱,饑莩相望。十七年冬,李華。十九年,河北土塊化為田鼠,食苗。四十七年冬十月,樹花悉開。四十八年八月十五日,黃河清,次日複濁。崇正二年二月,地震,堙損民舍甚多。十三年,大旱,鬥米二千錢,人死數萬。至次年六月漸止。十五年冬十月,桃李華。
國朝。順治十一年夏五月,地震,有聲。康熙十五年八月,天鼓鳴于西方,聲如雷。四十年,旱。五十八年,黃河清。五十九年秋,禾災。雍正四年,黃河清。七年,歲大有。八年,黃河清三晝夜,藉田産瑞榖,三穗至六穗,共十三莖。乾隆十二年,旱。十五年,大稔。十八年,大雨,黃河水溢東灘,漂沒民舍禾稼甚多。二十二年,雨雹,被災二十七村莊。二十四年旱。粟米每倉石銀五六兩不等,小麥亦如之。三十五年,歲大饑,疫死頗衆。
蘭縣志卷之三星野終
十二州分星以十二次言,一次主一州;以二十八宿言,四正十二宿主四州,四隅十六宿主八州,蓋其度數闊狹不同故爾。然析為度數,則某地入某度,未有外其主宿之理。若所主在此宿,而所入之度在他宿,未免自紊其例,宜乎占驗之有不效也。鹑首主雍州,則井、鬼為秦分,而其某郡某縣所入某度,必不外于井、鬼。晉書天文志乃謂金城入東壁四度,其說本于陳卓、谯周。顧陳卓、谯周之說,占驗岡效,善言天者率不之從。劉基雲:臨洮五縣入東井五度,其說似不誣也。
按狄道州志雲:史記天官書、漢書律志、地理志、後漢書律志、隋書天文志、地理志、唐書天文志皆以井、鬼為秦分,第不能無辯者,東井度數極闊,井主秦,鬼主蜀、滇,不可混一耳。綱目:晉穆帝升平元年四月,太白入東井。六月,苻堅弑其主生。唐莊宗同光元年,彗出輿鬼,三年王蜀滅。是其占驗各有所屬矣。淮南子雲:西南曰朱天,其星曰東井。蓋秦于辰屬未,故曰西南。井、鬼為朱鳥七宿之首,故曰朱天。意謂東井專主秦耳。說有至理,錄之。
唐一行曰: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北戒自三危、積石,負終南地絡之陰,東及太華,北柢常山,又東循塞外,至于朝鮮,是謂北紀。南戒自岷山、嶓、蒙,負終南地絡之陽,東及太華,南逾江、淮,又東循嶺表,至于東瓯、閩中,是謂南紀。河源自北紀之首,北與地絡相會,分而東流,與泾、渭、濟相為表裹,謂之北河。江源自南紀之首,南與地絡。相會,分而東流,與淮漢相為表裹,謂之南河。觀兩河之象,與雲漢之升沉,而分野可知也。所謂雲漢升沉者,午月一陰生,雲漢潛萌于天稷之下;及未月,得坤維之氣,陰達于地上,而雲漢上升,交于東井。東井據百川上流,故鹑首為秦蜀,得兩戒山河之首。申月,雲漢達坤維之右,而漸升,交于觜、參。觜、參直天關表,在北河之陰,故實沈為晉。酉月深涉河陰,交于昂、畢,此北河外之國也,故大梁為趙。戍月進及降婁,當南河之北,故為徐州魯國。亥月陰氣跻乾維,雲漢交于娵訾,當升降之中,居水行正位,故分野在中州河濟之間,于國為衛。子月一陽生雲漢,漢漸降,交于元枵,當北河之南,故為青、兖負海之國。醜月及艮維,交星紀,趨于下流,百川歸焉,故為揚州。為吳越。寅月逾艮維,交析木,歸于末派,九河極焉,故為幽州。為燕。卯月交大火,雲漢潛沉于正東,辰已及午,曆巽維而交鹑火,則南戒之地絡應之。周章成曰:二十八宿分野,見于周禮左傳,詳于石氏星經。疑之者曰:吳、越南而星紀在醜,齊東而元枵在子,魯東而降婁在戍,趙北而大梁在酉,秦西而鹑首在未,方位參差,似難強合。一行謂分野有山河脈絡之兩戒,雲漢升沉之四維,審而識之,可以見其相配。鄭樵深取其說,袁坤儀亦以為獨勝諸家雲。
祥異附
漢。順帝永和三年春三月,地震,山崩。桓帝元嘉三年,黃龍見允吾。靈帝光和六年,河溢,東出二十裡。
晉。惠帝元康五年夏六月,地震。
隋。文帝仁壽元年,楊樹生松,高三尺,六節十二枝。
宋。哲宗元祐七年秋八月,地震。徽宗宣和六年春閏三月,地震及定諸山,草木悉沒,而山下麥苗皆在山上。宣和七年秋七月,地震,倉庫皆沒。
元。成宗元貞元年夏閏四月,河清,上下三百餘裡,凡三日。
明。成化十年春三月,臯蘭山麓地陷,坑沒人畜甚多。二十三年,黃河清。宏治十四年秋七月,大風拔木,至,起人于城東三十裡外。正德元年秋,桃李華。六年春三月,軍器庫大銅将軍炮鳴。八年夏四月,兩槐豆。十年夏五月,有火光夜起,自東南而至西北,明如晝。十四年秋八月,大雨雹,桃李華。嘉靖十八年,兇荒,秦、晉、荊、梁皆大饑。蘭州鬥米銀七錢,義民瘗屍一十八坑。隆慶六年,民家牝雞化為雄。萬曆十年,大旱,饑莩相望。十七年冬,李華。十九年,河北土塊化為田鼠,食苗。四十七年冬十月,樹花悉開。四十八年八月十五日,黃河清,次日複濁。崇正二年二月,地震,堙損民舍甚多。十三年,大旱,鬥米二千錢,人死數萬。至次年六月漸止。十五年冬十月,桃李華。
國朝。順治十一年夏五月,地震,有聲。康熙十五年八月,天鼓鳴于西方,聲如雷。四十年,旱。五十八年,黃河清。五十九年秋,禾災。雍正四年,黃河清。七年,歲大有。八年,黃河清三晝夜,藉田産瑞榖,三穗至六穗,共十三莖。乾隆十二年,旱。十五年,大稔。十八年,大雨,黃河水溢東灘,漂沒民舍禾稼甚多。二十二年,雨雹,被災二十七村莊。二十四年旱。粟米每倉石銀五六兩不等,小麥亦如之。三十五年,歲大饑,疫死頗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