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補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口,稱眼見職妻尤氏被執,貞節不屈,罵賊而亡。
職男二人存,亡未知迄今,查無音耗。
想已登鬼簏矣。
等因申報,到職,該職看得,賊以十餘股、十數萬之以衆從含、入和,勢若狂飚驟至。
職标一旅拯舒、解六、援廬,而後力巳不支,飛調援兵。
又未能遄集。
先一日,賊騎尚少官紳合力??拒之。
次日,大夥齊來,繞城三匝,門搭梯,為鼠穿,為蟻附,然猶??拒如初。
至同火怪風。
陡作,城上之火盡滅,城下之火四起,誠有鬼物為之憑,而内奸與之應者。
賊乘勢而入,大肆慘殺。
迄今四望寒灰,廬舍十焚八九,滿城積骼,孑切十無二三。
而該州知州黎弘業,教官康正谏、趙世選,暨鄉紳禦史馬如蛟、運判馬如虬、生員馬如虹等,各以身殉,或舉族罹殃,或阖門以節,莫不嗜義若渴。
蹈刃如饴,化苌弘之血以指天,矢常山之舌以罵賊,一時忠義激烈,不約而齊,真足風厲時昭揭千古。
惟是該州殘破之餘,列者僅餘于侯爛,瘡痍滿目,燐火驚心,即欲亟為吊列問生,撫流離而轸之遺黎,卒難遽複興。
本朝石韫玉治平甎記:和州人浚井獲古甎一,其形如矩之半,有文在上,曰:治平四年五月初一,夏至廿七始得雨。
考史,宋英宗建元治平,其四年歲在丁未。
距今年乙巳,實越七百十有九年,此甎不知何年淪入井,至今始出,其文又不知何人所刻。
首言夏至,既足為後世天官家之證,而記廿七始得雨。
維時小暑将盡,不雨則無禾。
言得雨者,幸詞也;言始得雨者,難詞也。
若深念夫稼穑之艱難,甚有憂而後喜者,斯何人哉?豈非有心人乎?蓋不賢者識其小者而巳。
今年天旱,六月過半而無雨,田皆龜坼,果大雨時行,誰不思勒石以志喜也。
乾隆五十年六月十九日記 宋劉宰回張和州謙亨劄子:涼風披拂,金氣高明,恭惟某官十行錫命,千騎趣行,百神後先,台候動止萬福。
某放浪山澤,不上簽府,敬之日久矣。
然每聞治民之有成績,立朝之有正論,未嘗不斂衽敬歎,且賀先侍郎先生之不亡也。
鼎來使介,旌之以手書,重之以珍贶,下拜登受,感喜其何可言。
某官明敏之姿,卓絕之才,而英詞妙翰,又有以發揮之,此某蚤歲于孔庭窺見,知其不可及者。
而向來治民之績用,立朝之風采,又表表在人,信矣先侍郎先生之不亡,而執事之有光于前文人也。
某少迫于貧,不克裹糧從四方宗匠遊,聞見淺陋,猶幸先侍郎老先生不鄙其獨學,無所聞見,收置幕中,朝夕奉令承教,得不為小人之歸。
今雖年垂七十,視茫茫,發種種,然一念不敢忘也。
朝廷更化,求靜退之士以厲薄俗,徒以某三十年家居,謂其近似,賜之招徕,而某實非其人,辭避數矣,而俞音尚??,有以覆護而存全之,于門下有望焉。
所賜某物,皆寒家所未有,不敢不拜。
适有以某物為惠者,謾侑回緘,區區欲言,尚須嗣貢,未由會見,更祈酌涼燠之宜,謹茵鼎之奉,以迎召節台眷,不敢僭申問敬。
京口委役,唯所以命。
本朝孫枝蔚與和州守楊仲延:昨日坐上之客,今日忽已以其一矣。
蚤起,桐城方退谷适召蔚同飯,才放箸,痰症暴發,對面人鬼,可駭可歎,幸公亟來一視之。
昔孔文舉為北海相時,四方遊士有以亡者,皆為棺具而斂葬之,繼此事者,非公而誰耶?石幼安居京師時,有客于京師而以者,辄棺斂之,無難色。
彼以者固不必曾為坐上之客,而幼安又非顯官,且如此也。
然則豈獨文舉足法也。
然非公則聞吾言,必且大駭矣。
藝文五 宋李之儀書柳材筆元祐中,錢塘倪本敦複通守當塗,一日,抵書相問勞,借以十筆,其簽雲:河東柳材子,時方學書,得筆,試之,頗相八。
是後訪柳不可得,而念大不少辍。
異時予得罪流是邦,既到,首幸自償所念,而材乃曆陽人,以巳久矣,為之怅然。
久之,過少廣書室,得柳東所藝,宛轉抑揚,二十年之負,恍然見,慰問之。
蓋材族人,于是知典刑淵源,不無所自來也。
但子老矣,字畫日退,良有愧于疇昔。
臨紙一長歎。
元虞集跋張魏公與劉和州墨帖後:昔南軒先生修諸葛武侯傳,以明其父之心,以為無媿辭焉。
觀魏公與劉和州之書,則大開誠心,布公道,集衆思,廣忠益之事。
按文林劉子厚著和州行狀雲:我先雍公以中書舍人參贊葉公軍事,立功采石時,和州獻平戎十二策及防江利害三劄,極為先公所重,即驟用之,遂為徙海陵公私之舟萬艘,焚陰沙,積糧三十萬,金人之計失而氣阻,其功蓋不細也。
魏公第一書,蓋止此乎。
前代之史,大臣有勳勞于國家,凡文武才略之士,出而佐之者,不能别自立傳,本牽連得書,則和州之事,魏公及我先公之傳,皆可附見。
國家列聖屢有修宋史之诏,和州子孫得上其遺事,以補阙文,不本偉乎!方采石之功既立,國勢略定,思陵起魏公于谪籍,委以江淮諸軍,
職男二人存,亡未知迄今,查無音耗。
想已登鬼簏矣。
等因申報,到職,該職看得,賊以十餘股、十數萬之以衆從含、入和,勢若狂飚驟至。
職标一旅拯舒、解六、援廬,而後力巳不支,飛調援兵。
又未能遄集。
先一日,賊騎尚少官紳合力??拒之。
次日,大夥齊來,繞城三匝,門搭梯,為鼠穿,為蟻附,然猶??拒如初。
至同火怪風。
陡作,城上之火盡滅,城下之火四起,誠有鬼物為之憑,而内奸與之應者。
賊乘勢而入,大肆慘殺。
迄今四望寒灰,廬舍十焚八九,滿城積骼,孑切十無二三。
而該州知州黎弘業,教官康正谏、趙世選,暨鄉紳禦史馬如蛟、運判馬如虬、生員馬如虹等,各以身殉,或舉族罹殃,或阖門以節,莫不嗜義若渴。
蹈刃如饴,化苌弘之血以指天,矢常山之舌以罵賊,一時忠義激烈,不約而齊,真足風厲時昭揭千古。
惟是該州殘破之餘,列者僅餘于侯爛,瘡痍滿目,燐火驚心,即欲亟為吊列問生,撫流離而轸之遺黎,卒難遽複興。
本朝石韫玉治平甎記:和州人浚井獲古甎一,其形如矩之半,有文在上,曰:治平四年五月初一,夏至廿七始得雨。
考史,宋英宗建元治平,其四年歲在丁未。
距今年乙巳,實越七百十有九年,此甎不知何年淪入井,至今始出,其文又不知何人所刻。
首言夏至,既足為後世天官家之證,而記廿七始得雨。
維時小暑将盡,不雨則無禾。
言得雨者,幸詞也;言始得雨者,難詞也。
若深念夫稼穑之艱難,甚有憂而後喜者,斯何人哉?豈非有心人乎?蓋不賢者識其小者而巳。
今年天旱,六月過半而無雨,田皆龜坼,果大雨時行,誰不思勒石以志喜也。
乾隆五十年六月十九日記 宋劉宰回張和州謙亨劄子:涼風披拂,金氣高明,恭惟某官十行錫命,千騎趣行,百神後先,台候動止萬福。
某放浪山澤,不上簽府,敬之日久矣。
然每聞治民之有成績,立朝之有正論,未嘗不斂衽敬歎,且賀先侍郎先生之不亡也。
鼎來使介,旌之以手書,重之以珍贶,下拜登受,感喜其何可言。
某官明敏之姿,卓絕之才,而英詞妙翰,又有以發揮之,此某蚤歲于孔庭窺見,知其不可及者。
而向來治民之績用,立朝之風采,又表表在人,信矣先侍郎先生之不亡,而執事之有光于前文人也。
某少迫于貧,不克裹糧從四方宗匠遊,聞見淺陋,猶幸先侍郎老先生不鄙其獨學,無所聞見,收置幕中,朝夕奉令承教,得不為小人之歸。
今雖年垂七十,視茫茫,發種種,然一念不敢忘也。
朝廷更化,求靜退之士以厲薄俗,徒以某三十年家居,謂其近似,賜之招徕,而某實非其人,辭避數矣,而俞音尚??,有以覆護而存全之,于門下有望焉。
所賜某物,皆寒家所未有,不敢不拜。
适有以某物為惠者,謾侑回緘,區區欲言,尚須嗣貢,未由會見,更祈酌涼燠之宜,謹茵鼎之奉,以迎召節台眷,不敢僭申問敬。
京口委役,唯所以命。
本朝孫枝蔚與和州守楊仲延:昨日坐上之客,今日忽已以其一矣。
蚤起,桐城方退谷适召蔚同飯,才放箸,痰症暴發,對面人鬼,可駭可歎,幸公亟來一視之。
昔孔文舉為北海相時,四方遊士有以亡者,皆為棺具而斂葬之,繼此事者,非公而誰耶?石幼安居京師時,有客于京師而以者,辄棺斂之,無難色。
彼以者固不必曾為坐上之客,而幼安又非顯官,且如此也。
然則豈獨文舉足法也。
然非公則聞吾言,必且大駭矣。
藝文五 宋李之儀書柳材筆元祐中,錢塘倪本敦複通守當塗,一日,抵書相問勞,借以十筆,其簽雲:河東柳材子,時方學書,得筆,試之,頗相八。
是後訪柳不可得,而念大不少辍。
異時予得罪流是邦,既到,首幸自償所念,而材乃曆陽人,以巳久矣,為之怅然。
久之,過少廣書室,得柳東所藝,宛轉抑揚,二十年之負,恍然見,慰問之。
蓋材族人,于是知典刑淵源,不無所自來也。
但子老矣,字畫日退,良有愧于疇昔。
臨紙一長歎。
元虞集跋張魏公與劉和州墨帖後:昔南軒先生修諸葛武侯傳,以明其父之心,以為無媿辭焉。
觀魏公與劉和州之書,則大開誠心,布公道,集衆思,廣忠益之事。
按文林劉子厚著和州行狀雲:我先雍公以中書舍人參贊葉公軍事,立功采石時,和州獻平戎十二策及防江利害三劄,極為先公所重,即驟用之,遂為徙海陵公私之舟萬艘,焚陰沙,積糧三十萬,金人之計失而氣阻,其功蓋不細也。
魏公第一書,蓋止此乎。
前代之史,大臣有勳勞于國家,凡文武才略之士,出而佐之者,不能别自立傳,本牽連得書,則和州之事,魏公及我先公之傳,皆可附見。
國家列聖屢有修宋史之诏,和州子孫得上其遺事,以補阙文,不本偉乎!方采石之功既立,國勢略定,思陵起魏公于谪籍,委以江淮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