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補卷三

關燈
古不同。

    古用兵屯、民屯絕少,故決機于兩陳之間而興屯者,如曹操、袁紹相拒官渡,諸葛亮之出師祁山是也。

    有防邊寇侵轶而興屯者,如趙充國金城之略是也。

    然皆以有人而屯,非無人而先議屯也。

    又皆當年收其利,非待三年、六年乃起科也。

    今日之屯所以不同者,皆謂之曰開墾,不謂之也。

    謂之開墾,又必須本土之民,非外來流民所得墾也。

    蓋今日之荒地,率皆本土之民貧而棄之,外來之人焉得?入而據有其地乎?且外來之人本皆流移,失業者也,既雲失業,是己地且不能墾,而乃舍之而芸他人之田乎?今忽然興屯,持朝廷數萬金錢付之何人?若入荒殘之縣,勢不得不責之知縣,知縣負茲重責,無藉貧民不敢,輕與有身。

    家者,本必輾轉責保,然後付之,萬一人事不測屯。

    利未收而本赀虧矣。

    且必待六年而後起科,六年之内,官之遷移列亡,不可預定,胥吏得以容隐為。

    奸内帑,本赀既不可保,而興屯之事,大昨,有名無實皆非策之善也。

    伏願敕下督撫,令各縣官視民有力開墾者,勸其開墾,無力開墾者,聽縣上。

    本布政使請給牛種資錢,視年歲盈歉,量征租賦,本不必待六年之久而後起科也。

    且是以本縣之民墾本縣之田,官既易于稽察,而朝廷本赀大易于征收矣。

    又疏請獎進廉吏,又論學政之弊,又陳民生十害,曰衙蠹,曰抽豐,曰歇家,曰奸豪,曰上官胥吏,曰佐貳濫收,曰越訴,曰雜派,曰放債,曰纖夫。

    時天下漸承平,性由給事中擢掌科印,前後四年,章疏大者凡數十上,皆切實當利病。

    仁皇帝雅知性。

    性嘗被疾,遣禮部及太醫院官就視邸第,時論榮之。

    以疾乞骸骨,上曰:成性居官清慎,方欲大用,而今以病告,賜加秩一級遣歸,非常格也。

    裡居三年,卒,年五十八。

    性樸讷好學。

    初從戴重遊,成進士,為蔚州魏象樞所薦。

    象樞故名儒,數與性往複讨論。

    性曰:宋儒言氣質之性,欲申性善之旨,而實違性善之義,不若孔子所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時論以為知言。

    方督關南贛,贛州知府孔覺所經曆毛倬人及宿儒彭受之,相與即濂溪書院,為講學之會性撰會。

    約數章,其旨主躬行實踐,謂講學者當平心易氣,虛己下人,即有不合夾宜翺複之事,可自以為是。

    昔張橫渠與二程論易,語人曰:二程深明易道,吾所不如。

    伊川見橫渠訂頑,以謂是起争端,改為西銘,且曰:有孟子後,未見此書,吾兄弟無此筆也。

    觀此,則見二子舍己從人,取人為善,可為師矣。

    時有畏人譏議,欲辍講者,性曰:聞謗而辍,則必聞譽而作,是好名也。

    或言:學貴躬行,不貴乎講。

    性曰:講學所以為躬行也。

    不問程而行道,鮮不謬矣。

    性清介,曆官幾三十年,家無長物。

    榷南贛,其妻求一簪,不許。

    或诘其故,曰:一人簪,則人人思簪矣;一簪與,則事事如簪矣。

    以父母之身,千秋之品,顧博親戚交遊旦夕歡,非愚不及此。

    初巡按福建,兼攝鹽政,故事,鹽賈有贖锾充使者橐,性謝去無所染。

    與友人書,以謂:賢哲立言,甯粗無精,甯近無遠。

    生平自處,以甘貧有恥為第一義,而其要在乎斬絕俗情,宮室妻妾,所識窮乏,不得擾擾,為此心累,足矣。

    其持論多類此,本性之本趣也。

    少遘闵兇,追念先世,未嘗不歔欷。

    著百思草及先節家烈猛省諸篇,辭旨悱恻,聞者莫不悲其志雲。

     吳渠字沙洲,瑰琦有智略,勇于為義。

    嘗載米赴南京,舟次聞鄰舟歎息聲,蹤迹之,微聞,作扼腕語曰:所需即失,非難緻,如緩急不及待何。

    渠即扣舷請相見,且詢所急,其人趑趄不敢前。

    渠笑曰:我和州吳渠也,能急人難,微聞君語,似有急者,願請其詳度吾所能為,一身外皆剩物耳,君何自匿為?其人自陳為巡鹽禦史要人,禦史有急難,非千金不能塞,顧難發在旦夕,禦史即有金,不能緻也。

    知公長者,故相告,即不能謀,毋洩也。

    渠笑曰:易耳。

    計舟中所有,約略足相當,悉贻之,事竟得濟。

    禦史甚德渠,為延譽,一時名公卿皆與交。

    渠名籍籍淮上,淮人恐失渠,渠于是留淮上,籌鹽策,為大估,不數年,家赀累钜萬雲。

    渠又善相人,喜扶植後俊,物色得年少,多乞為養子,教以讀書行誼,前後凡七八輩,皆得成就以去,往往知名。

    宣城沈懋學,少跌宕,無行檢,父閉之空室中,絕其會,其母竊啟後。

    戶縱使逸。

    懋學乞會,至和州一道士院,傭炊,給埽除。

    值渠谒道士,懋學傭服捧茗碗出。

    渠一見,即錯愕,詢所由來,懋學嗫嚅不吐實。

    渠從道士贖歸,诘之曰:若相非傭者,有隐,當實告我,不則還歸,老道士一爨下傭,終身埋沒奇骨,甚無謂也。

    懋學訴其故,且告之悔。

    渠曰:能悔,易為也。

    厚赀給之,俾從諸子行,讀書家塾。

    懋學字,痛自刻厲,學業大進,果不類尋常兒。

    萬曆五年進士及第第一人,官修撰,以風節有重名于時,即渠養子之一。

    渠既以鹽業緻饒富,而撫畜孤寒士,後多成名,列官中朝,為顯宦。

    渠子弟求得通籍。

    和州。

    富貴鼎族,以渠家為最盛,而渠謙抑自下,恂恂似無所能。

    州以渠為鄉飲大賓,人謂稱德齒之尊焉。

    晚年樂善不倦。

    值旱荒,渠以米八百石,助有司赈貧者雲。

    曾孫繼統,歲貢,授巢縣教谕,倜傥知人,有祖風。

    遊市中。

    見菽乳家兒,請妻以女孫。

    吳既望族,菽乳者,故不敢與其家奴齒。

    聞繼統言,駭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