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補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中更兵火,益複離椒。
而議者欲嚴教閱,君謂非休養士卒,數年之後,閱實丁壯,更定名籍不可,不然徒擾奚益?議以是格,有不樂者攻之,坐罷。
印應雷通州,靜海人,嘉熙二年進士,知和州。
寶祐二年,北兵侵和,時應雷新之任,以制司命,率兵突入,士氣益張,卒保其城。
吳邱崇知和州,王聞詩知和州十朋子張謙亨、胡元質光宗時知和州,有政績。
富嘉謀知和州,牛冕和州通判沈炎和州通判崔遵度和州主簿朱嚴和州從事周定國和州法曹将之知和州曆陽縣。
平易近民,民懷其德。
相錯官軍恃強失和,公常持其平。
先是,上屯田之籍于朝,頃五百,軍校利廣,占诿數不足。
前令懼罪。
則括民田之赢以益之。
民田久耕,為力易易,屯兵傾之,澤責償無巳。
公力疏其實于當路,謂淮田有赢,豈惟曆陽,且久耕而驟奪之,今有列,不能為也。
事以是止。
郁紹庭曆陽尉、烏江令 有狄氏子,兄弟九人分異十餘年,争訟,至庭谕之,九人感悟,複同居。
民有陶姓者,以而孤弱,族人利其産,取他姓子給,曰:此陶養子。
蔔泰聞之,按舉其罪,歸其産于孤。
在邑三年,民順其化,以憂去。
阿刺渾烏江縣達魯花赤。
郭資烏江縣令,創以州補。
明陳得姚條志 人物一 體,不當胪細碎事。
元辛文房 人物二 徐林父闳中,為吏有能名,曆鄂州司法、吏部郎、直秘閣。
林宣和三年進士。
少有特操,從母之夫王黼用事,恥與附麗,甯坎??卑官。
紹興初,上書言事,召對改官,累遷太府少卿,出為江西轉運副使,劾秦桧親黨。
桧諷兩浙轉運誣林沮經界法,貶興化軍。
十三年,複入為刑、工二部侍郎,論國用太廣,宜撙節。
隆興初,為吏部侍郎,複論符離之役非計,遂以敷文閣直學士奉祠知平江府。
力辭,旋乞緻仕。
再以給事中召,不起,遷龍圖閣學士,卒年八十餘。
世稱賢侍從,以林為首林。
号硯山居士改浙東提舉常平知秀州。
蒇有學,尤補接徐善漢隸書。
人物三 魯嵿和州人,舉人。
嘉靖四十三年沔陽知州性恺悌。
實心愛民。
有争訟理谕解椒大無罰贖。
羅春玉字翰羽,少倜傥有大志,遊京師,得交古燕趙間豪傑,意氣落落,能慷慨任重大。
仕山西夏縣典史,擢平陽府照磨,有治績。
罷歸,敦睦姻,任恤誼,鄉黨賴之。
崇正十三年,天津巡撫預計十四年糧饷,以江北空乏,不能如額,令滁、和二州動支新饷銀,召買米菽一萬四千七百石。
是時寇殘之餘民不骝生津運令下,人情惶駭,紛紛欲鳥獸椒。
長吏不知所為官紳,相顧莫發。
春玉奮曰:事關國計民生,苟濟萬一。
列生以之。
即與滁州盛大朝入京師,詣通政司,伏阙上書,大略言:國家賦役挽輸,酌定山川道裡,準之民情物力,以期久遠可循。
滁、和彈丸小邑,地瘠民貧,太祖龍飛,首善之區,休養生息且三百年。
崇正八年,忽罹寇變和州城社邱墟,滁州村。
落灰燼,士民殺戮,存者十不,二三風鶴時聞。
靡有甯處。
加以天時不齊,旱澇時作,五六年來饑馑。
接踵茹草食木,賣子鬻妻,流離以亡。
無有紀極,去年。
漕運巡撫列災上聞,滁、和之民方且企足。
伫俟,以謂皇上将下蠲緩之德音,沛赈恤之恩,澤不意天津。
有此米菽之征。
區區滁、和二州,所屬凋殘三縣征數。
百于一萬四千七百石之多。
議者謂以滁、和補江北之乏,裒多益寡,緩急可需。
不知滁、和俱在江北,同受數載災傷,尚多兩番殘破,惟正之追呼,尚難應手,額外之敲撲,孰不驚心。
且他處漕艦,各有定制,征兌運解,尚竭一年之力,始得如期。
今以滁、和山城去天津三千餘裡,緊無運道,又無運船,運軍倉卒檄征,即催前詣,自非神輸鬼運,何以咄嗟而辨?方今市價,每米一石準銀三兩三錢,菽本稱是。
伏承據派米價連運,每石九錢,菽價六錢。
此九錢、六錢之數,即以之充水程運費,未足抵半,何況市平物價,不足供三分之一乎?似此征賠,行于荊棘瓦礫之場,則鹄面鸠形之衆,不至盡填溝壑不已,将來正賦何以征輸?檄下之日,印官惟有仰屋,裡役業已潛逃,巷哭途悲,不堪聞見。
伏惟皇上仁同堯舜,每事皆欲加惠小民,官吏加征諸色,雖在厘毫,猶切詳慎。
而此次召買抑配,浮于正供者四萬餘金,比舊日條編,不啻倍蓰。
湯沐之地,喪亂餘生,何能堪此?伏乞饬下戶部,朝議善策,或酌減鬥斛,或就其所便,聽以二麥抵額。
又山溪小船不能過黃、淮大川,令其漕至淮安,聽漕運衙門附入海運,召買部價,從公準銷。
此後仍還舊賦,輸銀解京,有司毋得拘為故事,民生幸甚,國計幸甚。
書奏,莊烈帝為之感動,敕部議定,許如所請。
惟漕糈孔亟,召買不得拘為故事,不便應聽臨時計議。
有诏報可,于是滁、和之民如獲重生。
春玉以孝友世其家,教子孫俱有法度。
曾孫省,嘗刲股療母疾,舉鄉飲介賓,有春玉遺風。
人物四 如蛟兄弟四人,伯如虬、叔如融,季如虹,皆有才名。
如蛟登天啟二年壬戌進士,與倪元璐、黃道周、同出韓日缵門三人相得如兄弟。
初授山陰知縣,縣固澤國。
富陽、諸暨、蕭山諸上流,盡注三江,江湖時嘯決民田廬舍無數。
如蛟行視決口,冒波濤上下,築麻溪壩,為長隄數十裡,獲
而議者欲嚴教閱,君謂非休養士卒,數年之後,閱實丁壯,更定名籍不可,不然徒擾奚益?議以是格,有不樂者攻之,坐罷。
印應雷通州,靜海人,嘉熙二年進士,知和州。
寶祐二年,北兵侵和,時應雷新之任,以制司命,率兵突入,士氣益張,卒保其城。
吳邱崇知和州,王聞詩知和州十朋子張謙亨、胡元質光宗時知和州,有政績。
富嘉謀知和州,牛冕和州通判沈炎和州通判崔遵度和州主簿朱嚴和州從事周定國和州法曹将之知和州曆陽縣。
平易近民,民懷其德。
相錯官軍恃強失和,公常持其平。
先是,上屯田之籍于朝,頃五百,軍校利廣,占诿數不足。
前令懼罪。
則括民田之赢以益之。
民田久耕,為力易易,屯兵傾之,澤責償無巳。
公力疏其實于當路,謂淮田有赢,豈惟曆陽,且久耕而驟奪之,今有列,不能為也。
事以是止。
郁紹庭曆陽尉、烏江令 有狄氏子,兄弟九人分異十餘年,争訟,至庭谕之,九人感悟,複同居。
民有陶姓者,以而孤弱,族人利其産,取他姓子給,曰:此陶養子。
蔔泰聞之,按舉其罪,歸其産于孤。
在邑三年,民順其化,以憂去。
阿刺渾烏江縣達魯花赤。
郭資烏江縣令,創以州補。
明陳得姚條志 人物一 體,不當胪細碎事。
元辛文房 人物二 徐林父闳中,為吏有能名,曆鄂州司法、吏部郎、直秘閣。
林宣和三年進士。
少有特操,從母之夫王黼用事,恥與附麗,甯坎??卑官。
紹興初,上書言事,召對改官,累遷太府少卿,出為江西轉運副使,劾秦桧親黨。
桧諷兩浙轉運誣林沮經界法,貶興化軍。
十三年,複入為刑、工二部侍郎,論國用太廣,宜撙節。
隆興初,為吏部侍郎,複論符離之役非計,遂以敷文閣直學士奉祠知平江府。
力辭,旋乞緻仕。
再以給事中召,不起,遷龍圖閣學士,卒年八十餘。
世稱賢侍從,以林為首林。
号硯山居士改浙東提舉常平知秀州。
蒇有學,尤補接徐善漢隸書。
人物三 魯嵿和州人,舉人。
嘉靖四十三年沔陽知州性恺悌。
實心愛民。
有争訟理谕解椒大無罰贖。
羅春玉字翰羽,少倜傥有大志,遊京師,得交古燕趙間豪傑,意氣落落,能慷慨任重大。
仕山西夏縣典史,擢平陽府照磨,有治績。
罷歸,敦睦姻,任恤誼,鄉黨賴之。
崇正十三年,天津巡撫預計十四年糧饷,以江北空乏,不能如額,令滁、和二州動支新饷銀,召買米菽一萬四千七百石。
是時寇殘之餘民不骝生津運令下,人情惶駭,紛紛欲鳥獸椒。
長吏不知所為官紳,相顧莫發。
春玉奮曰:事關國計民生,苟濟萬一。
列生以之。
即與滁州盛大朝入京師,詣通政司,伏阙上書,大略言:國家賦役挽輸,酌定山川道裡,準之民情物力,以期久遠可循。
滁、和彈丸小邑,地瘠民貧,太祖龍飛,首善之區,休養生息且三百年。
崇正八年,忽罹寇變和州城社邱墟,滁州村。
落灰燼,士民殺戮,存者十不,二三風鶴時聞。
靡有甯處。
加以天時不齊,旱澇時作,五六年來饑馑。
接踵茹草食木,賣子鬻妻,流離以亡。
無有紀極,去年。
漕運巡撫列災上聞,滁、和之民方且企足。
伫俟,以謂皇上将下蠲緩之德音,沛赈恤之恩,澤不意天津。
有此米菽之征。
區區滁、和二州,所屬凋殘三縣征數。
百于一萬四千七百石之多。
議者謂以滁、和補江北之乏,裒多益寡,緩急可需。
不知滁、和俱在江北,同受數載災傷,尚多兩番殘破,惟正之追呼,尚難應手,額外之敲撲,孰不驚心。
且他處漕艦,各有定制,征兌運解,尚竭一年之力,始得如期。
今以滁、和山城去天津三千餘裡,緊無運道,又無運船,運軍倉卒檄征,即催前詣,自非神輸鬼運,何以咄嗟而辨?方今市價,每米一石準銀三兩三錢,菽本稱是。
伏承據派米價連運,每石九錢,菽價六錢。
此九錢、六錢之數,即以之充水程運費,未足抵半,何況市平物價,不足供三分之一乎?似此征賠,行于荊棘瓦礫之場,則鹄面鸠形之衆,不至盡填溝壑不已,将來正賦何以征輸?檄下之日,印官惟有仰屋,裡役業已潛逃,巷哭途悲,不堪聞見。
伏惟皇上仁同堯舜,每事皆欲加惠小民,官吏加征諸色,雖在厘毫,猶切詳慎。
而此次召買抑配,浮于正供者四萬餘金,比舊日條編,不啻倍蓰。
湯沐之地,喪亂餘生,何能堪此?伏乞饬下戶部,朝議善策,或酌減鬥斛,或就其所便,聽以二麥抵額。
又山溪小船不能過黃、淮大川,令其漕至淮安,聽漕運衙門附入海運,召買部價,從公準銷。
此後仍還舊賦,輸銀解京,有司毋得拘為故事,民生幸甚,國計幸甚。
書奏,莊烈帝為之感動,敕部議定,許如所請。
惟漕糈孔亟,召買不得拘為故事,不便應聽臨時計議。
有诏報可,于是滁、和之民如獲重生。
春玉以孝友世其家,教子孫俱有法度。
曾孫省,嘗刲股療母疾,舉鄉飲介賓,有春玉遺風。
人物四 如蛟兄弟四人,伯如虬、叔如融,季如虹,皆有才名。
如蛟登天啟二年壬戌進士,與倪元璐、黃道周、同出韓日缵門三人相得如兄弟。
初授山陰知縣,縣固澤國。
富陽、諸暨、蕭山諸上流,盡注三江,江湖時嘯決民田廬舍無數。
如蛟行視決口,冒波濤上下,築麻溪壩,為長隄數十裡,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