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補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曆陽陳廷桂續輯
沿革
戰國時楚地。
秦屬九江郡。
二漢因之。
漢末兼置揚州,領郡六,自壽春徙治于此。
後漢揚州理曆陽。
漢末,移理壽春,劉繇又移理曲阿。
西南一百八十裡有濡須水,孫權築島于此,以拒曹公。
宋兼置南豫州,領郡十三,治于此。
唐曆陽郡。
貢麻布十?,戶二萬二千一百三十二,口十一萬六千一十六。
宋貢:纻布、練布。
領縣三,治曆陽。
熙甯十年以前,諸州商稅三萬貫以下和六務;諸州酒課五萬貫以下和五務。
和州折科官紽。
夏書曰:淮海惟揚州。
孔氏傳曰:北據淮,南距海,淮海之間,其地廣矣。
和處江北,而實介于淮海之,間故,揚州域内也。
春秋、戰國皆屬楚地。
秦為九江郡之曆陽縣及東城縣之烏江亭地,曆陽為都尉所治。
漢高帝更九江郡為淮南國,曆陽及東城、烏江亭地如故。
武帝元狩元年複故,屬揚州統部。
後漢為曆陽侯國,揚州刺史之治。
三國為吳地。
晉武帝太康元年,屬淮南郡,其曆陽及東城、烏江亭地如故。
太康六年,即東城烏江亭地置烏江縣,與曆陽俱隸淮南郡。
惠帝永興元年,置曆陽郡,領曆陽、烏江二縣,仍屬揚州。
安帝時,割曆陽郡屬豫州,領曆陽、烏江、龍亢、雍邱四縣。
劉宋武帝永初二年,曆陽郡領曆陽、烏江、龍亢三縣,酂縣領于南谯郡,雍邱領于秦郡。
曆陽郡、南谯郡皆屬南豫州。
秦郡、屬南兖州,皆今和州地也。
文帝元嘉七年,曆陽郡屬南豫州,領曆陽、烏江、龍亢三縣。
八年,兼領雍邱、酂二縣。
孝武帝大明五年,割烏江與秦郡之懷德立臨江郡。
前廢帝永光元年,并省仍舊。
又大明元年,曆陽屬南豫州,泰始五年,屬豫州,七年,屬南豫州。
廢帝元徽元年,曆陽郡領曆陽、烏江、龍亢、雍邱四縣,屬南豫州。
酂縣隸于新昌郡,屬徐州。
蕭齊酂縣複陽屬曆郡,統于豫州。
日 武帝永明二年,曆陽、臨江二郡複統于南豫州。
曆陽郡領曆陽、龍亢、雍邱,其烏江、酂縣,皆領于臨江郡。
永明四年為西豫州。
七年,複南豫州,郡縣俱無更易。
梁置曆陽郡,領曆陽縣,江都郡領烏江縣。
武帝太清二年,曆陽太守莊銕以城降侯景,自此地盡入東魏。
北齊文宣帝天任二年,齊清河王嶽及衛大将軍暴顯襲取曆陽。
六年,文宣帝與梁盟,立和州,以曆陽郡領曆陽縣,齊江郡領烏江縣。
陳宣帝大建五年,黃法軠克曆、曆陽,诏南豫州刺史黃法軧徙鎮曆陽,改齊江郡為臨江郡。
宇文周靜帝大象元年,攻克豫、霍二州,江北之地悉入于周。
曆陽郡領曆陽縣如故,改臨江郡為同江郡,仍領曆陽一縣,統于和州。
隋開皇三年,罷郡,複為和州,領曆陽、烏江二縣。
大業初,改州複為曆陽郡,領縣如故。
唐高祖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改為和州,領曆陽、烏江二縣。
武德六年,析曆陽地置含山縣,入年廢。
武後長安四年,以故含山地置武壽縣。
中宗神龍元年,複為含山縣。
元宗天寶元年,改州為曆陽郡,領縣如故。
肅宗至德元載,隸淮南道節度使。
乾元元年,複改曆陽郡為和州。
代宗貞元十六年,隸舒、廬、滁、和都團練使,仍統于淮南道節度使。
昭宗天祐元年,複經隸淮南道節度使。
五代梁、唐之間,為吳、楊行密所據,晉、漢之際,則為南唐之地。
八周至宋,為上州,大為曆陽郡,置防禦使,統于淮南西路。
所領曆陽縣為緊,烏江、含山并為中。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以和州隸淮西總管府,置和州鎮守萬戶府,以曆陽縣為倚郭。
十四年,隸廬州路總管府,置和州安撫司,領縣。
如故。
十五年,升和州路,置錄事司,領三縣。
二十八年,仍降和州隸廬州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降曆陽縣屬南京廬州府,升和州仍屬廬州府。
七年,改屬鳳陽府。
十一年,以南京為京師,和州屬鳳陽府,如故。
十三年,升直隸和州,領含山一縣。
成祖永樂元年,以京師為南京,和州直隸如故。
郡邑 宋王安石初憩和州:衣足一囊弊,粟餘三釜陳。
猶依會貧地,巳愧省煩人。
塵土病催老,風波愁過春。
詩書今枉眼,還欲讨經綸。
明邢昉聞亂:坡堞風腥鴉噪昏,蚩尤如血埽天門。
豺狼氣塞丁郎廟,鬼妾啼傷太白魂。
恐有詩書到牆壁,可無家室寄羌村。
春江岸柳垂垂綠,不忍臨波拂舊痕。
本朝吳本錫曆陽詞:郎市米鹽赤埭壩,侬拾橡栗烏石山。
風吹急雨歸不得。
雞籠馬鞍雲往還,遙指侬家門半開,插花山上插花來,阿婆要得孫兒抱,迎笑那嗔薄暮回。
湖州絲棉被天下,溫煖不如烏江花。
賈舶欲來天氣好,家家白雪曬檐牙,針奂嘴下蛟龍宮。
太陽河口多惡風,移舟更八花籃套,飛雪一江村酒紅。
吳本錫蚤發之和州:征塗猶苦遙,中夜整巾帶。
出門天未霜,煙生水雲際。
荒雞催人行,寒月照城閉。
野風星鬥搖,歸與勞百計。
吳本錫歲暮歸和州對雪:異鄉歲暮歸,值此茅檐雪。
息機随收藏,僵卧比高潔。
回頭望故鄉,墳墓老頻别。
嗟哉清涕冰,吾歌不能執。
吳本錫自三山乘風夜到和州:秋氣将中暑未降,秋雪漠漠水淙淙。
三山落日空回首,一鳥淩風共渡江。
過堰村厖驚短棹,到家涼月在西窗。
桂花有意娛歸客,笑向荊妻問玉缸。
吳本錫歸和
秦屬九江郡。
二漢因之。
漢末兼置揚州,領郡六,自壽春徙治于此。
後漢揚州理曆陽。
漢末,移理壽春,劉繇又移理曲阿。
西南一百八十裡有濡須水,孫權築島于此,以拒曹公。
宋兼置南豫州,領郡十三,治于此。
唐曆陽郡。
貢麻布十?,戶二萬二千一百三十二,口十一萬六千一十六。
宋貢:纻布、練布。
領縣三,治曆陽。
熙甯十年以前,諸州商稅三萬貫以下和六務;諸州酒課五萬貫以下和五務。
和州折科官紽。
夏書曰:淮海惟揚州。
孔氏傳曰:北據淮,南距海,淮海之間,其地廣矣。
和處江北,而實介于淮海之,間故,揚州域内也。
春秋、戰國皆屬楚地。
秦為九江郡之曆陽縣及東城縣之烏江亭地,曆陽為都尉所治。
漢高帝更九江郡為淮南國,曆陽及東城、烏江亭地如故。
武帝元狩元年複故,屬揚州統部。
後漢為曆陽侯國,揚州刺史之治。
三國為吳地。
晉武帝太康元年,屬淮南郡,其曆陽及東城、烏江亭地如故。
太康六年,即東城烏江亭地置烏江縣,與曆陽俱隸淮南郡。
惠帝永興元年,置曆陽郡,領曆陽、烏江二縣,仍屬揚州。
安帝時,割曆陽郡屬豫州,領曆陽、烏江、龍亢、雍邱四縣。
劉宋武帝永初二年,曆陽郡領曆陽、烏江、龍亢三縣,酂縣領于南谯郡,雍邱領于秦郡。
曆陽郡、南谯郡皆屬南豫州。
秦郡、屬南兖州,皆今和州地也。
文帝元嘉七年,曆陽郡屬南豫州,領曆陽、烏江、龍亢三縣。
八年,兼領雍邱、酂二縣。
孝武帝大明五年,割烏江與秦郡之懷德立臨江郡。
前廢帝永光元年,并省仍舊。
又大明元年,曆陽屬南豫州,泰始五年,屬豫州,七年,屬南豫州。
廢帝元徽元年,曆陽郡領曆陽、烏江、龍亢、雍邱四縣,屬南豫州。
酂縣隸于新昌郡,屬徐州。
蕭齊酂縣複陽屬曆郡,統于豫州。
日 武帝永明二年,曆陽、臨江二郡複統于南豫州。
曆陽郡領曆陽、龍亢、雍邱,其烏江、酂縣,皆領于臨江郡。
永明四年為西豫州。
七年,複南豫州,郡縣俱無更易。
梁置曆陽郡,領曆陽縣,江都郡領烏江縣。
武帝太清二年,曆陽太守莊銕以城降侯景,自此地盡入東魏。
北齊文宣帝天任二年,齊清河王嶽及衛大将軍暴顯襲取曆陽。
六年,文宣帝與梁盟,立和州,以曆陽郡領曆陽縣,齊江郡領烏江縣。
陳宣帝大建五年,黃法軠克曆、曆陽,诏南豫州刺史黃法軧徙鎮曆陽,改齊江郡為臨江郡。
宇文周靜帝大象元年,攻克豫、霍二州,江北之地悉入于周。
曆陽郡領曆陽縣如故,改臨江郡為同江郡,仍領曆陽一縣,統于和州。
隋開皇三年,罷郡,複為和州,領曆陽、烏江二縣。
大業初,改州複為曆陽郡,領縣如故。
唐高祖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改為和州,領曆陽、烏江二縣。
武德六年,析曆陽地置含山縣,入年廢。
武後長安四年,以故含山地置武壽縣。
中宗神龍元年,複為含山縣。
元宗天寶元年,改州為曆陽郡,領縣如故。
肅宗至德元載,隸淮南道節度使。
乾元元年,複改曆陽郡為和州。
代宗貞元十六年,隸舒、廬、滁、和都團練使,仍統于淮南道節度使。
昭宗天祐元年,複經隸淮南道節度使。
五代梁、唐之間,為吳、楊行密所據,晉、漢之際,則為南唐之地。
八周至宋,為上州,大為曆陽郡,置防禦使,統于淮南西路。
所領曆陽縣為緊,烏江、含山并為中。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以和州隸淮西總管府,置和州鎮守萬戶府,以曆陽縣為倚郭。
十四年,隸廬州路總管府,置和州安撫司,領縣。
如故。
十五年,升和州路,置錄事司,領三縣。
二十八年,仍降和州隸廬州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降曆陽縣屬南京廬州府,升和州仍屬廬州府。
七年,改屬鳳陽府。
十一年,以南京為京師,和州屬鳳陽府,如故。
十三年,升直隸和州,領含山一縣。
成祖永樂元年,以京師為南京,和州直隸如故。
郡邑 宋王安石初憩和州:衣足一囊弊,粟餘三釜陳。
猶依會貧地,巳愧省煩人。
塵土病催老,風波愁過春。
詩書今枉眼,還欲讨經綸。
明邢昉聞亂:坡堞風腥鴉噪昏,蚩尤如血埽天門。
豺狼氣塞丁郎廟,鬼妾啼傷太白魂。
恐有詩書到牆壁,可無家室寄羌村。
春江岸柳垂垂綠,不忍臨波拂舊痕。
本朝吳本錫曆陽詞:郎市米鹽赤埭壩,侬拾橡栗烏石山。
風吹急雨歸不得。
雞籠馬鞍雲往還,遙指侬家門半開,插花山上插花來,阿婆要得孫兒抱,迎笑那嗔薄暮回。
湖州絲棉被天下,溫煖不如烏江花。
賈舶欲來天氣好,家家白雪曬檐牙,針奂嘴下蛟龍宮。
太陽河口多惡風,移舟更八花籃套,飛雪一江村酒紅。
吳本錫蚤發之和州:征塗猶苦遙,中夜整巾帶。
出門天未霜,煙生水雲際。
荒雞催人行,寒月照城閉。
野風星鬥搖,歸與勞百計。
吳本錫歲暮歸和州對雪:異鄉歲暮歸,值此茅檐雪。
息機随收藏,僵卧比高潔。
回頭望故鄉,墳墓老頻别。
嗟哉清涕冰,吾歌不能執。
吳本錫自三山乘風夜到和州:秋氣将中暑未降,秋雪漠漠水淙淙。
三山落日空回首,一鳥淩風共渡江。
過堰村厖驚短棹,到家涼月在西窗。
桂花有意娛歸客,笑向荊妻問玉缸。
吳本錫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