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曆陽陳廷桂子犀纂輯
藝文二
狀
唐韓愈舉薦張籍狀:右件官學有師法,文多古風,沉默靜退,介然自守,聲華行實,光映儒林。
臣當司見阙國子監博士一員,生徒藉其訓導。
伏乞天恩,特授此官,以彰聖朝崇儒尚德之道。
謹錄奏聞,伏聽敇旨。
表 唐劉禹錫和州謝上表 臣某言:伏奉制書,授臣使持節、和州諸軍事、守和州刺史。
臣自理巴賨,不聞善最,恩私忽降,慶拚失容。
伏惟皇帝陛下,丕承寶祚,光闡鴻猷,有漢武天人之姿,禀周成睿哲之德,發言合古,舉意通神,委用得人,動植鹹說。
理平之速,從古無倫。
微臣何卒,獲睹昌運。
臣業在詞學,蚤歲策名,德宗尚文,擢為禦史,出入中外,曆事王朝,累承恩光,三換符竹。
在分憂之寄,祿秩非輕,而盤蓄所長,效用無日。
臣聞一物失所,前王轸懷;今逢聖朝,豈患無位。
臣即以今月二十六日到所任上訖。
伏以地在江淮,俗參吳楚,災旱之後,綏撫誠難。
謹當奉宣皇恩,慰彼黎庶,久于其道,冀使知方。
伏乞聖慈,俯賜昭鑒。
臣遠守藩服,不獲拜舞阙庭,無任懇悃屏營之至。
謹差當州軍事衙官章興奉表陳謝以聞。
長慶四年十月二十六日。
序 宋曾鞏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熙甯三年三月,尚書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錢君純老出為婺州,三館、秘閣同舍之士,相與飲餞于城東佛舍之觀音院,會者凡二十人。
純老大重僚友之好,而欲慰處者之思也。
乃為詩二十言以示坐者。
于是在席人各取其一言為韻,賦詩以送之。
純老至州,将刻之石,而以書來曰:為我序之。
蓋朝廷常引天下儒學之士,聚之館閣,所以長養其材,而待上之用。
有出使于外者,則其僚必相告語,擇都城之中廣宇豐堂,遊觀之勝,約日皆會,飲酒賦詩,以叙去處之情,而緻綢缪之意。
曆世寖久,以為故常,其從容道義之樂,蓋他司所無,而其賦詩之所稱引況谕,莫不道去者之義,祝其歸仕于王朝,而不欲其久于外,所以見士君子之風流習尚,笃于相先,非世俗之所能及,又将待上之考信于此,而以其彙進,非空文而巳也。
純老以明經進士、制策入等,曆教國子生,入館閣為編校書籍、校理、檢讨,其文章學問有過人者,宜在天子左右,備訪問,任獻納,而顧請一州,欲自試于川窮山阻僻絕之地,其志節之高,又非凡才可及。
此賦詩者所以推其賢,惜其志,殷勤反複而不能巳。
餘故為之序其大旨,以發明士大夫之公論,而與同舍視之,使知純老之非久于外也。
十月日序。
宋張栻送張荊州序。
客問于某曰:張荊州之行,子将何以告之?某應之曰:吾将告之以講學。
客笑曰:若是哉吾子之迂也。
荊州蚤歲發策大廷,天子親擢為第一,盛名滿天下。
入司帝制,出典藩翰,議論風采,文章政事,卓然絕人。
上流重地,暫茲往牧,所以寄任之意甚重,而天下士大,莫不引領以當世功名屬于公也。
夫以位達而名章,任重而望隆,吾子顧以講學告之,不大迂乎?某曰:子以吾所謂講學,果何也耶?蓋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則畫矣。
信如子言,荊州若挾是數者以居,則仆尚何道?惟荊州方且退然若諸生,曾無一毫見于顔面,此仆之所以歎息慕向,而講學之說,是以敢發也。
蓋天下之物衆矣,紛綸????,日更于前,可喜可怒,可慕可愕,所以蕩百目而動心志者,何可以數計,而吾以藐然之身當之,知誘于外,一失其所止,則遷于物。
夫人者,統役萬物者也,而顧乃為物役,其可乎哉?是以貴于講學也。
天下之事變大不一矣,幾微之形,節奏之會,毫發呼吸之間,得失利害,有霄壤之勢。
吾朝夕與之接,一有所滞塞,則昧幾而失節,其發也不審,則其應也必盭。
一事之隳,萬事之所由隳也,豈不可懼乎?是以貴夫講學也。
夫惟講學而明理,則執天下之物不固,而應天下之變不膠。
吾于天下之物無所惡,而物無以累我,皆為吾役者也。
吾于天下之事無所厭,而事無以汨我,皆吾心之妙用也,豈不有餘裕乎?又豈有窮極乎?然所謂講學者,甯它求哉?緻其知而巳。
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經以發其蘊,泛觀千載以極其變,即事即物,身親格之,超然會夫大宗,則德進業廣,有其地矣。
夫然,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天下之廣居,行天下之大道,緻君澤
臣當司見阙國子監博士一員,生徒藉其訓導。
伏乞天恩,特授此官,以彰聖朝崇儒尚德之道。
謹錄奏聞,伏聽敇旨。
表 唐劉禹錫和州謝上表 臣某言:伏奉制書,授臣使持節、和州諸軍事、守和州刺史。
臣自理巴賨,不聞善最,恩私忽降,慶拚失容。
伏惟皇帝陛下,丕承寶祚,光闡鴻猷,有漢武天人之姿,禀周成睿哲之德,發言合古,舉意通神,委用得人,動植鹹說。
理平之速,從古無倫。
微臣何卒,獲睹昌運。
臣業在詞學,蚤歲策名,德宗尚文,擢為禦史,出入中外,曆事王朝,累承恩光,三換符竹。
在分憂之寄,祿秩非輕,而盤蓄所長,效用無日。
臣聞一物失所,前王轸懷;今逢聖朝,豈患無位。
臣即以今月二十六日到所任上訖。
伏以地在江淮,俗參吳楚,災旱之後,綏撫誠難。
謹當奉宣皇恩,慰彼黎庶,久于其道,冀使知方。
伏乞聖慈,俯賜昭鑒。
臣遠守藩服,不獲拜舞阙庭,無任懇悃屏營之至。
謹差當州軍事衙官章興奉表陳謝以聞。
長慶四年十月二十六日。
序 宋曾鞏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熙甯三年三月,尚書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錢君純老出為婺州,三館、秘閣同舍之士,相與飲餞于城東佛舍之觀音院,會者凡二十人。
純老大重僚友之好,而欲慰處者之思也。
乃為詩二十言以示坐者。
于是在席人各取其一言為韻,賦詩以送之。
純老至州,将刻之石,而以書來曰:為我序之。
蓋朝廷常引天下儒學之士,聚之館閣,所以長養其材,而待上之用。
有出使于外者,則其僚必相告語,擇都城之中廣宇豐堂,遊觀之勝,約日皆會,飲酒賦詩,以叙去處之情,而緻綢缪之意。
曆世寖久,以為故常,其從容道義之樂,蓋他司所無,而其賦詩之所稱引況谕,莫不道去者之義,祝其歸仕于王朝,而不欲其久于外,所以見士君子之風流習尚,笃于相先,非世俗之所能及,又将待上之考信于此,而以其彙進,非空文而巳也。
純老以明經進士、制策入等,曆教國子生,入館閣為編校書籍、校理、檢讨,其文章學問有過人者,宜在天子左右,備訪問,任獻納,而顧請一州,欲自試于川窮山阻僻絕之地,其志節之高,又非凡才可及。
此賦詩者所以推其賢,惜其志,殷勤反複而不能巳。
餘故為之序其大旨,以發明士大夫之公論,而與同舍視之,使知純老之非久于外也。
十月日序。
宋張栻送張荊州序。
客問于某曰:張荊州之行,子将何以告之?某應之曰:吾将告之以講學。
客笑曰:若是哉吾子之迂也。
荊州蚤歲發策大廷,天子親擢為第一,盛名滿天下。
入司帝制,出典藩翰,議論風采,文章政事,卓然絕人。
上流重地,暫茲往牧,所以寄任之意甚重,而天下士大,莫不引領以當世功名屬于公也。
夫以位達而名章,任重而望隆,吾子顧以講學告之,不大迂乎?某曰:子以吾所謂講學,果何也耶?蓋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則畫矣。
信如子言,荊州若挾是數者以居,則仆尚何道?惟荊州方且退然若諸生,曾無一毫見于顔面,此仆之所以歎息慕向,而講學之說,是以敢發也。
蓋天下之物衆矣,紛綸????,日更于前,可喜可怒,可慕可愕,所以蕩百目而動心志者,何可以數計,而吾以藐然之身當之,知誘于外,一失其所止,則遷于物。
夫人者,統役萬物者也,而顧乃為物役,其可乎哉?是以貴于講學也。
天下之事變大不一矣,幾微之形,節奏之會,毫發呼吸之間,得失利害,有霄壤之勢。
吾朝夕與之接,一有所滞塞,則昧幾而失節,其發也不審,則其應也必盭。
一事之隳,萬事之所由隳也,豈不可懼乎?是以貴夫講學也。
夫惟講學而明理,則執天下之物不固,而應天下之變不膠。
吾于天下之物無所惡,而物無以累我,皆為吾役者也。
吾于天下之事無所厭,而事無以汨我,皆吾心之妙用也,豈不有餘裕乎?又豈有窮極乎?然所謂講學者,甯它求哉?緻其知而巳。
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經以發其蘊,泛觀千載以極其變,即事即物,身親格之,超然會夫大宗,則德進業廣,有其地矣。
夫然,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天下之廣居,行天下之大道,緻君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