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二十四

關燈
元祐黨籍譜傳得官,韓氏用事時,賜出身。

     嘉定初,趙忠定家列于朝,乞毀龔頤正續稽古錄。

    又以其錄傳播四夷巳久,乞特削其官,刊定正史。

    錄曰:知合門事韓伒胄入奏,太皇太後,得旨,以谕趙汝愚等。

    來蚤太皇太後就梓宮前垂簾,引執政入班于幾筵殿下。

    太常寺先引汝愚等赴梓宮燒香畢,次赴太皇太後簾前起居奏事。

    奉太皇太後聖旨:皇帝以疾,未能執喪,曾有禦筆,自欲投閑,皇子嘉王可即皇帝位。

    雲雲。

    是日皇子嘉王即皇帝位。

    于是趙汝愚、餘端禮、陳骙等率百官如儀。

    據頤正載于錄者如此,初未嘗毀忠定也。

    疑載于正史,必有異詞。

    又詳忠定。

    子弟雪父冤,乞刊史之詞雲:頤正修史,以忠定有隻立趙家一塊肉便了之詞,又有白龍之夢。

    以此诋忠定、紹翁惜不及拜覽國史,恐前後史臣削去巳久。

     元祐黨籍列傳譜述一百卷 龔頤正著,以諸等臣本傳及志狀、家傳、遺事之類集成之。

    其事迹微晦,史不可見者,則采拾諸書為之。

    補傳凡三百九人,其阙者四人而巳。

    淳熙中,史院取其書以修四朝國史,洪邁奏乞甄錄,補和州文學,後賜出身。

    頤正,給事中原之曾孫也。

     合元祐黨籍、建中、上書邪等兩籍三百九人。

    龔頤正作列傳譜述一百卷,凡三百五人,不可詳者四人。

     元祐黨籍、建中、上書邪等,名在兩籍者三百九人。

    和州布衣龔端頤訪求阙切,成列傳譜述一百卷,書于編者三百五人,不可得而詳,者四人而巳。

    淳熙十四年三月十八日,修國史洪邁請甄錄,從之,授端頤上州文學。

     龔敦頤,和州布衣也。

    其曾祖原昔為泰陵實錄院官,故其家頗藏書。

    念元祐黨籍及建中上書等人不能盡存,訪求阙切,成列傳、譜述一百卷,凡名在兩籍者三百九人,書于編者三百五人,其不可得而詳者。

    四人而巳。

     張文簡綱華陽集有紹興間進劄子雲:臣等看詳黨籍人姓名見于碑刻者有二本,一本計九十八人,一本三百九人。

    内九十八人系崇甯初所定,多得其真。

    其後蔡京再将上書人及巳所不喜附麗,添入黨籍,泛濫雜冗,遂至三百九人雲雲。

    以此考之,蔡京手定黨籍,原有二本,南渡合二本詳定為三本。

    王伯厚小學绀珠載三百九人乃京第二本。

    龔頤正列傳譜述一百卷,凡三百五人,又不可詳者四人,大據第二本也。

     清江二孔先生列傳譜述一卷 龔頤正著 芥隐筆記一卷 龔頤正著公以學問文章知名當世,自六藝百家、諸史之籍,無所不讀,河圖、洛書、山镵蒙刻、方言、地志、浮屠、老子、騷人墨客之類,無所不記。

    至于讨論典故,訂正事實,辨明音訓,評論文體,雖片言隻字,必欲推原是正,俾學者知所依據。

    此其閑居暇日,有得于一時之誦覽者,随而錄之,号曰筆記。

     龔頤正撰。

    頤正本名敦頤,光宗受禅,改今名,為國史院檢讨官。

    其書名芥隐筆記者,考韓元吉南澗甲乙稿中有題芥隐一詩,為頤正而作,蓋其書室之名,因以名其所著也。

    頤正考證博洽,具有根柢,而舛謬處夾時有之。

    如韓愈馬上誰家白面郎,誤以為杜甫。

    公羊傳孔父義形于色,誤以為左傳孔子語;王昌齡夢中喚作梨花雲詩,誤以為王建。

    信乎考證之難。

    然統合全編,則精核者居多,要不在沈括筆談、洪邁随筆之下,未可以卷帙多少為甲乙也。

    每條下多有注語,其中班固賓戲一條,與正文不相應,王安石草堂懷古一條,明注異同,其王建一條注乃明駁之,似非頤正所自注,然出于誰手,則不可考矣。

     芥隐者,頤正書室之名也。

    是書篇頁無多,而考據博洽,不在洪邁容齋随筆下。

    每條多有附注,其中班固賓戲一條,與本書不相應,王安石草堂懷古一條,明注與本書異同,王建一條乃糾駁本書,知非頤正所自注,其出于誰手,則不可考矣。

     七家谥法總括八卷 龔頤正著。

    自有谥法以來,至治平禮院書成,始有所去取而論定。

    慶元五年,太社令龔頤正會稡六家,增入蘇洵揭本字其上,列為旁通,其義有無,分注于下,離為八卷, 率以錄 張景倩著 覆華編 張景倩著。

    韓維主一言:越中有張景倩,号雲所,乃樗寮之侄,有雜書名,率以錄,多至二三十冊,無所不備。

    又有覆華編,載甲戌以來雜事甚詳,其家朝報甚齊整,但恐不僭耳。

     明 海天吟嘯集 潘子安著 南莠村集 杜浩著 省鑒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