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二十四

關燈
俗事物之宜,上之。

    徽廟覽其書,大悅,召對便殿,賜同進士出身,擢為宗丞兼掌書學。

     高麗圖經,考稽詳備,物圖其形,事為其說。

    蓋徐四善丹青也。

    宣和末,老人在曆陽,雖得見其圖。

    但能抄其文,略其繪畫。

    乾道間刊于江陰郡齋者,即家間所傳之本,圖亡而經存,蓋兵火後,徐氏大失元本。

     兢字明叔,号自信居士。

    是書末附其行狀,稱瓯甯人,文獻通考則作和州曆陽人,思陵翰墨志又作信州徐兢,似當以行狀為确。

    通考又稱兢為铉之裔,自題保大騎省世家。

    考王铚默記稱徐铉無子,惟锴有後,居攝山前開茶肆,号徐十郎。

    铉、锴诰敇尚存。

    則通考大誤傳也。

    據兢行狀,宣和六年,高麗入貢,遣給事中路允迪報聘。

    兢以奉議郎為國信使,提轄人船禮物官,因撰高麗圖經四十卷。

    還朝後,诏給劄上之,召對便殿,賜同進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事,兼掌書學,後遷尚書刑部員外郎。

    其書分二十八門,凡其國之山川風俗、典章制度,以及接待之儀文,往來之道路,無不詳載。

    而其自序尢拳拳于所繪之圖。

    此本但有書而無圖,巳非完本。

    然前有其侄蒇題詞一首,稱書上禦府,其副藏家。

    靖康丁未,兵亂失之,後從醫者得其本,惟海道二卷無恙。

    又述兢之言,謂世傳其書,往往圖亡而經存,欲追畫之,不果就,乃以所存者刻之澄江郡齋。

    周??清波雜志大稱兢仿元豐中王雲所撰雞林志,為高麗圖經,物圖其形,事為其說。

    蓋徐四善丹青也。

    宣和末,老人在曆陽,雖得見其書,但能抄其文,略其繪事。

    乾道中刊于江陰郡齋者,即家間所傳之本,圖亡而經存。

    蓋兵火後,徐氏□失元本雲雲,是宋時巳無圖矣。

    又張世南遊宦紀聞曰:高麗是年有請于上,願得能書者至國中,于是以徐兢為國信。

    使禮物官,則兢之行,特以工書遣,而留心記載乃如是。

    今其篆書無一字傳世,惟此編僅存。

    考魏了翁鶴山集稱兢篆于說文解字以外,自為一家。

    雖其名兢字,見于印文者夾與篆法不同雲雲,則其篆乃滅裂古法者,宜不為後人所藏,棄然此編巳。

    足以傳兢,雖不傳其篆可也。

     仲父既以書上禦府,其副藏家。

    靖康丁未春,裡人徐周賓僭觀,未歸而寇至,失書所在。

    後十年,家君漕江西,弭節于洪,仲父來省,或謂郡有北醫上官生,實獲此書,亟訪之,其無恙者,特海道二卷耳。

    仲父嘗為蒇言,世傳予書,往往圖亡而經存,餘追畫之,無難也,然不果就。

    嘻,蓋棺事乃巳矣,姑刻是留澄江郡齋,來者尚有考焉。

    乾道三年夏至日,左朝奉郎、權發遣江陰軍主管學事徐蒇書。

     宋徐兢撰。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遭靖康之變,巳亡其圖。

    乾道三年,從子蒇始刻于澄江郡齋。

    仁和趙氏小山堂又有高麗木,不知刻于何時,今俱不可得見矣。

    近世流傳,惟明未海鹽鄭休仲重刊本,其間脫字凡數千。

    第二十七卷又錯簡不可讀。

    同裡胡夏客以鈔錄宋本雠對,大僅正十數字而巳。

    予家所藏,雖繕寫不工,較為完善,因參合正本,刊以行世。

    中有與正本互異及小有脫漏處,仍俟博古家藏有宋刻者訂正焉。

     張才彥文集十卷 張邵著 ??軒唱和集一卷 鄱陽洪皓、曆陽張邵、新安朱弁使金歸,道間唱酬,邵為之序。

     張晉彥文集 張祁著 總得翁集 張祁著 魏邦達文集二十卷 魏矼著 魏邦達奏議十卷 魏矼著。

    治亂分錄。

     魏矼著 于湖文集四十卷 張孝祥著 于湖詩三卷 張孝祥著。

    孝祥号幹湖,曆陽人。

    以妙年射策魁天下,不數載,入直中書,有紫微雅詞。

    湯衡為序,稱其平昔為詞,未嘗著稿,筆酣興健,頃刻即成,無一字無來處,如歌頭、凱歌諸曲,駿發蹈厲,寓以詩人句法者也。

     孝伯以家藏與諸家所刊,屬王大成雠校,雖不敢謂全書,然視他本有間。

     孝祥,安國撰。

    甲戌魁多士,出思陵親擢,秦相孫埙,遂居其下,秦忌惡之,以他事下其父子大理獄。

    明年,秦亡。

    上既六眷,不五年登法從,阜陵尢眷之,不卒,不得年,死時才四十餘。

    上嘗有用不盡之歎,其文翰皆超逸天才也。

     孝祥字安國,曆陽烏江人。

    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一。

    孝宗朝,累遷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領建康留守,尋以荊南湖北路安撫使請祠,進顯谟閣直學士緻仕。

    事迹具宋史本傳。

    書錄解題載于湖集四十卷,此本卷數相合。

    前有其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