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歷陽陳廷桂子犀纂輯
史事一
周
昭公十七年,楚人及吳戰於長岸。
吳伐楚,戰於長岸,太敗吳師,獲其乘舟餘皇。
使隨人與後至者守之,環而塹之,及泉,盈其隧炭,陳以待命。
吳公子光請於其眾曰:喪先王之乘舟,豈惟光之罪,眾大有焉,請藉取之以救死。
眾許之。
使長鬣者三人,潛伏於舟側,曰:我呼餘皇則對,師夜從之,三呼皆疊對。
楚人從而殺之。
楚師亂,吳人大敗之。
取餘皇以歸。
漢 高祖五年,與諸侯兵共擊楚軍,楚兵不利,大敗垓下。
項羽乃敗,而無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入騎,漢騎追者數千人。
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決戰,必三勝之。
為諸君濱圍斬將,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嚮漢軍圍之數重。
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
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
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與其騎會為三處。
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
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
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眾數十萬人來,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裡,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刀接戰,獨籍所殺漢兵數十人。
項王身大破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
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項籍敗垓下去也。
嬰以禦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下東城歷陽。
後漢 明帝永平十六年七月,淮陽王延徙封阜陵王。
有上書告延招姦滑,作圖讖,祠祭祝詛事,下案驗,徙封阜陵王,食二縣。
章帝建初元年十一月,阜陵王延謀反,貶為阜陵侯。
有告延與子男魴造逆謀者,有司奏請,檻車徵詣。
廷尉詔獄,肅宗下詔曰:王前犯大逆,罪惡尤深,有同周之管、蔡,漢之淮南,經有正義,律有明刑。
先帝不忍親親之恩,枉屈大灋,為王受愆,群下莫不惑焉。
今王曾莫悔悟,悖心不移,逆謀內讚,自子魴發,誠非本朝之所樂聞。
朕惻然傷心,不忍緻王於理。
今貶爵為阜陵侯,食一縣。
獲斯辜者,侯自取焉。
於戲誡哉!赦魴等罪,勿驗,使謁者一人監護延國,不得與吏人通。
章和元年九月,復封阜陵侯延為阜陵王。
帝行?九江,賜延書,與車駕會壽春。
帝見延及妻子,愍然傷之,下詔曰:昔周之爵封十有八百,而姬姓居半者,所以楨幹王室也。
朕南巡望淮海,意在阜陵,遂與侯相見。
侯志意衰落,形體非故,瞻省懷感,以喜以悲。
今復侯為阜陵王,增封四縣,并前為五縣。
和帝永元元年十月,阜陵王延薨。
三年六月,阜陵王種薨。
阜陵王傳作沖。
五年四月封阜陵王種兄魴為阜陵王。
順帝陽嘉元年五月,阜陵王恢薨。
建康元年九月,揚州刺史尹耀、九江太守鄧顯討賊範容等於歷陽,軍敗,耀、顯為賊所歿。
九江範容、周生等相聚反亂,屯據歷陽,為江淮巨患。
遣禦史中丞馮緄督揚州刺史尹耀、九江太守鄧顯討之。
耀、顯軍敗,為賊所殺。
又陰陵人徐鳳、馬勉等復寇郡縣,殺略吏人。
鳳衣絳衣,帶黑綬,稱無上將軍;勉皮冠黃衣,帶玉印,稱皇帝,築營於當塗山中,遣別將黃虎攻沒合肥。
朝廷拜滕撫九江都尉,與中郎將趙序助馮緄,合州郡兵數萬人進擊,大破之,斬馬勉、範容、周生等千五百級。
徐鳳遂將餘眾燒東城縣,下邳人謝安擊鳳,斬之。
沖帝永嘉元年七月,阜陵王代薨。
十一月,歷陽賊華孟自稱黑帝,攻殺九江太守楊岑,滕撫率諸將擊孟等,大破斬之。
歷陽賊華孟自稱黑帝,攻九江,殺郡守。
撫乘勝進擊,破之,斬孟等三千八百級,虜獲七
吳伐楚,戰於長岸,太敗吳師,獲其乘舟餘皇。
使隨人與後至者守之,環而塹之,及泉,盈其隧炭,陳以待命。
吳公子光請於其眾曰:喪先王之乘舟,豈惟光之罪,眾大有焉,請藉取之以救死。
眾許之。
使長鬣者三人,潛伏於舟側,曰:我呼餘皇則對,師夜從之,三呼皆疊對。
楚人從而殺之。
楚師亂,吳人大敗之。
取餘皇以歸。
漢 高祖五年,與諸侯兵共擊楚軍,楚兵不利,大敗垓下。
項羽乃敗,而無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入騎,漢騎追者數千人。
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決戰,必三勝之。
為諸君濱圍斬將,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嚮漢軍圍之數重。
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
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
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與其騎會為三處。
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
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
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眾數十萬人來,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裡,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刀接戰,獨籍所殺漢兵數十人。
項王身大破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
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項籍敗垓下去也。
嬰以禦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下東城歷陽。
後漢 明帝永平十六年七月,淮陽王延徙封阜陵王。
有上書告延招姦滑,作圖讖,祠祭祝詛事,下案驗,徙封阜陵王,食二縣。
章帝建初元年十一月,阜陵王延謀反,貶為阜陵侯。
有告延與子男魴造逆謀者,有司奏請,檻車徵詣。
廷尉詔獄,肅宗下詔曰:王前犯大逆,罪惡尤深,有同周之管、蔡,漢之淮南,經有正義,律有明刑。
先帝不忍親親之恩,枉屈大灋,為王受愆,群下莫不惑焉。
今王曾莫悔悟,悖心不移,逆謀內讚,自子魴發,誠非本朝之所樂聞。
朕惻然傷心,不忍緻王於理。
今貶爵為阜陵侯,食一縣。
獲斯辜者,侯自取焉。
於戲誡哉!赦魴等罪,勿驗,使謁者一人監護延國,不得與吏人通。
章和元年九月,復封阜陵侯延為阜陵王。
帝行?九江,賜延書,與車駕會壽春。
帝見延及妻子,愍然傷之,下詔曰:昔周之爵封十有八百,而姬姓居半者,所以楨幹王室也。
朕南巡望淮海,意在阜陵,遂與侯相見。
侯志意衰落,形體非故,瞻省懷感,以喜以悲。
今復侯為阜陵王,增封四縣,并前為五縣。
和帝永元元年十月,阜陵王延薨。
三年六月,阜陵王種薨。
阜陵王傳作沖。
五年四月封阜陵王種兄魴為阜陵王。
順帝陽嘉元年五月,阜陵王恢薨。
建康元年九月,揚州刺史尹耀、九江太守鄧顯討賊範容等於歷陽,軍敗,耀、顯為賊所歿。
九江範容、周生等相聚反亂,屯據歷陽,為江淮巨患。
遣禦史中丞馮緄督揚州刺史尹耀、九江太守鄧顯討之。
耀、顯軍敗,為賊所殺。
又陰陵人徐鳳、馬勉等復寇郡縣,殺略吏人。
鳳衣絳衣,帶黑綬,稱無上將軍;勉皮冠黃衣,帶玉印,稱皇帝,築營於當塗山中,遣別將黃虎攻沒合肥。
朝廷拜滕撫九江都尉,與中郎將趙序助馮緄,合州郡兵數萬人進擊,大破之,斬馬勉、範容、周生等千五百級。
徐鳳遂將餘眾燒東城縣,下邳人謝安擊鳳,斬之。
沖帝永嘉元年七月,阜陵王代薨。
十一月,歷陽賊華孟自稱黑帝,攻殺九江太守楊岑,滕撫率諸將擊孟等,大破斬之。
歷陽賊華孟自稱黑帝,攻九江,殺郡守。
撫乘勝進擊,破之,斬孟等三千八百級,虜獲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