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以躬行自力,師事呂印石、周讷溪、耿楚侗,以仁義道德為根本,不愧屋漏為真修,而尤笃于孝友。
侍父疾,籲天減已算以延親年,疾果愈。
諸生時試必冠多士,學使者大書卓行風他郡。
至教人先志節,後文藝。
中丞陳公以湘眉夫子稱之。
後家居,杜門著述,樂善自娛,别号竹岡,學者稱竹岡先生。
邱了颠,曆陽人也。
生明萬曆間,隆準直貫,目光如電。
生而母死,數歲,聞人哭母,辄心痛曰:吾母安在?由是朝夕思,懵懵如颠,人,故以颠目之。
一日,見道旁農者,掘土得佛,無首,奉以歸,以蠟笵其首,手出目鼻,續佛脰而祀之。
未幾,遊齊、魯、閩、越,數年,歸,則益颠,寒暑弗易衲,衲夾不穢,無意語,多中人隐,或數日不食,或一食兼數日。
常以餘粒呼雀鼠數百來食,肱?之即去。
偶過白下,見北鼓樓爽垲,可肆登眺,乃栖其上,卧雪中石,石如炙,氣蒸蒸出數尺,内外雪如避石,不敢集。
鐘樓有胡風子,佯狂玩物,颠嘗就語,達且人,環聽不能解。
時吳橋範質公先生為南樞部郎,過三山門,颠于輿中把其袖而出,大喝曰:待女久矣,又安之?驺從無敢近者。
先生疑,下司城诘其由,弗得奉行太過,置榜掠内,嘩謂堂上災,火光燭天,遂下獄。
居數日,獄中人多病疫,悉令病者股相枕于地,取水一孟,撮土攪而國之,皆立起。
事聞,司城白于範,大驚,亟令釋去。
其年,天中節,辭衆出江東門,送若見颠趺坐水面,高吟至中流,波濤淼淼,漸不見。
後半年,所負五鬥米,行長幹市,遇舊知者,囑曰:為我緻靈谷道友某,時隐時現,如張果回王屋山後事雲。
張宏道,含山人。
嘉靖中舉人。
母卒,廬墓三載。
母畏雷,聞雷聲,必伏墓側,大呼泣曰:兒在此。
劉傳字良習,号月川,含山人。
詩文書法,不為近習。
畫工雲山,出入高房山、何澄之閑。
筆勢遒勁,意慮深遠,時出己意。
嘉靖中,任北京中城兵。
親老,乞改南京就養,升西城指揮。
敏于政事,多所建曰。
嘗奏免靈濟熸薪之役。
張應元字仁甫,和州人。
孝友忠信,醇乎古儒者。
嘗從侯弱侯、黃貞父遊,微言名理,深入其室。
湛思經史旁洽,稗官,尤殚精郡乘。
壯棄諸生歸于漁,自号裕溪漁隐,足迹不入城市。
成清字介甫,和州人。
由貢生官仁和教谕,研究理學,訓士有法。
著道學淵源集,人稱初水先生。
張九仞名嶺,以字行,含山人。
五世祖珉,以歲貢官廣東布政使司都事,有賢聲。
珉孫歲貢灏,灏曾孫守桀,有勇略,生五子,次子嶽,能日行三百裡,其四則九仞也。
貌魁梧,須髯如戟,好觀古名将方略,與屠釣豪俠者遊。
明季,流寇大起,九仞慷慨語曰:壯士立功名,在此時矣。
襄城伯李守锜,和人也,物色之,令至京,補關東把總,生擒劇賊貼天飛,累官守備,掌厚載門。
初,秦寇陰結某内侍為奧援,及警報日至,九仞方隸其麾下,圖往剿,不知其貳于寇也。
比至,全軍灚降。
九仞憤激大呼,揮刀殺數賊,隻身歸,得不坐。
未幾,南還,遇獻賊邏軍,執之,幾不免,乘間斃二守者,泅水遁。
時崇正八年乙亥也。
當是時,淮南遭屠殺殆遍,和含日夜驚矣。
九仞父故為材官,奉巡按檄,團結鄉勇,九仞至,以軍法部署之,北向瀝酒,誓殺賊報國。
遂結石寨于桃花山。
會縣令邀九仞城守。
九仞曰:賊号百萬,所過皆齑粉,豈頹垣所能支乎?宜壁險清野以禦之,不然,徒飽虎口,令書生計。
逡巡未決。
十二月,九仞偕遼客楊鳳芝以兩騎北觇賊,至尉子橋,遇賊前鋒,流矢中馬。
首,馬蹶,九仞挾馬行數步,示勇,乃棄馬,發二矢,徐步而反。
賊大驚曰:此健者不可犯。
檢二矢共觀之,矢特長大,曰:此關東矢也。
關東兵在含山,含山不可入,遂由昭關外趨和州。
鳳芝絫口吃,頗善高歌,至是棄馬先到,城急不能言,惟手北指,面發赤。
衆驚顧曰:汝唱。
鳳芝乃徐引吭高歌,得成聲曰:流賊到昭關含小兒至今傳其聲為戲。
時男婦數千,得急入諸山,豫避賊。
其近桃花山者,多依九仞寨中。
賊既破和州,知含山無大兵也,遂至含。
含城已空,賊流言曰:和州雞籠,含山雀飛。
賊野掠至桃花山,薄寨蜂擁而上,九仞怒铠。
胄立峰巅,推石下,大如牛,中三賊陷入土,群賊愕然曰:挾馬者乃在此。
衆因鼓噪,乘勝下,賊奔濱徑去。
九仞子以巨石故傷腕,含山不至慘戮者,九仞探賊力也。
是年有曾高衡武者,聞九仞風,守楊林圩。
圩迳四十裡,環運漕鎮,周遭皆水。
衡武生有神力,時年二十有五,因水拒賊。
賊撤屋剖厝棺,編筏渡河。
衡武令衆據河岸接戰,而身泅水敗其筏,賊辄堕水死,竟不得渡,合圩免害,皆九仞倡之。
後賊數犯含,終不敢近桃花山。
入國朝,九仞散遣諸客,課子孫耕讀者數十年。
卒于家。
侍父疾,籲天減已算以延親年,疾果愈。
諸生時試必冠多士,學使者大書卓行風他郡。
至教人先志節,後文藝。
中丞陳公以湘眉夫子稱之。
後家居,杜門著述,樂善自娛,别号竹岡,學者稱竹岡先生。
邱了颠,曆陽人也。
生明萬曆間,隆準直貫,目光如電。
生而母死,數歲,聞人哭母,辄心痛曰:吾母安在?由是朝夕思,懵懵如颠,人,故以颠目之。
一日,見道旁農者,掘土得佛,無首,奉以歸,以蠟笵其首,手出目鼻,續佛脰而祀之。
未幾,遊齊、魯、閩、越,數年,歸,則益颠,寒暑弗易衲,衲夾不穢,無意語,多中人隐,或數日不食,或一食兼數日。
常以餘粒呼雀鼠數百來食,肱?之即去。
偶過白下,見北鼓樓爽垲,可肆登眺,乃栖其上,卧雪中石,石如炙,氣蒸蒸出數尺,内外雪如避石,不敢集。
鐘樓有胡風子,佯狂玩物,颠嘗就語,達且人,環聽不能解。
時吳橋範質公先生為南樞部郎,過三山門,颠于輿中把其袖而出,大喝曰:待女久矣,又安之?驺從無敢近者。
先生疑,下司城诘其由,弗得奉行太過,置榜掠内,嘩謂堂上災,火光燭天,遂下獄。
居數日,獄中人多病疫,悉令病者股相枕于地,取水一孟,撮土攪而國之,皆立起。
事聞,司城白于範,大驚,亟令釋去。
其年,天中節,辭衆出江東門,送若見颠趺坐水面,高吟至中流,波濤淼淼,漸不見。
後半年,所負五鬥米,行長幹市,遇舊知者,囑曰:為我緻靈谷道友某,時隐時現,如張果回王屋山後事雲。
張宏道,含山人。
嘉靖中舉人。
母卒,廬墓三載。
母畏雷,聞雷聲,必伏墓側,大呼泣曰:兒在此。
劉傳字良習,号月川,含山人。
詩文書法,不為近習。
畫工雲山,出入高房山、何澄之閑。
筆勢遒勁,意慮深遠,時出己意。
嘉靖中,任北京中城兵。
親老,乞改南京就養,升西城指揮。
敏于政事,多所建曰。
嘗奏免靈濟熸薪之役。
張應元字仁甫,和州人。
孝友忠信,醇乎古儒者。
嘗從侯弱侯、黃貞父遊,微言名理,深入其室。
湛思經史旁洽,稗官,尤殚精郡乘。
壯棄諸生歸于漁,自号裕溪漁隐,足迹不入城市。
成清字介甫,和州人。
由貢生官仁和教谕,研究理學,訓士有法。
著道學淵源集,人稱初水先生。
張九仞名嶺,以字行,含山人。
五世祖珉,以歲貢官廣東布政使司都事,有賢聲。
珉孫歲貢灏,灏曾孫守桀,有勇略,生五子,次子嶽,能日行三百裡,其四則九仞也。
貌魁梧,須髯如戟,好觀古名将方略,與屠釣豪俠者遊。
明季,流寇大起,九仞慷慨語曰:壯士立功名,在此時矣。
襄城伯李守锜,和人也,物色之,令至京,補關東把總,生擒劇賊貼天飛,累官守備,掌厚載門。
初,秦寇陰結某内侍為奧援,及警報日至,九仞方隸其麾下,圖往剿,不知其貳于寇也。
比至,全軍灚降。
九仞憤激大呼,揮刀殺數賊,隻身歸,得不坐。
未幾,南還,遇獻賊邏軍,執之,幾不免,乘間斃二守者,泅水遁。
時崇正八年乙亥也。
當是時,淮南遭屠殺殆遍,和含日夜驚矣。
九仞父故為材官,奉巡按檄,團結鄉勇,九仞至,以軍法部署之,北向瀝酒,誓殺賊報國。
遂結石寨于桃花山。
會縣令邀九仞城守。
九仞曰:賊号百萬,所過皆齑粉,豈頹垣所能支乎?宜壁險清野以禦之,不然,徒飽虎口,令書生計。
逡巡未決。
十二月,九仞偕遼客楊鳳芝以兩騎北觇賊,至尉子橋,遇賊前鋒,流矢中馬。
首,馬蹶,九仞挾馬行數步,示勇,乃棄馬,發二矢,徐步而反。
賊大驚曰:此健者不可犯。
檢二矢共觀之,矢特長大,曰:此關東矢也。
關東兵在含山,含山不可入,遂由昭關外趨和州。
鳳芝絫口吃,頗善高歌,至是棄馬先到,城急不能言,惟手北指,面發赤。
衆驚顧曰:汝唱。
鳳芝乃徐引吭高歌,得成聲曰:流賊到昭關含小兒至今傳其聲為戲。
時男婦數千,得急入諸山,豫避賊。
其近桃花山者,多依九仞寨中。
賊既破和州,知含山無大兵也,遂至含。
含城已空,賊流言曰:和州雞籠,含山雀飛。
賊野掠至桃花山,薄寨蜂擁而上,九仞怒铠。
胄立峰巅,推石下,大如牛,中三賊陷入土,群賊愕然曰:挾馬者乃在此。
衆因鼓噪,乘勝下,賊奔濱徑去。
九仞子以巨石故傷腕,含山不至慘戮者,九仞探賊力也。
是年有曾高衡武者,聞九仞風,守楊林圩。
圩迳四十裡,環運漕鎮,周遭皆水。
衡武生有神力,時年二十有五,因水拒賊。
賊撤屋剖厝棺,編筏渡河。
衡武令衆據河岸接戰,而身泅水敗其筏,賊辄堕水死,竟不得渡,合圩免害,皆九仞倡之。
後賊數犯含,終不敢近桃花山。
入國朝,九仞散遣諸客,課子孫耕讀者數十年。
卒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