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八

關燈
曆陽陳廷桂子犀纂輯 古迹 聖廟州治東。

    宋時在橫江門外乾明寺旁。

    元末毀于兵。

    明洪武初,知州張純誠遷于郡治東南今嶽廟之東。

    嘉靖時,判官王朝用徙建百福寺。

    萬曆間,郭繼芳複遷故地,而建翊運塔于其後高阜上。

    崇正乙亥,流賊破城毀。

    國朝順治初,知州盧汝??以州同舊署,益以廢衛之地,鼎新之,即今學是也。

    南有天衢、雲路坊,又南為鎮淮樓,北枕後山奎星。

    樓、文昌祠峙其左右為州署,壤地高敞,規制宏麗,而人文蔚興矣。

     元危經和州學尊經閣記:至正八年,和州新作尊經閣成,儒學諸生屬臨川危衆為之記。

    按宋宗室善湘為淮西安撫使,命教授戚應昌始建是閣,嘉定十三年也。

    後百年為我朝至治三年知州張克忠,又十餘年為至順三年,州長伯不花、教授朱玄皆更作之。

    曾未二十年,棟宇複壞。

    于是高侯守祖來守是邦,祗事伊始,首谒先聖之廟,乃命複加修治。

    耆儒段某适攝學事,侯俾之會計公帑,具木與石,締構周完,圖為堅久。

    巳而親加督視,晨夕必至,甫三旬而功告訖。

    重檐翚飛,丹碧炳煥,益增置書籍,因其舊名曰尊經者,使學者知學必有所本也。

    皇上加惠斯文,置考課守令之法,其一曰學校興舉。

    侯能上體朝廷良法美意,而務蒉治學宮,且以此閣為先務,可謂勤矣。

    其城邵子曰:易為生民之府,書為長民之府,詩為牧民之府,春秋為藏民之府,以配夫天之春夏秋冬,宜其非諸子百家所可。

    比而同之也。

    謂之尊者,恭敬奉持,夙夜匪懈。

    詩曰: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夫如是,則來學于斯者,甯不知其所可尊者而尊之哉?雖然,豈徒尊之而巳,觀其文以味其言,得其言以原其道,庶幾無負侯之意焉爾。

     明呂楠和州新建儒學記:和州學正鉛山張子乾澤,偕王光谟、撒镛、葉泓三生渡江來曰:和州儒學,舊在州治東南,地形泺隘,學宮偏側,光嶽之靈未結,賢材之生惟艱。

    迩年以來,屢當大比,士鮮登科。

    惟茲百福寺在城中央,高朗峻拔,凡曆陽八公之麗,雞籠龍鬥之祥,陰陵鳳皇之邃,皆抱聚于斯。

    而梁岘、桑梅又皆拱峙其前,襟帶烏江長流,以為一州之勝者也。

    爾乃邪正倒置,百年于茲。

    往時黃提學、沈知州、薛同知,皆嘗疊興慨歎,莫能遷改。

    茲者隴西王君朝用以監察禦史谪判于和,思人才為首務,惟學宮之先圖。

    乃訪諸州守淕州孟君雷,同知桂林鄭君琬,協謀佥同,請于巡撫都禦史彰德馬公,提學禦史餘姚聞人君、巡按禦史陳君,鹹重此舉,齊口褒嘉。

    鄭君且捐俸金四十。

    王君遂并所得毀淫祠,革濫恩,清官房,鬻隙地,諸金八百,盡委督役陰陽官李钺、盧勳諸人,即百福寺撤其佛像,葺理學宮,式示厥程。

    乃建先師殿五檃,南面兩庑二十檃。

    其南為戟門,戟門之左為名宧祠,右為鄉賢祠,皆南面。

    又其南為棂星門。

    棂星門之南為市河,引其水作泮池、成德、達财二坊,在池北,東西對。

    棂星之東為儒學,其北為道義門,道義門之北,折而西為明倫堂,在先聖殿之北,南面。

    堂北為敬一亭。

    其自道義門而入,為崇正書舍,中建啟聖祠,南面,祠北為會講堂。

    經始嘉靖甲午五月,落成于十一月。

    敢請文記,以示和之來學。

    泾野子曰:是役也,以扶正而抑邪。

    君子至于斯,可以教士子遊于斯,可以學。

    文物中興,四州快睹作之,誠是也。

    然開學之舉,雖官師之盛心,而力學之志,諸士子不可恃其地以為然也。

    昔者予嘗遊秦、晉之間,訪商、周之迹,見伊尹、傅說所起之處,皆莘野岩築之陋,而磻溪之迂僻,則太公之所自發也。

    諸士子苟惟道是志,惟德是據,惟仁是依,惟藝是遊,漸摩相觀之久,積累造詣之深,将賢聖可望以出,何有于科第者哉?夫然,則張籍、何蕃、張孝祥兄弟皆不足多,而王子暨諸君振作之功,八不愧往日遊酢、範純仁矣。

     是役也,同知南海周君世雄暨鄉大夫知府宋君錦、府判陶君膺、李君春,皆嘗捐資以助,而州同嘉興施元,四明周琮、吏目恒山、川克禋大皆贊其成。

    乾澤暨訓導陳瑞、劉伯璋均為勤事雲。

     明侯竑和州修學記:和州古曆陽,東與采石畫中流為水疆,總江淮水陸之沖,為姑孰、金陵之蔽,蓋南北間一都會也。

    峰巒緜亘,雄踞西北,亭亭如玉圭然。

    道家品為四十二福地。

    民生其間者,率剛勁而果決,淳質而儉約,其土風之美如此。

    明興,高皇帝由滁陽拔和城,跨有江東,混一寰宇,不五載而大業成焉。

    迄今公若侯而下,砺山帶河,載于盟府。

    者且五百餘人,皆和之産也。

    夫五百人者,起徒步而成王侯,計非魁梧瑰玮丈夫不能。

    嘗欲問其遺事,而州之人無知者。

    蓋天下之平久矣。

    高皇帝投戈講藝,辄以興學育才為先,而和去京師不百裡而近,日月之際,宜首耀于光明。

    乃二百年以來,學宮殊隘,弗稱明天子作人至意。

    州大夫馮侯始謀遷之,迨李侯、陳侯先後經營,未有成績。

    歲壬辰,襄陽曾侯至,毅然以為己任,凡百厝置,務竟厥功。

    于是故者飾,阙者興,士由此感憤于學,不勸而力,莫不曰侯之有造于我學也。

    諸生郝繼可輩銜學正李春茂、訓導李一本、馮三元、岑東曙之人命,而請記于予。

    予謂國之建學,将蓄材以待用也。

    然而非文緻太平,武戡亂略,則昔人之所言聚塊積塵耳,烏得為材?成周以三物造士,維時,士于三德既巳涵泳其要眇,而究極其指歸,迨于行誼之醇備,藝術之優娴,又兼有而時出之嘗觀其論士慮囚,一出于學,師行而受成,反而獻馘,靡不于是,則為教之備可知也。

    近世士靡實用,為文者以呻吟占畢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