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刊曆陽典錄序
關燈
小
中
大
而錯采。
地理之事,莫悉于慰祖,人物之志,允屬于倉曹。
彙為斯編,非偶然也。
夫曆陽喉吞江漲,臂接淮流,東梁西梁,峙為天阙;大岘小岘,壯若邊城。
彙牛渚之重淵,走烏江之駭浪。
自其縣由秦置,侯經楚封,曆世争桑,群雄飲馬,規形度勢,實岩疆乎。
乃若桃??花飛,楊林雨歇,日長風古,巒秀川明。
遂以發杜默之豪歌,動袁宏之高詠。
文昌振藻,紫微和鉛,靡不氣壯虹霓,聲洪金石,賢哲輩出,風流相望,乃江漢之華州,東南之靈囿也。
至如白石洞天,華陽門井,羽客化人,神居仙宅,往往在焉,斯其餘巳。
比者昌期普晏,百有餘年,兵氣銷沈,地靈郁發,衣冠之彥雒起,著述之才虎奮。
然舊志阙如,纂修莫繼,豈其不逮,抑未遑欤?斯編類次門分,裒然盈尺。
其叙沿革也,千回百改,無煩巧曆之推;古墨今朱,有若良工之缵。
其胪職官也,曆政之棠苗,諸司之金銑,符節雖??,而文化式彰;旌幢既移,而武功載缵。
人物則璇源玉水,見鐘毓之瑰奇;藝文則雲谲星稠,征搜羅之廣備。
自餘六例,罔不精詳。
比齊乘之淹貫,異剡錄之怪澀,方之舊志,增損并優。
若巨浸之彙細流,茂林之芟叢莽,後有述者,舍此奚循。
鈞面牆為慚,擿埴是懼,學非秦宓,難張廣漢。
之談,對謝朱育,讵副濮陽之問。
頃以辱在匠門,命為喤引,承茲寵逮,妄發臆談,雖豹斑之略窺,等雞跖之屬餍,良以志慶,敢曰文乎?竊惟先生禀盈沖之秀,應清怡之運,方将剖竹兼圻,建牙廣土,??軒莅止,更成風俗之通;簿領餘閑,會輯虞衡之志。
其它制作,奚翅等身。
今之此書,其猶一鱗片甲乎!異峕珂裡懸車,戟門頤花,楊侯釣遊之處,都人将鄭重而談;顧公讀書之亭,郡吏以流連興慕,續之簡末,更為華巳。
受業臨川樂鈞謹??。
餘髫礦時,見家塾架上有和含志志,喜其為鄉邦掌故之書,時時??閱之既久,遇有謬誤,或紀事未詳而别見于他書者,用蠅頭字錄之。
上下方曆數年,塗鴉幾遍,丹墨錯雜,不複可識。
乃稍稍排纂之,成上下卷曰曆陽故事。
既為諸生讀遷、固以下史,及唐宋後名人總集紀事說部之書,乃知志暨舊所錄,遺逸尚夥,他勿論。
即職官一門,十才得二三,随所見錄而簽之。
久之簽滿,更如前排纂。
書一通,成五卷。
自後閱書日多,所掇拾日繁,仍簽如初。
久之,五卷百簽又滿,于是又排纂之,乃别門類,分時代,删繁補要,志當存者存之。
又書一通,成三十二卷,改題曰曆陽典錄,即今本是也。
于是前後從事者二十年矣。
窗幾明淨,燕閑無事,辄雠校一過。
上自春秋,逮于皇朝,凡所聞見,罔弗甄總而筆削之。
以鬥大州,所摭拾纂錄之往事遺文,炳如爛如,幾與名邦大郡埒。
餘之于桑梓,大自謂勤且笃矣,抑餘有憾焉。
蓋此書詳于古而略于今,所以然者有故州之志,纂于康熙二十四年。
乾隆中,一修于高刺史麟勳,以司事者論,不合,哄而散。
再修于徐刺史元,未卒業而他遷,并所征書籍盡亡之;三修于劉刺史長城,巳成而未行,版旋失。
于是百餘年來,應書之事無所援據。
加以本州自六朝以後,累罹兵燹,文籍散佚,碑版毀泐,欲問其事,而遺風埽地盡矣。
嗚呼!網羅載籍,掞讨舊事,餘力能為之。
志乘阙略,文獻無考,茫茫墜緒,空弮徒張,奈之何哉!奈之何哉!歲乙酉,攜此書至都門,偶與鄉友論及,同聲浩歎,爰叙述纂輯颠末,并所以諜古略今之故如右雲。
陳廷桂犀林甫自識。
此序作于乾隆乙酉,嗣是仍多增益。
如劉禹錫和州廳壁記得之揚州全唐文集,康诰丈田方略得之顧甯人天下郡國利病書,謝德與周侯生祠記得之河村集,魯可藻乙亥失城始末,得之故家廢紙,皆煌煌巨篇,為一郡掌故必不可少之文。
其他詩文事迹,随時甄錄,更仆雖數,定為三十四卷,刻之襄陽道署,蓋距前似序時又二十三年矣。
嘉慶戊寅夏廷桂記。
地理之事,莫悉于慰祖,人物之志,允屬于倉曹。
彙為斯編,非偶然也。
夫曆陽喉吞江漲,臂接淮流,東梁西梁,峙為天阙;大岘小岘,壯若邊城。
彙牛渚之重淵,走烏江之駭浪。
自其縣由秦置,侯經楚封,曆世争桑,群雄飲馬,規形度勢,實岩疆乎。
乃若桃??花飛,楊林雨歇,日長風古,巒秀川明。
遂以發杜默之豪歌,動袁宏之高詠。
文昌振藻,紫微和鉛,靡不氣壯虹霓,聲洪金石,賢哲輩出,風流相望,乃江漢之華州,東南之靈囿也。
至如白石洞天,華陽門井,羽客化人,神居仙宅,往往在焉,斯其餘巳。
比者昌期普晏,百有餘年,兵氣銷沈,地靈郁發,衣冠之彥雒起,著述之才虎奮。
然舊志阙如,纂修莫繼,豈其不逮,抑未遑欤?斯編類次門分,裒然盈尺。
其叙沿革也,千回百改,無煩巧曆之推;古墨今朱,有若良工之缵。
其胪職官也,曆政之棠苗,諸司之金銑,符節雖??,而文化式彰;旌幢既移,而武功載缵。
人物則璇源玉水,見鐘毓之瑰奇;藝文則雲谲星稠,征搜羅之廣備。
自餘六例,罔不精詳。
比齊乘之淹貫,異剡錄之怪澀,方之舊志,增損并優。
若巨浸之彙細流,茂林之芟叢莽,後有述者,舍此奚循。
鈞面牆為慚,擿埴是懼,學非秦宓,難張廣漢。
之談,對謝朱育,讵副濮陽之問。
頃以辱在匠門,命為喤引,承茲寵逮,妄發臆談,雖豹斑之略窺,等雞跖之屬餍,良以志慶,敢曰文乎?竊惟先生禀盈沖之秀,應清怡之運,方将剖竹兼圻,建牙廣土,??軒莅止,更成風俗之通;簿領餘閑,會輯虞衡之志。
其它制作,奚翅等身。
今之此書,其猶一鱗片甲乎!異峕珂裡懸車,戟門頤花,楊侯釣遊之處,都人将鄭重而談;顧公讀書之亭,郡吏以流連興慕,續之簡末,更為華巳。
受業臨川樂鈞謹??。
餘髫礦時,見家塾架上有和含志志,喜其為鄉邦掌故之書,時時??閱之既久,遇有謬誤,或紀事未詳而别見于他書者,用蠅頭字錄之。
上下方曆數年,塗鴉幾遍,丹墨錯雜,不複可識。
乃稍稍排纂之,成上下卷曰曆陽故事。
既為諸生讀遷、固以下史,及唐宋後名人總集紀事說部之書,乃知志暨舊所錄,遺逸尚夥,他勿論。
即職官一門,十才得二三,随所見錄而簽之。
久之簽滿,更如前排纂。
書一通,成五卷。
自後閱書日多,所掇拾日繁,仍簽如初。
久之,五卷百簽又滿,于是又排纂之,乃别門類,分時代,删繁補要,志當存者存之。
又書一通,成三十二卷,改題曰曆陽典錄,即今本是也。
于是前後從事者二十年矣。
窗幾明淨,燕閑無事,辄雠校一過。
上自春秋,逮于皇朝,凡所聞見,罔弗甄總而筆削之。
以鬥大州,所摭拾纂錄之往事遺文,炳如爛如,幾與名邦大郡埒。
餘之于桑梓,大自謂勤且笃矣,抑餘有憾焉。
蓋此書詳于古而略于今,所以然者有故州之志,纂于康熙二十四年。
乾隆中,一修于高刺史麟勳,以司事者論,不合,哄而散。
再修于徐刺史元,未卒業而他遷,并所征書籍盡亡之;三修于劉刺史長城,巳成而未行,版旋失。
于是百餘年來,應書之事無所援據。
加以本州自六朝以後,累罹兵燹,文籍散佚,碑版毀泐,欲問其事,而遺風埽地盡矣。
嗚呼!網羅載籍,掞讨舊事,餘力能為之。
志乘阙略,文獻無考,茫茫墜緒,空弮徒張,奈之何哉!奈之何哉!歲乙酉,攜此書至都門,偶與鄉友論及,同聲浩歎,爰叙述纂輯颠末,并所以諜古略今之故如右雲。
陳廷桂犀林甫自識。
此序作于乾隆乙酉,嗣是仍多增益。
如劉禹錫和州廳壁記得之揚州全唐文集,康诰丈田方略得之顧甯人天下郡國利病書,謝德與周侯生祠記得之河村集,魯可藻乙亥失城始末,得之故家廢紙,皆煌煌巨篇,為一郡掌故必不可少之文。
其他詩文事迹,随時甄錄,更仆雖數,定為三十四卷,刻之襄陽道署,蓋距前似序時又二十三年矣。
嘉慶戊寅夏廷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