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縣志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知淄川縣事靜海張鳴鑒修。
建置志 聞之,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故上棟下宇,易有其辭;新廄築門,春秋志焉,其為一邑之觀瞻,非細故也。
淄之治前臨般水,右帶孝河,昆侖諸峰,羅列幾案間矣。
然百雉不可不嚴也,重門不可不肅也。
澤宮茂草,可弗除乎?壇??荒榛,可弗共乎?鄉村棋布,道道路如砥,而後樹之坊表,以風士庶,則建置之規模具是矣。
在昔士君子文社詩壇,往往西園載酒,北渚浮舟,嘯詠集于花朝,笙歌沸于月夕。
平泉獨樂,故迹猶存。
國朝累治以來,三事夙夜,百廢修明,擊壤鼓腹之區,一椽半榭,亦足迷也。
若夫丁令之歸,鶴來華表;王躅之墓,诏禁采樵,事有關于司空者,典宜垂乎邑乘也。
城池 城垣:創始不可考。
自漢興置縣。
舊志雲:城周回七裡三十步,墉高二丈,廣稱之,池深。
丈五尺,闊稱。
之四,門甃一磚,各設更樓。
樓有扁,東曰迎仙、南曰迎薰,西曰迎清,北曰迎恩。
弘治十四年,知縣楊公武重修,邑益壯。
嘉靖十四年,知縣享公性再修,加磚垛,然尚淺迫,無月城,自外視之,則見市。
至萬曆七年,知縣王公九儀重加拓治,始搆以重門。
門上有國,自下為河,然每歲修築,遇雨辄傾。
崇祯九年,知縣韓公承宣,始議建石城,分堵計工,紳民競勸,不三月蓋成。
通計城高官尺三丈二尺,基廣六尺。
頂剡五尺,女牆至邊共闊一丈六尺,周圍八裡,共七千七百七十四尺。
城下築岸二丈餘,塹石護之。
外作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
四門以石,内外堅。
緻東内口黉山,東向,外曰書帶,南向;南内曰甘泉南向,外曰淑聖,西向,西内曰孝水,外曰沙堤,皆西向。
北内曰萬年,北向,外曰拱極,西向。
外門設樓,稱雄麗引焉。
邑張相國有記,見藝文。
崇祯十一年,知縣楊公蕙芳建空心樓十一座,附城四面,中設砲眼各二十四,用防近城蟻附者,上覆敵樓,益屹然金湯矣。
王茂德之亂,數萬衆戰城下者三月,卒獲保全,石城力也。
順治四年,謝寇陷城,官兵烘之,旋圯圮築。
康熙七年六月,地震,城樓崩圮,裂牆八丈,損垛口一。
千三百餘。
昔時巨觀,一夕堕壞,經本省督撫具題。
事下所司,估計四千餘金,工部題覆,準三千餘金。
後二十一年大雨,又複崩損城牆三處十餘丈。
阖邑公議募化捐修,興役于知縣汪公如龍,竣事于知縣張公嵋。
雇工庀材,僅費七百餘金,不起一夫,不笞一戶,而??麗堞墉,煥然如故。
此二役也,阖邑所省不下三千餘金。
易曰:不傷财,不害民,庶幾兼而有之矣。
高司寇有記,載藝文。
續建置志 續城垣 城高廣周圍,已見舊志。
城門樓四座俱存,但年遠日久,未見整齊。
城角樓四座,惟西南樓存,餘久廢。
空心樓十一座,每樓設砲眼二十四,正面眼作迎面砲用,旁眼作順城砲用。
眼有高低,中設層闆,以便随宜施用。
每座上覆以頂,以避風雨,故名曰樓。
城牆中間外出一塊,形如空心,樓,中實以土,俗呼曰城耳。
今存數座,想即敵台之制耶。
按曆學會通雲:敵台有三式:造于城角,謂之正敵台,一也;或于城牆居中,謂之扁敵台,二也;或于城外另作,謂之獨敵台,三也。
獨敵台者,對城門外建以掩門,此更難攻。
或建于甕門之内,則更大益。
守者建台有頤,有眉,有眼,有眼珠,有鼻有吭,此西洋之法也。
未詳。
護城氈傳說,此制可以避砲。
按康濟譜:守城制,每垛口造木架一件,狀如衣架,上拴濕氈被褥,閣架垛口,則攻城之砲矢不能傷矣。
遮箭簾,制如屋中吊窗,懸挂垛口之外,可啟可閉,以防敵箭。
四周共一千五百三十一葉,今俱廢。
窩鋪在城牆之上,四周計一百二十座,以栖垛夫。
今俱廢。
每垛口十個,建窩鋪一座。
城懸眼在外城門門外之上,其眼直豎,大如鬥。
城上守兵隔城,可倒施铳炮,以防敵衆蜂擁攻門,并可澆水,以防火攻。
今存。
門眼在外門扇中間,高不及人,可施烏铳,以禦敵人擁門來攻。
今存。
城斜眼在各垛牆之下,斜向外明,可施鳥铳,遠禦敵人。
鹿角寨城外去城半裡,結寨,四周共九千二百四十九尺。
寨外為品字坑,久廢。
品字坑每坑長三尺,闊三尺,深三尺,四周共挖挑二萬七千二百六十空。
城守鐵砲現在存貯。
頭号炮十八位,二炮六位,三炮三位,計二十七位。
大炮十七位,二炮二位,三炮七位,四炮四位,計三十位。
大炮十三位,三炮六位,故炮一位,計二十位。
大炮十二位,二炮三位,三炮七位,計二十二位。
以上四門,共炮九十九位存。
公署 縣治:居城之中,正堂三間,舊扁曰牧愛堂。
翼堂左為鸾駕庫,右為币藏庫,西為典史廳,東為庫樓。
入列吏、戶、禮三房承發司右,列兵、刑、工三房駕閣開馬科右。
今圮。
堂台下中為甬道,盡儀門之内而止。
左右有巨餽,南出為戒石亭,亭南為儀門,為為東角門,又南為大門。
門之内東為寅賓館,館北為土地祠。
大門外有橋,今湮。
左右崇垣,南出半裡許,詳甓為台,虛其中為門,上建谯樓,設鐘鼓,為嚴更之所,邑令楊公武創建也。
樓後圮,康熙六年,典史金簡重修,視昔稍狹矣。
樓外東為旌善亭,西為瘅惡亭,久廢。
由正堂而入,為寅恭門,内為退思堂,即即縣住宅前廳也。
廳前東出,舊為管馬縣丞衙,裁革。
後知縣朱公正色改為退息之所,門日自公,即即東書院也。
南為管糧縣丞衙,今圮。
又南為典史衙,廳西南出為題名館,今圮。
南為主簿衙,今廢,并入馬廠矣。
獄在縣署西南隅,堂台東墀有鐵石,形大于鬥,名曰鐵牛頭。
相傳有縣令将欲采用,撅之,不見其根,煅以烈火,不能镕化而止。
亦神物也。
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張公嵋重修。
大堂懸聯,扁自儀門。
外達大門,新築甬道,甃以石,順頂重修大門、鐘鼓樓,大門外左建旌善亭。
建瘅惡亭,護以丹楯,??觀與舊,增視維新。
下車甫三月,竣工,在一時,遐迩比為僅事焉。
高司寇唐太史有善惡亭序載藝文。
布政司、按察司、府館。
續公署 旌善亭今改為旌善坊。
一建于東關北頭,一建于西門外六龍橋東頭,俱知縣王公康建。
義學一座,現在西街。
沈、張二公祠。
四鄉社學久廢。
僧會司在開元寺,道會司在西街。
城隍廟。
陰陽學、醫學俱在西街。
韓公祠。
養濟院現存,有瓦房十間,革房二十七,間内。
居孤貧按口給糧,閏月則加增,小達則扣解。
普濟堂雍正十三年,知縣唐公秉彜奉文建堂中瓦正廳三間,系收貯租糧。
乾隆二年五月初七日,用價銀三百三十兩,買高?緒地一頃,其地坐落十裡鋪。
又雍正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用價銀一百零六兩,買郎中翟地二十五畝,其地坐落十裡鋪。
又雍正十三年四月初五日,用價銀二百四十兩,買韓賓鴻地六十畝,其地坐落小邢家莊。
各文契貯庫。
又雍正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楊永修捐地二十畝,其地坐落東窩。
以上共地二頃零五畝,每畝征雜糧六鬥,共收雜糧一百二十三石。
其錢糧本縣捐備,即在丁地内起解。
所收租糧,并不出陳易新,每月每名給谷六鬥,給鹽薪大制錢一百文。
如有盈餘,貯于堂内;如有不足,本縣捐備。
又額外于雍正十三年候選州同高肇?捐地十八畝一厘,亦在十裡鋪。
倉庾鋪舍附 豫備倉、廣盈倉、廣運倉、保赤倉、義倉養濟院、總鋪。
續倉庾 舊廒二十四間,雍正六年建,新廒六間。
雍正八年建。
社倉。
學校 儒學。
文廟高珩記。
文廟、東西庑、戟門、三門、??星門、泮池、 啟聖祠、學宮、明倫堂、 文昌閣、名官祠、隋淄州刺史公孫景茂,唐淄州刺史亭邕,宋淄州刺史尹崇珂,宋通判淄州魏國公韓琦。
明淄川知縣沈琦淄川縣儒學教谕吳俸。
鄉賢祠。
周齊大夫甯戚,漢平津侯公孫引、處士田何、博士鄒長倩。
宋孝子王樵,金屯留尉,贈同知橫河軍節度使事楊敏中贈宣武将軍。
張順元般陽路總管,贈河南行省左丞,谥忠襄。
張名德明贈中憲大夫,浙江甯波府知府王崇義,歲貢,累贈通議大大、山西按察司按察使韓思武奉政大夫,吏部文選清吏司郎中,特贈太常司少卿王教敕封文林郎,河南道監察禦史,累贈中憲大夫,都察院右佥都禦史高汝登,處士高鴻儒,浙江巡撫、都察院右佥都禦史高舉敕封文林郎。
河南郏縣知縣王可嘉,明遵化兵備道按察司副使高捷 教谕宅、射圃、學前坊、學倉、 社學、陰陽學、醫學、僧會司、道會司。
續學校 大成殿、兩庑、戟門、泮池、牆垣、甬道、更衣所、檑星門、照壁、兩角門。
啟聖祠,今改為崇聖祠。
合祀追封五代肇聖王木金父公,正中南向;裕聖王祈父公東一位南向;诒聖王防叔公西一位,南向;昌聖王伯夏公,東二位南向;啟聖王鄹邑大夫西二位南向。
每祭以春秋仲月上丁寅時行禮。
東配位先賢顔氏、無繇、孔氏鯉在殿内東旁,西向,西配位先賢曾氏點、孟孫氏在殿内西旁,東向,東庑西向。
先儒周輔成、程珦、蔡元定,西庑東向。
先儒張迪、朱松。
學宮在文廟西,明倫堂五間,庠門、儀門。
教谕署、訓導署、文昌祠。
璟募修名宦祠、鄉賢祠。
按名宦條下,前志謂翟進宗、齊鷹揚兩人慷慨就義,臨難不奪,堪與常山、睢陽比烈矣,而乃未得入于名宦,斯豈非人心之不能無抑郁者乎?又查有金人張乞驢,其節烈亦與齊鷹揚同,而鄉賢無聞。
又元般陽路總管張名德,雖系邑人,而亦守土之臣也,僅入鄉賢,而未入名宦。
又明嘉隆時,縣令侯公居艮,創修官壩,截水灌田,至今人享其利,而亦未入名宦。
此皆人心之不能無憾,而議禮之君子所當急為表正者乎。
學前東西坊,東坊舊曰聖域,西坊舊曰賢關。
廢義學,廢義學、社學、忠義祠、節孝祠。
内有石碑一座,镌刻忠臣義士姓名。
又石坊一座,镌刻節婦、烈女姓氏。
般陽書院、射圃。
泮宮祭祀,皆聖天子尊聖重道之至意,育賢養老,崇德報功,于是乎在。
現今一一修明,百廢俱舉,故将祭樂二器,照依通志詳為紀載,以見我朝盛舉,較諸往代,尤為美備雲。
祭器陳設圖:毛血、榛、菱芡、鹿醢、花瓶、爵、铏、笾爵、至聖登、黍相、仙師帛爵、太□牛俎、雷尊、香、先師铏、稷、梁簋、爵和□韭菹、醯醢、菁菹、鹿脯、豕俎、犧尊、燭爵、豆爵、兔醢、筍菹、魚醢。
每每位一壇,榛、菱芡、鹿脯、形監稿、魚、棗、栗、燭爵、铏、和□黍、稻簠、羊俎,東配帛爵香、西配和□稷、梁簋、豕俎、韭菹、醯醢、菁菹、鹿醢、燭、芹菹、兔醢、筍菹、魚醢共四壇每五位一壇,栗每五位三壇,栗、鹿脯、遵形鹽、棗鍵盤獻爵小燭燭東哲钏黍爵、和羹、豕肉帛獻爵香、西哲稷、小燭、淵豆、芹菹、兔醢共四壇每四位一壇,爵、栗、鹿脯、豕肉、馔盤、燭燭東庑爵黍形、監棗、豕肉燭燭西庑爵稷、菁菹、鹿醢、豕肉燭燭爵、芹菹、兔醢、豕肉共二十四壇。
問、岑、楹鼓之亂十薩回益圖編瑟、磬則二聞歌歌冊樂導引龍
建置志 聞之,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故上棟下宇,易有其辭;新廄築門,春秋志焉,其為一邑之觀瞻,非細故也。
淄之治前臨般水,右帶孝河,昆侖諸峰,羅列幾案間矣。
然百雉不可不嚴也,重門不可不肅也。
澤宮茂草,可弗除乎?壇??荒榛,可弗共乎?鄉村棋布,道道路如砥,而後樹之坊表,以風士庶,則建置之規模具是矣。
在昔士君子文社詩壇,往往西園載酒,北渚浮舟,嘯詠集于花朝,笙歌沸于月夕。
平泉獨樂,故迹猶存。
國朝累治以來,三事夙夜,百廢修明,擊壤鼓腹之區,一椽半榭,亦足迷也。
若夫丁令之歸,鶴來華表;王躅之墓,诏禁采樵,事有關于司空者,典宜垂乎邑乘也。
城池 城垣:創始不可考。
自漢興置縣。
舊志雲:城周回七裡三十步,墉高二丈,廣稱之,池深。
丈五尺,闊稱。
之四,門甃一磚,各設更樓。
樓有扁,東曰迎仙、南曰迎薰,西曰迎清,北曰迎恩。
弘治十四年,知縣楊公武重修,邑益壯。
嘉靖十四年,知縣享公性再修,加磚垛,然尚淺迫,無月城,自外視之,則見市。
至萬曆七年,知縣王公九儀重加拓治,始搆以重門。
門上有國,自下為河,然每歲修築,遇雨辄傾。
崇祯九年,知縣韓公承宣,始議建石城,分堵計工,紳民競勸,不三月蓋成。
通計城高官尺三丈二尺,基廣六尺。
頂剡五尺,女牆至邊共闊一丈六尺,周圍八裡,共七千七百七十四尺。
城下築岸二丈餘,塹石護之。
外作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
四門以石,内外堅。
緻東内口黉山,東向,外曰書帶,南向;南内曰甘泉南向,外曰淑聖,西向,西内曰孝水,外曰沙堤,皆西向。
北内曰萬年,北向,外曰拱極,西向。
外門設樓,稱雄麗引焉。
邑張相國有記,見藝文。
崇祯十一年,知縣楊公蕙芳建空心樓十一座,附城四面,中設砲眼各二十四,用防近城蟻附者,上覆敵樓,益屹然金湯矣。
王茂德之亂,數萬衆戰城下者三月,卒獲保全,石城力也。
順治四年,謝寇陷城,官兵烘之,旋圯圮築。
康熙七年六月,地震,城樓崩圮,裂牆八丈,損垛口一。
千三百餘。
昔時巨觀,一夕堕壞,經本省督撫具題。
事下所司,估計四千餘金,工部題覆,準三千餘金。
後二十一年大雨,又複崩損城牆三處十餘丈。
阖邑公議募化捐修,興役于知縣汪公如龍,竣事于知縣張公嵋。
雇工庀材,僅費七百餘金,不起一夫,不笞一戶,而??麗堞墉,煥然如故。
此二役也,阖邑所省不下三千餘金。
易曰:不傷财,不害民,庶幾兼而有之矣。
高司寇有記,載藝文。
續建置志 續城垣 城高廣周圍,已見舊志。
城門樓四座俱存,但年遠日久,未見整齊。
城角樓四座,惟西南樓存,餘久廢。
空心樓十一座,每樓設砲眼二十四,正面眼作迎面砲用,旁眼作順城砲用。
眼有高低,中設層闆,以便随宜施用。
每座上覆以頂,以避風雨,故名曰樓。
城牆中間外出一塊,形如空心,樓,中實以土,俗呼曰城耳。
今存數座,想即敵台之制耶。
按曆學會通雲:敵台有三式:造于城角,謂之正敵台,一也;或于城牆居中,謂之扁敵台,二也;或于城外另作,謂之獨敵台,三也。
獨敵台者,對城門外建以掩門,此更難攻。
或建于甕門之内,則更大益。
守者建台有頤,有眉,有眼,有眼珠,有鼻有吭,此西洋之法也。
未詳。
護城氈傳說,此制可以避砲。
按康濟譜:守城制,每垛口造木架一件,狀如衣架,上拴濕氈被褥,閣架垛口,則攻城之砲矢不能傷矣。
遮箭簾,制如屋中吊窗,懸挂垛口之外,可啟可閉,以防敵箭。
四周共一千五百三十一葉,今俱廢。
窩鋪在城牆之上,四周計一百二十座,以栖垛夫。
今俱廢。
每垛口十個,建窩鋪一座。
城懸眼在外城門門外之上,其眼直豎,大如鬥。
城上守兵隔城,可倒施铳炮,以防敵衆蜂擁攻門,并可澆水,以防火攻。
今存。
門眼在外門扇中間,高不及人,可施烏铳,以禦敵人擁門來攻。
今存。
城斜眼在各垛牆之下,斜向外明,可施鳥铳,遠禦敵人。
鹿角寨城外去城半裡,結寨,四周共九千二百四十九尺。
寨外為品字坑,久廢。
品字坑每坑長三尺,闊三尺,深三尺,四周共挖挑二萬七千二百六十空。
城守鐵砲現在存貯。
頭号炮十八位,二炮六位,三炮三位,計二十七位。
大炮十七位,二炮二位,三炮七位,四炮四位,計三十位。
大炮十三位,三炮六位,故炮一位,計二十位。
大炮十二位,二炮三位,三炮七位,計二十二位。
以上四門,共炮九十九位存。
公署 縣治:居城之中,正堂三間,舊扁曰牧愛堂。
翼堂左為鸾駕庫,右為币藏庫,西為典史廳,東為庫樓。
入列吏、戶、禮三房承發司右,列兵、刑、工三房駕閣開馬科右。
今圮。
堂台下中為甬道,盡儀門之内而止。
左右有巨餽,南出為戒石亭,亭南為儀門,為為東角門,又南為大門。
門之内東為寅賓館,館北為土地祠。
大門外有橋,今湮。
左右崇垣,南出半裡許,詳甓為台,虛其中為門,上建谯樓,設鐘鼓,為嚴更之所,邑令楊公武創建也。
樓後圮,康熙六年,典史金簡重修,視昔稍狹矣。
樓外東為旌善亭,西為瘅惡亭,久廢。
由正堂而入,為寅恭門,内為退思堂,即即縣住宅前廳也。
廳前東出,舊為管馬縣丞衙,裁革。
後知縣朱公正色改為退息之所,門日自公,即即東書院也。
南為管糧縣丞衙,今圮。
又南為典史衙,廳西南出為題名館,今圮。
南為主簿衙,今廢,并入馬廠矣。
獄在縣署西南隅,堂台東墀有鐵石,形大于鬥,名曰鐵牛頭。
相傳有縣令将欲采用,撅之,不見其根,煅以烈火,不能镕化而止。
亦神物也。
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張公嵋重修。
大堂懸聯,扁自儀門。
外達大門,新築甬道,甃以石,順頂重修大門、鐘鼓樓,大門外左建旌善亭。
建瘅惡亭,護以丹楯,??觀與舊,增視維新。
下車甫三月,竣工,在一時,遐迩比為僅事焉。
高司寇唐太史有善惡亭序載藝文。
布政司、按察司、府館。
續公署 旌善亭今改為旌善坊。
一建于東關北頭,一建于西門外六龍橋東頭,俱知縣王公康建。
義學一座,現在西街。
沈、張二公祠。
四鄉社學久廢。
僧會司在開元寺,道會司在西街。
城隍廟。
陰陽學、醫學俱在西街。
韓公祠。
養濟院現存,有瓦房十間,革房二十七,間内。
居孤貧按口給糧,閏月則加增,小達則扣解。
普濟堂雍正十三年,知縣唐公秉彜奉文建堂中瓦正廳三間,系收貯租糧。
乾隆二年五月初七日,用價銀三百三十兩,買高?緒地一頃,其地坐落十裡鋪。
又雍正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用價銀一百零六兩,買郎中翟地二十五畝,其地坐落十裡鋪。
又雍正十三年四月初五日,用價銀二百四十兩,買韓賓鴻地六十畝,其地坐落小邢家莊。
各文契貯庫。
又雍正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楊永修捐地二十畝,其地坐落東窩。
以上共地二頃零五畝,每畝征雜糧六鬥,共收雜糧一百二十三石。
其錢糧本縣捐備,即在丁地内起解。
所收租糧,并不出陳易新,每月每名給谷六鬥,給鹽薪大制錢一百文。
如有盈餘,貯于堂内;如有不足,本縣捐備。
又額外于雍正十三年候選州同高肇?捐地十八畝一厘,亦在十裡鋪。
倉庾鋪舍附 豫備倉、廣盈倉、廣運倉、保赤倉、義倉養濟院、總鋪。
續倉庾 舊廒二十四間,雍正六年建,新廒六間。
雍正八年建。
社倉。
學校 儒學。
文廟高珩記。
文廟、東西庑、戟門、三門、??星門、泮池、 啟聖祠、學宮、明倫堂、 文昌閣、名官祠、隋淄州刺史公孫景茂,唐淄州刺史亭邕,宋淄州刺史尹崇珂,宋通判淄州魏國公韓琦。
明淄川知縣沈琦淄川縣儒學教谕吳俸。
鄉賢祠。
周齊大夫甯戚,漢平津侯公孫引、處士田何、博士鄒長倩。
宋孝子王樵,金屯留尉,贈同知橫河軍節度使事楊敏中贈宣武将軍。
張順元般陽路總管,贈河南行省左丞,谥忠襄。
張名德明贈中憲大夫,浙江甯波府知府王崇義,歲貢,累贈通議大大、山西按察司按察使韓思武奉政大夫,吏部文選清吏司郎中,特贈太常司少卿王教敕封文林郎,河南道監察禦史,累贈中憲大夫,都察院右佥都禦史高汝登,處士高鴻儒,浙江巡撫、都察院右佥都禦史高舉敕封文林郎。
河南郏縣知縣王可嘉,明遵化兵備道按察司副使高捷 教谕宅、射圃、學前坊、學倉、 社學、陰陽學、醫學、僧會司、道會司。
續學校 大成殿、兩庑、戟門、泮池、牆垣、甬道、更衣所、檑星門、照壁、兩角門。
啟聖祠,今改為崇聖祠。
合祀追封五代肇聖王木金父公,正中南向;裕聖王祈父公東一位南向;诒聖王防叔公西一位,南向;昌聖王伯夏公,東二位南向;啟聖王鄹邑大夫西二位南向。
每祭以春秋仲月上丁寅時行禮。
東配位先賢顔氏、無繇、孔氏鯉在殿内東旁,西向,西配位先賢曾氏點、孟孫氏在殿内西旁,東向,東庑西向。
先儒周輔成、程珦、蔡元定,西庑東向。
先儒張迪、朱松。
學宮在文廟西,明倫堂五間,庠門、儀門。
教谕署、訓導署、文昌祠。
璟募修名宦祠、鄉賢祠。
按名宦條下,前志謂翟進宗、齊鷹揚兩人慷慨就義,臨難不奪,堪與常山、睢陽比烈矣,而乃未得入于名宦,斯豈非人心之不能無抑郁者乎?又查有金人張乞驢,其節烈亦與齊鷹揚同,而鄉賢無聞。
又元般陽路總管張名德,雖系邑人,而亦守土之臣也,僅入鄉賢,而未入名宦。
又明嘉隆時,縣令侯公居艮,創修官壩,截水灌田,至今人享其利,而亦未入名宦。
此皆人心之不能無憾,而議禮之君子所當急為表正者乎。
學前東西坊,東坊舊曰聖域,西坊舊曰賢關。
廢義學,廢義學、社學、忠義祠、節孝祠。
内有石碑一座,镌刻忠臣義士姓名。
又石坊一座,镌刻節婦、烈女姓氏。
般陽書院、射圃。
泮宮祭祀,皆聖天子尊聖重道之至意,育賢養老,崇德報功,于是乎在。
現今一一修明,百廢俱舉,故将祭樂二器,照依通志詳為紀載,以見我朝盛舉,較諸往代,尤為美備雲。
祭器陳設圖:毛血、榛、菱芡、鹿醢、花瓶、爵、铏、笾爵、至聖登、黍相、仙師帛爵、太□牛俎、雷尊、香、先師铏、稷、梁簋、爵和□韭菹、醯醢、菁菹、鹿脯、豕俎、犧尊、燭爵、豆爵、兔醢、筍菹、魚醢。
每每位一壇,榛、菱芡、鹿脯、形監稿、魚、棗、栗、燭爵、铏、和□黍、稻簠、羊俎,東配帛爵香、西配和□稷、梁簋、豕俎、韭菹、醯醢、菁菹、鹿醢、燭、芹菹、兔醢、筍菹、魚醢共四壇每五位一壇,栗每五位三壇,栗、鹿脯、遵形鹽、棗鍵盤獻爵小燭燭東哲钏黍爵、和羹、豕肉帛獻爵香、西哲稷、小燭、淵豆、芹菹、兔醢共四壇每四位一壇,爵、栗、鹿脯、豕肉、馔盤、燭燭東庑爵黍形、監棗、豕肉燭燭西庑爵稷、菁菹、鹿醢、豕肉燭燭爵、芹菹、兔醢、豕肉共二十四壇。
問、岑、楹鼓之亂十薩回益圖編瑟、磬則二聞歌歌冊樂導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