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澤縣志卷之四

關燈
、周汝基、曾可毅。

     今按明初教谕一人,訓導二人,後乃裁其一,故深、澤學教谕僅四十五人,訓導至五十九人。

    而李東陽有學記,所載周清、楊聰二時同為司訓。

    國朝魏維聰、王思牧、顔永華、趙拱樞、郭化麟、劉汝升、呂起磻、金枋、張宗孔、高彌高、董鈞用、孫士、劉宸绋、李雲聲、王迪修、袁之屏、劉業仁、錢锟、李佩和本厚。

     宦迹 唐劉遂昌,開元間尹,好寬大之德,行和平之政,民化其醇,莫不服從而愛戴之。

    右見大忍寺碑,舊志仍之。

     周韓通,并州太原人。

    弱冠應募,以勇力聞。

    世宗即位,以深、冀之間有胡蘆河,東西橫亘數百裡,堤竭非峻,不能扼契丹奔突。

    顯德二年,命通與王彥超浚治之,功未就,契丹至,通出兵迎擊,退之,遂城李晏口為靜安軍,四旬而完。

    又城見鹿及鼓城,并葺祀州時大兵之後,遺骸布野,通悉收瘗,為萬人塳。

    又城博野、安平,往來深、定間,夜宿古寺,晝披荊棘。

    在安平,領百餘騎督役。

    會契丹騎數百奄至,通率麾下與戰,日暮,大風雨,契丹解去。

    右見宋史。

     宋許安石元祐中為深澤令。

    時廟學久廢,特幹城東北隅,擇地修建,振起斯文,加意學校,民被其化。

    元豐間,水灌城邑,治之有方,城賴以全。

    右見舊志。

     張克敬,崇甯間以山東道節推來知縣事,重修廟學,政聲顯著。

    見舊志。

    今按:舊志本作克昌。

    考修學記有克敬,疑昌即敬之訛。

    學記克敬下注雲宗甯人,疑宗又崇之訛也。

     金劉仲洙,字師魯,大興宛平人。

    大定三年登進士第,曆龍門主簿、香河酒稅使,再調深澤令。

    縣近滹沱河,時秋成,水忽暴溢,仲洙極力叢塞,竟無害。

    有盜夜發,居民震驚,仲洙率縣卒生執其三,餘衆遂潰,旦日掩捕皆獲。

    尋以廉能進官一階,升河北西路轉運司支度判官,入為刑部主事,六遷右司員外郎,俄轉吏部。

    世宗謂宰臣曰:人有言語敏辨而庸常不正者;有語言拙讷而才智通達,存心向正者。

    如劉仲洙,頗以才行見稱,然而口語甚讷也。

    右丞張汝霖曰:人之若是者多矣,願陛下深察之。

    二十九年,出為祁州刺史,以六善為教,民化之。

    章宗即位,除中都、西京等路提刑副使。

    先是,田玨等以黨罪廢锢者三十餘家,仲殊知其冤,上書力辨,帝從之,乃複玨官爵,而黨禁遂解。

    明昌二年,授并王傳兼同知大同府事。

    尋攺平陽,移德州防禦使。

    轉運郭邦傑、節度李宴皆舉仲洙以自代,升為定海軍飾度使。

    歲饑,仲洙表請開倉,未報,先為赈貨,有司刻之,罪以贖論。

    時仲洙兄仲淵以罪責石州,仲洙上書請以萊易石,朝廷義而不許。

    久之,以年老乞緻仕,累表方聽。

    泰和八年卒,年七十五。

    仲洙性剛直,果于從政,尤長十治民,所在皆有功迹雲。

    右見金史。

     元張翼,字飛卿,栾城人。

    大德間任深澤主簿。

    為政以德,不以刑,有事役民,以身率之,民皆畏服而懷其德。

     毛景謙,至順二年,由翰林院編修尹深澤,興崇學校,摧豪破奸,吏民信悅,立石頌之。

     崔讓字謙甫,至正間知深澤,不事刑威,專尚德化,興利除害,崇儉抑奢。

    三年風俗不變,政平訟簡,民懷其惠。

     元思明,真定隆平人。

    至正閑判深澤。

    廉以律巳,信以率人,好賢下士,均賦平徭,利興害除,政清訟簡。

     嶽難公,烏孫人,為深澤達魯花赤。

    奉親孝,律已廉,才能幹濟,迥異于人。

    至興學養士,勸課桑農,一邑大治。

     前五傳見舊志時,皆有去思碑紀其績,今無存。

     明王源,字啟澤,龍岩人。

    永樂二年擢第,授庶吉士,攺深澤知縣。

    修學舍,築長堤,勸民及時嫁娶,革其争财之俗。

    數上書論事,被诏征入都,又論時政得失,忤旨下吏。

    會赦複官,奏免逋賦。

    歲饑,辄發粟赈救,坐是被逮,民争先輸納,得贖還。

    召為春坊司直郎,侍諸王講讀,遷衛府紀善,移松江同知,奏蠲積逋數十萬石。

    以母老乞歸養。

    服阕,除刑部郎中。

    宣德十年五月,英宗踐阼,仿先朝制,擇廷臣十一人為知府,賜敕及宴,乘傳行。

    源得潮州府,城東有廣濟橋,歲久半北壞,源斂民萬金重築之,以其餘建亭,設先聖、四配、十哲像,刻藍田呂氏鄉約,擇民為約正、約副、約士講肄其中,而時偕寮菜董率焉。

    西湖山上有大石為怪,源命鑿之,果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