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澤縣志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界至無極縣二十五裡。
南備東鹿縣,以本縣河莊村為界,十裡,自界至束鹿縣八十裡。
北僯定州、祁州,以本縣西故羅村、東故羅村為界。
二十裡,自界至定州七十裡,至祁州四十裡。
縣境四隅:東南僯刺為縣。
安平縣以本縣河疃村為界,三十裡,自界至安平縣四十裡,至束鹿縣五十五裡。
西南僯晉州,以本縣寺頭村、方元村為界,十五裡,自界至晉州二十五裡。
西北僯定州,以本縣西内堡村為界,二十裡,自界至定州七十裡。
東北僯祁州,以本縣王家莊、張家莊為界,十五裡,自界至祁州四十五裡。
自縣達于帝京,北至保定府一百八十裡,北至京師五百裡。
山川 滹沱河,源出山西代州繁峙縣泰戲山。
山海經雲:泰戲之山,滹沱河水出焉。
從定知入深澤。
東南即光武渡處,名危渡口,今流改晉州,故道存焉。
距束鹿縣南四十裡。
自晉州流入,厥後或在城南,或在城北。
按保定境内諸水,見于水經者,易水、海水、聖水、巨馬水,見于郦注者,滅水、濡水、白溝水、徐水、唐水,其大者也。
滹沱水不見于經,而注亦不及,或者以濁漳當之。
然周職方并州川曰虖池、岖夷,益未可泯其名也。
黃今按禮晉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惡池。
注:惡當為呼小注:惡又音虖。
池,大何反。
又秦詛楚文惡池作亞駝。
據此,則周禮虖池、禮記惡池,皆今之滹沱,蓋虖加水也,從陀,古今異文耳。
又按後漢書注雲:波沱經定州深澤縣東南,謂定州屬之深澤縣,蓋據唐時為言,非從定州入深澤也。
滹沱原不入定州界,舊志曲為之說,乃讀注之誤,不可不辨。
漬河即滋河,源出山西天同靈邱縣,祯回山河,去深澤縣八裡。
按沙河北去唐河十裡,自定州流入于滋,俗名三名口。
滋河去沙河五裡,源于西山,抵于無極,經于深澤,人于祁州,會于二河,達于蠡吾,歸于海。
神渚水,在深澤縣西二十五裡,滹沱、滋河之水沖齧成之,方廣四百餘步,其深無際,天将雨,則波濤泛溢,鼓沫成輪,若神物居其中,故名。
河防 邑受冰患,南滹北資。
滹沱之患雖烈,其淤可以肥田,傷秋稼,尚獲夏麥,不無微利。
熙二十三年後,滹水不北注,麥秋漸薄,而水患亦少。
惟資水堤工,每春修築橫堤圈二處,尤為緊要。
非未雨綢缪,巡視維勤,蟻穴二開,鲸波立至,故資之利害尤巨。
資河堤自西鄉堤北村起,與無極縣東漢村交界,至北鄉段家莊止,與祁州崔章村交界。
延袤逶迤,南北兩岸共計六十六裡。
有周家口、張家口、楊家口、杜家口、康家口、郝家口、趙八莊、寺後口、賈家莊口、張家莊口、百花口等處,河灣水猛,最易沖決。
每夏秋雨淋水發,邑令督各鄉鄉民照界堵葺,書夜巡守,此舊例也。
乾隆三年七月初,河水驟溢,趙八莊決口二十四丈,縣屬鄉村被淹者十之七八。
知縣謝傑以堤防不固,山民力有限,具詳三件興工代赈等事,請發帑修築。
随奉檄行估計,按照土方,共需銀三千六百二兩有奇,置标分工,按方雠直,于四年二月内興工,越兩月而告竣。
大道溝發源新樂縣之闵泉中,曆稿城、無極二邑,地皆沙,身低玲,其迹或隐或見。
自極邑蔡莊界起,經縣北呂材、侯村、賈村、田家莊、羊村、北留村、王家莊諸鄉,而彙于西内堡,乃入定州界。
緣壅廢曰久,每夏秋霖雨,瀝水為災,四邑民均有受害。
雍正十一年,無極知縣方正玢詳請四州縣協力疏通,奉文饬行在案。
然各邑所濬,或不按故道,緻西内堡等村有蓄無洩,滋為民病。
方令又詳稱:此溝應自州屬木佃、七級等村而東南開,至東内堡,西北接入水溝,至深邑段家莊,入于資河。
今定州由七級、本佃向南開至草橋,遽令入河,查草橋地勢頗高,河流不免倒溢,反足為害。
等語。
值西内堡鄉民亦摅情上陳,蒙委員勘議,久而未決。
乾隆四年冬,督院孫公嘉淦以畿輔郡邑屢被水患,有疏濬河渠之請。
既報可,即檄行二件再饬确勘,以除水患。
事。
經清河道魯之裕親行會勘,始詳定由七級村南轉而東北達清水溝,以入資河。
于是知縣謝傑會司委員效力舉人唐倚衡,通籌合邑地勢高下及被水情形,于五年二月内,按各附近村民,撥夫挑濬。
自呂村至西内堡,計長十八裡有奇,面寬三丈五尺,深三四五尺不等。
又令鄉民協同州民,仍毀州開新渠,塞草橋水口,各村瀝水始得循故道歸河矣。
惟地多浮沙,所宜督令卿民按時挑濬,以謀經久,斯善後之道也。
本案内又自邑西陳家莊起,至賈村南舊木道溝止,地勢窪下,時患瀝水,乃開新渠三道,自村北迤遇而西,複折而北,計五裡許,面寬二丈二尺至一丈五尺,深尺餘至三尺不等,引水歸木道溝,徐達于河,而縣西北陳家莊、侯村、賈村、呂村等鄉水患亦息。
官道溝在縣東,因縣西瀝水從無極、東漢等村而來,彙于東關。
舊有道溝二條,繞城東趨,每當霾雨
南備東鹿縣,以本縣河莊村為界,十裡,自界至束鹿縣八十裡。
北僯定州、祁州,以本縣西故羅村、東故羅村為界。
二十裡,自界至定州七十裡,至祁州四十裡。
縣境四隅:東南僯刺為縣。
安平縣以本縣河疃村為界,三十裡,自界至安平縣四十裡,至束鹿縣五十五裡。
西南僯晉州,以本縣寺頭村、方元村為界,十五裡,自界至晉州二十五裡。
西北僯定州,以本縣西内堡村為界,二十裡,自界至定州七十裡。
東北僯祁州,以本縣王家莊、張家莊為界,十五裡,自界至祁州四十五裡。
自縣達于帝京,北至保定府一百八十裡,北至京師五百裡。
山川 滹沱河,源出山西代州繁峙縣泰戲山。
山海經雲:泰戲之山,滹沱河水出焉。
從定知入深澤。
東南即光武渡處,名危渡口,今流改晉州,故道存焉。
距束鹿縣南四十裡。
自晉州流入,厥後或在城南,或在城北。
按保定境内諸水,見于水經者,易水、海水、聖水、巨馬水,見于郦注者,滅水、濡水、白溝水、徐水、唐水,其大者也。
滹沱水不見于經,而注亦不及,或者以濁漳當之。
然周職方并州川曰虖池、岖夷,益未可泯其名也。
黃今按禮晉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惡池。
注:惡當為呼小注:惡又音虖。
池,大何反。
又秦詛楚文惡池作亞駝。
據此,則周禮虖池、禮記惡池,皆今之滹沱,蓋虖加水也,從陀,古今異文耳。
又按後漢書注雲:波沱經定州深澤縣東南,謂定州屬之深澤縣,蓋據唐時為言,非從定州入深澤也。
滹沱原不入定州界,舊志曲為之說,乃讀注之誤,不可不辨。
漬河即滋河,源出山西天同靈邱縣,祯回山河,去深澤縣八裡。
按沙河北去唐河十裡,自定州流入于滋,俗名三名口。
滋河去沙河五裡,源于西山,抵于無極,經于深澤,人于祁州,會于二河,達于蠡吾,歸于海。
神渚水,在深澤縣西二十五裡,滹沱、滋河之水沖齧成之,方廣四百餘步,其深無際,天将雨,則波濤泛溢,鼓沫成輪,若神物居其中,故名。
河防 邑受冰患,南滹北資。
滹沱之患雖烈,其淤可以肥田,傷秋稼,尚獲夏麥,不無微利。
熙二十三年後,滹水不北注,麥秋漸薄,而水患亦少。
惟資水堤工,每春修築橫堤圈二處,尤為緊要。
非未雨綢缪,巡視維勤,蟻穴二開,鲸波立至,故資之利害尤巨。
資河堤自西鄉堤北村起,與無極縣東漢村交界,至北鄉段家莊止,與祁州崔章村交界。
延袤逶迤,南北兩岸共計六十六裡。
有周家口、張家口、楊家口、杜家口、康家口、郝家口、趙八莊、寺後口、賈家莊口、張家莊口、百花口等處,河灣水猛,最易沖決。
每夏秋雨淋水發,邑令督各鄉鄉民照界堵葺,書夜巡守,此舊例也。
乾隆三年七月初,河水驟溢,趙八莊決口二十四丈,縣屬鄉村被淹者十之七八。
知縣謝傑以堤防不固,山民力有限,具詳三件興工代赈等事,請發帑修築。
随奉檄行估計,按照土方,共需銀三千六百二兩有奇,置标分工,按方雠直,于四年二月内興工,越兩月而告竣。
大道溝發源新樂縣之闵泉中,曆稿城、無極二邑,地皆沙,身低玲,其迹或隐或見。
自極邑蔡莊界起,經縣北呂材、侯村、賈村、田家莊、羊村、北留村、王家莊諸鄉,而彙于西内堡,乃入定州界。
緣壅廢曰久,每夏秋霖雨,瀝水為災,四邑民均有受害。
雍正十一年,無極知縣方正玢詳請四州縣協力疏通,奉文饬行在案。
然各邑所濬,或不按故道,緻西内堡等村有蓄無洩,滋為民病。
方令又詳稱:此溝應自州屬木佃、七級等村而東南開,至東内堡,西北接入水溝,至深邑段家莊,入于資河。
今定州由七級、本佃向南開至草橋,遽令入河,查草橋地勢頗高,河流不免倒溢,反足為害。
等語。
值西内堡鄉民亦摅情上陳,蒙委員勘議,久而未決。
乾隆四年冬,督院孫公嘉淦以畿輔郡邑屢被水患,有疏濬河渠之請。
既報可,即檄行二件再饬确勘,以除水患。
事。
經清河道魯之裕親行會勘,始詳定由七級村南轉而東北達清水溝,以入資河。
于是知縣謝傑會司委員效力舉人唐倚衡,通籌合邑地勢高下及被水情形,于五年二月内,按各附近村民,撥夫挑濬。
自呂村至西内堡,計長十八裡有奇,面寬三丈五尺,深三四五尺不等。
又令鄉民協同州民,仍毀州開新渠,塞草橋水口,各村瀝水始得循故道歸河矣。
惟地多浮沙,所宜督令卿民按時挑濬,以謀經久,斯善後之道也。
本案内又自邑西陳家莊起,至賈村南舊木道溝止,地勢窪下,時患瀝水,乃開新渠三道,自村北迤遇而西,複折而北,計五裡許,面寬二丈二尺至一丈五尺,深尺餘至三尺不等,引水歸木道溝,徐達于河,而縣西北陳家莊、侯村、賈村、呂村等鄉水患亦息。
官道溝在縣東,因縣西瀝水從無極、東漢等村而來,彙于東關。
舊有道溝二條,繞城東趨,每當霾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