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十九

關燈
之,而舍其子及從孫。

    奉旨入祀忠義祠。

     布衣馬山,一作明山;布衣李登英,皆邑人。

    崇祯六年,賊掠山,使負米。

    不從,俱罵賊死。

    奉旨入祀忠義祠。

     曾盧桐,字淡卿,新橋人。

    文庠冠軍,與東莞前翰林張家玉為同窗友,後佐張家玉軍,與陳文豹同殉節,死時年二十八歲。

    從東莞《舊志》增入。

     忠勇 國朝 曾榮,邑之新橋人。

    其父天祿,曾任江南川沙營參将,庭訓最嚴,常勖以異日為官,當為朝廷實心辦事。

    榮亦以忠勇自負,由行伍曆官至遊擊。

    常随左翼鎮總兵黃、提督軍門孫巡洋捕盜,屢有戰功。

    嗣署南澳海門參将。

    聞福建賊船竄入境内,當帶舟師,一晝夜追剿八百餘裡,至閩省廈門燈火窖地方,斃賊甚多,威聲大振。

    後複因捕盜出洋,風勢猛烈,衆兵力勸返棹[17]。

    榮喟然曰:“賊匪當前,因風而退,其如職守何!”堅不聽。

    頃刻飓風暴至,船乃覆,屍亦漂流,不可得。

    上台念其屢著勞迹,奮不顧身,奏蒙聖恩優恤,照參将陣亡例,蔭其子雲騎尉世職。

    卒年始三十餘歲。

     鄭文光,向南人。

    由行伍授大鵬營千總。

    素骁勇,善騎射。

    五十三年,從征安南,屢有勳績。

    後因深入失路,文光猶奮勇力戰,被傷陣亡。

    五十七年,奉旨以其子鴻承襲恩騎尉。

     黃成琏,大鵬人。

    任大鵬左哨把總。

    乾隆五十四年,從征安南。

    操舟哨探,遇賊戰死。

    奉旨蔭其弟成鳳恩騎尉。

     葉榮高,城外龜廟人。

    曆官把總。

    嘉慶十四年,海寇倡亂,榮高奉撥出師,至磨刀洋,挺身奮戰,因賊衆被害。

    奉旨蔭其弟華魁雲騎尉。

     葉遇高,大鵬人。

    任碣石營千總。

    嘉慶十四年,奉撥赤瀝角洋攻賊,奮勇争先,力竭被殺。

    奉旨蔭其弟遇福雲騎尉。

     殷勝發,大鵬人。

    曆官千總。

    嘉慶十四年,海氛擾亂,勝發禦賊于磨刀洋。

    适賊大至,而勝發力戰不退,卒以衆寡不敵而死。

    奉旨蔭其子桂芳雲騎尉。

     義俠附 明 張政,勇敢有幹略。

    弘治初,占城國亂,厥長來奔。

    都禦史屠镛疏請送歸,檄募能谙海島可使者,無人敢往。

    政毅然應之。

    至占城,宣谕朝廷威德,争據者鹹服政勇。

    及還,給冠帶旌之。

    見《舊志》。

     隐逸 明 侯琚,生而蚤慧,博通群籍,怡情山水,不求仕進。

    有詩名,雅似唐人風緻。

    藩參會稽陳公贊選其詩,入《嶺南珠玉》,多忠孝節義語。

     利懋,家資饒裕,敦崇禮義。

    天順辛巳,捐镪赈饑,東莞紀其名于義民碑[18]。

    雅好吟詠,著《雲莊集》,詩入《嶺南珠玉》。

     鄭璲,邑向南[19]人。

    敦樸好善,隐耕照月岩之下,他無所羨,澹如也。

    後當事聞其名,給以冠帶。

    年九十二而卒。

     江振湍,父早喪,事母極孝。

    博通經傳,放懷山水。

    家近雲溪寺,日往憩焉。

    嘗賦《鹾海謠》,人傳誦之,即江振沛。

    見《舊志》。

     【注釋】 [1]“義俠附”原脫,據本志本卷正文補。

     [2]“滫瀡”原訛“修”,據文意改。

    按,“滫瀡”亦作“滫髓”,指柔滑爽口的食物。

    無“修”詞。

     [3]“冠”原訛“官”,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十《人物志·鄉賢》改。

    按,“冠帶”指封爵、官職。

     [4]“弘”原訛“宏”,據本志卷十五《選舉表一·文科甲》、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鄉科》、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三《選舉志三·舉人》等改。

     [5]“詩”原訛“易”,據本志卷十五《選舉表一·文科甲》、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鄉科》改。

     [6]“建浮梁一所”原脫,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十《人物志·名宦》補。

     [7]按,“萬曆癸巳”即二十一年,本志卷十五《選舉表一·正貢》則作“萬曆二十二年拔貢”,二者當有一誤。

     [8]“芝”原訛“之”,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十《人物志·名宦》改。

     [9]“麟”原訛“靈”,據本志卷十五《選舉表一·文科甲》、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鄉科》、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五《選舉志五·舉人》改。

     [10]“易”原訛“羲”,據本志卷十五《選舉表一·文科甲》、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鄉科》、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五《選舉志五·舉人》改。

     [11]“彷”原訛“傍”,據文意改。

     [12]按,“向南”,康熙《新安縣志》卷十《人物志·行誼》作“墩頭”。

     [13]按,“易經”,本志卷十五《選舉表一·文科甲》作“書經”,當有一誤。

     [14]“容”原訛“镕”,據本志卷十五《選舉表一·文科甲》、光緒《廣州府志》卷四十三《選舉表十二·舉人·國朝》改。

     [15]“汪”原訛“江”,據本志卷十五《選舉表一·薦辟》、光緒《廣州府志》卷四十一《選舉表十·進士·國朝》、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下冊第2725頁等改。

     [16]按“乾隆壬辰歲”即乾隆三十七年,本志卷十五《選舉表一·正貢》作“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疑本卷誤。

     [17]“棹”原訛“掉”,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一百三十六《列傳二十五·國朝·曾榮》改。

     [18]“碑”原脫,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十《人物志·隐逸》補。

     [19]按,“向南”,康熙《新安縣志》卷十《人物志·隐逸》作“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