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十八

關燈
勝迹略 古迹、冢墓、寺觀 夫名山大川,一經前人遊覽,往往形諸歌詠,此地以人傳也。

    邑中風景,其最著者,如杯渡高峰、赤灣勝概,每令人低徊不能去。

    而且追官富之遺墟,吊伶仃之忠魄,不禁感慨欷歔,悄然而悲矣。

    極之一丘一壑,一台一榭,考焉必詳。

    至于名人之冢墓,不使湮沒于荒煙蔓草之間。

    而蕭寺禅林,概從搜輯,亦以備觀覽之一助焉。

    志勝迹。

     古迹 東官郡城,在城子岡。

    晉鹹和間,為郡城。

    隋開皇間,省東官郡,以寶安屬廣州。

    唐至德二年,改東莞縣,徙置到湧,故址為東莞守禦千戶所,即今新安縣城。

     王母妝台,在大鵬王母洞村,前有大石,高數丈,俗傳王母梳妝于此。

     媚川都,在城南大步海。

    南漢時采珠于此,後遂相沿,重為民害。

    邑人張維寅上書罷之。

     屯門鎮,《舊志》:大寶元年春,于寶安縣置屯門鎮。

    即此。

     南漢石魚,在海光寺,今廢。

     景炎行宮,在梅蔚山。

    宋景炎二年,帝舟抵此,作行宮居焉。

     官富駐跸,《宋行朝錄》:丁醜年四月,帝舟次于此,即其地營宮殿。

    基址柱石猶存,今土人将其址改建北帝廟。

     宋王台,在官富之東,有盤石,方平數丈,昔帝昺駐跸于此。

    台側巨石,舊有“宋王台”三字。

     望煙樓,在鳳凰岩下。

    傳文丞相侄應麟子孫家于此,為何左丞部将,值歲荒,建樓登眺,凡家無爨煙者,赈之,至今猶稱“煙樓下”雲。

     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于石側。

     穆庵塔遺址,在邑之一都庵前村,後有大石,側書“穆庵塔”三字。

    《舊志》以為“化佛塔”,誤,今改正。

     龍津石塔,在邑之三都沙井村河邊。

    宋嘉定年間,鹽大使建石橋于沙井之東北。

    橋成之日,波濤洶湧,若有蛟龍奮躍之狀,故立塔于上以鎮之。

     長鎮石室,在長鎮村山巅。

    上有石艇、石塔,傍有仙人足迹,有大石、香爐,前有石澗仙泉,秋冬不竭;中有神像,祈禱辄應。

    萬曆丙辰,建長豐庵。

    崇祯癸酉,知縣烏文明重修。

     仙姬石,在六都下梅林村側崖頂,石相連屹峙[1]。

    鄉人祈雨,見上有雲蓋,即雨。

     鐘鼓石,在縣署後。

    左、右二石,左特立,圓似鐘;右仰面,坦似鼓,扣之各有聲。

     纜聲,在蚊洲海。

    舊傳,有船纜在此。

    今天将雨,纜聲先響,屢驗不爽。

     仙橋遺石,在三都橋頭村側,有大長石數塊,屹立河邊,潮極長不沒。

    若私扛一塊,腹即痛;置即愈。

    舊傳,一人驅群石,或問:“何往?”答曰:“在此造橋。

    ”後見一孕婦,驅之不動,橋未成。

     虎頭潭故寨,在七都,見盧山。

     鳳凰岩,在茅山之北。

    巨石嵯峨,廣數丈,洞徹若堂室。

    昔傳,鳳凰栖其内。

    上有莺哥石、合掌石諸奇景。

    相傳,蔡若虛得道于此,土人塑其像。

    嘉慶年間,重修,極其壯麗,亦邑内之勝區也。

     烏石岩,在陽台山下。

    内有石岩三面,東缺一面,頂有大石,堪作牆。

    鄉民祝曰:“惟願此石,可補四面,周圍無缺矣。

    ”是夜,神即移石補足,石痕猶在。

     羅隐岩,在大鵬洛格洲石上,詩迹半存。

     照月岩,在縣南裡許。

    石刻“照月岩”三字,至今尚存。

     梅沙岩,在梅沙尖山麓。

    天欲雨,岩先響如雷。

     白面石岩,在梧桐山北。

    岩中空闊,大者如屋,小者如倉。

    岩口懸飛瀑,昔人常避寇于此。

     赤水洞,在梧桐山下,泉皆赤色。

     黃金洞,在三都,多有黃石。

     應人石,在栗木岡,人呼則應。

     仙姑化石,在陽台山。

    石面四時紅豔。

     白石牌與烏石牌,俱在南頭海中,兩相對峙。

     仙人足石、雙層塔石,俱在南山。

    其下有泉,澄徹可愛,祈雨屢驗。

     龍爪石,在南山下海崖,有龍爪紋。

     遊春石,在城北濠畔。

     三台奇石,在縣城北警鋪,牆石上有“三台奇山”四字,徑五寸,筆力遒勁,惜未傳其名。

     望夫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