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産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地黃,其花内紫而外白,未開花時如燈籠。
根黃赤色,搗爛敷瘡腫。
地膚子,一名千頭草,即今之掃帚也,子可入藥。
子落後束之,以供灑掃庭院及場圃之用。
(以上藥屬) 蘆葦,一名葭,其花蓬蕽。
其筍羅生下濕處,長丈許,節圓中空,剖之可織席,土人用以為屋蓋,或則斷鋪于磚牆以壓堿,小者可織簾。
荻,似葦而小,節扁圓而中實,可以編簾。
河陂多種之。
菰蔣,似蒲,葉肥大而松。
莖深綠色,可飼馬。
葉可編席鋪屋頂,又可為扇及包,以包果餌,俗呼蒲扇、蒲包,實非蒲也。
蒲,葉細而光澤,可為席、扇及包。
根初生白脆可食,名蒲筍。
又一種圓蒲,葉如蔥,俗呼水蔥。
藜,灰料草也,一名堿蓬科,燒灰可以熬堿。
有青、紫二種:青者葉作棍棒狀,俗呼棒棒菜,其葉可以染;紫者葉似艾,可為羹,以備荒,長成可以為杖,所謂杖藜是也。
馬蘭,生道旁,似蘭而大,色藍,無香,開紫白花,葉可捆煙葉。
苜蓿,張骞得自西域,可以飼馬,人亦可食。
蓖麻子,俗呼大麻。
節圓中空,葉有缺刻甚深,如楓葉形。
服蓖麻,一生不得食炒豆,犯之必脹悶而死。
治難産及胎衣不下,取粒七枚,去殼研膏,塗腳心;如兒及衣下,便速洗去,不爾腸出,即以此膏塗頂心,則腸自入。
其子可熬油燃燈,近因煤油興,而種者少矣。
莎,即臺,一名夫須。
其葉長尺餘,可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
藻,即莙,一名牛藻,水草之有文者,出于水下。
其字從“澡”,言自潔如澡也。
蓮花澱多有之。
有柳葉、馬尾、刺藻等名,以其形有不同也。
苋,俗呼馬齒菜,赤莖,甚脆,耐旱,去根曝之,日久不死。
不可同鼈食。
煙葉,春種,夏花,秋日取葉曬幹,燃火吸其煙,故名。
性涼,能去瘴,解諸藥之毒。
本境自康熙年始種之,地斥鹵,遂大宜,城内種者味尤迅烈。
苘麻,麻之别種。
春種,夏開黃花,至結子時,拔而漚之池,十日餘取出,剝其皮,可供繩索、錢串之用。
棉花,高二三尺,葉有三尖。
花黃色,亦有紫者。
結實如桃,熟則皮自裂,中綻三瓣,瓣有核六七枚,核多則綿厚。
以鐵杖碾其子,取棉,以小竹弓彈之,卷為筒,就車紡之,自然抽緒,織以為布。
(以上草屬) ——右,植物 硝,有二種。
一火硝,由植物腐爛于地而生,鄉人掃之,和以草灰,實釜中熬之,淋以缸,傾瓦盆内,冷則成塊,可作火藥。
鍋底有鹽,為細小結晶形,色白,味澀,名小鹽。
一皮硝,其熬法與火硝同,可為熟皮之用。
堿,西鄉近澱各村,地為澱水所托,至冬天氣幹燥,則浮于地面,白如雪,土人掃而淋之,則成紅堿,可為染色之用,如曹達,能不褪色,但未能提煉潔白以供食用。
——右,礦物 熟皮,下村回回營回人多采皮硝,以熟牛、羊、騾、馬、驢及犬等皮。
蠶絲,舊志雲“絲絹雖不勻淨,而堅緻耐久”,今則久不見矣,惟蠶絲尚有,亦其細已甚,不足于用。
布,蔡公近設工藝局于圓通閣,購日本木機及洋紗織布,土人則仍用笨機。
然自洋布暢銷,而本境之布業蓋久已無色矣。
錢串,東南鄉婦女多于農隙取苘麻搓之,除供本境之用外,兼能銷行外境。
近來盛行銅圓,恐不久亦将歇業矣。
錫器白鐵壺,本境工匠購錫及煤油筒,打造水壺,足供本境之用。
爆竹,出東南鄉張家村及東北鄉河各莊。
造法:用銅管貯火藥,纏紙卷之成桶,抽出銅管,藥留于内,上置引火線,以麻線縛其首,下以泥塞之,使不漏洩。
然其火線,則訇然有聲如炮,俗呼紙炮。
首飾,由工匠取銀和銅,打造簪、珥、镯、钏、戒指之類,各鎮皆有之。
靛,有大、小藍兩種,采其葉,取水漬之,加石灰打成為靛。
十裡鋪多有之。
醬,有黃、黑二種,黃者為麥所造,黑者為豆所造,隻供本境之用。
酒,有二種:一黃酒,黍子所造,味甘無力,即古之醴酒;一燒酒,高粱所造,味辛而烈,然為數有限,不足于用。
鄉人多以高粱售之容城境内,載酒以歸。
油,脂麻油能和味;棉子及蓖麻油可點燈,俱名燈油。
近因煤油盛行,多已歇業,惟芸薹菜籽油為婦人飾發用,尚有制者。
豆腐,用黃豆和水磨成細粉,點之以鹵而成。
以闆壓去水氣,則成薄片,細切成條,名豆腐絲,可以為肴。
茶,野生之一種,俗呼茶葉科,花紫白色,葉有白汁。
土人采其葉蒸熟,售之茶商,雜以香花,即與真茶無異。
西鄉人多采之。
饧,俗呼為糖,用大麥芽及黍米造之,色白而粘,味甘。
至冬,小兒攜籃賣之。
有外沾脂麻、灌以砂糖餡者,名脂麻糖。
糖,土人以荻莖串山梨紅,蘸以饧糖賣之。
幹粉,以綠豆及高粱之小粉和水成粥,傾于瓢,瓢底有孔,漏于沸湯中,随即成條,取出曬幹,即成。
可佐飯菜之用。
澱粉,用高粱小粉置水中,淘去浮渣,澄細粉,曬幹,可以調羹,俗呼團粉。
綠豆造者尤佳。
磚瓦,用土先制成坯,及幹,入窯内,燒六七日,俟冷取出,以為造屋築牆之用。
本境磚窯約三十餘處,間有瓦窯及瓦盆窯。
——右,制造産 馬之骦曰:“每覽雄志至物産,未嘗不撫卷傷懷而長太息也。
雄境為百川所趨,湫隘汙萊之壤耳,其稍稍平亢者,僅十之二三,久已入屯牧,所餘者何足名田!伏秋之間,半為潴澤,半為沮洳,連歲無登,蔬蓏與之俱耗。
其在人事,則樵蘇遍林薮,果實因之以虧;彈射所加,色舉耆逝,花畦藥圃,茂草鞠之。
今之為物産者,非昔之為物産者也。
栽培昫溉,尚其急哉!”
根黃赤色,搗爛敷瘡腫。
地膚子,一名千頭草,即今之掃帚也,子可入藥。
子落後束之,以供灑掃庭院及場圃之用。
(以上藥屬) 蘆葦,一名葭,其花蓬蕽。
其筍羅生下濕處,長丈許,節圓中空,剖之可織席,土人用以為屋蓋,或則斷鋪于磚牆以壓堿,小者可織簾。
荻,似葦而小,節扁圓而中實,可以編簾。
河陂多種之。
菰蔣,似蒲,葉肥大而松。
莖深綠色,可飼馬。
葉可編席鋪屋頂,又可為扇及包,以包果餌,俗呼蒲扇、蒲包,實非蒲也。
蒲,葉細而光澤,可為席、扇及包。
根初生白脆可食,名蒲筍。
又一種圓蒲,葉如蔥,俗呼水蔥。
藜,灰料草也,一名堿蓬科,燒灰可以熬堿。
有青、紫二種:青者葉作棍棒狀,俗呼棒棒菜,其葉可以染;紫者葉似艾,可為羹,以備荒,長成可以為杖,所謂杖藜是也。
馬蘭,生道旁,似蘭而大,色藍,無香,開紫白花,葉可捆煙葉。
苜蓿,張骞得自西域,可以飼馬,人亦可食。
蓖麻子,俗呼大麻。
節圓中空,葉有缺刻甚深,如楓葉形。
服蓖麻,一生不得食炒豆,犯之必脹悶而死。
治難産及胎衣不下,取粒七枚,去殼研膏,塗腳心;如兒及衣下,便速洗去,不爾腸出,即以此膏塗頂心,則腸自入。
其子可熬油燃燈,近因煤油興,而種者少矣。
莎,即臺,一名夫須。
其葉長尺餘,可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
藻,即莙,一名牛藻,水草之有文者,出于水下。
其字從“澡”,言自潔如澡也。
蓮花澱多有之。
有柳葉、馬尾、刺藻等名,以其形有不同也。
苋,俗呼馬齒菜,赤莖,甚脆,耐旱,去根曝之,日久不死。
不可同鼈食。
煙葉,春種,夏花,秋日取葉曬幹,燃火吸其煙,故名。
性涼,能去瘴,解諸藥之毒。
本境自康熙年始種之,地斥鹵,遂大宜,城内種者味尤迅烈。
苘麻,麻之别種。
春種,夏開黃花,至結子時,拔而漚之池,十日餘取出,剝其皮,可供繩索、錢串之用。
棉花,高二三尺,葉有三尖。
花黃色,亦有紫者。
結實如桃,熟則皮自裂,中綻三瓣,瓣有核六七枚,核多則綿厚。
以鐵杖碾其子,取棉,以小竹弓彈之,卷為筒,就車紡之,自然抽緒,織以為布。
(以上草屬) ——右,植物 硝,有二種。
一火硝,由植物腐爛于地而生,鄉人掃之,和以草灰,實釜中熬之,淋以缸,傾瓦盆内,冷則成塊,可作火藥。
鍋底有鹽,為細小結晶形,色白,味澀,名小鹽。
一皮硝,其熬法與火硝同,可為熟皮之用。
堿,西鄉近澱各村,地為澱水所托,至冬天氣幹燥,則浮于地面,白如雪,土人掃而淋之,則成紅堿,可為染色之用,如曹達,能不褪色,但未能提煉潔白以供食用。
——右,礦物 熟皮,下村回回營回人多采皮硝,以熟牛、羊、騾、馬、驢及犬等皮。
蠶絲,舊志雲“絲絹雖不勻淨,而堅緻耐久”,今則久不見矣,惟蠶絲尚有,亦其細已甚,不足于用。
布,蔡公近設工藝局于圓通閣,購日本木機及洋紗織布,土人則仍用笨機。
然自洋布暢銷,而本境之布業蓋久已無色矣。
錢串,東南鄉婦女多于農隙取苘麻搓之,除供本境之用外,兼能銷行外境。
近來盛行銅圓,恐不久亦将歇業矣。
錫器白鐵壺,本境工匠購錫及煤油筒,打造水壺,足供本境之用。
爆竹,出東南鄉張家村及東北鄉河各莊。
造法:用銅管貯火藥,纏紙卷之成桶,抽出銅管,藥留于内,上置引火線,以麻線縛其首,下以泥塞之,使不漏洩。
然其火線,則訇然有聲如炮,俗呼紙炮。
首飾,由工匠取銀和銅,打造簪、珥、镯、钏、戒指之類,各鎮皆有之。
靛,有大、小藍兩種,采其葉,取水漬之,加石灰打成為靛。
十裡鋪多有之。
醬,有黃、黑二種,黃者為麥所造,黑者為豆所造,隻供本境之用。
酒,有二種:一黃酒,黍子所造,味甘無力,即古之醴酒;一燒酒,高粱所造,味辛而烈,然為數有限,不足于用。
鄉人多以高粱售之容城境内,載酒以歸。
油,脂麻油能和味;棉子及蓖麻油可點燈,俱名燈油。
近因煤油盛行,多已歇業,惟芸薹菜籽油為婦人飾發用,尚有制者。
豆腐,用黃豆和水磨成細粉,點之以鹵而成。
以闆壓去水氣,則成薄片,細切成條,名豆腐絲,可以為肴。
茶,野生之一種,俗呼茶葉科,花紫白色,葉有白汁。
土人采其葉蒸熟,售之茶商,雜以香花,即與真茶無異。
西鄉人多采之。
饧,俗呼為糖,用大麥芽及黍米造之,色白而粘,味甘。
至冬,小兒攜籃賣之。
有外沾脂麻、灌以砂糖餡者,名脂麻糖。
糖,土人以荻莖串山梨紅,蘸以饧糖賣之。
幹粉,以綠豆及高粱之小粉和水成粥,傾于瓢,瓢底有孔,漏于沸湯中,随即成條,取出曬幹,即成。
可佐飯菜之用。
澱粉,用高粱小粉置水中,淘去浮渣,澄細粉,曬幹,可以調羹,俗呼團粉。
綠豆造者尤佳。
磚瓦,用土先制成坯,及幹,入窯内,燒六七日,俟冷取出,以為造屋築牆之用。
本境磚窯約三十餘處,間有瓦窯及瓦盆窯。
——右,制造産 馬之骦曰:“每覽雄志至物産,未嘗不撫卷傷懷而長太息也。
雄境為百川所趨,湫隘汙萊之壤耳,其稍稍平亢者,僅十之二三,久已入屯牧,所餘者何足名田!伏秋之間,半為潴澤,半為沮洳,連歲無登,蔬蓏與之俱耗。
其在人事,則樵蘇遍林薮,果實因之以虧;彈射所加,色舉耆逝,花畦藥圃,茂草鞠之。
今之為物産者,非昔之為物産者也。
栽培昫溉,尚其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