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産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以消渴。
苦者可作菹。
絲瓜,架而垂生,長至尺餘。
可熟食,不可生食。
嫩者味美,老者多纖維。
秦椒,味辛,以産秦地,故名。
有長、圓各種,圓者大如柿,俗名柿椒。
韭,一種而久,因名之韭。
韭之美在黃,黃乃未出土者。
鄉人栽韭于畦,冬月植葦箔于北,以障寒風,培馬糞畦内,則色黃嫩,味甚美。
蔥,有大、小二種,本白末青。
大者每本重一斤餘;小者味尤辛烈,能和五味,故古名菜伯。
蒜,有紅皮、白皮二種。
紅者瓣短而粗,早種早熟;白者反此。
菱,澱中多有之,殼有刺,如二角,俗名菱角。
其米可食。
芡,生澱中,一名雞頭。
葉大如荷;實之外殼多刺,内有米,圓白如珠。
八月間熟,可采食。
山藥,一名薯蓣。
唐代宗名預,改為薯藥;宋英宗名曙,改為山藥。
又名山芋。
有紅、白二種,種宜沙地。
一莖蔓延數十莖,節節生根,根下結塊,形圓而長,本末皆銳。
肉黃皮紫,質理膩潤,含澱粉甚多,生食、熟食皆可。
曬幹磨粉,作餅造粉。
将山藥用布拭去皮,和水磨細,入水中淘去浮渣,澄細粉曬幹,與米、谷粉無異。
其葉尤可喂豬、羊。
(以上蔬類) 桃,為春花之木,有夏熟、秋熟二種。
本境多秋熟者,俗呼剛子桃,以不知移接之法,故結實不盛,而味亦不佳。
杏,亦春花之木。
本境間有之,亦點綴園景而已,不中食。
梨,有數種。
縣東南境史各莊有種者,然亦不盛。
棗,有大小、甘酸數種,大者俗稱樸棗,不如小者味甘。
又有甘汁最多以供生食者,名菱棗,亦有長、圓二種,西北二鄉多種之。
春采芽,可入茶。
其酸棗,實小核圓,古名為棘,其仁可入藥。
石榴,張骞使西域,得安石國榴種以歸。
亦有新羅國來者,名海榴。
有甘、酸二種。
其花或紅或白。
亦有花而不實者,名月季石榴。
無花果,為隐花植物,實生葉間,無核,生有白汁,熟則味甘。
《本草》雲“能開胃、止瀉痢”。
蒲萄,出大宛,張骞使西域,得種以歸。
又有馬乳形蒲萄,唐太宗破高昌國得之,種苑中。
本境有青、紫二種。
性宜濕地,東南鄉沿河一帶多種之。
花椒,其花微小,亦隐花植物,四月結子,八月熟。
焙熟可煮飲食。
椿,有二種:香者芽可充蔬,名香椿;臭者名樗。
本境多有之。
槐,性堅緻,中為車材,其花可染黃。
城内多種之。
榆,白枌也。
未生葉時,枝條間先生榆莢,似錢而小,俗呼榆錢,可食。
葉亦可備荒。
皮尤粘滑,曬幹研末,可雜秫米面作河漏。
楊,白者葉大而圓,青者葉長。
北方材木多楊、槐、榆、柳,故人多種之。
柳,柔脆易生,縱橫颠倒,植之皆生。
桑椹,有黑、白二種,白者味佳。
本境多黑椹。
又有楮,一名谷桑,雄者皮斑,葉無缺刻,開花成穗,不結實;雌者開花結實,皮白,葉有缺刻。
杜,亦梨類,但結實小耳。
根可接梨,其木可任剞劂。
(以上果類) 玉簪,叢生,葉如羹匙,好生陰濕處。
其花白,長細如古之簪,未開時裝鉛粉在内,以線縛口,經歲尚香。
鳳仙花,開時頭翅羽足俱翹然如鳳,實熟皮裂,自彈散其種子。
《花史》雲:“有李玉英者,采鳳仙花染指甲,于月中調弦,或比之落花流水。
”是以土人又有“指甲草”之稱。
黃葵花,大如盤。
常傾向日,不令照其根,故有“衛足”之稱。
雞冠花,昂立如雄雞之冠,故名。
有黃、紫二種。
或雲即玉樹後庭花。
最耐久,霜後始蔫。
菊,名類甚多,當以黃為正色。
花可以入藥。
又有茶菊,花小而多,可代茶飲,味香烈。
江西臘,似菊而小,先菊而開。
花有各色,碧藍一種,菊所未有。
夾竹桃,花五瓣,長筒,瓣微尖,淡紅類桃花。
葉狹長類竹,故名。
自春及秋,旋相繼開。
丁香,有紫、白二色,三月放花,葩萼相附,氣甚香烈。
可以入藥。
月季,有紅、白及淡紅三種,又名月月紅。
蘇轍詩:“開花不遺月。
” 茉莉,有草本、木本之别。
本境多草茉莉,一名粉豆花,謂其子黑而中有粉也。
花最香,蒸取其液,可代薔薇露。
木本者用以熏茶。
罂粟,《花史》以為即虞美人花。
按,今鴉片膏之花名罂粟。
蓼花,水鄉花也,高數尺,俗呼水荭花。
雁來紅,純紅者名老少年,紅紫黃綠相間者名錦西風,至深秋,腳深紫而頂葉嬌紅。
迎春,一名金腰帶,春前無葉而花,黃色。
長春,一名金盞,花、葉俱似長春,花晚而較久。
扁竹,即仙人掌,又名射千。
又有龍舌掌、仙人掌等類,皆針葉植物也。
(以上花屬) 車前子,即《詩》之“芣苢”,葉如玉簪,子可入藥。
土人呼為牛耳朵科。
艾,陳者佳,醫家用灸百病。
又有野艾,葉細而長,莖如蒲柳。
菟絲子,蔓連草上,黃赤如金。
一名女蘿。
蒲公英,俗名白鼓丁。
益母,莖方,葉如艾,皆輪生,寸許一節,節間開紫白花,根白,味甘,微辛,氣溫,和血行氣,有助陰之功。
《詩》“中谷有蓷”,即此。
旋覆花,一名金錢,俗名轉枝蓮,蔓生,色淡紅可愛。
紫蘇,“蘇”從“稣”,音酥,舒暢也,行氣和血。
葉青紫色,味辛,不可同鯉魚食,生毒瘡。
治跌撲損傷,用紫蘇搗敷。
薄荷,味辛,性涼。
其葉搗爛,可塗頭風。
枸杞,一名枸棘。
木有刺如棘,莖如杞,故兼名之。
子熟而紅,俗呼紅琉璃。
其根最長,俗呼地骨皮。
茵陳,葉似青蒿而緊細,背白。
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
苦者可作菹。
絲瓜,架而垂生,長至尺餘。
可熟食,不可生食。
嫩者味美,老者多纖維。
秦椒,味辛,以産秦地,故名。
有長、圓各種,圓者大如柿,俗名柿椒。
韭,一種而久,因名之韭。
韭之美在黃,黃乃未出土者。
鄉人栽韭于畦,冬月植葦箔于北,以障寒風,培馬糞畦内,則色黃嫩,味甚美。
蔥,有大、小二種,本白末青。
大者每本重一斤餘;小者味尤辛烈,能和五味,故古名菜伯。
蒜,有紅皮、白皮二種。
紅者瓣短而粗,早種早熟;白者反此。
菱,澱中多有之,殼有刺,如二角,俗名菱角。
其米可食。
芡,生澱中,一名雞頭。
葉大如荷;實之外殼多刺,内有米,圓白如珠。
八月間熟,可采食。
山藥,一名薯蓣。
唐代宗名預,改為薯藥;宋英宗名曙,改為山藥。
又名山芋。
有紅、白二種,種宜沙地。
一莖蔓延數十莖,節節生根,根下結塊,形圓而長,本末皆銳。
肉黃皮紫,質理膩潤,含澱粉甚多,生食、熟食皆可。
曬幹磨粉,作餅造粉。
将山藥用布拭去皮,和水磨細,入水中淘去浮渣,澄細粉曬幹,與米、谷粉無異。
其葉尤可喂豬、羊。
(以上蔬類) 桃,為春花之木,有夏熟、秋熟二種。
本境多秋熟者,俗呼剛子桃,以不知移接之法,故結實不盛,而味亦不佳。
杏,亦春花之木。
本境間有之,亦點綴園景而已,不中食。
梨,有數種。
縣東南境史各莊有種者,然亦不盛。
棗,有大小、甘酸數種,大者俗稱樸棗,不如小者味甘。
又有甘汁最多以供生食者,名菱棗,亦有長、圓二種,西北二鄉多種之。
春采芽,可入茶。
其酸棗,實小核圓,古名為棘,其仁可入藥。
石榴,張骞使西域,得安石國榴種以歸。
亦有新羅國來者,名海榴。
有甘、酸二種。
其花或紅或白。
亦有花而不實者,名月季石榴。
無花果,為隐花植物,實生葉間,無核,生有白汁,熟則味甘。
《本草》雲“能開胃、止瀉痢”。
蒲萄,出大宛,張骞使西域,得種以歸。
又有馬乳形蒲萄,唐太宗破高昌國得之,種苑中。
本境有青、紫二種。
性宜濕地,東南鄉沿河一帶多種之。
花椒,其花微小,亦隐花植物,四月結子,八月熟。
焙熟可煮飲食。
椿,有二種:香者芽可充蔬,名香椿;臭者名樗。
本境多有之。
槐,性堅緻,中為車材,其花可染黃。
城内多種之。
榆,白枌也。
未生葉時,枝條間先生榆莢,似錢而小,俗呼榆錢,可食。
葉亦可備荒。
皮尤粘滑,曬幹研末,可雜秫米面作河漏。
楊,白者葉大而圓,青者葉長。
北方材木多楊、槐、榆、柳,故人多種之。
柳,柔脆易生,縱橫颠倒,植之皆生。
桑椹,有黑、白二種,白者味佳。
本境多黑椹。
又有楮,一名谷桑,雄者皮斑,葉無缺刻,開花成穗,不結實;雌者開花結實,皮白,葉有缺刻。
杜,亦梨類,但結實小耳。
根可接梨,其木可任剞劂。
(以上果類) 玉簪,叢生,葉如羹匙,好生陰濕處。
其花白,長細如古之簪,未開時裝鉛粉在内,以線縛口,經歲尚香。
鳳仙花,開時頭翅羽足俱翹然如鳳,實熟皮裂,自彈散其種子。
《花史》雲:“有李玉英者,采鳳仙花染指甲,于月中調弦,或比之落花流水。
”是以土人又有“指甲草”之稱。
黃葵花,大如盤。
常傾向日,不令照其根,故有“衛足”之稱。
雞冠花,昂立如雄雞之冠,故名。
有黃、紫二種。
或雲即玉樹後庭花。
最耐久,霜後始蔫。
菊,名類甚多,當以黃為正色。
花可以入藥。
又有茶菊,花小而多,可代茶飲,味香烈。
江西臘,似菊而小,先菊而開。
花有各色,碧藍一種,菊所未有。
夾竹桃,花五瓣,長筒,瓣微尖,淡紅類桃花。
葉狹長類竹,故名。
自春及秋,旋相繼開。
丁香,有紫、白二色,三月放花,葩萼相附,氣甚香烈。
可以入藥。
月季,有紅、白及淡紅三種,又名月月紅。
蘇轍詩:“開花不遺月。
” 茉莉,有草本、木本之别。
本境多草茉莉,一名粉豆花,謂其子黑而中有粉也。
花最香,蒸取其液,可代薔薇露。
木本者用以熏茶。
罂粟,《花史》以為即虞美人花。
按,今鴉片膏之花名罂粟。
蓼花,水鄉花也,高數尺,俗呼水荭花。
雁來紅,純紅者名老少年,紅紫黃綠相間者名錦西風,至深秋,腳深紫而頂葉嬌紅。
迎春,一名金腰帶,春前無葉而花,黃色。
長春,一名金盞,花、葉俱似長春,花晚而較久。
扁竹,即仙人掌,又名射千。
又有龍舌掌、仙人掌等類,皆針葉植物也。
(以上花屬) 車前子,即《詩》之“芣苢”,葉如玉簪,子可入藥。
土人呼為牛耳朵科。
艾,陳者佳,醫家用灸百病。
又有野艾,葉細而長,莖如蒲柳。
菟絲子,蔓連草上,黃赤如金。
一名女蘿。
蒲公英,俗名白鼓丁。
益母,莖方,葉如艾,皆輪生,寸許一節,節間開紫白花,根白,味甘,微辛,氣溫,和血行氣,有助陰之功。
《詩》“中谷有蓷”,即此。
旋覆花,一名金錢,俗名轉枝蓮,蔓生,色淡紅可愛。
紫蘇,“蘇”從“稣”,音酥,舒暢也,行氣和血。
葉青紫色,味辛,不可同鯉魚食,生毒瘡。
治跌撲損傷,用紫蘇搗敷。
薄荷,味辛,性涼。
其葉搗爛,可塗頭風。
枸杞,一名枸棘。
木有刺如棘,莖如杞,故兼名之。
子熟而紅,俗呼紅琉璃。
其根最長,俗呼地骨皮。
茵陳,葉似青蒿而緊細,背白。
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