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第十二

關燈
二連橋迤西燒香澱起,穿連橋,至大港澱東南,順千裡堤壕平地開挖,折而南,至苟各莊以下,至溫家莊,距城四十裡入本境之趙王河,又三十裡至史各莊,距城四十裡,為省赴津之航路,可行大船。

     附:舊河及澱 按:雄縣俗稱九河下哨。

    《方輿紀要》:“九河者,徐、曹、一畝、方順、滋、沙、滱、鴉兒、易水。

    ”而《燕山叢談》又以徐、曹、雹、平、一畝、方順、滋、沙、唐為九河——其不同者,僅平水與鴉兒。

    然鴉兒舊自滹沱分流入滱,今滹沱已徙,鴉兒故道已淤,則客水不可以備數矣。

    又,平水次于雹水,當即萍河,亦小水,不足以當之。

    且拒馬為巨流,而《紀要》、《叢談》皆不及此,豈足為定論乎!今則除客水不計外,凡故河道之可見者,皆歸之舊河,以備考古者之觀覽。

     王克橋河為白溝河分支,由王克橋北東南流,迳望駕台南、小步村東,至胡各莊石橋下,又東流入茅兒灣。

    嘉靖乙醜,保定知府嚴清、通判李一鹗移而順之,并入經流;乾隆十年複開。

    今則河道已淤,堤岸久平矣。

     雄河即護城河。

    白溝河流至城北侯留村,分支東行,繞城而南,入瓦濟河。

    明天順間淤塞,知縣王夢賢浚之。

    今久淤。

     渾河故道在城東北河岡村,順治十年自固安西南潰決,迳新城縣東南境,入本境東北,為患垂二十年,康熙十一年始由固安東移霸州去。

     南莊子河在城東二十二裡。

    涞水東支之拒馬河納紫泉、鬥門諸水南下,自米家務、昝岡、裡合莊等村,至張岡入本境,迳南莊子橋下,東南流迳葛各莊東南,入茅兒灣。

    康熙三十年,自新城南十裡鋪決而西徙,始入白溝河。

     蘆僧河起新城縣東南十九垡,自拒馬河引出,西南流,迳北留村,折而東南,迳泗莊,會高橋引河,合而東南流,迳蘆僧村,名蘆僧河,至小謝村,距城三十裡入本境,迳胡各莊、洪城,入保定縣境下黃亭,直接中亭河,不複使入茅兒灣矣。

    今已廢。

     西槐河在城西八裡。

    大清河迳古縣南分支,西南出,迳西槐村,名西槐河,西南流入留通澱,長十四裡。

    今廢。

     清河上承西澱諸水,由清河口村出任丘縣境,東北入本境,距城十五裡迳藥王廟、老河口,入大清河。

    今廢。

     大港引河在清河南一裡。

    清河分支南出,入大港澱,迳邢家溝下遊,入本境,東北迳孫家嘴,入大清河。

    乾隆十年浚,今淤。

     舊趙王河即古藏糧河,自任丘縣澱河分流,東行至苟各莊東,入本境,折而北流,東岸沿千裡長堤屈曲行五裡,至娘娘宮村東,又東北五裡迳下村東,又五裡迳彭兒灣東,又北五裡至王村東,又北八裡至史各莊,串村而東,又北五裡入保定縣境。

     塘水在縣南,南北袤二十裡,東西廣五十裡,東至西榆林村(即榆林口),西至郭裡口,南至龍華村,北至大渦寨(即大渥村,屬安州)。

    宋淳化四年,引進使何承矩奏請自雄州東至海築堤阏水,淤屯田。

    朝廷命承矩充河北制置屯田使,積水三百裡,歲溉田數百頃,有莞蒲蜃蛤之饒。

     蓮花澱在城西南十裡、十裡鋪西,方三十裡,西接燒車、白洋等澱,為新安、高陽諸水之總彙,而以趙王河為尾闾,舊多蓮花,故名。

    今則衆水奔注,深碧三篙,非複昔時風景矣。

     神機營澱在城東四十裡茅兒灣附近。

    茅兒灣者,上接柴禾澱,下通玉帶河,為諸水經流之要口。

    《明史·徐貞明傳》:“順天真定、河間諸郡,桑麻之區,半為沮洳,上流十五河之水,惟洩于茅兒一灣。

    ”正謂此也。

    舊志雲:“方百餘裡,水至則江海天成,水落則洲渚星見,神機之營在焉。

    ”按:此亦兼衆澱而言。

    前明之神機營在其北。

    蓋自大清河夾岸築堤以來,而附近諸澱悉涸,是澱久為大清河中洪矣。

     按:雄于宋、元、明猶為澤國,故舊志所載四境澱泊,東九、東南十二、南一、西南三、西七、東北八,皆有名,星羅棋布,鮮隙地焉。

    蓋自宋何承矩築堤阏塘水,其後大清河又夾岸築堤,除蓮花澱外,餘悉變為桑田,無從問津矣。

    分載各鄉,以資考古,茲不備錄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