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第十二

關燈
大清河一名白溝河,即古拒馬河也,由縣西北三十五裡大鋪村入本境,東南流,由城西折而東,迳瓦濟橋下,東南流至龍灣村東南,會于清河,是為清河門,故土俗因别有小清河,遂稱此為大清河。

    又東迳孫家嘴與大港引河合。

    又東迳茅兒灣,折而東北,十二裡至張青口,入順天府保定縣界。

    共行縣境七十餘裡,為天津至白溝鎮之通路。

     按:拒馬河本名涞水,有二源:一出廣昌縣城西南半裡涞山鎮海寺,一出城東一裡泰山廟古塔下。

    二源合而東北流,入易州境。

    又東北流,入涞水縣境。

    東南流,至鐵鎖崖。

    東、南分為二支,南支東南流,迳涞水縣城東,又折而西南,入保定府定興縣西北境十裡之吳村,東南流,迳定興縣城西,折而南,又東南,迳河陽渡,易州之沙河(即北易水)、白澗河(即中易水)合流入之,名北河,下流通稱拒馬河。

    又南迳西靳村,由涞水入新城之馬村河自北來入之。

    又東南迳談城村東南,入新城縣西南境。

    又東南迳劉家莊,入容城縣北境。

    又東南迳王家營橋,東入白溝河。

     白溝河上遊即拒馬河之分支,亦名琉璃河,由鐵鎖崖東南,東流入順天府房山縣西南境十度村,東南流,入涿州境,又東南流,至城西北隅,東流,迳浮落村,與源出房山、流迳良鄉之琉璃河合,以下琉璃、拒馬并稱。

    又南迳順天府固安縣西境,南流入新城縣東北境,西流,又折而南,迳平景、新橋、十九垡等村。

    有蘆僧引河,今廢。

    又西南迳十裡鋪,新城西北之紫泉河來入之。

    又南迳魏家莊西,新城西之鬥門河自西北來入之。

    又東南迳白溝鎮,名白溝河。

    入容城縣境,拒馬河南支自西南來彙。

    東南五裡迳新蓋房,又二裡至大鋪,是為大清河入本境之始。

     拒馬河自大鋪東南流七裡至趙村東。

    又三裡至古縣村東。

    又六裡至王克橋西。

    又十裡迳西關永通橋(今圮)南,折而東流,迳南關瓦濟橋下。

    又東一裡至雄文閣南。

    又東南流□(原文此處空缺——校者)裡至袁家園南。

    四裡至龍灣村南。

    又東南一裡至清河門(為清河故道,今淤)。

    又東□(原文此處空缺——校者)裡迳孫家嘴,與故大港引河會(清河分支,今淤)。

    又東□(原文此處空缺——校者)裡迳茅兒灣——舊為神機營澱,折而東北,出本境。

    十□(原文此處空缺——校者)裡至順天保定縣城西,趙王河自東南來入之,環城而北,名玉帶河。

    又東北由文安至天津入于海。

     府河合諸水,由安州東之四股河,東北流入本縣南十裡之蓮花澱。

    又東迳河間府任丘縣趙北口鎮,沿千裡堤東南流,迳距城四十裡之溫家莊北,由趙王河故道入本境。

    東北行四十裡,至西距縣城四十裡之史各莊,穿村而東,北入保定縣,合大清河,又東北迳文安,至天津入海。

     府河即古沈水,源出滿城縣東之一畝泉。

    與雞距泉會而東南流,入清苑縣西北境。

    行十七裡至府城西南,滿城縣之白草溝、方順河北支水自西來入之。

    又東迳吳家灣橋,分二支:南支出積水閘,東南行至城南天水橋;北支出小石閘,至城濠為護城河。

    會源出易州經行滿城、安肅之徐溝水,西流入之。

    又東二十三裡迳糧河橋西,滿城縣之金線河、方順河北支自西南來入之。

    又東北至臧家灣,入安州界。

    源出望都縣之陽城河合諸水,西南來會之(古名博水)。

    又東北流,唐河會土尾河北流注之。

    又東北流至李家莊,漕河西北來會之。

    又東迳安州城北,是為依城河。

     依城河東北流,迳雜澱,舊分為二:其一北流,為長流河,源出易州之雹河(即南易水)東南流會之,東迳郭裡口,複合于依城河;其一東流至趙家莊,複合于長流河,是為四股河,即徐、曹、方順、一畝、雹、唐之委彙,而高陽豬龍河上承沙(源出山西繁峙縣白坡頭)、滋(源出山西靈丘縣枚回嶺)、孟良(出定州曲陽縣)等河入白洋澱,由端村東而北流來會。

    又東北入本境之蓮花澱,下達河間府任丘縣趙北口南太平橋下,東南流入趙王河。

     趙王河即古藏糧河,自任丘縣澱河分流,東行至苟各莊西,折而北流入本境,今上遊久淤。

    同治十二年,清河道葉伯英因清河門及大港引河多淤塞,乃自趙北口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