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十

關燈
康熙初,本境四界均有界牌。

    姚公文燮修縣志,述其緣起,雲:“綠林跳梁,畿輔為最,功令責有司疏防追捕之罰甚嚴,而萑苻竊發之處,或介州縣接壤,則争尺寸,以相推诿。

    頃奉憲行,通于交界設立木石界牌,備書裡數,畦步若列眉矣,今皆朽圮無存。

    且疆界亦小有變易,如花木廠向屬文安,在界牌東,今為縣屬;四角河頭向為縣屬,後屬安州——此舊界牌之不足據者也。

    茲但即交界之州縣書之。

    又,本境宋初分十二鄉,後為十鄉,今其遺迹渺不複存。

    明初分十二社、七屯:十二社,曰人和、義和、利人、太平、進福、慶豐、豐樂、衆安、進賢、賓興、福順、安甯是也;七屯,曰民歌、保甯、禮義、定安、輯睦、緻福、殷富是也。

    社為土人,屯為遷民。

    嘉靖四十年,知縣魯直另編十二社,而以七屯并入,改福順、安甯為大保、禮定,每社十甲,分統本社各村裡。

    社各有壇,春、秋二仲月上戊日,各裡人齊集本社,祭五土、五谷之神,祭畢就行會飲,先令一人讀抑強扶弱之誓,所以敬神明、和鄉裡也。

    其時村落尚少,每社所統之村,多或十餘,少止三四,故按社而可知其村;今則生齒日衆,遷徙靡常,往往一村而分隸數社,且有社甲系本境而其人久徙他境者,轇葛駕隔,汗漫無紀。

    光緒二十五年,知縣胡公賓周辦理聯莊,編定村莊,除城關舊分六鋪外,共分四路,茲志仍之。

    < 本境在省城東北,縣治距省城一百二十裡。

    東界順天府屬霸州保定縣,南界河間府屬任丘縣,西南界安州,西界容城縣,北界新城縣。

    東西距約九十裡,南北距四十裡。

     城關六鋪(北營、東關附): 城在瓦濟河之陽,周九裡三十步,即初唐之歸義縣城。

    宋景德間,知雄州李允則展城至北嶽祠,故南北長、東西狹。

    東門曰永定,南向;南門曰瓦濟,南向;西門曰易昜,西向。

    東門外吊橋曰東作,西門外吊橋曰西成,今并圮。

    有銳角炮台十座,崇祯間知縣張秉禮、曹良直聘馬維城用西法修築。

    舊有外羅城,宋李允則築,周十八裡,今圮無存。

    永定門外有東西街,曰東關;瓦濟門外為南關;易昜門外為西關。

    以無北門,故無北關,今圓通閣北即古雄州之北關也。

     一鋪起南關南境,北至瓦橋南口。

    有街曰瓦橋街,長二裡半,戶口滋繁,市廛林立,每月有初五、初十、十三、二十、二十五、三十等日六集。

    瓦橋街南首有慧光閣(即白衣閣),北向,遙對南城門,萬曆三十三年建,祀觀音。

    閣前路西曰華公庵,俗呼來僧廟,崇祯間,縣人内監華顯金于觀音庵門前開井築舍,為施茶之處。

    康熙十五年,知縣謝橿齡設義學于其中,今久廢。

    再北路西有藥王廟。

    稍北曰雄關,即古之瓦橋關,跨街中,人由下行,舊有門為啟閉;上有閣,祀火神、文昌,文昌南向,火神北向。

    其下西偏有關帝廟,南向。

    又北路東有泰山行宮。

     瓦橋街西為西後街,東為東後街,居民尤為富庶。

    迤北沿河有東西街,曰小東關。

    有蕭聖廟,臨瓦濟河。

    其南有觀音廟。

    迤東有劉守真君廟,南關公立初等小學在焉。

    稍東有關帝廟,門額曰“山西會館”,蓋西商所建。

    東南一裡曰壇台村,南壇在焉。

    有司于春、秋二仲月上旬擇日同壇祭:設木主三,風雲雷雨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帛七,俱用白色。

    燎所在東南。

    有壇戶掌其事,世居此村。

     二鋪地為南關北境,南起瓦濟橋南口,北至南城門,東至小雄山,西至河,西北至西城水門之南交六鋪界。

    中為瓦橋街,東為二聖廟胡同,西為灰窩,迤北曰水廠。

    近歲以來,清河屢溢,堤岸沖決,沿岸房屋半圮于河,居民日形寥落矣。

     瓦濟橋跨大清河上,即古之瓦子濟橋——唐時置瓦橋關,即取此名。

    橋為南北通路,遇有傾圮,縣官請帑修補。

    橋北路東臨河者曰二聖廟,北宋時建,祀二郎及關帝,并祀龍神,額曰“三神廟”。

    焚楮火池中有石僅露寸許,曰“纜雄椿”,傳雲觸之有水患,久埋于地;今則沿河街道半付東流,亦足見當日迷信之語之無稽矣。

    橋北路西有船局,由縣官派人查稅往來船隻,以辦本地要工為名。

     三鋪地當城内南境,南起南城,東至準提庵之西,西至藥王廟,北至縣署後儒學口之南。

    中為瓦濟街,北抵四鋪之圓通閣。

    南門内路西有王節愍公喬棟冢祠,久圮。

    又北有義倉,光緒十八年知縣王公開運建。

    路東有捕廳,即典史署。

    東有橫街,曰澄清。

    西口有七省通衢坊,臨瓦濟街——七省者,山東、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福建、廣東,蓋皆以此為驿路也。

    北有橫街,東曰承宣,西曰皇華,橫貫瓦濟街,俗名十字街。

    縣治在承宣街,衙署壯麗,光緒十年知縣趙公映辰重修。

    中為大堂,後為二堂,再後為官宅。

    大堂左側為庫房,右側為縣隊差官駐所。

    墀下左為吏、戶、禮三房,右為兵、刑、工三房,中有戒石坊。

    南為儀門,再南為大門,左、右有石獅二,外有照壁。

    東有馬号,曰歸義驿,馬神廟在焉。

    皇華街舊有歸義驿,即故附郭歸義縣治舊址,後建察院,今久圮。

    其西有南北街曰西後街。

    南首有觀音堂,北向。

    堂西有芥子庵,庵南為五道廟,北有新建藥王行宮,共在一院,是可謂叢祠者矣。

    西後街北半裡路西有藥王廟,已圮,去歲因公立初等小學,取其材木以充經費,而碑巋然獨存。

     四鋪地居城内正中,南至儒學口之南,交三鋪界。

    再南至準提庵之西。

    東至東城。

    東北至東城門。

    北至土地廟西壁下。

    西至一門三節坊。

    西南至考牧街,入東口以至馬神廟西。

     文廟在縣治之北。

    内有雙井,在泮池前,東西相對。

    前為棂星門。

    路南為魁閣。

    東為雄文書院,今改建高等小學堂。

    再東為義學,今為學堂廚舍。

    其東為文昌宮。

    文廟西為節孝祠。

    西北為訓導宅。

    路北為儒學。

    舊學在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