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舊錄第四

關燈
,字鬥樞,平居重然諾,喜讀書,尤好兵家言,精奇門、六壬、五行、類占諸術,人呼為“龐神仙”。

    與新城王餘佑交最笃。

    後徙居壽州東村,有田二百畝,手種棗千株,結茅數間,見者呼為高士。

    置義學教士,其教以六行為先,六藝次之,文為末,一時從其化者甚衆。

     王企埥,字苾遠,炘子,康熙乙醜進士,曆官至江西巡撫。

    少承家學,尤長于詩。

    所著《四家詩鈔》二十八卷,經文淵閣著錄——四家者,清苑郭棻、巨鹿楊思聖、任丘龐垲、文安紀靈也——每集各為之序;又有《畿輔七名家詩鈔》,乃官江西巡撫時所錄——七家者,為埥父炘、永年申凫盟、巨鹿楊猶龍、定州郝雪海、清苑郭快圃、文安紀仲霁、任丘龐雪崖諸詩集——湯永寬為之序,比于朱錫鬯選明詩,标父之什。

    蔡九霞《續廣輿記》雲:“凡皆闡揚人物,先緒齊輝,良不誣。

    ”立父之傳,良不誣也。

     劉雲龍,字景曜,孤莊頭人。

    家貧好學,十八歲入邑庠,尋食饩。

    家居授徒,勤于講解,從遊日衆。

    乾隆辛酉科中順天鄉試副榜,授深州安平縣教谕。

    乃盡出俸金脩脯之費,鸠族人創建劉氏家廟,并建始祖墓碑;捐資置祭田,以為阖族倡。

    敬宗收族,鄉人化之。

    知縣劉公念拔重其為人,延為鄉飲大賓,并旌其門。

     王鴻典,字徽五,大步村人,乾隆壬申舉人,署應山縣。

    值歲大祲,特捐廉俸,設立粥廠,全活甚衆,邑人為建生祠及去思碑。

     袁世煌,字晴晖,乾隆乙酉舉人,選寶坻縣教谕,課諸生,寒暑不辍。

    嘉慶五年,擢山東福山知縣,清勤愛民,值蝗災督捕,出家資賞捕蝗者。

     王鴻谟,字文叔,鴻典弟,乾隆乙酉拔貢,戊子舉人。

    曆任山西臨晉、文水、虞鄉等縣知縣,四十八年調補太原知縣,所至皆有政聲。

    越二載,卒于官。

     王清弼,乾隆乙未武進士,侯留人。

    補山西漢鳳營守備,積功擢陝甘固原提标左營遊擊。

    嘉慶元年,湖北鄖縣教匪王全禮、徐良踞泥河口之孤山村,将掠白河、洵陽,以攻鄖西。

    提督柯藩檄清弼督兵攻其旁寨,乘雨攻擊,殲、擒四百餘人。

    進攻孤山,先斷汲道,誘其出戰,衆兵複蛇行循牆而進,毀其寨,賊大潰,獲王全禮等四十六人,泥河口平。

    四月,升甘肅平羅營參将。

    二年二月,随總督宜綿、侍衛明興由老君洞襲曾家山,有功。

    三月,偕副将玉柱等自清谿口擊姚家寨。

    六月,賊之竄四川者至秋波梁,清弼偕遊擊王威凝擊走之。

    羅其清、冉文俦等踞方山坪,分路犯營,我軍預設伏,大敗之。

    七月,賊伏朱射鬥營旁,拔鹿角争進,清弼率兵擊卻之。

    九月,總督宜綿以方山坪險峻,必先得蓋頂坪、多福山兩寨,始能進攻,遂率總兵索費英阿、布政使楊揆至方山坪,周曆營卡。

    以氈帽山地勢高,奪之有建瓴勢,令總兵楊秀等攻氈帽山、知州劉清攻多福山、知州常發祥偕朱射鬥攻蓋頂坪。

    兵合,賊見多福山陷,遂大潰,清弼與朱射鬥亟攻之,奪其寨,楊秀等奪氈帽山。

    越數日,遂克方山坪。

    十月,羅其清等與王三槐合擾巴州,宜綿檄清弼與知州劉清等繞道援之。

    三年,升貴州大定協副将。

    時賊首洪道人、胡透方等起蘭芽場,總督勒保率清弼及參将薛大烈等攻其東門關,由箐林等小徑克其寨,賊衆潰,洪道人、胡透方等就擒,奪牛灣,經略額勒登保馳擊之。

    七月,包正洪由谿鳴寺竄東南,清弼偕朱射鬥及參将張文貴分三路圍之,大破賊衆,包正洪死。

    奏入,賞“齊喇巴圖魯”名号。

    十二月,賊冉天元、王登廷與麻柳灣賊合,額勒登保分兵截擊之,賊拒戰甚力,清弼沒于陣。

    事聞,賜恤如例,賞雲騎尉世職,子丕承襲。

    餘見《國史·大臣傳》。

     馬其駿,字雲亭,号南溟,乾隆乙酉舉人,官元城教谕。

    工詩,不事雕镂,直抒胸臆,有《雲亭詩》一卷、《畿輔詩傳錄》。

    府志入“文苑”。

     董朝庠,字文崖,開口人,乾隆戊申舉人,授通州訓導。

    睹學舍頹壞,出家資、廉俸修之,不廢帑藏。

    嘉慶六年大水,人盡啼饑,朝庠于本村施粥數日,人賴以活。

    至道光三十年又大水,人苦如前,複行善舉,所活甚多。

     王維钰,字式如,鴻典兄子,乾隆乙卯舉人,嘉慶己未進士。

    曆官江南道、江西道禦史。

    幼孤,事母以孝稱。

    年五十餘,母殁,哀毀慘凄,見者感泣。

    處兄弟以和,食指數百,終未析箸。

    官侍禦時,封章屢上,辄焚疏稿。

    居鄉時,非公不至縣署,惟以課子督耕為事;披簔戴笠,遊行阡陌,見者不知其為達官也。

    道光四年,補授貴州安順府知府,中道病殂。

     王統鈞,字仲衡,鴻典子。

    嘉慶五年,以例貢考充謄錄。

    十六年,選授江西峽江縣丞,抵任後循卓著。

    是時,清江有劉、李二姓争山,訟久不決,統鈞奉檄,勘斷明确,兩姓帖服。

    十七年,協理新淦縣事。

    邑有蠧吏周某,剝官朘民,贓私累萬,統鈞廉得其狀,置于法。

    調任餘幹縣丞,駐瑞洪鎮。

    地濱太湖,當朱毛狸滋事之後,民心騷動,統鈞以鎮靜治之,居民安堵。

    鎮為鄱陽湖西岸,夏秋水漲,渡夫貪載多人,每遭覆溺。

    乃捐廉津貼渡夫,每船以十五人為率,覆溺之患以息,鎮人刻石紀其事。

    道光元年,權崇義縣篆。

    其俗輕生好鬥,大案疊出,統鈞明判嚴懲,豪強斂迹。

    邑有溺女惡習,為之申明例禁,并建育嬰堂以收養之。

    六年,丁艱旋裡,宦橐蕭然。

    服阕,授江西龍泉縣丞。

    十四年,權安福縣篆,查拏枭匪,清理積案,境内肅靜。

    尋引疾歸,焚香餞送者十餘裡不絕。

    十六年,卒于家。

    子肇渭服官江右,黎民愛戴。

     董其英,字雲亭,開口人,道光丁卯欽賜舉人,戊辰會試欽賜國子監學正,辛未會試欽賜助教。

    頗善書法,其聯邀睿賞者皆以此,尤工行書,迄今人得其片紙隻字,尤奉為至寶。

     張甘棠,字召思,南辛莊人,道光乙酉武舉,鹹豐三年授鳳陽千總。

    未抵任,漕運總督委擒巨盜魏五于二堡卡。

    向榮兵忿饷将潰,甘棠馳慰止之,議足其饷,人心始安。

    八年,帶領練勇巡防泾河。

    撚匪圍淮安,守城有功,升荊州衛守備。

    同治元年病歸,卒于家。

    從子壽昌以武庠生投效新雄營,積功擢大激店千總。

     劉士俊,孤莊頭人。

    少習拳勇,後遇異僧道濟指授,技益精,并精楊氏八母梨花槍,于戚南塘《紀效新書》尤所深究。

    縣有巨盜回人白姓者,勇武絕人,吏莫敢捕,士俊單騎搗其巢擒之,患遂息。

    鹹豐間,以技遊京師,為廣公所識拔,命于正白旗演武廳教練禁旅。

    後随其徒某宦遊廣東三年,複遊京師,教練禁旅。

    晚年家居,教練子弟,至今村人猶有尚武風焉。

     孟昭祿,孤莊頭人,少孤,事母以孝聞。

    母病卧床褥,晝夜無違左右,自飲食起卧諸事,皆躬自扶持。

    後持母服,疏食飲水,雖鹽菜不禦,不入内寝,冬不衣絮,喪葬一秉古禮。

    服阙猶不懈,如是又九年。

    凡母所遺物,皆謹藏之。

    母畜雞,飼之至死,埋之,不忍食也。

    兄昭珍不事生産,鹹豐年邑大水,産落,則昭祿複之。

    母沒,産業悉歸兄,纖毫無所取。

    獨與妻居,食力以自給,然常省啬口食,有餘辄以給侄輩,并以周親黨之困者,蓋其天性如此。

    年七十三卒,無子。

     袁琥,字繡堂,龍灣人,鹹豐辛酉舉人,曆任廣昌教谕,趙州、通州、昌平州等處學正。

    年五十四,卒于昌平任所。

    琥性至孝,本生父卒,終三年喪,然後起複。

    又性好義,凡有利于鄉裡者,身任之而不恤,鄉人額其門曰“愛深桑梓”。

    家居授徒,多士自遠方至。

    曆掌雄文及蘇家橋書院,勤于課士,日閱課文數十卷,皆嚴為點竄,以勞成疾,猶不倦。

    及為學官,尤以教授為己任,一時賢士多從之遊,經其陶成者,往往掇巍科以去。

    子其禮,自有傳。

     袁其禮,博學能文。

    庚子之變,憤國論不綱,遂以拳匪召外兵,雖議約行成,而利權盡失,獨居痛哭。

    或瞋目大呼,則援筆引紙疾書,一紙辄數千言,書竟即碎裂棄去;或大聲自誦,誦已辄長嘯,或又大哭。

    有從而拾得其棄幅者讀之,蓋斥庸臣誤國,并揭國君死社稷及城存與存、城亡與亡之義,其言絕痛。

    然拾得者不過十之一二,其書斷絕,不可複屬也。

    有走告以車駕還都、新政施行者,益愈痛哭,或竟默然不答,如是者數月,人皆以為發狂。

    壬寅三月,為其猶子授室,既成禮,乃夜具衣冠投水死。

    其女年十二,從與俱溺,遇救免。

    婦劉氏不哭,絕食數日死。

     張其賢,邑庠生,鴻雁街人,家居教授,勤于訓迪。

    三十六歲喪偶,誓不再娶。

    年七十三卒。

    為人方正廉靜,一時推重。

     名宦祠: 宋·河北緣邊安撫使,前知雄州,文水何承矩 宋·河北緣邊安撫使,前知雄州,并州李允則 明·雄縣知縣,處州程九鼎 明·雄縣知縣,單縣秦纮 明·雄縣知縣,夏津王夢賢 明·雄縣儒學教谕,洛陽王繼祿 明·雄縣儒學教谕,利津魏綸 明·雄縣知縣,鈞州馬紀 明·雄縣知縣,固始易鴻 明·雄縣知縣,章丘謝九儀 明·雄縣儒學教谕,新蔡王齊 明·雄縣知縣,松滋胡政 明·雄縣知縣,蒙化範元恺 明·雄縣儒學教谕,棗強李芳生 國朝·雄縣知縣,桐城姚文燮 國朝·雄縣知縣,西華淩松林 鄉賢祠: 明·禮、刑二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劉觀 明·南京工、兵二部尚書緻仕侯瓒 明·戶部左侍郎,升尚書緻仕侯觀 明·應州儒學學正韓竑 明·南京戶部左侍郎袁宗儒 明·巡撫大同、南戆、宣府都禦史何思 明·江西右參議緻仕,前監察禦史馬文學 明·山東臨朐縣知縣郭鎮 明·陝西同州儒學學正王衮 明·光祿寺卿,前吏部文選司員外郎郭存謙 明·浙江金衢道,升湖廣糧儲道,殉難王喬棟 忠孝節義祠: 宋·佥書樞密事,贈開府儀同三司張叔夜(節) 元·利人社處士王庸(孝) 明·總師都督楊松(忠) 明·總師都督潘忠(忠) 明·人和社處士胡斌(義) 明·監軍禮部侍郎陳複初 明·領軍都督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