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舊錄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極推重。
乙酉,避兵于浙,幹戈擾攘,猶與諸名士結社賦詩,其《五日》句雲“孟嘗父子生前誤,屈子君臣死後明”,人服其典麗。
是歲,副使有雲南之命,未之官,流寇破武昌諸郡,副使死之。
炘悲痛緻疾,自以忠臣之子,決意隐逸。
丙午,移居六合之西圩。
或有勸之仕者,不應,因作《拂志篇》千餘言、《著悔詩》六首以見志。
子企埥,弱冠成進士,自有傳;企堂,舉人;兩女俱谙文詞。
一堂倡和無虛日,以此忘貧。
居西圩三十年,始還裡,雖貧困彌甚,而誦讀不辍,作《辨道篇》以明朱陸之分,持議甚精。
所著有《越嘯近言》《西圩草》《茨庵前後集》《歸來稿》《病餘錄》,凡百餘篇。
所編輯者,有史存、史抄、曆朝詩抄,又數百卷,藏于家。
康熙四十七年,祀鄉賢。
府志入“理學”。
趙鳳翔,字羽伯,别号丹崖子,律之曾孫也,年二十有文名。
讀書會意,辄筆記之,有《廣言》《觀物》《聽音》《紀異》四種筆記。
尤精于易,著《易學指掌》六卷,深有得于京房康節,其蔔筮故稱神驗。
又精醫學,梓《太素病脈》一書,書成于鳳翔,而名曰“漁樵子”,明祖述律之秘傳也。
又善畫梅菊草蟲。
窮鄉闾巷,每有疾病,無不盡心診視,其應如響。
所著書,姚羹湖先生猶及見之,惜今無存;而“趙丹崖”之名,則猶在人之口雲。
袁士美,字實甫,宗儒曾孫,好古力學,中崇祯丙子亞魁,授興縣尹。
因流寇倡亂,知時不可為,遂封印歸。
順治初,授清源令。
丙戌,升南安知府。
金逆之變,脅士美降,不屈,囚于獄。
後大兵南下,械送南昌。
譚泰固山嘉其忠義,委署廣信知府,尋予告歸。
士美天性好學,誨人不倦,邑孝廉李鼎石、馬起潛皆受業其門,其餘如何丹一、蘇迥瀾、李丹九、郭哲生輩皆執經門下,蓋所稱“博物君子”雲。
韓逢旸,字若木,崇祯壬午舉人,順治初除山西安邑令。
時甫經殘破,安輯有方。
性剛勁,不畏強禦,以均役清弊,為上官胥役所媒孽,官七月而被誣。
士民呼冤,婦孺及鄰民鹹裹糧從。
逢旸就鞫,四年事始白。
歸時,民醵金為赆,婦女亦脫簪珥佐之。
後二載,為梓所著《四書摘辨》《福堂巵言》,辇緻其家。
年六十九卒。
馬之骊,字君黃,崇祯丙子解元。
主司素不洽于秉鈞者,遂勘骊卷停試五科,終明代不得第進士。
國朝授山西河津令,以寬仁稱。
行取刑部主事,曆郎中。
有铨蠧作奸,以夤緣幾漏網,為骊所持,卒死于法。
出守臨江府,臨江乃其曾祖文學舊治也,骊撫之如家人。
不久卒于官,貧不能殓,郡人哭之恸,奉木主于其曾祖祠祀之。
劉溶,字漢條,昌胤子,由文學中壬午武魁。
國朝定鼎,見攝政王言事,授以征西将軍,從平西王西行,以母病歸。
己醜中武進士,授河南宏農衛守備。
劉世豸,字直生。
父昌元年近六旬,即閉戶不踏衢市,謂三子曰:“汝輩有能繼先業者,吾方出與客遊。
”世豸為之悚愧。
崇祯壬午鄉薦。
康熙時,任淮安府中河同知,水泛溢,世豸築堤岸,浚淤塞,凡包折冒代諸弊,悉嚴禁之。
癸卯,擢廣東韶州知府。
所屬六縣,舊例供應,盡卻不受。
有奸徒被獲,以八百金求解,大怒卻之,卒服其辜。
捐俸修葺學宮,于回龍庵建書院,六邑秀髦鹹就肄習。
在韶七載,民立去思碑于回龍書院,祀韶州名宦。
康熙四十四年,祀鄉賢。
劉世洪,字笃敬,居常繩榘循循。
一夜賊入宅,父昌胤為所執,扼其吭。
世洪夢中驚覺,赤身持刃,斫賊中背,父得脫,賊亦刃傷洪左胯,流血淋漓,力鬥不休,賊遂駭散。
父沒,撫兩弟,讓産勉學。
叔父亡,奉叔母如事所生,二十年如一日。
劉世铨,字簡生。
弱冠遭兵變,入城尋母,道遇賊,負重傷,卒入城。
張懋勳,字若樸,崇祯癸酉舉人,順治初授湖州府司李,發奸摘伏,多所平反。
丙戌,分校浙闱,太宰黃機出其門。
己醜擢兵科給事中,尋遷河南大梁道右參議,升陝西固原兵備副使、蘇松督糧道右參政,所至著冰蘗聲。
戊戌,寓江甯,病卒。
懋勳天性孝友,苦心好學,暮年手不釋卷,人以徐廣目之;尤長于詩賦,蓋得力于古者深矣。
趙如瑾,字荊璞,崇祯丙子舉人,順治三年授浙江遂昌令。
遂昌接壤閩峤,僻介叢山,無城郭,依隘為門,盜賊蜂起。
瑾設鄉勇,嚴斥堠,間道走婺,請兵擊之。
禦姚、顧二僞鎮于既亂,戢大盜鄭奇于将萌,赈饑緩賦,除豪猾,三載報最。
行取授禦史,視鹾河東,革車戶、号頭、戶口、領引、苛派、引張等弊,修運城牆,築解池決堤,撫山賊荊啟運等,以通運路,商民感甚,而歲額且溢。
施按福建,殲逆黨,理冤獄,聲震海國。
聞父病,告歸,多所建修,勤于赈恤。
年四十七卒,葬雄山之陽。
大學士胡世安為之志,祀遂昌名宦。
子士龍,官至常德知府。
楊雲,字抟九。
崇祯丙子舉人,順治初任江南常州府通判。
郡素稱難治,惟以簡靜馭之,不待追呼,而糧無逋欠。
升山西平定知州,以罣誤歸,鄉居十餘年,惟以讀書自娛。
蘇東柱,字生紫,順治丙戌、丁亥聯捷進士,授陝西邠州知州。
秦疆甫定,賊蘖負險,東柱至,首擒大盜王近樓、一杆槍,并招雲裡飛、秦瓊等千餘人,革包賠倉米站車等弊,請屯賦、修學、建屋、修城、禦寇、赈饑,政績甚著。
以奏銷兵饷解任,事訖,補保德州。
卒于官。
馬之骦,字旻徕,順治甲申拔貢。
是時國初,以推知用,不就,改教職,除灤州訓導。
曆元城教谕、廣平教授、江都管河主簿,起授山東壽張縣主簿,帶管東阿河工,駐張秋鎮。
制行醇謹,善為詩,格律大雅,卓然成家。
著有《易鬯》《詩鬯》《禮鬯》《四書戡》《長林論世》《毛詩元韻》《算數新箋》《琴音新表》《古調堂詩文集》《三亭詞》《曆代詩防》《當代詩防》《張秋志》《養正集》,雄縣、新城二志。
郭棻修府志,之骦任編纂焉。
何正芳,字宏竹,磊落好學問,授徒近百人,解元馬之骊,其高足也。
順治時由恩貢令魚台,為政寬和,樂進子弟而教之。
卒于官,士民歌思不忘。
常來譽,字中孚,順治戊子舉人,康熙十年官山西臨縣知縣。
河潰浸城,捐俸三百金築之。
邑有閻氏孀婦被殺,衆意其右鄰劉成章,來譽獨釋不問,晝夜走訪,得趙頑皮,贓證确然,按律拟抵。
邑民正供外,諸陋規悉革之。
每歲行春,深谷窮岩,靡不周曆。
上下之交,一以誠信,民不忍欺。
任三載,以絞犯脫逃被谪,士民餞送,有出三百裡外者。
十五年,補江西興德丞,卒于官,年五十三。
宋牧民,字耑愚,北陽村人,順治乙酉、丙戌聯捷進士,授中書舍人。
擢戶科給事中,彈劾不避權要。
十一年,具言“禦史巡方,首嚴察吏懲貪,務期核實”;并陳剔蠧之法,略謂:“官評向屬推官,揭報、審勘,并出一手,望其平允,難矣。
嗣後查取賢否,切實開報,當專責知府;發審貪酷,虛公究拟,當專責推官。
在知府,以審不由己,自不敢行私意;在推官,以報非由己,自不至執成心。
”又以水災州縣申報不時,上救荒疏,乞敕下督撫,以後被災地方,一面報災,一面确查分數,随即申報,不許延待。
十二年,山東獻雙穗谷,舉朝稱賀,牧民具疏言:“旱災遍河南、山西、山東,山東兼有蝗。
急敕督撫早議安輯,用遏亂萌,庶招天和而被休嘉者,當不徒瑞谷為然也。
”是日,同官季開生以言事逮獄,而是疏适至,上覽之未盡即變色,令近侍傳呼牧民。
同官相顧驚愕,謂禍不測。
至内閣,上已旋宮,命閣臣诘民氏别有奏論否,并谕以“實心體國,勿沽名釣譽”。
牧民對曰:“科臣職司言責,隻此憂盛危明一心而已。
”閣臣命北面稽首,授原疏而出。
武闱期近,因奏論武闱朝審事宜;又疏彈巡撫鑽營、詞臣庸鄙、铨司婪惡,言詞激切,舉朝側目。
久之,出為河南副使,分巡汝南兵備道。
以罣誤左遷,解組歸家,居二十年,凡邑中利害所關、體統所系,力為主持,阖邑推重。
康熙十八年卒,年七十三,墓在南陽村北。
陳大方,字漢儒,順治戊子拔貢,除河南都司都事,署鹿邑縣,以白蓮教罣誤降官。
補布政司理問,尋署富陽、于潛、嘉善、仙居四縣印,皆以興利除害為己任。
衙蠧、土豪,皆杖殺之;武弁、兵丁不法者,鹹寘于法。
以不愛錢,遂不畏人,而人反畏之,杭城有“真不要錢”之謠。
本司張某以其親戚某官托,而大方不為庇,遂為所中,罷歸。
李即龍,順治己醜進士。
官福建甯德縣知縣。
值海寇侵城,自發大炮擊之,賊知有備,不敢近。
累遷隴左道副使,奉檄軍前,督饷有功。
尋卒,康熙五十三年祀鄉賢。
王宇澤,字陶六,錦衣百戶學典之子。
棄襲職不就,矢志誦讀,弱冠遊泮,尋食饩。
九戰棘場不利,康熙癸巳,年六十三,膺歲薦貢于廷。
壬子,歲選威縣訓導,時年八十二,猶精神王長,策馬赴官。
課士恤貧,修齋舍,增祀牲,阖學諸生勒石紀績。
越六年,告歸。
又二年卒,年八十九。
著有《青氈吟》《啽呓集》《畿輔詩傳著錄》,府志入“文苑”。
趙士龍,号健庵,自幼讀書勵行,負經濟才。
康熙元年,以密陳進取事,例準貢入國學。
十八年,授湖廣衡州府同知。
二十三年,升鎮江知府,以他事未赴。
會修《一統志》,令各省測繪輿圖,撫院檄士龍膺是役,跋涉崎岖,遍曆南楚,經歲始竣,積勞成瘁。
二十六年,升常德知府,卒于官。
董圖,字抉秘,勸之曾孫。
康熙十九年,以明經授陝西臨潼丞。
到官十二日,即奉布政司提取,效用軍前,解運川糧。
至陽平關,瘟疫大作,役夫死者枕藉。
圖令仆隸煮粥以賜病者,死埋之,樹木牌志其鄉裡、姓氏,自雲:“非敢謂在關頭作此一段善緣,聊以吾不忍之念耳。
”二十三年,以勞瘁卒于官,縣民赙之,始得歸葬。
圖好學,盛暑祁寒,手不釋卷。
設教鄉塾,負笈者屦滿戶外。
與人交,敬信兼盡。
平生于物無所好,口不言人過。
學以不自欺為本,以不讨便宜為用。
飲酒能百杯,醉後亦不亂,蓋氣禀中和,人中端品也。
郭浚,字哲生,石麟子,狀貌魁梧,天性孝友。
六歲入小學,舉止端凝,不與群兒戲;長益嗜學,下筆辄千言,祖光祿公存謙深器之。
兄弟析産,室廬田畝,悉受硗薄,人嘉其讓。
先是,有秦人劉必暢者,偕計入都,途遇暴客,浚傾囊以贈;後劉捷禮闱,除湖廣宜城令,而宜城人王鼎鼐令雄邑,遂大重浚,利病悉訪之浚,浚亦盡言,而不以私事幹也。
順治甲午,拔貢入國學。
康熙丙午,領鄉薦,授薊州學正。
壬戌歲,駕幸薊州,召見,講《尚書·洪範篇》,奏對稱旨,邀賜宸翰,士林榮之。
升宣府開平衛教授。
卒年六十九。
龐柄
乙酉,避兵于浙,幹戈擾攘,猶與諸名士結社賦詩,其《五日》句雲“孟嘗父子生前誤,屈子君臣死後明”,人服其典麗。
是歲,副使有雲南之命,未之官,流寇破武昌諸郡,副使死之。
炘悲痛緻疾,自以忠臣之子,決意隐逸。
丙午,移居六合之西圩。
或有勸之仕者,不應,因作《拂志篇》千餘言、《著悔詩》六首以見志。
子企埥,弱冠成進士,自有傳;企堂,舉人;兩女俱谙文詞。
一堂倡和無虛日,以此忘貧。
居西圩三十年,始還裡,雖貧困彌甚,而誦讀不辍,作《辨道篇》以明朱陸之分,持議甚精。
所著有《越嘯近言》《西圩草》《茨庵前後集》《歸來稿》《病餘錄》,凡百餘篇。
所編輯者,有史存、史抄、曆朝詩抄,又數百卷,藏于家。
康熙四十七年,祀鄉賢。
府志入“理學”。
趙鳳翔,字羽伯,别号丹崖子,律之曾孫也,年二十有文名。
讀書會意,辄筆記之,有《廣言》《觀物》《聽音》《紀異》四種筆記。
尤精于易,著《易學指掌》六卷,深有得于京房康節,其蔔筮故稱神驗。
又精醫學,梓《太素病脈》一書,書成于鳳翔,而名曰“漁樵子”,明祖述律之秘傳也。
又善畫梅菊草蟲。
窮鄉闾巷,每有疾病,無不盡心診視,其應如響。
所著書,姚羹湖先生猶及見之,惜今無存;而“趙丹崖”之名,則猶在人之口雲。
袁士美,字實甫,宗儒曾孫,好古力學,中崇祯丙子亞魁,授興縣尹。
因流寇倡亂,知時不可為,遂封印歸。
順治初,授清源令。
丙戌,升南安知府。
金逆之變,脅士美降,不屈,囚于獄。
後大兵南下,械送南昌。
譚泰固山嘉其忠義,委署廣信知府,尋予告歸。
士美天性好學,誨人不倦,邑孝廉李鼎石、馬起潛皆受業其門,其餘如何丹一、蘇迥瀾、李丹九、郭哲生輩皆執經門下,蓋所稱“博物君子”雲。
韓逢旸,字若木,崇祯壬午舉人,順治初除山西安邑令。
時甫經殘破,安輯有方。
性剛勁,不畏強禦,以均役清弊,為上官胥役所媒孽,官七月而被誣。
士民呼冤,婦孺及鄰民鹹裹糧從。
逢旸就鞫,四年事始白。
歸時,民醵金為赆,婦女亦脫簪珥佐之。
後二載,為梓所著《四書摘辨》《福堂巵言》,辇緻其家。
年六十九卒。
馬之骊,字君黃,崇祯丙子解元。
主司素不洽于秉鈞者,遂勘骊卷停試五科,終明代不得第進士。
國朝授山西河津令,以寬仁稱。
行取刑部主事,曆郎中。
有铨蠧作奸,以夤緣幾漏網,為骊所持,卒死于法。
出守臨江府,臨江乃其曾祖文學舊治也,骊撫之如家人。
不久卒于官,貧不能殓,郡人哭之恸,奉木主于其曾祖祠祀之。
劉溶,字漢條,昌胤子,由文學中壬午武魁。
國朝定鼎,見攝政王言事,授以征西将軍,從平西王西行,以母病歸。
己醜中武進士,授河南宏農衛守備。
劉世豸,字直生。
父昌元年近六旬,即閉戶不踏衢市,謂三子曰:“汝輩有能繼先業者,吾方出與客遊。
”世豸為之悚愧。
崇祯壬午鄉薦。
康熙時,任淮安府中河同知,水泛溢,世豸築堤岸,浚淤塞,凡包折冒代諸弊,悉嚴禁之。
癸卯,擢廣東韶州知府。
所屬六縣,舊例供應,盡卻不受。
有奸徒被獲,以八百金求解,大怒卻之,卒服其辜。
捐俸修葺學宮,于回龍庵建書院,六邑秀髦鹹就肄習。
在韶七載,民立去思碑于回龍書院,祀韶州名宦。
康熙四十四年,祀鄉賢。
劉世洪,字笃敬,居常繩榘循循。
一夜賊入宅,父昌胤為所執,扼其吭。
世洪夢中驚覺,赤身持刃,斫賊中背,父得脫,賊亦刃傷洪左胯,流血淋漓,力鬥不休,賊遂駭散。
父沒,撫兩弟,讓産勉學。
叔父亡,奉叔母如事所生,二十年如一日。
劉世铨,字簡生。
弱冠遭兵變,入城尋母,道遇賊,負重傷,卒入城。
張懋勳,字若樸,崇祯癸酉舉人,順治初授湖州府司李,發奸摘伏,多所平反。
丙戌,分校浙闱,太宰黃機出其門。
己醜擢兵科給事中,尋遷河南大梁道右參議,升陝西固原兵備副使、蘇松督糧道右參政,所至著冰蘗聲。
戊戌,寓江甯,病卒。
懋勳天性孝友,苦心好學,暮年手不釋卷,人以徐廣目之;尤長于詩賦,蓋得力于古者深矣。
趙如瑾,字荊璞,崇祯丙子舉人,順治三年授浙江遂昌令。
遂昌接壤閩峤,僻介叢山,無城郭,依隘為門,盜賊蜂起。
瑾設鄉勇,嚴斥堠,間道走婺,請兵擊之。
禦姚、顧二僞鎮于既亂,戢大盜鄭奇于将萌,赈饑緩賦,除豪猾,三載報最。
行取授禦史,視鹾河東,革車戶、号頭、戶口、領引、苛派、引張等弊,修運城牆,築解池決堤,撫山賊荊啟運等,以通運路,商民感甚,而歲額且溢。
施按福建,殲逆黨,理冤獄,聲震海國。
聞父病,告歸,多所建修,勤于赈恤。
年四十七卒,葬雄山之陽。
大學士胡世安為之志,祀遂昌名宦。
子士龍,官至常德知府。
楊雲,字抟九。
崇祯丙子舉人,順治初任江南常州府通判。
郡素稱難治,惟以簡靜馭之,不待追呼,而糧無逋欠。
升山西平定知州,以罣誤歸,鄉居十餘年,惟以讀書自娛。
蘇東柱,字生紫,順治丙戌、丁亥聯捷進士,授陝西邠州知州。
秦疆甫定,賊蘖負險,東柱至,首擒大盜王近樓、一杆槍,并招雲裡飛、秦瓊等千餘人,革包賠倉米站車等弊,請屯賦、修學、建屋、修城、禦寇、赈饑,政績甚著。
以奏銷兵饷解任,事訖,補保德州。
卒于官。
馬之骦,字旻徕,順治甲申拔貢。
是時國初,以推知用,不就,改教職,除灤州訓導。
曆元城教谕、廣平教授、江都管河主簿,起授山東壽張縣主簿,帶管東阿河工,駐張秋鎮。
制行醇謹,善為詩,格律大雅,卓然成家。
著有《易鬯》《詩鬯》《禮鬯》《四書戡》《長林論世》《毛詩元韻》《算數新箋》《琴音新表》《古調堂詩文集》《三亭詞》《曆代詩防》《當代詩防》《張秋志》《養正集》,雄縣、新城二志。
郭棻修府志,之骦任編纂焉。
何正芳,字宏竹,磊落好學問,授徒近百人,解元馬之骊,其高足也。
順治時由恩貢令魚台,為政寬和,樂進子弟而教之。
卒于官,士民歌思不忘。
常來譽,字中孚,順治戊子舉人,康熙十年官山西臨縣知縣。
河潰浸城,捐俸三百金築之。
邑有閻氏孀婦被殺,衆意其右鄰劉成章,來譽獨釋不問,晝夜走訪,得趙頑皮,贓證确然,按律拟抵。
邑民正供外,諸陋規悉革之。
每歲行春,深谷窮岩,靡不周曆。
上下之交,一以誠信,民不忍欺。
任三載,以絞犯脫逃被谪,士民餞送,有出三百裡外者。
十五年,補江西興德丞,卒于官,年五十三。
宋牧民,字耑愚,北陽村人,順治乙酉、丙戌聯捷進士,授中書舍人。
擢戶科給事中,彈劾不避權要。
十一年,具言“禦史巡方,首嚴察吏懲貪,務期核實”;并陳剔蠧之法,略謂:“官評向屬推官,揭報、審勘,并出一手,望其平允,難矣。
嗣後查取賢否,切實開報,當專責知府;發審貪酷,虛公究拟,當專責推官。
在知府,以審不由己,自不敢行私意;在推官,以報非由己,自不至執成心。
”又以水災州縣申報不時,上救荒疏,乞敕下督撫,以後被災地方,一面報災,一面确查分數,随即申報,不許延待。
十二年,山東獻雙穗谷,舉朝稱賀,牧民具疏言:“旱災遍河南、山西、山東,山東兼有蝗。
急敕督撫早議安輯,用遏亂萌,庶招天和而被休嘉者,當不徒瑞谷為然也。
”是日,同官季開生以言事逮獄,而是疏适至,上覽之未盡即變色,令近侍傳呼牧民。
同官相顧驚愕,謂禍不測。
至内閣,上已旋宮,命閣臣诘民氏别有奏論否,并谕以“實心體國,勿沽名釣譽”。
牧民對曰:“科臣職司言責,隻此憂盛危明一心而已。
”閣臣命北面稽首,授原疏而出。
武闱期近,因奏論武闱朝審事宜;又疏彈巡撫鑽營、詞臣庸鄙、铨司婪惡,言詞激切,舉朝側目。
久之,出為河南副使,分巡汝南兵備道。
以罣誤左遷,解組歸家,居二十年,凡邑中利害所關、體統所系,力為主持,阖邑推重。
康熙十八年卒,年七十三,墓在南陽村北。
陳大方,字漢儒,順治戊子拔貢,除河南都司都事,署鹿邑縣,以白蓮教罣誤降官。
補布政司理問,尋署富陽、于潛、嘉善、仙居四縣印,皆以興利除害為己任。
衙蠧、土豪,皆杖殺之;武弁、兵丁不法者,鹹寘于法。
以不愛錢,遂不畏人,而人反畏之,杭城有“真不要錢”之謠。
本司張某以其親戚某官托,而大方不為庇,遂為所中,罷歸。
李即龍,順治己醜進士。
官福建甯德縣知縣。
值海寇侵城,自發大炮擊之,賊知有備,不敢近。
累遷隴左道副使,奉檄軍前,督饷有功。
尋卒,康熙五十三年祀鄉賢。
王宇澤,字陶六,錦衣百戶學典之子。
棄襲職不就,矢志誦讀,弱冠遊泮,尋食饩。
九戰棘場不利,康熙癸巳,年六十三,膺歲薦貢于廷。
壬子,歲選威縣訓導,時年八十二,猶精神王長,策馬赴官。
課士恤貧,修齋舍,增祀牲,阖學諸生勒石紀績。
越六年,告歸。
又二年卒,年八十九。
著有《青氈吟》《啽呓集》《畿輔詩傳著錄》,府志入“文苑”。
趙士龍,号健庵,自幼讀書勵行,負經濟才。
康熙元年,以密陳進取事,例準貢入國學。
十八年,授湖廣衡州府同知。
二十三年,升鎮江知府,以他事未赴。
會修《一統志》,令各省測繪輿圖,撫院檄士龍膺是役,跋涉崎岖,遍曆南楚,經歲始竣,積勞成瘁。
二十六年,升常德知府,卒于官。
董圖,字抉秘,勸之曾孫。
康熙十九年,以明經授陝西臨潼丞。
到官十二日,即奉布政司提取,效用軍前,解運川糧。
至陽平關,瘟疫大作,役夫死者枕藉。
圖令仆隸煮粥以賜病者,死埋之,樹木牌志其鄉裡、姓氏,自雲:“非敢謂在關頭作此一段善緣,聊以吾不忍之念耳。
”二十三年,以勞瘁卒于官,縣民赙之,始得歸葬。
圖好學,盛暑祁寒,手不釋卷。
設教鄉塾,負笈者屦滿戶外。
與人交,敬信兼盡。
平生于物無所好,口不言人過。
學以不自欺為本,以不讨便宜為用。
飲酒能百杯,醉後亦不亂,蓋氣禀中和,人中端品也。
郭浚,字哲生,石麟子,狀貌魁梧,天性孝友。
六歲入小學,舉止端凝,不與群兒戲;長益嗜學,下筆辄千言,祖光祿公存謙深器之。
兄弟析産,室廬田畝,悉受硗薄,人嘉其讓。
先是,有秦人劉必暢者,偕計入都,途遇暴客,浚傾囊以贈;後劉捷禮闱,除湖廣宜城令,而宜城人王鼎鼐令雄邑,遂大重浚,利病悉訪之浚,浚亦盡言,而不以私事幹也。
順治甲午,拔貢入國學。
康熙丙午,領鄉薦,授薊州學正。
壬戌歲,駕幸薊州,召見,講《尚書·洪範篇》,奏對稱旨,邀賜宸翰,士林榮之。
升宣府開平衛教授。
卒年六十九。
龐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