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第一

關燈
雄縣,明太祖洪武七年置,隸保定府。

    周以前,或屬冀州,或屬幽并。時縣境固無本名字也,姑名之曰“州屬時代”。<

    自周封召公于燕,後徙都易,而“易”實即雄縣最古之名。自後公孫瓒稱易京,晉改易城縣,至北魏仍複故名曰易縣。是可統名為“易縣時代”。

    自高齊省易入莫,以迄于隋,而“易”之名遂終廢。是可名之曰“入莫時代”。

    唐置歸義縣,經五代而入契丹,皆仍之。是曰“歸義時代”。

    後周世宗置雄州,而“雄”之名始著。厥後或賜名郡,或置軍節度,曆宋與元,而新城、容城且時隸焉。此時代間,雄之版圖最廣,是曰“雄州時代”。

    自明降州為縣,而“雄縣”之名遂沿至于今。此則可統稱為“既置雄縣以後之時代”也。

    茲斷代為章,凡六。揭之如左。

    州屬時代

    唐堯八十載,禹治水功成,作《禹貢》,定九州,曰冀、兖、青、徐、荊、揚、豫、梁、雍,縣境屬冀州。蓋古者中國之地但分九州,禹亦因其舊耳。

    虞舜攝位之十載,肇十有二州,曰冀、兖、青、徐、荊、揚、豫、梁、雍、幽、并、營。始分冀東恒山之地為并州,縣境屬之。《北道刊誤志》謂屬幽州,以未詳考其疆界位置耳。

    夏并九州,縣境仍屬冀州。

    商代,縣境屬幽州。考《爾雅·釋地》雲:“燕曰幽州。”注:“自易水至北狄。”——是幽州南界,易水也。而雄古稱“易昜”,是在易水北也。孫炎以《爾雅》之文與《禹貢》《職方》并皆不同,疑是殷制,或可信也。

    周,夏官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又曰:乃辨九州之國,正北曰并州,其川虖池、嘔夷,其浸涞、易。考“虖池”即滹沱河,“嘔夷”即唐河;涞有二源,即巨馬河;易有三源,皆出易州。滹沱河舊迳縣境之茅兒灣,合以上諸水,由天津入海,則縣境之屬并州無疑。其曰“正北”者,以在冀州之北也。

    易縣時代

    周武王克商之年,封召公奭于北燕,後徙都易。“易”即雄縣最初肇錫之名。

    秦始皇帝并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以易縣屬上谷郡。

    漢高帝十二年,改上谷郡為燕國,分置涿郡,以易縣改屬涿。

    文帝元年,以易縣改屬河間國。東漢仍之。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孫瓒築城據之,号易京城。

    晉改易縣為易城縣,屬涿郡。東晉仍之。

    後魏道武帝天興二年,後燕李朗以涿郡屬魏,魏複故名曰易縣,改屬高陽郡。

    入莫時代

    北齊天保七年,省易縣入莫縣,“易縣”之名自此遂廢。

    隋文帝開皇元年,改郡為州,莫縣仍屬涿州。

    炀帝大業二年,改州為郡,以莫縣屬河間郡。

    歸義時代

    唐高祖武德五年,改置歸義縣,屬幽州。尋置北義州于容城,以縣屬焉。太宗貞觀元年,省入河北道;八年,複置歸義縣,屬幽州。

    大曆四年,歸義縣改屬涿州。

    後晉天福元年,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賂契丹,歸義沒入遼,屬涿州。

    雄州時代

    周世宗顯德六年,自将伐遼,取瓦橋關,置雄州,而“雄”之名自此始。并割容城來屬,尋複别屬。

    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以雄州新鎮複置平戎軍,改歸義曰歸信縣,并以容城來屬。

    徽宗政和三年,雄州賜名“易昜郡”,于歸信置廣信軍,屬河北東路。

    金天會七年,置永定軍于雄州,屬河北東路;貞元二年,改屬中都路。

    元世祖至元元年,雄州及永定軍俱廢;二十一年,複置雄州,屬大都路總管府,治歸信縣,并以新城、容城來屬;二十三年,以雄州隸保定路,此雄屬保定之始。

    既置雄縣以後之時代

    明太祖洪武元年,省歸信縣入雄州;七年,改州為縣,屬保定府;而新城以六年、容城以十四年,亦先後改屬保定府。

    國朝順治元年,定鼎北京,悉如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