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五

關燈
法、張舉、王随、張龍、張瑞、崇春禧、尚全、楊構、王錫奇、王留誠、商同安、李彥、商志儉、商志元、商毓福、商志敬、商晏、商清、商德、文萊子、郭巨春、樊成、王景隆、李芳、李芝、朱喜玉、樊倫、朱定、楊承錫、楊承祿、張棟、張譚、高文奎、張天賜、同世德、鄧世傑、楊永清、楊永義、王金秀、陳和、甯三元、甯曉心、黨得春、張玺、李桂、馬育、馬奉祥、郭廷秀、馬貫齡、郝永德、馬德、郭長、馬清、王金、馬三長、呂法、郝元、郭節、蘇昌、郭經飏、劉裕實、同福誠、安友、王福重、蘇節、劉孝、郭潤、路得凝、路步青、邸複、王裕麟、魏景賢、陳君清、陳彥昌、李元、郭安、郭恒禮、郭恒盛、李秀吉、李餘、郭恒美、劉高、李克英、張自強、文回、馬思成、賈廷廉、張宣、張冠、文瞭、王永清、魏源、王永貴、魏繼成、王福興、王逢林、王誼、王九全、李有才、王從德、王令子、王元貴、王元章、王楷、王甯騧、孫蘭、王長壽、孫荟、李蓮芳、王缪、李定基、李定鼎、李定世、李天福、李新、李自剛、李興德、李興旸、李存、房峻、李平、李英、李登科、雷金鬥、劉三定、白玉成、白天福、白玉生、白長經、白明奎、高輔桂、高有、蕭祿元、王鳳舞、高應嵩、高廣齡、蕭鴻德、吳永泰、吳筿年、吳永順、蕭鴻雲、喬啟順、蕭爾欽、吳永發、喬奉仁、喬登和、吳永和、邢爾明、吳永元、王鳳祥、霍涵有、霍永祿、蕭鴻義、程世才、王玺、王湖、劉瞭、萬饒和。

     有又被賊裹脅,大罵而死者:附貢魚铨堂,生員胡保經、孫學禮、張炜、馬獻圖、胡鎮疆。

    武生郭文輝、劉敔。

    民人王探科、桑彥武、馬振江、金生發、任卞、楊盛、郭茂清、李振義、惠玉、吳登貴、楊步升、王萬雲、王萬緒、雷文賢、趙廷臣、陳正封、王鳳柱、張思傑、崔步田、董三德、張景孝、楊發祥、楊生華、孫毅、劉誠忠、李文德、董芳籽、董科、高自安、樊緻和、郭定祥、程起剛、王階、陳廉、商邦安、雷見禧、雷見材、雷見用、雷有、雷年齊、雷玉秀、雷見順、雷相德、雷遇治、王道、王葆、周遇清、程元、程德和、尚清、董創基、程箴、程儉、和秉信、劉秉寅、呂思貴、劉德成、劉種、程玉、劉朝、劉奇麟、劉秉詳、劉萊、王翰霄、程玉彩、王懋聖、王懋功、王作德、楊發、楊光春、孫增壽、孫增福、楊春榮、惠登興、李敬、靳廷魁、李智、李仁、李振元、劉許漢、李法、李禮、李義、李陽、李鎮、劉傑、惠永魁、李林、雷福盛、雷福正、雷秉公、李福德、李學易、雷蘭、雷中潮、王明禧、雷彩槃、王奉天、張元昌、張朝基、張朝芝。

     以上臨陣捐軀,自王恩第以下被執不辱,自郝尚林以下盛已其素行不可得悉,而一節自堪千古。

    使其執幹戈,衛社稷,知其必無苟免也。

    昔班固贊馬遷,謂其是非頗謬于聖人,範蔚宗論班固,謂其排死節否正直,不叙殺身成仁之為美。

    以二人之才識,而其書之可議,猶如此則死節之宜重,而是非之必衷諸聖人也,讵不要欤。

    予輯志善善從長,矧茲大節昭彰,輿論悉協而令其湮沒矣乎。

    或者猶以多為嫌是,又不論是非而與于排死節之甚者也。

    予故恨搜訪之未能無遺,而第即可據者裒存斯傳,俾忠魂克慰。

    而此外之殉父兄、志溝壑,名湮沒而無考者,亦不啻赫赫然具在也。

    後死者可以觀已。

     黨思睿崖子村人。

    生有異禀,童時即不屑章句學,聞王澧川先生倡明關學,徒步從之遊。

    日手濂、洛諸儒先書誦惟不釋,有所得即體而行之,澧川嘗稱其今人古心雲。

    性至孝,父病癰,口吮膿潰;事母能養志。

    母氏孟,喜其知學好道,啜菽飲水亦安之。

    親殁,喪葬一遵《朱子家禮》,築室于場三年,琴瑟不禦,葷酒不入口。

    家人見其柴瘠,勸令少抑哀思,則應曰:吾忍以老病廢禮哉。

    乾隆十六年,以純孝旌。

     劉全信字允之,東吳裡人。

    善事親。

    繼母雒得弱疾,醫者束手,全信禱于天,邽股肉和藥以進,竟得愈。

    當割時不覺苦,尋平複如常,家人奇沉痼之起,偵得其故,全信終未嘗對外人言也。

    家素豐财,性慷慨好施,嘉慶庚寅歲饑,出粟周鄰裡多所全活。

    道光二十五年,以孝子旌。

     樊景善冶鐵為生,家赤貧,終年鼓鑄所獲辄甘旨奉母。

    偶與人口角,聞母呼即止。

     孫紹先王化村人,增生。

    工制舉業,道光辛卯薦不售,舍去。

    授徒于鄉,嚴課程不計脩脯,遇孤貧一毫無所取。

    性純孝。

    母氏雙目瞽兼有貞疾,館谷地距家五六裡,晨昏定省,仆仆往來無風雨寒暑間。

    比殁,擗踴盡禮,墓上松楸皆所手植。

     曹三江性至孝,貧無以養。

    道光丙午、丁未間歲薦饑,罄産供母食,遂無立錐地,奉母寓竹林寺中。

    回亂,制小車坐母其上,往來推挽避地,時年已六十餘矣。

     常輔世字印川,孝義裡人。

    優增生,至性過人。

    父目疾,舐之三年得全愈。

    母病狂易,日侍側不少離,每夜焚香露禱,願以身代處。

    兄弟怡怡然,一生規行矩步,未嘗失足于人。

    少聰穎,緣貧年十四始入塾,旋為諸生。

    道光甲午、己亥闱藝均備中,以額滿。

    遺著有《三樂齋孝行說》二冊,《綱鑒說約》二冊,兵燹後散佚。

     常雨化字時若,任從弟,廪生。

    有至性,早喪母,事父依依膝下不暫離,珍粻必親供,溺器必自滌。

    比殁,哀毀居倚廬,不易缞麻者三年。

    事兄友恭備至,終身無間言。

     王維賢崖王村農人也。

    善事親,家不中赀,生平藝黍牽車,菽水飲啜,常得親心歡,鄉裡稱之。

     吳登科字中選,郭下裡人。

    諸生,能文,屢踬棘闱,以年例貢成均。

    家貧授徒裡塾,好宏獎,勤講習,不責束脩。

    嘗慨詩教之衰,仿梅聖俞法白課徒一詩,久之皆工韻語。

    所居負郭距城市尺咫,然不栉沐不一往也。

    生平繩趨矩步,人未嘗見有佚行,生徒濟濟,一時推人師焉。

     程先生諱淩雲三渡村[1]人。

    性和易而有守,家故貧從不乞假人。

    少習舉子業,不趨時,終身不博一衿,意泊如也。

    善訓蒙,專一均平,不較脩脯,童子從者歲常四五十人。

     張先生諱一書字心田,張家堡人。

    幼孤貧,好讀書,弱冠有聲庠序。

    顧數奇終不第,教學于泾、原諸大家,執義不苟,有不合決然去。

    富室父若子有泣留者,有一家而再至、三至者。

    嘗曰:今人易言訓蒙,不知蒙泉育德,聖功所在,須寬嚴并用,方為養正蒙。

    初爻言利,用刑人所以示嚴;即繼曰:用脫桎梏,所以示寬。

    今之教者,非擊蒙即困蒙,背聖誤人無惑乎,文教之衰也。

    吾平生訓蒙,竊于蒙卦取法。

    又曰:古者民生于三事之如一,故于師服心喪三年誠重之也。

    倘訓蒙而不實事求是,愧師名多矣。

    遇道從遊最久,習聞緒論如此。

    晚年患目眚,逃于禅,日焚香靜坐,十年後目竟重明。

    嘗雲聖人雲“居處恭”,又曰“居敬”,又曰“操則存”。

    吾今方知入道,工夫下手處皆在靜存也。

    性方嚴和易,與程先生同,然兩先生皆無子,鹹以為天道難知雲。

     常任字俊卿,孝義裡人。

    歲貢生,好讀書,工制藝,屢薦不遇。

    鹹豐辛亥,文已入彀發刻,旋以次場抱病不入闱,又黜落,一時以為文章憎命雲。

    性敦厚,好周恤,嘗備棺木濟貧無以殓者。

    道光中歲饑,稱貸赈鄉鄰,又慨出數百缗送公局助赈,當事者深敬異之。

    著有《學庸附解省幼塾鈔》若幹卷藏于家。

     劉秉廉東吳裡人,增生。

    家貧嗜學,肄業宏道書院,文名噪甚。

    從學者踵接,量其材力均有成就,為茂才者數十人。

    嘗謂平生教學無他長,惟不肯誤人子弟。

     劉際昌縣人,優廪生。

    績學植品,家貧授徒,從遊者甚衆。

    訓安佩欽、王家賓等十六人均為名諸生,俱繩趨矩步,洗盡刁健之習。

    惜年未四十赍志卒。

     王者香字蘭亭,通遠坊人,增生。

    為人沉靜,不苟訾笑,豐裁峻整,鄉人無少長敬憚之。

    讀書明大義,不為章句學;授徒嚴學規,勤日課,及門者皆有成就。

    居家敦孝弟,處友重信義,鄉少年有不守規矩者,為反複勸導,聞而改悔者亦多。

     劉保元東吳裡人。

    鲠直性成,慕魯仲連之為人,好排難解紛。

    鄉鄰鬥者,得元一言而解;有以細故訟者,必為之委曲和解。

    人鹹服其公正,遇事多請質受成焉。

     李夢白八鬥趙村人,增生。

    有志操,尚氣誼,非公事未嘗至縣署,終身無隻字入公門。

    授徒省垣,有城固諸生趙培桂者,豪士也。

    道光乙未應鄉舉,困長安逆旅,夢白割脩脯給之,是科趙獲隽,後為河南知縣有聲。

    又嶽陽諸生訪友不遇,乞食長安市,夢白偵知其同道,助以資兼為籌館席。

    生平博覽古籍,旁通岐黃,扶危持颠,不可悉數。

    人有頌以匾、酬以金者,概不受。

    以諸生老。

     喬萬同張橋裡人,任俠好義。

    比村胡某婦青年守節,日抱子乞食鄉村,其兄欲奪而嫁之。

    納劉某賄,約要于路強娶之,婦不知也。

    一日,萬同于村西郊,見數人強掖一婦車上,婦罵且号,詢知其為守節婦。

    奮前理喻弗得,怒飽拳,走之。

    立解其厄。

    劉與厥兄誣控于官,時邑宰為潤之先生德亮,剖得情立罪二人,而獎萬同稱為義士。

    道光年間事。

     邸自重字敬修,上石裡人。

    少讀儒書,貧不能卒業,改習瘍醫,以術名。

    遇者辄應手愈,而砥砺操行,士君子樂與之遊。

    孝出天性,居母喪,毀幾滅性。

    嘉慶中歲饑,窖粟者類遏籴,鄉黨谂自重尚有粟,請其出以平籴。

    自重曰:此何時,尚牟利耶?慨然指囷計口均給,不受值。

    豐年亦不複索,一時有“善人”之目。

    晚年舉鄉飲賓。

     任重遠郭下裡人。

    生有至性,侍父賈川之鹽亭值病,步禱峨眉之觀音閣,竟得全瘳。

    事繼母如所生,訓子懋修為知縣。

     李德成八鬥趙村人。

    業農。

    孝于親,奉寡母終身孺慕。

    母年九十九,德成嬉戲左右如嬰兒。

    家不中資而性好施,親鄰有緩急,力不能或稱貸以助。

    比村任性子過時無以為家,慨與之錢完其娶。

    歲兇,收養無依幼女,長成擇配親串,往來見之者不知其為養女。

    嘉慶間饑,值歲暮人皆乏食,自顧亦無儋石儲。

    适有贈金自遠方來者,德成喜不俟诘旦,以分與鄰之待炊者。

    即殁,鄉人士以“敦善不怠”顔其門。

     劉時雨邑庠武生。

    精越人術,心存施濟,誓不取赀,延者日戶外屦滿。

    時雨自具輿馬,必先至無力者家,然後次第赴各處診視,并贈以藥餌,活人甚夥。

     劉同義李趙村人。

    八世同居。

     蘇汝心臨潼莊人。

    七世同居。

     同居常事耳,而薄俗恒難。

    故秦漢而下,張公藝九世同居,唐主褒美;陳兢十三世同居,宋宗賜粟誠異之也,誠重之也。

    以及會稽裘承詢十九世同居,信州李琳十五世同居,載在史冊,千秋彪炳。

    近世泾陽貢生張璘七世同居,我高宗純皇帝乾隆三十一年,特旨旌獎賞,上用緞匹示優異,并禦制七言律詩一章以賜。

    所以培風俗而教親睦者,超越前古矣。

    夫何習俗相沿,江河日下,以迩來聞見兄弟操戈、叔侄為仇者比比矣。

    甚有父子異趣,夫婦蕩析者,再世之不及待,遑言子孫無相害也。

    之二人者,雖未識其制行何如,而要其敬宗尊祖,講讓型仁,其垂為家法而世守之者,必于張之忍、陳之廉其有合也。

    不足以風乎? 附:耆壽鄉飲賓 紀荃《府志》:縣人,年臻百歲。

     白公諱子德遇道高祖也。

    乾隆初鄉飲耆賓。

     裴矢孝義裡人。

    乾隆間鄉飲介賓。

     吳鼐字君器,郭下裡人。

    乾隆二十六年鄉飲耆賓。

     吳鼒字君聘,郭下裡人。

    乾隆二十六年鄉飲耆賓。

     李裕庵拔貢生。

    乾隆間鄉飲正賓。

     周敬齋乾隆間鄉飲正賓。

     周君棠乾隆間鄉飲正賓。

     吳宗泰字紹伯,郭下裡人。

    乾隆四十一年鄉飲耆賓。

     劉漢印孝義裡人。

    乾隆間鄉飲耆賓。

     陳佩理郭下裡人。

    乾隆間鄉飲耆賓。

     孫世德嘉慶十二年鄉飲耆賓。

     吳應诏字欽章,郭下裡人。

    年八十九歲恩賜耆老二次。

     安全道光間鄉飲耆賓。

     陳大可道光間鄉飲耆賓。

     安興道光間鄉飲耆賓。

     白長睿遇道胞伯也。

    年八十歲,道光二十七年恩賜耆老。

     補遺 漢馮商《前漢書·張湯傳》贊注師古曰:劉歆《七略》雲:商,陽陵人,治易事,五鹿充宗。

    能屬文,博通強記,與孟、柳俱待诏頗叙列傳,未卒,會病死。

    如淳曰班固《目錄》:長安人,成帝時以能屬書待诏金馬門,受诏續《太史書》十餘篇。

     唐李從證尹震铎撰墓志,漢将李廣之苗裔,移族關内高陵縣。

    多藝不群,博讀經書,偏精《左氏春秋傳》。

    學晉右将軍書,墨妙筆功,時稱能者。

    通老氏六博,周人十二棋,中得其一,可以對人而閱視。

    所重者,重于道;所耽者,耽于琴。

    德輶如毛,藝成羽翼,獲右神策軍。

    護軍中尉劉公慕而取之,置之于肘腋,知賢眷注,薦用親于合門。

    公跂足拳揮管灑刀翰,立書奏榜,點畫無缺。

    未逾數歲,出入殿廷,善好合光明時濟。

    會厥初入仕,事武宗皇帝,授宣義郎,行内侍省内仆局丞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身衣綠绶,面對天聽。

    複遇方今聖皇帝,受命銜恩,為主心腹,直道事君,結誠許國,是知善人修短,聰明夭折。

    身染于疾,漸歸于榻,虛征百藥,蟾月三缺,心神不惑,知時而終。

    以大中四年十一月十六日,終于廣化裡私第。

     高陵縣續志卷之五終 【注釋】 [1]三渡村:今藥惠程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