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五

關燈
曰“磻溪待诏”。

    後舉鄉飲賓。

     樊宗玺字印天,孝義裡人。

    少孤,讀書識大義,因貧改業,尋為縣吏,傭書養母。

    母殁,愈落魄,而志益慷慨。

    代賠海二之借金,釋劉某之質身,完梁姓損人肢體重獄,墾合戸荒田數頃。

    流亡漸複,人至今德之。

    子景顔,癸酉拔貢。

     何呈美字瑞石,縣安信裡人。

    素業商,輕财好施,有負者悉不問。

    會庚午、辛未大荒,鬥米千錢,人皆乏食,呈美慨出銀粟濟之。

    知縣朱扁其門曰“任恤可風”。

     吳蔭光字永吉,郭下裡人。

    秉性忠厚,與人無争,唯知勸人為善。

    邑人鹹稱為長者,舉鄉飲介賓。

     吳禔字帝錫,邑庠生。

    少聰穎,食貧攻苦,年三十始入庠。

    平生孝于親,信于友,或以橫逆加不與校,授徒不計脩脯。

    卒之日,門人執绋助赙以葬。

    子丕振,庠生。

     墨興世号隆庵,縣西吳裡人。

    性豪爽,代完合邑草豆尾欠銀數十兩,人免拖累。

    又捐四百餘金,重葺縣城内外祠廟。

    康熙六十年歉收,慨推解以濟族闾之乏食者。

    子琨,貢生。

     陳玺璋郭下裡人。

    有膂力,善騎射,中康熙丁卯科武舉。

    生平倜傥豪爽,族裡有忿争,據理排解,仳離者完聚之。

    歲荒,有樊姓者鬻子于市,爾璋如數與之。

    養其子于家三年,比歲稔還之。

    子清蘭、熙蘭,俱庠生。

     安邦禮渭陽裡人。

    性耿介,泾陽生員王謙德仆竊百金逃禮家,即遣子訪還其主。

    謙德謝以金,固卻不受。

    知縣李獎之曰“臨财不苟”。

     高昱号光宇。

    事繼母甚孝,性疏财,助人婚喪。

    遇歲歉,三黨有乏食者,量周之。

    屢舉鄉飲正賓。

    子真儒,丁酉舉人。

     吳子恭字敬夫,郭下裡人。

    康熙六十年歲饑,出粟周急親族賴以存活,代完貧族租賦數十金。

    邑人陳姓欠糧欲鬻子,子恭代為輸納,令其完聚。

    合學延為耆賓。

     張雲鵬上石裡人,監生。

    康熙三十年,輸粟百有二十石助赈。

    郭姓之父旅死于楚,與之金歸其榇。

    道有殣,悉殓瘗之。

    子浚,邑庠生。

    已上《樊志》 新增 劉鎮邦字永清,郭下裡人。

    前丙子籍貴州衛舉人。

    本江西南昌人,依知縣周某幕來縣,遂為縣人。

    值歲大饑,傾囊二百金赈救災黎。

    谒選知浙江樂清縣,下車值天久不雨,即齋宿步禱,遂沛甘霖,一時有“甘雨随車”之頌,阖境士夫競為詩歌紀之。

     劉餘僘字子元,東吳裡人。

    品行高潔,天才超轶,夐然物表。

    少負才名,試辄冠軍。

    以多疾,遂絕意科舉。

    精于醫,常于二三年前切脈,預決人生死無爽者。

    妙悟夙契,自出性靈。

    嘗按諸葛武侯木牛流馬法縮小為之,成能于幾案上自行,人皆歎其奇絕。

    嘗雲:“古今無不可解會之事,無不可明白之書。

    今人學識不及古人,遂并古人之事與書而疑之,可乎?”又雲:“學者看聖賢書,先要存聖賢心,然後知聖賢說話,皆切己家常之談,自爾洞然。

    今人隻向紙上索解,多扞格不通,忘其本源故也。

    ”時雖老師宿儒、注疏貫串者,每與談冰解的破,無不灑然稱快。

    作詩文不起草,字學亦有功,人求者磨墨伸紙,懸腕揮毫,幅盡書止。

    讀之天然成章,(祠)〔詞〕意俱足。

    居恒喜曲成後進,人以制藝執贽門下,成就甚多。

    有一閱文即決其窮通壽夭者,聞者初以為未然,後竟悉如其言。

    作詩沖口而出,天趣洋溢。

    著有《滋園集》,已散佚。

    傳者隻《折梅》洎《蘇亭雜詠》二絕句。

    《折梅》詩雲:狂來不避東風寒,手把梅花馬上看。

    一路逢人應笑我,不知春色在眉端。

    《蘇亭》詩雲:為愛荷花出北城,偕朋随意逐波行。

    點頭喚得漁船坐,自把竹竿學釣翁。

    其風緻可想。

    子玥,字九潤,宏才博覽,有聲庠序間。

     魚飛漢字仲升,有成子。

    順治丙戌拔貢,舉鄉試,中丁亥進士。

    初授河南洧川縣知縣,卓異,内升兵部主事,曆官吏、兵、工三科給谏。

    傳聞其立朝謇谔,不為媕娿,然事不能詳也。

    奏議亦散佚,傳者唯《請朝審祥刑》《洎複新豐原站》兩疏。

     《祥刑疏》曰:題為朝審伊迩,人命攸關,敬獻刍荛,仰佐聖慈好生事。

    竊惟王者仁政雖多端,大要皆出于不忍人之一念,為生全兆姓之本。

    故下車泣囚,解網示仁,誠古聖王之芳軌也。

    今我皇上于一切大案、大獄,敕下三法司再三核議,唯恐稍失出入,有傷天地之和允矣,祥刑之至仁矣!目今朝審期逼,臣敬陳管見,用佐如天之德。

    謹列四款為皇上陳之: 一刻招宜詳也。

    人命所系至重,今原招既不全刻,則中間推問翻駁之情,必不能悉。

    臣請每案将原招斷語,并刑部看斷定案之語,一并刻入便于參詳,而原詳随帶審所,以備查閱。

    庶會審各官得以細加參詳,而犯罪之真情無遺議矣。

     一供招宜确也。

    每見刑部複奏重犯本章,有在外供招而部審未招者,有部審供招而在外未招者。

    此等疑案,雖類多奸人之巧卸,亦不無嚴刑之逼迫。

    如驟正典刑,固恐盛世有冤民;若概行寬減,又恐飾辨多漏網。

    會審各官務将内外、前後口供招詳,慎加察核,必求情真罪當,庶刑不濫而罪人心服矣。

     一題奏宜早也。

    朝審之後即宜拟奏上聞,恭請欽定,乃可仰副欽恤詳刑之至意。

    臣憶數年前,曾有一日而三複奏者,皆由奏請不早,故緻臨時忙迫耳。

    則預請裁定,急當請敕申饬者也。

     一淹禁宜清也。

    凡題明欽案,或駁或結,因有定限,無敢逾越。

    尚有瑣屑小事,不經題明者,枝蔓相牽,動經月餘。

    既無限期,又難遽釋。

    念此隆冬,屆期保無饑寒斃命者乎。

    此類人犯,其罪較欽犯為輕,其苦較欽犯為倍。

    所當敕下法司速為結案,不得濁行淹禁者也。

    或正犯未到而久羁幹連之人,或質對無從而緻成疑似之案,俱當請旨就其見在者結案發落。

    是亦清獄祥刑之一道也。

     如果可采,伏祈敕部施行。

     《複站疏》曰:題為驿站,實民命所關。

    驿路有一定之規,謹陳避重投輕之弊,以救時艱,以廣皇仁事。

    今天下之最苦者,誠莫甚于驿站,在諸臣條議連章累牍,可謂詳且盡矣。

    皇上洞悉民艱,疊蒙嚴綸下頒,無不胥歌蘇生之澤矣。

    然猶有患在一隅,目擊輕重不均者,甯忍緘默而置之弗言乎。

     臣秦人也,謹以聞見,最切如渭南、臨潼、高陵三處驿站,偏苦之弊,為皇上詳陳之。

    夫三縣地界相連,為三邊兵馬及齎奏差役往來必由之路。

    但高陵居臨潼西北,中隔一河,相去四十餘裡;渭南居臨潼之東,相去六十餘裡,則是渭南往來必越臨潼境界,相去不下百十餘裡。

    前代将臨潼之驿,建于臨潼之東十五裡地,名新豐驿。

    蓋以道路适均便于接替,不知曆幾百年于茲矣。

    查萬曆年間,往來官員避省城之參谒,樂下縣之需索,每每有由渭南不到新豐徑往高陵者,往返二百餘裡,遂緻夫斃馬疲。

    彼時撫按司道等官傷心慘目,再為确議,嚴行禁饬,令往來過客定由新豐通衢,永斷渭南小路,立碑路口示萬難更易,至今石碑昭昭可據。

    不意明末之亂,臨潼縣遂因其便已頓變成規,辄将驿官、驿馬撤回本縣,緻令往來差使直行渭、高兩縣,往還二百餘裡相為傳遞,而中途竟缺一站矣。

    目今渭、高兩縣夫馬之死傷者,不知凡幾;百姓之偏累者,髓盡血枯。

    嗟此窮黎,其逃亡流離之狀,真有鄭圖難繪者,皆臨潼之挪移驿站有以贻之。

    切思渭南地界西不過三十餘裡,高陵地界東不過十餘裡,中間盡屬臨潼。

    無論舊驿不複有道裡太遠之苦,至其間以兩縣不能統轄之民曠遠竟日,每至解送錢糧,往往失事反不責居中之臨潼,而責遙遠之渭、高。

    此尤官民之受累無窮者也。

     總之,新豐驿為從來厘定之舊驿,今竟撤至臨潼縣内,明屬奸避,贻累鄰封,深為偏苦。

    若夫夫馬之額,錢糧之數,驿丞之設,視昔原無增減,但一複新豐之舊制,而三縣之差,均渭、高之害息矣。

    伏乞皇上垂察偏苦之弊,敕部詳閱石刻碑文,仍複新豐驿,令往來官吏不許越新豐一站,竟至渭、高,則夫馬庶永免侚斃逃亡之患矣。

     疏上俱蒙嘉納,饬部議行,享用方殷。

    遽以親老乞身不複出。

    邑人吳用光有《餞送詩》:臣心遠逐白雲飛,脫卻朝衣換彩衣。

    谏草方随新火盡,驿書已向故園歸。

    交多祖道馳歧路,酒載皇華醉曉晖。

    隻為曜靈催景短,憐君暫與九重違。

    子鸾翔,登康熙乙醜進士,督學江西。

    亦以清直著,繼其家聲。

     馬體仁騝子,字瑤庵。

    康熙己未進士,以知縣用。

    緣父衰病假歸,奉侍幾廿年。

    父殁除服,始谒選知直隸定興縣。

    縣密迩畿輔,地瘠事棼,甫下車詢民疾苦,善政以次舉行。

    如請蠲赈、均徭役、息訟讦、禁侈汰、修廟學、講聖谕、勸農田、饬旗卒、修橋梁,期年,縣大冶。

    會仁廟南巡,過泳陽橋,采輿論大加褒嘉,饬左右錄名,撫軍于公調權新城,如治定興時弊剔利興。

    尋以上考征擢刑部主事。

    去之日,父老攀轅亦如去定興時。

    至部,遂精爰書,所谳決必據律,然悉聰明緻忠愛,一時廷尉稱平,大司寇倚重之,令攝晉、楚、江、浙四司兼理二載。

    措理裕如,每秋審重案,尚書公必以公從,曰:馬公不誤我也。

    會值計典,主部者将以上考薦,遽感微疾不起,未竟其用,士論惜之。

     趙曰睿字敬思,号陶齋,姜李村人。

    康熙戊戌進士,授四川資陽知縣,人皆稱為資陽公。

    卓異内征戶部主事,未赴。

    罣吏議其為資陽也。

    相傳善政最多,然言者不能詳也。

    平生蓄道德、能文章,著述盈箧,逸不存。

    存者惟雜著十餘篇,多琅琅可誦。

    邑明經劉先生餘僘重其文,謂與古為近雲。

    見綴錄。

     陳大綱字福臣,郭下裡人。

    由乾隆己酉拔貢舉京兆,中嘉慶辛未進士。

    曆任湖南桑植、湘陰、巴陵知縣,事迹亦莫詳也。

    題嶽陽樓聯雲:“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在心頭。

    ”兵後剝落,胡文忠公林翼見之,重加髤飾,兼題跋語,謂其“居官忠清,愛民如子,具範文正先憂後樂之心,氣概不止縣令而已”雲。

    猶子家骧,字西池,道光丁酉拔貢,師事盩厔路閏生先生,為制藝有聲。

     陳廷佐字亮工,郭下裡人。

    生有至性,處家以孝友聞;讀書警敏,弱冠為諸生。

    嘉慶辛酉,督學陸公按試,閱其文奇賞之,拔貢成均。

    家貧授徒,教人以居敬為主,舉止端嚴,望者鹹生畏。

    曆權華州、商南、西鄉、城固、南鄭等處學官,最後司教淳化。

    所至以振興文教為急,勤訓課士,子執經請業者日踵相接,誨之無倦色。

    性堅毅耐苦,尤慷慨。

    署城固學時,首割俸倡修明(偷)〔倫〕堂。

    在淳化襄理城工,任勞怨而公正無私,淳化人自今歌思之。

     樊克銘《府志》:縣人。

    督标右營馬兵,乾隆十二年從征金川,陣亡。

     永瑞彪《府志》:縣人。

    舊縣關營守兵,乾隆三十七年從征金川,陣亡。

     楊橹字湘侯,小趙村人,諸生。

    為人渾厚精明,俶傥有奇氣。

    少習舉子業,屢踬棘闱。

    同治紀元,避回纥走富平。

    時知縣事者為江龍門開方,練勇守禦,久耳橹名,喜其至,緻入幕委以團務。

    橹昕夜簡練,數出擊賊,有擒斬,江深倚之。

    會同事郭某帶隊巡哨遇伏,困重圍,橹聞馳援,哄鬥移時。

    賊麇集如蟻,悉力向之,橹勇傷亡幾盡,身被數十創,遂殁于陣。

    同治二年正月初四日事。

    事聞,奉旨蔭一子雲騎尉、恩騎尉,世襲罔替。

     盧萬銀順城堡農人也。

    父殁,三年不薙發,不入内室,不茹酒肉。

    既葬,日負擔土築墓三年無間,累如小山。

    路旁過者鹹指目之曰:孝子父墓雲。

    回亂,哭伏墓側不去,遂遇害。

     李生華小寨村人。

    事繼母以孝聞。

    回亂,母笃老,家貧無力避地,賊至殺其母,以身殉。

     陳啟唐縣學生。

    回亂,父母春秋高,不願離鄉井,啟唐奉避窟室中同瘐死。

    同時有商彥者,亦不舍母去,罹于害。

     高德照安信裡人。

    性戆直有膽氣。

    回亂初起擾至村,德照持耰鋤與鬥不勝,歸缒母于眢井,負父于野外溝中。

    令侄隻身逃,侄欲與偕。

    曰:棄父母而去不忍也,汝逃,存宗祀足矣。

    尋奉父母至上院堡,随團衆登陴抵禦,堡陷,手刃數賊,力竭死之。

     常廷橒字蔭軒,孝義裡人。

    狀貌豐偉,性剛方不阿,鄉鄰有急難必赴之。

    中歲善騎射,工技擊,所授徒均步伐練習有法度。

    回亂作,東鄉民團公推為長,廷橒慨然出粟捐缗為經費,以事出倉猝未及集,賊已披猖,發憤卒。

     回變初作,士民集團抵禦,力竭陣亡者:候選訓導王恩第,生員高月桂、王鳴盛、張銘盤,武舉李定國,武生李定邦,壽官史光林,民人劉全秀、劉爾諒、任貴、李覺、任樂、劉恒吉、劉恒順、劉洪、劉金元、劉金康、劉恒隆、吳榜、張嶺、張峩、張岑、張韶、張殿魁、張巍、張仁、張智、張元清、張元泰、張元有、張泰來、張貴清、張成德、周全、周德、吳春彥、吳景彥、吳快、吳學仁、吳學儒、吳江、吳海、吳孝、吳學義、吳學禮、吳學信、吳韶、吳明通、吳柱枝、梁克儉、梁克讓、梁尚柱、梁尚有、梁尚清、郭清泰、任信智、李生義、韓春華、高桂馨、韓七、高志正、高德清、常箴、王楷明、常成順、王福德、常代伸、文忠文、王元、王魁、常加貴、藥養修、常績、常秉乾、李鳳岐、侯曰相、侯曰來、樊應選、李永貴、樊志和、楊步升、趙繼敏、趙學善、趙相玉、趙金元、趙永金、趙永凝、趙繼常、趙清明、趙殿元、趙學義、趙筱揚、趙萬齡、趙俦、趙升元、趙裕、趙福受、趙學道、趙經合、趙懷成、趙穿、趙春元、趙金源、趙萬寶、趙萬才、趙天才、李敬、李枝、趙士繼、鄧世傑、程世金、毛大才、毛大善、鄧雲、馬迅、馬泰、馬彥盛、馬彥慶、馬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