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客氏之子之妻為兄弟,人益畏之。
一時亡識之徒延為上賓,借為脈絡,以緻取旨如寄,受命如響。
而揖門納款,希冀靈寵者益日夜不休。
此應星之不容誅者也。
傅繼教者,忠賢之理刑,而冒認應星為兄弟也。
出身書役,營為小旗;夤緣關說,遂為理刑。
忠賢以鍛煉托之。
或吓貧民以報商,或吓良民以奸細,或吓罪人以立枷,使人傾家鬻子以求免。
求免不得者,則立斃之。
四年來冤死多命,多出其手。
夫一無賴丐子,積家數十萬,從何處得來?而聲勢重大,枝葉繁多;挪升移沉,神鬼不測;報恩修怨,纖毫不差。
門懸文武之牌,手握中外之權。
此繼教之不容誅者也。
陳居恭者,拜繼教為兄,而結應星為弟者也。
起家中官之侄,承蔭金吾,已為過分。
而閃(灼)〔爍〕陰陽,如鬼如蜮。
往為罪撫居間,出獄為公論所擯。
既以捏報私書陷害毛士龍,為公論所覺;又以上本位置樞輔,為台省公疏所參。
奉旨逐回原籍,近複潛蹤入都。
忠賢以打點事件托之。
今日捏幾事,明日捏幾事;今日揚言曰某要害某,明日揚言曰某要害某。
而參魏大中、汪文言之疏,半月前明出袖中。
近又公然大言于閣臣,某人可免,某人難饒。
生殺予奪,一手握定,一口咬定。
何物貓鼠無忌若此。
此又居恭之不容誅者也。
此三人者,内竊意旨,外假威靈。
通内于外,而皂囊白簡,顧盼立就;通外于内,而斜封墨敕,呼吸皆靈。
甚而形蹤敗露,提防人言。
又為一操一縱,一霜一露,以顯其神通。
是使忠賢得罪于皇上,而士大夫得罪于名教者,皆三兇之為也。
此其罪尚可逃一日之誅哉!今罪狀已明;單疏、公疏糾摘已衆,而處分之旨杳如。
臣竊惑之。
在忠賢左右,近臣猶曰待皇上處分。
三人皆市井棍徒,而聽其負嵎憑城,徑不可問。
是朝廷真無法紀,而綸扉真無把柄矣?伏乞皇上先将傅應星、傅繼教、陳居恭三犯,速敕法司究問正罪,再檢察憲臣諸臣疏顯暴惡狀。
立清肘腋,于以釋蕭牆之隐憂,而平人心之積憤。
不然,批鱗而破柱者,正未有已也。
臣草疏完,見陳居恭有疏參忠賢。
此正同官黃尊素所謂同忠賢者,亦參忠賢。
然而質之公論,又謂人不患有過而患不改過。
若居恭者,勇于改頭易面,畢竟良心未昧,自新有機。
所宜暫開一面,徐俟将來動定者。
統惟聖裁施行,臣無任激切待命之至! 曆官參政 李原立字邃立,縣郭下裡人,以進士任汜水縣知縣。
路沖民疲,差繁賦重。
崇(貞)〔祯〕八年,流寇薄城,邑民凋殘,原立加意培養,略有起色。
是年秋,流寇老回回複突至,原立躬擐甲胄,親冒矢石擊死賊首,斬獲甚衆,并獲辎重無算,賊遁去。
後賊屢至,守禦益固無可乘,城獲以全。
其他招流亡、勸耕桑、興學校,善政甚多。
尋調輝縣,軍民攀留者數千人。
後升鎮江知府。
丁憂歸,值闖亂,遂不複出。
劉銑縣郭下裡人。
為學生,與弟某同學師友切劘,銑尤苦學勵行。
縣尹聞其賢,聘為塾師。
泾野贈詩雲:劉氏兄弟企兩程,範齑姜被誦三更。
雲槐精舍久塵土,近有丁丁伐木聲。
子春生,由歲薦廷試,萬曆丙戌授代州同知。
八年潔己愛民,有廉能聲。
會與僚長意左,遂歸裡。
田仲字伯茂,晏村人。
生而孝友,父殁蜀中,事母益謹。
入蜀奉父骸骨歸葬,盛奁以(嫔)〔殡〕。
妹弟穗殁,遺幼孤二,撫之成人。
榮天倫字望原,縣張市裡人。
親殁,廬墓三年,有苴杖生葉,馴兔守墓之祥。
遠近群稱為“榮孝子”雲。
高陟字汝明,選之子,歲貢生。
母殁,與弟學生阡同廬墓三年。
泾野贈詩雲:渭坡夫子出雙賢,廬墓越今經二年。
枕塊眠苫天下淚,門牆得士許誰先。
阡兩讓貢于兄,士論高之。
巡撫提學扁其門曰“孝友真儒”。
楊宗道字希賢,縣渭橋裡人。
天資聰敏,讀書能識大義,兼明于刑律,以柏台稱。
辟為富平、澄城功曹,所在廉平信義,人無間言,尋授秦藩長史掾。
在官未嘗營利,家居樂善憐貧。
族人有不善者教育之,貧乏者周給之;貸人以财,人無力償,終不言。
雅敬儒者,時泾野、谿田二先生倡明理學,因呂先生仕朝,命長子守信往從馬先生學,後得成立。
楊守信字大寶,号對川,宗道子。
遵父命遊馬谿田門。
中嘉靖壬子鄉試,筮仕榮河縣教谕,尋升任大甯縣知縣。
以才堪邊劇。
調繁峙,所至興利除害,吏畏民懷。
繁人立去思碑。
劉連縣人,性慈祥。
父母早喪,家貧販米養兄,凡飲食先薦家祠,次奉兩兄,至分爨田産、器物,悉讓兩兄之子,鄉裡稱之。
桑子達字兼善,縣人。
在學時,其弟已析居矣。
既而弟死,憐其侄之幼孤也,複與同爨,教谕李稱其友弟。
申移于提學,既貢而死。
田好字伯林,晏村人。
父賈大梁,有妾生一子流落于外。
好适汴遍訪得之攜歸。
知縣楊扁為“義門”。
田克明字自新,晏村人,處士德之子也。
先賈蜀,聞父訃即哭歸,事母不複賈。
每語諸弟曰:架上無分爾我衣,枕邊休聽婦人言。
一生孝友,人鹹以真廣目之。
外祖張乏嗣,每清明遣諸子祭墓。
泾陽張博誣陷大辟,臨潼古世祿折糧系獄累年,克明皆出金脫之。
嘉靖戊子大饑,輸粟二百斛助赈。
壬辰又饑,時朝廷發赈,方伯張公擇堪司支放者,以千金授克明,每出資補其耗。
後子孫日衆,析居時悉以所蓄授叔氏,無毫發私。
七十五卒。
田遇春字汝元,縣人。
從馬對竹先生遊。
每閱史傳嘉言懿行即服膺。
書紳親殁,撫諸弟三十餘年,不私毫發,以仁讓著。
子積文,行亦如其父。
李博字一吾,縣人。
性剛介,敦行好施與。
嘗為大府幕賓,斥請托。
歲饑出粟,活數萬人不請獎叙。
母病,侍湯藥兩月,衣不解帶。
喪母,哀毀過禮,三年不出戶庭。
壯歲失偶,不再娶,君子以為難。
蘇林縣東吳裡人。
永樂間歲饑,同魏景仁各輸粟以赈,皆至千餘石。
縣奏于朝,诏立義坊旌之。
田遇霈字汝浃,晏村人。
萬曆丙戌年大饑,輸粟赈鄉裡,賴以存活者甚多。
王一魁字興吾,縣郭下裡人。
少孤,事母能色養。
及長,倜傥不群。
值明季奇荒,出積粟以救饑,助縣官設義冢,又瘗道殣者數千人。
流賊薄城,倡義守禦,人賴以安。
文廟傾圮,出金修葺,當事者屢表其闾,舉鄉飲正賓。
子養湖,孫翰翼,入國朝俱登賢書。
李汝齊東城坊人。
邑庠生。
萬曆六年,關中大饑,出粟五十石赈鄉裡之乏食者。
縣尹劉憲聞其事,于上官奏建義坊旌之。
劉冕字宗周,知府守臣之叔,秦府典膳守仁之父也。
性慈厚,(宏)〔弘〕治末大饑,散粟赈乏。
或曰:圖散官邪?冕曰:但不為守粟奴耳。
有裴氏子鬻産無售,将餓斃,為遺之粟,不受其産。
張某貸金商于外,虧折無以歸,母且老,冕贻書令還,亦終不問負。
呂某貸資,年饑盡焚其劵。
他善行甚多,解郭韋之人命,勸郭某之改行,尤啧啧人口者。
桑梓聯縣奉正裡人。
明末,為流寇所執,欲殺之。
弟自聯求以身代,曰:兄無後,可殺我。
梓聯曰:吾弟子方幼,殺吾弟是并殺吾侄也,乞殺我。
争死者久之,賊義而并釋之。
張銳縣人。
事親及二兄能盡孝友。
成化末年大饑,銳千裡負米奉養。
與族人祀先祖,畢必長幼分席會飲,以施勸誡。
張自強号健吾,縣人。
邑庠生。
善大小楷書,凡邑中祠額碑碣多出手書。
王傳縣人。
嘉靖間知山西陽城縣,廉正有威,僚吏畏之如神明。
積谷數萬石,兇歲民賴以濟。
居四載,清操如一日。
《山西志輯要》補 李仙風字龍門,仙品弟。
崇(貞)〔祯〕戊辰進士。
巡撫河南,值流寇披猖,州邑殘毀,甫下車百方招撫。
湯陰西山土賊蜂起,躬履行陣剿滅之,城得不陷。
《河南通志》補 人物傳中 國朝 吳多瑜字昆毓,縣郭下裡人。
弱冠從馮恭定公遊,得理學之傳。
性笃孝友,嘗辭伯父絕業,為擇立後嗣;憫庶弟孱弱,分田獨取其瘠者,人鹹稱之。
時值旱荒,周急恤難族黨待舉火者數十家。
三任青氈,升蕲州别駕,即解組歸,優遊裡闬。
人尤高其恬退之節。
《賈志》 郭萬象字一章,縣人。
前進士,鄢陵令,調曹縣,曆升吏部掌铨,政俱有聲。
本朝為職方車駕員外,擢長沙佥事。
長沙凋殘,萬象拊循有方,半年歸業者千餘家。
清直端凝,勳績茂著,以疾卒。
《賈志》 郭堯京字平野,縣人。
前乙卯舉人,順治十年知石城縣。
殘毀之後,刻意興厘。
先是大盜陳其綸與東關盜黃允會各擁衆踞寨,鄰界羅漢岩劇寇複治鄉肆劫。
堯京募鄉勇,伏險堵截,其綸授首,餘賊潛遁,民賴以安。
在任八年,升祁州知州。
《劉志》補 李涵素字錦揚,邑庠生,桂柯長子也。
髫年聰慧,氣度和平,年十四即遊泮食饩,治《禮記》,工文章,屢試冠軍。
學使深器重之。
雖家徒壁立,力學制行必以古人為宗。
順治間,以恩貢任山東濟南府德州同知。
居官廉明慈惠,卒于官。
宦囊蕭然,同官争助資以(襯)〔榇〕歸。
劉本善字太素,高陵人。
順治辛卯武舉,任湖廣守備。
康熙元年冬,山寇竊發,制府征兵會剿。
本善帥兵三百以往,屢捷。
明年秋,本善渡河迎寇,遂戰殁。
七年,錄前功加恩賜祭。
《劉志》 吳仲光字次公,多瑜子。
少年穎悟,十四入泮,以選貢令棠邑。
寓撫字于催科,重建文廟而科第蟬聯,親解聖谕而風俗敦厚,合邑士庶建祠立坊。
尋擢甯海州知州,去之日,棠人截镫留鞭者不可數計。
抵甯适遇旱,禱雨立應,一切善政無殊于任棠時,甯之人戴德亦如之。
子廷桂、廷楷俱庠生。
李遵度字伯貞,郭下裡人。
上蔡令誼之子。
由生員入太學,性至孝,和平真率,人稱為長者。
侍父任所,父疾親嘗湯藥。
比殁扶榇歸,在道哭号不絕聲,行人亦為泣下。
以醫術活人,不取資。
父誼,進士,同年多有官陝者,絕不往幹,曰:貧何病也。
教子甚嚴,待弟甚和,處人甚恕。
人有非禮之事,曰:毋令李某知也。
或兄弟相争,必勸之和睦。
生平喜佩格言,好讀杜詩,著作甚富,皆散佚。
殁之日,士夫多以詩哭之,鄉裡亦罔不歎惜焉。
馬騝字元陽,奉正裡人。
少貧力學,耕田負耒亦不廢書,卒為明經。
忠厚質實,勤于訓迪,及門多知名士。
子體仁,登乙未進士;居仁明經。
李原馨字帝歆,邑庠生。
言行不苟,好讀書,工楷法。
縣令數請為鄉飲正賓,每勸人端品誼,存良心。
著有《人生須知引》。
李冒寰縣永豐裡人。
孝友夙著。
子曰秀亦善事父母,後至孫毓岱中康熙庚午鄉試,次孫毓岐成進士,季孫毓衡亦列明經。
人鹹謂祖父之孝所緻雲。
史宏鏡字鑒人,縣新家莊人。
髫年老成,氣宇軒昂。
為諸生時,每講談名理,清機葩發。
時祖母邸及母張俱孀居守節,宏鏡承歡膝下,曲體其心。
鄉試屢踬,志未克展。
教子以義方,子承玠、翰鼎皆有聲庠序。
史翰鼎字翼聖,宏鏡次子,邑庠生。
神志端凝,言行以古人自期。
遭親喪,哀毀骨立,盡誠盡禮。
博覽群書,尤習《家禮》《小學》《古今格言》。
有役于家者竊其麥,諸子偵知之,戒勿言曰:此饑迫之也。
一日,為堂叔暴毆幾斃,将狀縣,或誤書族叔,必易為堂字,堂叔聞之愧悔,亦漸改行。
舉子雇乳婦某于家,婦多方誘不為動,俄以他事遣之家。
稱素封以族闾貸者甚多,終不責償,遂中落。
李沖鬥字象元,縣諸生。
性孝友,早喪母,事繼母得其歡心,生死葬祭,悉躬自竭力備之,不待弟之佽也。
從程景頤學,博極群書,動法古人,晚年舉鄉飲正賓,人以為稱。
劉餘僡字子上,東吳裡人。
幼事親即盡孝道,親命業儒,治田歸即發憤志學。
年十七入庠,尋食饩,小試屢奪标。
困于棘闱,以明經終。
李三益孝義裡人。
善事親,年五旬餘,猶嬉戲以娛堂上。
伯父可楫,賈于貴州病殁,同事樊祿山藁葬于油查關外,時康熙二十一年。
三益聞喪痛哭,誓必歸榇。
比至貴州,遍覓葬處無蹤,四望惟黃茅白葦,複歸。
至五十一年,泣浼樊同往,至亦茫然莫辨,三益椎心泣血,痛不欲生。
忽有焚輪風缭繞于前,三益向風止處掘之,葬時碑記出焉,乃扶柩以歸。
子嘉賓,庠生。
魚有成字少泉,慶豐裡人。
立心寬仁,制行平恕。
事繼母曲盡菽水之歡。
歲荒出谷赈貧,族黨、親戚得以饑而不害,又置義地以掩骼骸之暴露者。
縣官以其行聞,崇祀鄉賢。
子飛漢,孫鸾翔,皆以進士起家。
李原茂字善頤,明進士,原立弟。
少時家貧,遵父命服田力穑。
暇日牽車服賈,家漸裕。
明季歲洊饑,施谷赈貧乏。
癸未之變,賊騎突至,城者皆遁,茂捐重資呼衆力守,合邑賴以安全。
又令厮役假為市井鬻餅之狀,許賒取實,置之不問。
他如施湯施藥,建号房,置學田,諸善行不可枚舉。
康熙年間,舉鄉飲正賓。
裴汝清孝義裡人。
性孝友,父母昆弟無間言。
慷慨好施,與求者皆如其意以去。
律身謹饬,終身未見有蕩轶事,一時矜式。
合學公舉于有司,崇祀鄉賢。
子憲度,由進士曆官廣東提學。
董鳳翀字君靈,上石裡人。
力學好古,精究岐黃。
吳逆亂,避伏北山,益邃于學。
甲寅,痘疫盛行,歸裡全活甚衆。
人德之,贈匾曰“董林”。
著《痘疹類編》。
梁光熙字容吾,縣人。
重義輕财,遇三黨婚喪之匮乏者,必量周之。
辛未大饑,父族悉按口給粟,他族亦為赈救。
裡人郭某虧公項麥八十石,光熙代輸之,縣令朱高其義,給扁
一時亡識之徒延為上賓,借為脈絡,以緻取旨如寄,受命如響。
而揖門納款,希冀靈寵者益日夜不休。
此應星之不容誅者也。
傅繼教者,忠賢之理刑,而冒認應星為兄弟也。
出身書役,營為小旗;夤緣關說,遂為理刑。
忠賢以鍛煉托之。
或吓貧民以報商,或吓良民以奸細,或吓罪人以立枷,使人傾家鬻子以求免。
求免不得者,則立斃之。
四年來冤死多命,多出其手。
夫一無賴丐子,積家數十萬,從何處得來?而聲勢重大,枝葉繁多;挪升移沉,神鬼不測;報恩修怨,纖毫不差。
門懸文武之牌,手握中外之權。
此繼教之不容誅者也。
陳居恭者,拜繼教為兄,而結應星為弟者也。
起家中官之侄,承蔭金吾,已為過分。
而閃(灼)〔爍〕陰陽,如鬼如蜮。
往為罪撫居間,出獄為公論所擯。
既以捏報私書陷害毛士龍,為公論所覺;又以上本位置樞輔,為台省公疏所參。
奉旨逐回原籍,近複潛蹤入都。
忠賢以打點事件托之。
今日捏幾事,明日捏幾事;今日揚言曰某要害某,明日揚言曰某要害某。
而參魏大中、汪文言之疏,半月前明出袖中。
近又公然大言于閣臣,某人可免,某人難饒。
生殺予奪,一手握定,一口咬定。
何物貓鼠無忌若此。
此又居恭之不容誅者也。
此三人者,内竊意旨,外假威靈。
通内于外,而皂囊白簡,顧盼立就;通外于内,而斜封墨敕,呼吸皆靈。
甚而形蹤敗露,提防人言。
又為一操一縱,一霜一露,以顯其神通。
是使忠賢得罪于皇上,而士大夫得罪于名教者,皆三兇之為也。
此其罪尚可逃一日之誅哉!今罪狀已明;單疏、公疏糾摘已衆,而處分之旨杳如。
臣竊惑之。
在忠賢左右,近臣猶曰待皇上處分。
三人皆市井棍徒,而聽其負嵎憑城,徑不可問。
是朝廷真無法紀,而綸扉真無把柄矣?伏乞皇上先将傅應星、傅繼教、陳居恭三犯,速敕法司究問正罪,再檢察憲臣諸臣疏顯暴惡狀。
立清肘腋,于以釋蕭牆之隐憂,而平人心之積憤。
不然,批鱗而破柱者,正未有已也。
臣草疏完,見陳居恭有疏參忠賢。
此正同官黃尊素所謂同忠賢者,亦參忠賢。
然而質之公論,又謂人不患有過而患不改過。
若居恭者,勇于改頭易面,畢竟良心未昧,自新有機。
所宜暫開一面,徐俟将來動定者。
統惟聖裁施行,臣無任激切待命之至! 曆官參政 李原立字邃立,縣郭下裡人,以進士任汜水縣知縣。
路沖民疲,差繁賦重。
崇(貞)〔祯〕八年,流寇薄城,邑民凋殘,原立加意培養,略有起色。
是年秋,流寇老回回複突至,原立躬擐甲胄,親冒矢石擊死賊首,斬獲甚衆,并獲辎重無算,賊遁去。
後賊屢至,守禦益固無可乘,城獲以全。
其他招流亡、勸耕桑、興學校,善政甚多。
尋調輝縣,軍民攀留者數千人。
後升鎮江知府。
丁憂歸,值闖亂,遂不複出。
劉銑縣郭下裡人。
為學生,與弟某同學師友切劘,銑尤苦學勵行。
縣尹聞其賢,聘為塾師。
泾野贈詩雲:劉氏兄弟企兩程,範齑姜被誦三更。
雲槐精舍久塵土,近有丁丁伐木聲。
子春生,由歲薦廷試,萬曆丙戌授代州同知。
八年潔己愛民,有廉能聲。
會與僚長意左,遂歸裡。
田仲字伯茂,晏村人。
生而孝友,父殁蜀中,事母益謹。
入蜀奉父骸骨歸葬,盛奁以(嫔)〔殡〕。
妹弟穗殁,遺幼孤二,撫之成人。
榮天倫字望原,縣張市裡人。
親殁,廬墓三年,有苴杖生葉,馴兔守墓之祥。
遠近群稱為“榮孝子”雲。
高陟字汝明,選之子,歲貢生。
母殁,與弟學生阡同廬墓三年。
泾野贈詩雲:渭坡夫子出雙賢,廬墓越今經二年。
枕塊眠苫天下淚,門牆得士許誰先。
阡兩讓貢于兄,士論高之。
巡撫提學扁其門曰“孝友真儒”。
楊宗道字希賢,縣渭橋裡人。
天資聰敏,讀書能識大義,兼明于刑律,以柏台稱。
辟為富平、澄城功曹,所在廉平信義,人無間言,尋授秦藩長史掾。
在官未嘗營利,家居樂善憐貧。
族人有不善者教育之,貧乏者周給之;貸人以财,人無力償,終不言。
雅敬儒者,時泾野、谿田二先生倡明理學,因呂先生仕朝,命長子守信往從馬先生學,後得成立。
楊守信字大寶,号對川,宗道子。
遵父命遊馬谿田門。
中嘉靖壬子鄉試,筮仕榮河縣教谕,尋升任大甯縣知縣。
以才堪邊劇。
調繁峙,所至興利除害,吏畏民懷。
繁人立去思碑。
劉連縣人,性慈祥。
父母早喪,家貧販米養兄,凡飲食先薦家祠,次奉兩兄,至分爨田産、器物,悉讓兩兄之子,鄉裡稱之。
桑子達字兼善,縣人。
在學時,其弟已析居矣。
既而弟死,憐其侄之幼孤也,複與同爨,教谕李稱其友弟。
申移于提學,既貢而死。
田好字伯林,晏村人。
父賈大梁,有妾生一子流落于外。
好适汴遍訪得之攜歸。
知縣楊扁為“義門”。
田克明字自新,晏村人,處士德之子也。
先賈蜀,聞父訃即哭歸,事母不複賈。
每語諸弟曰:架上無分爾我衣,枕邊休聽婦人言。
一生孝友,人鹹以真廣目之。
外祖張乏嗣,每清明遣諸子祭墓。
泾陽張博誣陷大辟,臨潼古世祿折糧系獄累年,克明皆出金脫之。
嘉靖戊子大饑,輸粟二百斛助赈。
壬辰又饑,時朝廷發赈,方伯張公擇堪司支放者,以千金授克明,每出資補其耗。
後子孫日衆,析居時悉以所蓄授叔氏,無毫發私。
七十五卒。
田遇春字汝元,縣人。
從馬對竹先生遊。
每閱史傳嘉言懿行即服膺。
書紳親殁,撫諸弟三十餘年,不私毫發,以仁讓著。
子積文,行亦如其父。
李博字一吾,縣人。
性剛介,敦行好施與。
嘗為大府幕賓,斥請托。
歲饑出粟,活數萬人不請獎叙。
母病,侍湯藥兩月,衣不解帶。
喪母,哀毀過禮,三年不出戶庭。
壯歲失偶,不再娶,君子以為難。
蘇林縣東吳裡人。
永樂間歲饑,同魏景仁各輸粟以赈,皆至千餘石。
縣奏于朝,诏立義坊旌之。
田遇霈字汝浃,晏村人。
萬曆丙戌年大饑,輸粟赈鄉裡,賴以存活者甚多。
王一魁字興吾,縣郭下裡人。
少孤,事母能色養。
及長,倜傥不群。
值明季奇荒,出積粟以救饑,助縣官設義冢,又瘗道殣者數千人。
流賊薄城,倡義守禦,人賴以安。
文廟傾圮,出金修葺,當事者屢表其闾,舉鄉飲正賓。
子養湖,孫翰翼,入國朝俱登賢書。
李汝齊東城坊人。
邑庠生。
萬曆六年,關中大饑,出粟五十石赈鄉裡之乏食者。
縣尹劉憲聞其事,于上官奏建義坊旌之。
劉冕字宗周,知府守臣之叔,秦府典膳守仁之父也。
性慈厚,(宏)〔弘〕治末大饑,散粟赈乏。
或曰:圖散官邪?冕曰:但不為守粟奴耳。
有裴氏子鬻産無售,将餓斃,為遺之粟,不受其産。
張某貸金商于外,虧折無以歸,母且老,冕贻書令還,亦終不問負。
呂某貸資,年饑盡焚其劵。
他善行甚多,解郭韋之人命,勸郭某之改行,尤啧啧人口者。
桑梓聯縣奉正裡人。
明末,為流寇所執,欲殺之。
弟自聯求以身代,曰:兄無後,可殺我。
梓聯曰:吾弟子方幼,殺吾弟是并殺吾侄也,乞殺我。
争死者久之,賊義而并釋之。
張銳縣人。
事親及二兄能盡孝友。
成化末年大饑,銳千裡負米奉養。
與族人祀先祖,畢必長幼分席會飲,以施勸誡。
張自強号健吾,縣人。
邑庠生。
善大小楷書,凡邑中祠額碑碣多出手書。
王傳縣人。
嘉靖間知山西陽城縣,廉正有威,僚吏畏之如神明。
積谷數萬石,兇歲民賴以濟。
居四載,清操如一日。
《山西志輯要》補 李仙風字龍門,仙品弟。
崇(貞)〔祯〕戊辰進士。
巡撫河南,值流寇披猖,州邑殘毀,甫下車百方招撫。
湯陰西山土賊蜂起,躬履行陣剿滅之,城得不陷。
《河南通志》補 人物傳中 國朝 吳多瑜字昆毓,縣郭下裡人。
弱冠從馮恭定公遊,得理學之傳。
性笃孝友,嘗辭伯父絕業,為擇立後嗣;憫庶弟孱弱,分田獨取其瘠者,人鹹稱之。
時值旱荒,周急恤難族黨待舉火者數十家。
三任青氈,升蕲州别駕,即解組歸,優遊裡闬。
人尤高其恬退之節。
《賈志》 郭萬象字一章,縣人。
前進士,鄢陵令,調曹縣,曆升吏部掌铨,政俱有聲。
本朝為職方車駕員外,擢長沙佥事。
長沙凋殘,萬象拊循有方,半年歸業者千餘家。
清直端凝,勳績茂著,以疾卒。
《賈志》 郭堯京字平野,縣人。
前乙卯舉人,順治十年知石城縣。
殘毀之後,刻意興厘。
先是大盜陳其綸與東關盜黃允會各擁衆踞寨,鄰界羅漢岩劇寇複治鄉肆劫。
堯京募鄉勇,伏險堵截,其綸授首,餘賊潛遁,民賴以安。
在任八年,升祁州知州。
《劉志》補 李涵素字錦揚,邑庠生,桂柯長子也。
髫年聰慧,氣度和平,年十四即遊泮食饩,治《禮記》,工文章,屢試冠軍。
學使深器重之。
雖家徒壁立,力學制行必以古人為宗。
順治間,以恩貢任山東濟南府德州同知。
居官廉明慈惠,卒于官。
宦囊蕭然,同官争助資以(襯)〔榇〕歸。
劉本善字太素,高陵人。
順治辛卯武舉,任湖廣守備。
康熙元年冬,山寇竊發,制府征兵會剿。
本善帥兵三百以往,屢捷。
明年秋,本善渡河迎寇,遂戰殁。
七年,錄前功加恩賜祭。
《劉志》 吳仲光字次公,多瑜子。
少年穎悟,十四入泮,以選貢令棠邑。
寓撫字于催科,重建文廟而科第蟬聯,親解聖谕而風俗敦厚,合邑士庶建祠立坊。
尋擢甯海州知州,去之日,棠人截镫留鞭者不可數計。
抵甯适遇旱,禱雨立應,一切善政無殊于任棠時,甯之人戴德亦如之。
子廷桂、廷楷俱庠生。
李遵度字伯貞,郭下裡人。
上蔡令誼之子。
由生員入太學,性至孝,和平真率,人稱為長者。
侍父任所,父疾親嘗湯藥。
比殁扶榇歸,在道哭号不絕聲,行人亦為泣下。
以醫術活人,不取資。
父誼,進士,同年多有官陝者,絕不往幹,曰:貧何病也。
教子甚嚴,待弟甚和,處人甚恕。
人有非禮之事,曰:毋令李某知也。
或兄弟相争,必勸之和睦。
生平喜佩格言,好讀杜詩,著作甚富,皆散佚。
殁之日,士夫多以詩哭之,鄉裡亦罔不歎惜焉。
馬騝字元陽,奉正裡人。
少貧力學,耕田負耒亦不廢書,卒為明經。
忠厚質實,勤于訓迪,及門多知名士。
子體仁,登乙未進士;居仁明經。
李原馨字帝歆,邑庠生。
言行不苟,好讀書,工楷法。
縣令數請為鄉飲正賓,每勸人端品誼,存良心。
著有《人生須知引》。
李冒寰縣永豐裡人。
孝友夙著。
子曰秀亦善事父母,後至孫毓岱中康熙庚午鄉試,次孫毓岐成進士,季孫毓衡亦列明經。
人鹹謂祖父之孝所緻雲。
史宏鏡字鑒人,縣新家莊人。
髫年老成,氣宇軒昂。
為諸生時,每講談名理,清機葩發。
時祖母邸及母張俱孀居守節,宏鏡承歡膝下,曲體其心。
鄉試屢踬,志未克展。
教子以義方,子承玠、翰鼎皆有聲庠序。
史翰鼎字翼聖,宏鏡次子,邑庠生。
神志端凝,言行以古人自期。
遭親喪,哀毀骨立,盡誠盡禮。
博覽群書,尤習《家禮》《小學》《古今格言》。
有役于家者竊其麥,諸子偵知之,戒勿言曰:此饑迫之也。
一日,為堂叔暴毆幾斃,将狀縣,或誤書族叔,必易為堂字,堂叔聞之愧悔,亦漸改行。
舉子雇乳婦某于家,婦多方誘不為動,俄以他事遣之家。
稱素封以族闾貸者甚多,終不責償,遂中落。
李沖鬥字象元,縣諸生。
性孝友,早喪母,事繼母得其歡心,生死葬祭,悉躬自竭力備之,不待弟之佽也。
從程景頤學,博極群書,動法古人,晚年舉鄉飲正賓,人以為稱。
劉餘僡字子上,東吳裡人。
幼事親即盡孝道,親命業儒,治田歸即發憤志學。
年十七入庠,尋食饩,小試屢奪标。
困于棘闱,以明經終。
李三益孝義裡人。
善事親,年五旬餘,猶嬉戲以娛堂上。
伯父可楫,賈于貴州病殁,同事樊祿山藁葬于油查關外,時康熙二十一年。
三益聞喪痛哭,誓必歸榇。
比至貴州,遍覓葬處無蹤,四望惟黃茅白葦,複歸。
至五十一年,泣浼樊同往,至亦茫然莫辨,三益椎心泣血,痛不欲生。
忽有焚輪風缭繞于前,三益向風止處掘之,葬時碑記出焉,乃扶柩以歸。
子嘉賓,庠生。
魚有成字少泉,慶豐裡人。
立心寬仁,制行平恕。
事繼母曲盡菽水之歡。
歲荒出谷赈貧,族黨、親戚得以饑而不害,又置義地以掩骼骸之暴露者。
縣官以其行聞,崇祀鄉賢。
子飛漢,孫鸾翔,皆以進士起家。
李原茂字善頤,明進士,原立弟。
少時家貧,遵父命服田力穑。
暇日牽車服賈,家漸裕。
明季歲洊饑,施谷赈貧乏。
癸未之變,賊騎突至,城者皆遁,茂捐重資呼衆力守,合邑賴以安全。
又令厮役假為市井鬻餅之狀,許賒取實,置之不問。
他如施湯施藥,建号房,置學田,諸善行不可枚舉。
康熙年間,舉鄉飲正賓。
裴汝清孝義裡人。
性孝友,父母昆弟無間言。
慷慨好施,與求者皆如其意以去。
律身謹饬,終身未見有蕩轶事,一時矜式。
合學公舉于有司,崇祀鄉賢。
子憲度,由進士曆官廣東提學。
董鳳翀字君靈,上石裡人。
力學好古,精究岐黃。
吳逆亂,避伏北山,益邃于學。
甲寅,痘疫盛行,歸裡全活甚衆。
人德之,贈匾曰“董林”。
著《痘疹類編》。
梁光熙字容吾,縣人。
重義輕财,遇三黨婚喪之匮乏者,必量周之。
辛未大饑,父族悉按口給粟,他族亦為赈救。
裡人郭某虧公項麥八十石,光熙代輸之,縣令朱高其義,給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