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序

關燈
明呂文簡公泾野先生《高陵志》,為吾秦十名志之一。然則後之為《高陵志》者,豈易言續哉?明萬曆間有續,國朝雍正間有續,吾不知其視泾野志為何如?泾野志成于嘉靖辛醜,越三百餘年至光緒辛巳,而邑太史白子悟齋複續焉。悟齋之續志知其難也,故例目一遵泾野之舊,唯無《曆數》述而多《綴錄》,此其少異于泾野者。夫志,凡以為民也。吾觀悟齋之志矣,《地理》詳水利,所以達民情;《建置》謹修舉,所以恤民力;《祠廟》绌異端,所以正民心;《戶租》嚴經界,所以憫民窮;《禮儀》明典制,所以易民俗;《官師》《人物》《科貢》《宅墓》,紀善政,闡潛德,著節烈,征才藝,表流風餘韻,所以示民則,興民行。而《綴錄》一篇,則又昭炯戒,資考覽,亦無非敬民事,而通民志。雖悟齋自謂不敢與泾野比論,然其心固于泾野無異也。即今所就裨補教化,傳信後世,斯亦足以續泾野志矣。

    昔範醇夫作《唐鑒》,用伊川先生之說,于中宗每歲書“帝在房州”。伊川見之,乃曰:“不謂醇夫相信如此。”餘不逮伊川萬一,而悟齋此志間采拙論義法謬入其中,殆如醇夫之于伊川,餘滋愧矣!抑餘更有說者,泾野初舉于鄉,即創志草,及及第為太史,志成更曆三十餘年而後出。悟齋以太史丁艱歸,逾年,辭不獲已,乃續斯志,未及歲而蒇事。為時已迫,矧年久無征,又經兵燹之餘,即偶未詳備,亦勢無可如何。而吾謂悟齋所以續泾野者,當更有在。泾野遺書具存,莅官風徽,皆本于生平甘貧改過之旨,求仁取善之心。悟齋行将還朝,益以泾野為師,使人謂高陵今日複有續泾野其人者。志特一端而已。況斯志成,并刻泾野舊志,邑人士又适刻《泾野内篇》,則是泾野之學,邑人亦将有續之者。且大為高陵之光,抑不止為高陵之光,要皆自悟齋高陵之續志始,豈不懿哉。

    光緒甲申長至後二日。三原賀瑞麟[1]複齋甫序。

    【注釋】

    [1]賀瑞麟(1824—1893),原名賀均,榜名瑞麟,字角生,号複齋、中阿山人,陝西三原人。清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秀才,後受業于關學大儒李桐閣。同治九年(1870)創立正誼書院。主講正誼書院20年,學兼體用,精研程、朱之道,集理學之在成;刊印經典,彙集為“清麓叢書”,為時人所敬重。督學吳大澂奏請朝廷,奉旨授國子監學正銜,晉五品銜。編著有《清麓文鈔》《三原縣新志》《三水縣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