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尤難觀覽道通約之,成萬三千言,以便初學。

     *【注維摩诘所說經】十卷 右天竺維摩诘撰。

    西域謂淨名曰維摩诘,廣嚴城處士也。

    佛聞其病,使十弟子、四菩薩往問訊,皆以不勝任固辭。

    最後遣文殊行,因共變妙道,遂成此經。

    其大旨明真俗不二而已。

    淨名演法要者,居世出世也。

    不以十弟子、四菩薩為知法者,斥其有淨穢之别也。

    文殊大智,法身之體也。

    淨名處俗,法身之用也。

    俾體用相酬對,皆真俗不二之喻也。

    姚秦僧鸠摩羅什譯。

    按【開元釋教錄】雲“羅什”者,華言“童壽”,天竺人也。

    苻堅遣呂光破西域,俘之以歸。

    姚興迎緻長安,譯經于逍遙園。

    凡四十部,此其一也。

    本三卷十四品,其後什之徒僧肇、道生、道融等為之注,?為十卷。

    予得之董太虛家,蓋襄陽木本也。

    唐李繁頗言此注後人依托者。

     *【法華言句】二十卷 右唐僧智ダ撰。

    智ダ居天台山,号天台教。

    五代兵亂,其書亡。

    錢ㄈ聞高麗有本,厚賂因賈人求得之,至今盛行于江浙。

     *【金剛經會解】一卷 右後秦僧鸠摩羅什譯。

    唐僧宗密、僧知恩、皇朝僧元仁、賈昌朝、王安石五家注。

    予弟公?日誦三過。

    予靳之曰:“汝亦頗知其義乎?”對曰:“知之。

    其義明萬物皆空,故古人謂以空為宗也。

    ”予曰:“金剛者,堅固不壞之義也。

    萬物之空,何以謂之金剛?”複曰:“‘六如偈’其言明甚,獨奈何?”因語之曰:“汝之過,正在以有為法同無為法,以真空同頑空耳。

    張湛曰:‘身與萬物同有,其有不有;心與太虛同無,其無不無。

    ’庶幾知此哉!” *【禅宗金剛經解】一卷 右皇朝安保衡采摭禅宗自達磨而下發明是經者參釋之。

    序稱:其有言涉修證者,北宗法門也;舉心即佛者,江西法門也;無法無物者,本來如是者,曹溪法門也。

     *【六祖解金剛經】一卷 右唐僧惠能注。

    【金剛經】凡六譯,其文大概既同,時小異耳,而世多行姚秦鸠摩羅什本。

     *【楞伽經】四卷 右宋天竺僧求那跋陀羅譯。

    楞伽,山名也。

    佛為大慧演道于此山。

    元魏僧達磨以付僧慧可,曰:“吾觀中國所有經教,唯【楞伽】可以印心。

    ”謂此書也。

    釋延壽謂此經,以佛語心為宗,而李通玄則以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宗。

    按經說第八業種之識,名為如來藏,言其性不二,明僞即出世也。

    延壽所雲者,指其理,通玄所雲者,指其事,非不同也。

     *【圓覺經疏】三卷 右唐長壽二年,天竺僧覺救譯,宗蜜疏解。

    【圓覺】之旨,佛為十二大士,說如來本起因地,終這以三觀。

    【楞嚴】之旨,阿難因遇魔娆,問學菩提最初方便,終之以二義。

    蓋【圓覺】自誠而明,【楞嚴】自明而誠,雖若不同,而二義三觀,不出定慧,其歸豈有二哉! *【六祖解心經】一卷 右唐僧慧能解。

    慧能,其徒尊之為六祖。

     *【忠國師解心經】一卷 右唐僧慧忠,肅宗師事之。

    此其所着書也。

     *【心經會解】一卷 右唐陳留僧玄獎譯并注。

    “般若”者,華言“智慧”,“波羅蜜多”者,華言“到彼岸”,謂智可以濟物入聖域也。

    長安中,僧法藏為之疏。

    元豐中,僧法泉亦注之。

     *【楞嚴經疏】二十卷 右唐神龍二年,天竺國僧彼岸于廣州譯,房融筆授,皇朝了?撰疏,王随為之序。

     *【楞嚴标旨】十卷 右皇朝僧曉月撰。

    其弟子應乾錄,範峋為之序。

    【圓覺經】雲:“修多羅教,如标指月。

    ”其名書之意,蓋取此。

     *【會解楞嚴經】十卷 右唐僧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授。

    皇朝井度集古今十二家解,去取之,成書。

    予嘗為之序。

     *【修已金剛經會要】一卷 右皇朝僧修己,住持峨眉山白水寺,道楷之法嗣也。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 右皇朝僧道原編。

    其書披奕世祖圖,采諸方語錄,由七佛以至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

    獻之朝,诏楊億、李維、王曙同加裁定。

    億等潤色其文,是正差缪,遂盛行于世,為禅學之源。

    夫禅學自達磨入中原,世傳一人,凡五傳至慧能,通謂之祖。

    慧能傳行思、懷讓,行思之後,有良價,号“洞下宗”;又有文偃,号“?門宗”;又有文益,号“法眼宗”;懷讓之後有靈?、慧寂,号“沩仰宗”;又有義玄,号“臨濟宗”。

    五宗學徒遍于海内,迄今數百年。

    “臨濟”、“?門”、“洞下”,日愈益盛。

    嘗考其世,皆出唐末五代兵戈極亂之際,意者,亂世聯明賢豪之士,無所施其能,故憤世嫉邪,長往不返,則其名言至行,譬猶聯珠疊璧,雖山淵之高深,終不能掩覆其光彩,而必輝潤于外也。

    故人得而着之竹帛,罔有遺轶焉。

     *【玉英集】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