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之方,以勉學仙之士雲。
*【坐忘論】一卷 右唐司馬承祯字子微撰。
凡七篇。
其後有文元公跋,謂子微之所謂“坐忘”,即釋氏之言“宴坐”也。
*【天隐子】一卷 右唐司馬子微為之序,雲:“天隐子,不知何許人,着書八篇。
修煉形氣,養和心靈,歸根契于伯陽,遺照齊乎莊叟。
殆非人間所能力學者也。
”王古以天隐子即子微也。
一本有【三宮法】附于後。
*【抱樸子内篇】二十卷 右晉葛洪撰。
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
元帝時,累召不就,止羅浮山,钅東丹着書,推明飛升之道,導養之理,黃白之事。
二十卷名曰【内篇】,十卷名曰【外篇】,自号抱樸子,因以命書。
*【?笈七簽】一百二十卷 右皇朝張君房等纂。
君房,祥符中谪官甯海。
時聖祖降,朝廷盡以秘閣道書付杭州,俾戚綸、陳堯臣校正,綸等同王欽若薦君房專其事。
君房诠次,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于是掇其蘊奧,總萬馀條,成是書。
仁宗時上之。
*【群仙會真記】五卷 右唐施肩吾集言煉養形氣、補毓精神、成内丹之法,凡二十五篇。
*【彭曉注參同契】三卷 右漢魏伯陽撰。
按【神仙傳】:伯陽,會稽上虞人,通貫詩律,文辭贍博,修真養志,約【周易】作此書,凡九十篇。
徐氏箋注。
桓帝時,以授同郡淳于叔通,因行于世。
彭曉為之解。
隋、唐書目皆不載。
按唐陸德明解“易”字雲:“虞翻注【參同契】,言字從‘日’下‘月’。
”今此書有“日月為易”之文,則其為古書明矣。
*【張随注參同契】三卷 右皇朝張隋皇祐中居青城山,注魏伯陽之書,列十數圖于其後。
*【參同契太易圖】一卷 右不題撰人。
論周天火候,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四象】、【五行】等二十四篇并圖。
按【崇文總目】雲“張處撰”。
而李獻臣以為“天老神君撰,?常子張處序。
亦名【至藥丹訣】”。
未知孰是。
*【混元内外鑒二卷延壽經】一卷 右“混元”,謂老子也,亦導引之術,【内篇】八,【外篇】三。
其【延壽經】一卷附後。
*【玉皇聖胎神用訣】一卷 右【玉皇訣】,雲野人郎肇注。
*【太上說魂魄經】二卷 右題曰老子撰。
載三魂七魄名字、形狀、好惡,以咒術存制之。
【崇文】題曰【太上靈書】。
李氏亦有其目。
*【無上秘要】九十五卷 右題曰元始天尊說。
【藝文志】止七十二卷,不知何時析出二十三通也。
*【葛仙翁胎息術】一卷 右仙翁葛洪也。
*【太清服氣口訣】一卷,【太起經】一卷,【閉氣法】一卷,【太上指南歌】一卷 右四書皆題曰老子撰。
服氣訣也。
*【食氣經】一卷 右太皇子撰。
未詳。
李邯鄲雲“似雜集之書”。
*【道引養生圖】一卷 右梁陶弘景撰。
分三十六勢,如“鴻鶴徘徊”、“鴛鸾戢羽”之類,各繪像于其上。
田偉家本少八勢。
*【天真皇人九仙經】一卷 右天真皇人為黃帝說。
一行、羅公遠、葉法靜注。
論水火龍虎造金丹之術,崇文書也。
按【九仙經興廢記】雲:“此經黃帝留峨眉山石壁,漢武帝時得之,大中嘗禁斷”。
*【陰府内丹經】一卷 右題曰老子說。
*【日月元樞樞論】一卷 右唐劉知古撰。
明皇朝,為綿州昌明令。
時诏求通丹藥之士,知古謂神仙大藥無出【參同契】,因着論上于朝。
*【大還丹契秘圖】一卷 右草衣洞真子玄撰。
凡十二章。
大還丹者,乃日月精氣之所緻也。
論火候,則以朔望為據,記藥物,則以鉛汞為名雲。
*【紫陽金碧經】二卷 右皇元真人撰,廣成子述,河上公修。
為六十四章。
上明合和習真之法,中有調神理氣之方,下有還丹鼎上?之術。
【崇文目】有三卷,今逸其一。
*【金碧潛通】一卷 右題長白山人元陽子解,未祥何代人,不知其撰人姓名。
按【邯鄲書目】雲羊參微集。
其序言“本得之石函,皆科鬥文字。
世有三十六字訣,七曜、五行、八卦、九宮,論還丹之事,其辭多隐,人莫之識。
劉真人演仰觀上象,以定節度,今之所作,多不成者,蓋不得口訣故也。
吾恐墜匿聖文,故着上經,?号【金碧潛通】。
金者,剛柔得位,火不能灼,服之則仙遊碧落”雲。
疑即參微所撰也。
【道藏】止收。
*【還丹歌】一卷 右元陽子撰。
次序雜亂,非完書也。
大旨解【參同契】。
【李氏書目】雲:“海客李玄光遇玄壽先生于中嶽,授此。
”未祥玄光何代人。
*【龍虎通元要訣】一卷 右蘇元朗撰。
以古訣【
*【坐忘論】一卷 右唐司馬承祯字子微撰。
凡七篇。
其後有文元公跋,謂子微之所謂“坐忘”,即釋氏之言“宴坐”也。
*【天隐子】一卷 右唐司馬子微為之序,雲:“天隐子,不知何許人,着書八篇。
修煉形氣,養和心靈,歸根契于伯陽,遺照齊乎莊叟。
殆非人間所能力學者也。
”王古以天隐子即子微也。
一本有【三宮法】附于後。
*【抱樸子内篇】二十卷 右晉葛洪撰。
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
元帝時,累召不就,止羅浮山,钅東丹着書,推明飛升之道,導養之理,黃白之事。
二十卷名曰【内篇】,十卷名曰【外篇】,自号抱樸子,因以命書。
*【?笈七簽】一百二十卷 右皇朝張君房等纂。
君房,祥符中谪官甯海。
時聖祖降,朝廷盡以秘閣道書付杭州,俾戚綸、陳堯臣校正,綸等同王欽若薦君房專其事。
君房诠次,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于是掇其蘊奧,總萬馀條,成是書。
仁宗時上之。
*【群仙會真記】五卷 右唐施肩吾集言煉養形氣、補毓精神、成内丹之法,凡二十五篇。
*【彭曉注參同契】三卷 右漢魏伯陽撰。
按【神仙傳】:伯陽,會稽上虞人,通貫詩律,文辭贍博,修真養志,約【周易】作此書,凡九十篇。
徐氏箋注。
桓帝時,以授同郡淳于叔通,因行于世。
彭曉為之解。
隋、唐書目皆不載。
按唐陸德明解“易”字雲:“虞翻注【參同契】,言字從‘日’下‘月’。
”今此書有“日月為易”之文,則其為古書明矣。
*【張随注參同契】三卷 右皇朝張隋皇祐中居青城山,注魏伯陽之書,列十數圖于其後。
*【參同契太易圖】一卷 右不題撰人。
論周天火候,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四象】、【五行】等二十四篇并圖。
按【崇文總目】雲“張處撰”。
而李獻臣以為“天老神君撰,?常子張處序。
亦名【至藥丹訣】”。
未知孰是。
*【混元内外鑒二卷延壽經】一卷 右“混元”,謂老子也,亦導引之術,【内篇】八,【外篇】三。
其【延壽經】一卷附後。
*【玉皇聖胎神用訣】一卷 右【玉皇訣】,雲野人郎肇注。
*【太上說魂魄經】二卷 右題曰老子撰。
載三魂七魄名字、形狀、好惡,以咒術存制之。
【崇文】題曰【太上靈書】。
李氏亦有其目。
*【無上秘要】九十五卷 右題曰元始天尊說。
【藝文志】止七十二卷,不知何時析出二十三通也。
*【葛仙翁胎息術】一卷 右仙翁葛洪也。
*【太清服氣口訣】一卷,【太起經】一卷,【閉氣法】一卷,【太上指南歌】一卷 右四書皆題曰老子撰。
服氣訣也。
*【食氣經】一卷 右太皇子撰。
未詳。
李邯鄲雲“似雜集之書”。
*【道引養生圖】一卷 右梁陶弘景撰。
分三十六勢,如“鴻鶴徘徊”、“鴛鸾戢羽”之類,各繪像于其上。
田偉家本少八勢。
*【天真皇人九仙經】一卷 右天真皇人為黃帝說。
一行、羅公遠、葉法靜注。
論水火龍虎造金丹之術,崇文書也。
按【九仙經興廢記】雲:“此經黃帝留峨眉山石壁,漢武帝時得之,大中嘗禁斷”。
*【陰府内丹經】一卷 右題曰老子說。
*【日月元樞樞論】一卷 右唐劉知古撰。
明皇朝,為綿州昌明令。
時诏求通丹藥之士,知古謂神仙大藥無出【參同契】,因着論上于朝。
*【大還丹契秘圖】一卷 右草衣洞真子玄撰。
凡十二章。
大還丹者,乃日月精氣之所緻也。
論火候,則以朔望為據,記藥物,則以鉛汞為名雲。
*【紫陽金碧經】二卷 右皇元真人撰,廣成子述,河上公修。
為六十四章。
上明合和習真之法,中有調神理氣之方,下有還丹鼎上?之術。
【崇文目】有三卷,今逸其一。
*【金碧潛通】一卷 右題長白山人元陽子解,未祥何代人,不知其撰人姓名。
按【邯鄲書目】雲羊參微集。
其序言“本得之石函,皆科鬥文字。
世有三十六字訣,七曜、五行、八卦、九宮,論還丹之事,其辭多隐,人莫之識。
劉真人演仰觀上象,以定節度,今之所作,多不成者,蓋不得口訣故也。
吾恐墜匿聖文,故着上經,?号【金碧潛通】。
金者,剛柔得位,火不能灼,服之則仙遊碧落”雲。
疑即參微所撰也。
【道藏】止收。
*【還丹歌】一卷 右元陽子撰。
次序雜亂,非完書也。
大旨解【參同契】。
【李氏書目】雲:“海客李玄光遇玄壽先生于中嶽,授此。
”未祥玄光何代人。
*【龍虎通元要訣】一卷 右蘇元朗撰。
以古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