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和十四年也。

     *【翰林盛事】一卷 右唐張着撰。

    記唐朝儒臣美事,凡三十八。

     *【翰林續志】二卷 右皇朝蘇易簡撰。

    易簡在北門,最承太宗眷遇,錄元和以後至國朝翰林故事,以續肇【志】。

     *【金坡遺事】三卷 右皇朝錢惟演撰。

    載國朝禁林雜儀式事迹并學士名氏。

    文元公述真宗禮待儒臣三事,附于卷末。

     *【禦史台記】十二卷 右唐韓琬撰。

    載唐初至開元禦史台中制度故事,以大夫、侍禦史、殿中監察、錄事,分門載次名氏行事。

    着論一篇,叙禦史正邪得失、進擢誅滅之狀附卷末,以為世戒。

     *【嘉祐禦史台記】五十卷 右皇朝馮潔已撰。

    禦史台有記,始于武後時姚庭筠,其後韓琬、韋述嗣有紀着。

    嘉祐中,王疇命潔已續之,乃上自太祖建隆之元,迄于嘉祐之末,凡一百四年,分門載其名氏行事,凡三百馀人。

    潔己,拯之子也,為【序傳】兩篇,述其父事,且自叙立朝始末雲。

    與呂獻可、傅欽之、趙閱道相善,而鄙韓玉汝、周孟陽,亦可概見其為人也。

     *【新禦史】台記 右皇朝宋聖寵編。

    崇甯中,聖寵為察官,續韓琬書,鹹用其規式,所異者,不為諸人立傳,于儀制、敕、令、格、式為詳。

    後人續至紹興九年。

     *【禦史台彈奏格】一卷 右政和中,禦史中丞蔣猷奏,乞委屬官李彌大,将本台制、敕、令、格、式、彈奏事件,編成格目。

    六月,書成上之。

     *【史館故事】三卷 右不題撰人姓氏。

    記史館雜事,分六門,迄于五代。

    李獻臣以為後周史官所着。

    按其書以廣順年事為于朝,獻臣之說尤信。

     *【集賢注記】二卷 右唐韋述撰。

    述在集賢四十年。

    天寶丙申,摭院中故事、修撰書史之次及孝明時學士名氏。

    頗善叙事。

     *【南宮故事】一卷 右不題撰人。

    韋述雲,開元中劉鄭蘭撰。

    劉,儒者,無着述才。

     *【陳氏樞府拜罷錄】一卷 右皇朝陳繹編。

    起魏仁浦,止宋绶。

     *【執政拜罷錄】十卷 右不題撰人。

    自建隆元年,迄于紹興九年。

    按皇朝以樞密院及參知政事為執政,改官制後,以左右丞、兩省侍郎并密院為執政,建炎三年後,複用舊制雲。

     *【百官公卿表】一百四十二卷 右皇朝司馬光君實等撰。

    熙甯中,光以翰林學士兼史官修撰,建議欲據國史,旁采異聞,叙宋興以來百官除拜,效【漢書】作表,以便禦覽,诏許之。

    光請宋敏求同修,及敏求卒,又請趙彥若繼之,曆十二年,書成奏禦。

     *【中書備對】十卷 右皇朝元豐三年畢仲衍承诏編次。

    序曰:“【周官】所謂要會者,正今日中書所宜有,自漢至唐,莫知議此。

    今編成十卷,凡一百二十五門,附五十八事。

    ”李清臣嘗與許将書雲:“【備對】乃吳正憲公居宰路,以聖問多出意表,故令中書椽畢君為之。

    其時預有畫旨,諸司遇取會不許濡滞。

    如此尚曆數年?就,後雖有改革,然事亦可概見也。

    ” *【麟台故事】五卷 右皇朝程俱撰。

    紹興初複館職,俱首入館,纂集舊聞成十二篇。

    予所藏書,斷自南渡之前,獨此書以載官制後事為詳,故錄之。

     *【掖垣叢志】二卷 右皇朝宋庠撰。

    景祐中,李宗谔始取國初掌诰名氏,刻之于石,自為紀序,庠因之成此書。

    王禹王頗譏其疏略。

    裴廷裕載舍人上事,知印宰相壓角,至今傳之為故事,而庠書阙焉。

     *【掖垣續志】一卷 右不詳撰人。

    續宋庠書,迄元祐六年十一月陳軒試中書舍人。

     *【輔弼名對】四十卷,【目錄】一卷 右皇朝劉顔撰。

    纂西漢迄五代群臣應對之名者。

    汲黯有“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甯令從谀承意,陷主不誼”之言,顔取以名其書。

    天聖初,馮元為侍講,上之。

    顔嘗為令,坐事免,由是诏複其官。

     *【将作營造法式】三十四卷 右皇朝李誡撰。

    熙甯中,敕将作監編修營造法式。

    誡以為未備,乃考究經史,詢訪匠工,以成此書,頒于列郡。

    世謂喻皓【木經】極為精詳,此書蓋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