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吳外越,本末鹹備。
*【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 右唐李延壽撰。
延壽父太師,嘗謂宋、齊逮周、隋,南北分隔,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欲改正,拟【吳越春秋】編年,未就而卒。
延壽後預修【晉】、【隋書】,因究悉舊事,更依馬遷論體,總叙八代。
北起魏盡隋,二百四十二年;南起宋盡陳,百七十年,為二史。
删煩補阙,過本史遠甚,至今學者止觀其書,沈約、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獨阙本志而【隋書】有之,故【隋書】亦傳于世。
*【西京雜記】二卷 右晉葛洪撰。
初序言:“洪家有劉子駿【漢書】百卷,乃當時欲撰史錄事,而未得締思,無前後之次,雜記而已。
從學者始甲乙之,終癸為十卷。
以其書校班史,殆全取劉書耳。
所馀二萬許言,乃鈔撮之。
析二篇以裨【漢書】之阙,猶存甲乙裒次。
”江左人或以為吳均依托為之。
*【五代新說】二卷 右唐張詢古撰。
以梁、陳、北齊、周、隋君臣雜事,分三十門纂次。
*【高氏小史】一百二十卷 右唐高峻撰。
以司馬遷【史】至【陳】、【隋書】,附以唐實錄,纂其要,分十例,為六十卷。
後其子【辶向】析而倍之。
*【南部煙花錄】一卷 右唐顔師古撰。
載隋炀帝時宮中秘事。
僧志徹得之于官閣┺筆中。
一名【大業拾遺記】。
*【大業雜記】十卷 右唐杜寶撰。
起隋仁壽四年炀帝嗣位,止越王侗皇太三年王世充降唐事。
*【貞觀政要】十卷 右唐吳兢撰。
兢以唐之極治,貞觀為最,故采時政之可備勸戒者,上之于朝。
凡四十篇。
*【大唐新語】十三卷 右唐劉肅撰。
輯唐故事,起武德止大曆,分為三十類。
*【明皇雜錄】二卷 右唐鄭處晦撰。
記孝明時雜事。
别錄一卷,題【補阙】,所載十二事。
*【開元傳信記】一卷 右唐鄭?撰。
紀開元、天寶傳聞之事,故曰“傳信”。
*【國史補】二卷 右唐李肇撰。
起開元,止長慶間事。
初,劉饣束記元魏迄唐開元事,名曰【國朝傳記】,故肇續之。
*【幸蜀記】三卷 右唐李匡文、宋巨、宋居白撰。
初,匡文【記】盡孝明崩,巨【記】止于歸長安,叙事互有詳略。
居白合二【記】,以宋為本,析李為注,取二序冠篇,複掇遺事增廣焉。
*【次柳氏舊聞】一卷 右唐李德裕撰。
上元中,史臣柳芳與高力士同竄黔中,為芳言開元、天寶年中事,乃論次,号【問高力士】。
李吉甫與芳子冕,真元中俱為尚書郎,嘗道力士之說,吉甫每為其子德裕言。
歲祀既久,遺藁不傳,但記十七事。
後文宗訪力士事于德裕,德裕編次上之。
多同【明皇雜錄】。
*【開成承诏錄】二卷 右唐李石撰。
石與鄭覃、李固言相文宗,錄當時延英奏對事。
開成乃其時年号。
*【兩朝獻替記】三卷 右唐李德裕撰。
德裕相文宗、武宗,錄當時奏對論。
*【開元升平源記】一卷 右唐吳兢載姚崇以十事要明皇。
*【金銮密記】一卷 右唐韓?撰。
?,天複中為翰林學士,從昭宗西幸。
朱溫圍岐三年,?因密記其謀議及所見聞事,止于貶濮州司馬。
予嘗謂?有君子之道四焉:唐之末,南北分朋而忘其君,?,崔胤門生,獨能棄家從上,一也;其時?紳無不交通内外,以?取爵位,?之謂矣。
而宋子京薄之,奈何?一本?天複二年、三年各為一卷,首尾詳略頗不同,互相雠校,凡改正千有馀字雲。
*【大和辨謗略】三卷 右唐李德裕撰。
先是,唐次錄周、秦迄隋忠賢罹讒謗事,德宗覽之不悅。
後,憲宗以為善,命令狐楚等廣之,成十卷。
至大和中,文成上之。
*【南部新書】五卷 右皇朝錢希白撰。
記唐故事。
*【晉公談錄】三卷 右皇朝丁謂撰。
多皇宋事。
每章之首,皆稱“晉公言”,不知何人為潤益。
初,董志彥得之于洪州潘延之家。
延之,晉公甥,疑延之所為。
*【建炎日曆】五卷 右皇朝汪伯彥撰。
記太上皇帝登極時事。
*【五代史阙文】一卷 右皇朝王禹偁撰。
錄五代史筆避嫌漏略者,以備阙文,凡一十七事。
*【英宗朝諸臣傳】三卷 右不知何人于【英廟實錄】中摘出,凡四十二人。
*【元和朋黨錄】一卷 右唐馬永易記牛、李朋黨始末,自牛僧孺試賢良,迄令狐?去位。
*【東觀奏記】三卷 右唐裴廷裕撰。
昭宗時,長安寇亂相仍,自武宗以後,日曆、起居注散轶不存,诏史臣撰宣、懿、僖三朝【實錄】。
廷裕次【宣宗錄】,特采大中以來耳目聞見,撰次此書,奏記于監修杜讓能以備史閣讨論雲。
*【桂苑叢談】一卷 右題雲馮翊子子休撰。
雜記唐朝雜事僖、昭時,當是五代人,李邯鄲雲姓嚴。
*【耳目記】二卷 右題雲劉氏,未詳何時人。
雜記唐末五代事。
*【入洛記
*【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 右唐李延壽撰。
延壽父太師,嘗謂宋、齊逮周、隋,南北分隔,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欲改正,拟【吳越春秋】編年,未就而卒。
延壽後預修【晉】、【隋書】,因究悉舊事,更依馬遷論體,總叙八代。
北起魏盡隋,二百四十二年;南起宋盡陳,百七十年,為二史。
删煩補阙,過本史遠甚,至今學者止觀其書,沈約、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獨阙本志而【隋書】有之,故【隋書】亦傳于世。
*【西京雜記】二卷 右晉葛洪撰。
初序言:“洪家有劉子駿【漢書】百卷,乃當時欲撰史錄事,而未得締思,無前後之次,雜記而已。
從學者始甲乙之,終癸為十卷。
以其書校班史,殆全取劉書耳。
所馀二萬許言,乃鈔撮之。
析二篇以裨【漢書】之阙,猶存甲乙裒次。
”江左人或以為吳均依托為之。
*【五代新說】二卷 右唐張詢古撰。
以梁、陳、北齊、周、隋君臣雜事,分三十門纂次。
*【高氏小史】一百二十卷 右唐高峻撰。
以司馬遷【史】至【陳】、【隋書】,附以唐實錄,纂其要,分十例,為六十卷。
後其子【辶向】析而倍之。
*【南部煙花錄】一卷 右唐顔師古撰。
載隋炀帝時宮中秘事。
僧志徹得之于官閣┺筆中。
一名【大業拾遺記】。
*【大業雜記】十卷 右唐杜寶撰。
起隋仁壽四年炀帝嗣位,止越王侗皇太三年王世充降唐事。
*【貞觀政要】十卷 右唐吳兢撰。
兢以唐之極治,貞觀為最,故采時政之可備勸戒者,上之于朝。
凡四十篇。
*【大唐新語】十三卷 右唐劉肅撰。
輯唐故事,起武德止大曆,分為三十類。
*【明皇雜錄】二卷 右唐鄭處晦撰。
記孝明時雜事。
别錄一卷,題【補阙】,所載十二事。
*【開元傳信記】一卷 右唐鄭?撰。
紀開元、天寶傳聞之事,故曰“傳信”。
*【國史補】二卷 右唐李肇撰。
起開元,止長慶間事。
初,劉饣束記元魏迄唐開元事,名曰【國朝傳記】,故肇續之。
*【幸蜀記】三卷 右唐李匡文、宋巨、宋居白撰。
初,匡文【記】盡孝明崩,巨【記】止于歸長安,叙事互有詳略。
居白合二【記】,以宋為本,析李為注,取二序冠篇,複掇遺事增廣焉。
*【次柳氏舊聞】一卷 右唐李德裕撰。
上元中,史臣柳芳與高力士同竄黔中,為芳言開元、天寶年中事,乃論次,号【問高力士】。
李吉甫與芳子冕,真元中俱為尚書郎,嘗道力士之說,吉甫每為其子德裕言。
歲祀既久,遺藁不傳,但記十七事。
後文宗訪力士事于德裕,德裕編次上之。
多同【明皇雜錄】。
*【開成承诏錄】二卷 右唐李石撰。
石與鄭覃、李固言相文宗,錄當時延英奏對事。
開成乃其時年号。
*【兩朝獻替記】三卷 右唐李德裕撰。
德裕相文宗、武宗,錄當時奏對論。
*【開元升平源記】一卷 右唐吳兢載姚崇以十事要明皇。
*【金銮密記】一卷 右唐韓?撰。
?,天複中為翰林學士,從昭宗西幸。
朱溫圍岐三年,?因密記其謀議及所見聞事,止于貶濮州司馬。
予嘗謂?有君子之道四焉:唐之末,南北分朋而忘其君,?,崔胤門生,獨能棄家從上,一也;其時?紳無不交通内外,以?取爵位,?之謂矣。
而宋子京薄之,奈何?一本?天複二年、三年各為一卷,首尾詳略頗不同,互相雠校,凡改正千有馀字雲。
*【大和辨謗略】三卷 右唐李德裕撰。
先是,唐次錄周、秦迄隋忠賢罹讒謗事,德宗覽之不悅。
後,憲宗以為善,命令狐楚等廣之,成十卷。
至大和中,文成上之。
*【南部新書】五卷 右皇朝錢希白撰。
記唐故事。
*【晉公談錄】三卷 右皇朝丁謂撰。
多皇宋事。
每章之首,皆稱“晉公言”,不知何人為潤益。
初,董志彥得之于洪州潘延之家。
延之,晉公甥,疑延之所為。
*【建炎日曆】五卷 右皇朝汪伯彥撰。
記太上皇帝登極時事。
*【五代史阙文】一卷 右皇朝王禹偁撰。
錄五代史筆避嫌漏略者,以備阙文,凡一十七事。
*【英宗朝諸臣傳】三卷 右不知何人于【英廟實錄】中摘出,凡四十二人。
*【元和朋黨錄】一卷 右唐馬永易記牛、李朋黨始末,自牛僧孺試賢良,迄令狐?去位。
*【東觀奏記】三卷 右唐裴廷裕撰。
昭宗時,長安寇亂相仍,自武宗以後,日曆、起居注散轶不存,诏史臣撰宣、懿、僖三朝【實錄】。
廷裕次【宣宗錄】,特采大中以來耳目聞見,撰次此書,奏記于監修杜讓能以備史閣讨論雲。
*【桂苑叢談】一卷 右題雲馮翊子子休撰。
雜記唐朝雜事僖、昭時,當是五代人,李邯鄲雲姓嚴。
*【耳目記】二卷 右題雲劉氏,未詳何時人。
雜記唐末五代事。
*【入洛記